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举办“筑梦新征程 健步向未来”职工健步走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丰富干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在赛罕区满都海公园举办了“筑梦新征程 健步向未来”职工健步走活动。冬日暖阳下,随着一声响亮的哨音,大家迈着矫健的步伐,沿着指定路线开始了全程约4公里健步走。大家一路奋勇争先、谈笑竞逐,一边欣赏沿途风景,一边相互交流,增进友谊,促进团结,享受着健步走带来的快乐,展现了职工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心十分重视职工身心健康,旨在以体育运动凝聚团队力量,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通过此次健步走活动,职工们不仅释放了工作压力,还增强了身体素质。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共同推动中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理论研究处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专题探讨, 近日,为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支部党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和能力,理论研究处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专题探讨。支部全体党员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交流研讨。全体党员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要在推动我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健全五大机制、提升成果转化”专项行动,切实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际成效,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党支部联合开展“民族古籍进基层,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党日活动, 围绕为群众办实事,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2024年12月18日,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党支部与鄂尔多斯市民委、伊金霍洛旗民委党支部联合开展“民族古籍进基层,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中,党员干部们参观了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伊金霍洛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同根同源共铸中华、交融汇聚多元一体、开天辟地历史巨变、伟大创举崭新时代、携手共进伊金霍洛、同心共筑伟大复兴”等展区,重温了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多角度了解到伊金霍洛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局面。向伊金霍洛旗民委、鄂托克前旗昂素镇“阿拉腾嘎达苏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赠送部分古籍整理出版成果,鼓励和支持基层向群众提供古籍资源服务,提高古籍资源开放共享水平。今后,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党支部将进一步发挥民族古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古籍资源的共享水平,助力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内蒙古健全五大机制 提升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内蒙古深入落实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要求,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导向,深入实施“健全五大机制、提升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提质增效,切实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际成效。一、健全信息考评机制,信息直报见成效。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民委政务信息管理和考评办法》,将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纳入信息考评范畴,表彰奖励信息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国家民委信息直报点作用,年内上报信息70篇,获中央领导同志和部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10余篇。二、健全基地共建机制,资源共享促发展。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创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要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简报》,建立直接高效的成果报送机制。指导成立自治区研究基地联盟,制定联盟工作规则,统筹指导全区研究(培育)基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联合开展重大基础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建立起“研究中心+基地联盟+研究基地”的工作机制。三、健全工作调度机制,高效协同创佳绩。扎实推进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扩容、提质、增效工程,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召开全区基地建设工作会、推进会和研讨会,举办全区研究基地培训班,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每年实地调研走访1次,每季度调度工作情况1次,指导基地制定建设规划。全区现有国家级基地2家、自治区级基地19家,基本覆盖了全区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四、健全表彰奖励机制,激励先进树榜样。制定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评选办法(试行)》,面向全区民委系统、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自治区研究(培育)基地开展2024年度研究成果评选工作。完善自治区民委民族工作研究项目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支持项目负责人提前报送阶段性研究成果、决策咨询报告,结项前获自治区领导批示、被国家民委采用的,结项时可免于鉴定并给予优秀等次。2024年聚焦六大建设贯彻主线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42项,有10个项目被评为优秀等次,形成近90篇深刻阐释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内蒙古实践的研究成果。五、健全考核督导机制,压实责任保落实。制定实施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周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各基地紧扣工作主线,认真履行决策咨询、理论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职责,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自治区两件大事。今年以来,各基地累计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出版著作13部;获中央、自治区领导批示和自治区有关部门采纳的调研决策咨询报告40个。举办和承办各类学术活动27场(次)。参加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110场(次)。
杂志社与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党支部联合开展“12.4”国家宪法日主题党日活动,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70周年。今年国家宪法日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近日,杂志社与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党支部联合开展“12.4”国家宪法日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由杂志社党支部书记王学东主持,离退休人员工作处党支部书记王彦争及全体党员干部参加活动。活动中,全体党员干部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及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会议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全体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和把握宪法的核心要义及精神实质,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法治实践,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此次活动,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了宪法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大家纷纷表示,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主动学习宪法、宣传宪法,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十大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高地,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依托院藏文物资源优势和北疆文化特色,不断培育形成十大品牌教育项目,2024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教育实践活动1946场次。一是创新馆校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联合呼和浩特市20家大中小、特殊学校,建设“内蒙古博物院馆校共建教育联盟”,开辟馆内馆外两个阵地,推出“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为6所学校近万名学生教授课程97场次,展现北疆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内涵,以互动体验的形式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以重要时间节点为抓手,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提升节庆活动的文化韵味,通过节俗体验、非遗展示、文化演出、手工制作、文创集市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创新推出“内博夜未央”活动,在五一、端午、国庆等重要节日节庆期间,以夜展、夜秀、夜游、夜探、夜赏、夜购等版块,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教育,鼓励民众参观党史、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史展览。三是统筹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打通教育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文博乌兰牧骑”——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装载200余件3D高清数字文物,融合了数字展览、专题讲座、博物馆课程、知识竞赛等多样文化服务形式,深入基层讲述内蒙古多民族大融合的故事,讲述守望相助的故事,深受农牧区人民群众的欢迎,目前已走进内蒙古12个盟市的80多个旗县,累计展出416场次,行驶里程4万多公里,随车举办社会教育活动199场次,惠及群众50万余人次,有效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四是强化传播推广力度,探索线上个性化教育新途径。加强展教结合,针对特展推出研学式导览,NPC角色扮演讲解等新颖形式,有效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推出“金牌讲解员说文物”、“北疆文物故事”、“草原宝藏”、“馆长荐宝”等系列原创短视频,线上点击量突破千万。加强跨界合作,推出文物拟人化短视频、各类主题性直播,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在《内蒙古日报》开设《北疆文化•文物说》专栏,用文物阐释北疆文化。在自媒体平台增加线上虚拟导览、“云”赏国宝、聆听讲解、文创购买等功能,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线上文化体验空间,用“新质生产力”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
“道中华开讲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宣传推介“道中华”平台工作见成效,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多措并举大力宣传推介国家民委推出的“道中华”平台,将“道中华”平台作为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建立健全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机制,“线上+线下”多渠道齐发力宣传推广“道中华”平台。开展“道中华”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开设“道中华开讲啦!”特色思政课,2023年10月以来,已连续开展22期,覆盖16个二级学院。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深入宣传“道中华”平台内容,提高“道中华”公众号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扩大平台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在2024年全国 “道中华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活动期间,学校公众号连续跟进转发活动推文,在学校迅速掀起师生踊跃参加竞赛的热潮,以赛促学、以学促知、以知促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内蒙古全力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内蒙古卷》编纂工作, 内蒙古始终将编纂“三交”史料·内蒙古卷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的具体行动,坚持正确史观,始终把牢编纂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严把质量关,已圆满完成2025年度编纂任务。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宣传、统战、教育、民委、文旅、文物、社科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在自治区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工作保障。制定编纂实施方案,成立编委会,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任编委会主任,聘请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张久和教授为首席专家。在内蒙古大学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编纂工作的组织实施,全面压实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责任。三是强化经费保障。自治区民委在民族工作专项经费中设立编纂工作经费394万元,推动“三交”史料·内蒙古卷立项为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二、明确责任分工,凝聚工作合力。一是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3次工作会议、推进会和质量评估会。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自治区政府分管副主席多次听取汇报、实地调研、指导工作。编委会先后召开6次工作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举办的培训班和研讨会。二是整合专业力量集中攻坚。“三交”史料·内蒙古卷由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牵头,会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7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编纂。按照符合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原则,组成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7个子课题组,每组设双组长,成员包括区内外专业研究人员共计120余人,涉及史学理论、考古学、历史文献学、民族史等7个二级学科。三是细化举措高效推进。自治区民委将编纂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考核,指导各盟市积极参与到史料整理工作中,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报送相关资料供课题组参考,鄂尔多斯编纂《鄂尔多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鄂尔多斯交融佳话》两部书籍。目前,先后向国家民委报送第一批史料123万字、反映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色史料57万余字,完成辑录和上传史料774万字,省区质量验收初评结果为优秀等次。三、推进成果转化,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鼓励和支持参编人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参加宣传宣讲,持续做好史料成果转化,组织各课题组撰写、发表学术论文21篇,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比如,在道中华公众号和《中国民族报》上发表《“华山玫瑰燕山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辽西与中原的文化交流》《西晋时期拓跋鲜卑与中原的交往互动》《贡马互市,颇学文字—三国时期东部鲜卑与中原的交往互动》等理论文章。作为教学案例或阅读材料,将辑录的明代内蒙古地区“三交”史料引入课堂,引导青少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树立“五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
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召开档案工作总结暨部署专题会议,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档案管理,贯彻执行档案整理规范新标准,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水平,12月16日下午,杂志社召开档案工作总结暨部署专题会议。会上,杂志社从归档工作、业务培训、制度建设、库室管理等各方面分析总结了今年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下一步加强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进行了详细部署。会议强调,一是要抓好收集环节。按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要求杂志社各科室提供相应存档资料,做到门不缺类、类不缺项、项不缺件、件不缺页,确保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二是要抓好整理环节。按照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三合一制度,坚持清理积存、统一装具、规范扫描的原则,保障档案整理工作既系统又完整。三是要抓好归档环节。归档时,在档案盒加盖规范印戳,确保字迹更加清晰美观,保留时间更为长久。通过严格分类、规范整理、清楚归档,保证档案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社领导班子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全区民委系统扎实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蒙古文版学习宣传工作, 全区民委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组织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蒙古文版学习宣传工作,积极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为党和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守正创新、团结奋斗、勇毅前行提供了新教材。全区民委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 二是扎实开展学习宣传。全区民委系统采取多种形式,扎实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蒙古文版的学习宣传工作。自治区民委在呼和浩特市组织召开推介会,在阿尔山口岸开展赠书活动,累计向各族干部群众赠送6万余册书籍。赤峰市在中学生朗诵大赛等活动现场设置宣讲环节,带动青年学生学习理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鄂尔多斯市将3000余册书籍发放到基层,精心组织安排,积极宣传报道。巴彦淖尔市通过举办“阅见北疆·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系列活动,以阅读分享、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学习热潮,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阿拉善盟举办赠书活动,帮助各民族干部群众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三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区民委系统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持续抓好学习教育,加强宣传普及,深化研究阐释。建立健全学习宣传长效工作机制,以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工作抓手,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