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传承为核心 构建宜居宜业和美村落
发布时间:2024-12-24 17:24  来源:共同发展处   
分享到:
【字体:  

西湾村位于土默特右旗沟门镇境内,全村共有680户、2389人,其中党员43人,耕地 3100 亩,林地9800亩。村党组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后荣获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自治区级美丽宜居村庄等荣誉称号。

一、和合之美,一条主线稳边,打造团结样板

一是聚焦主线抓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上级部门的有关安排,结合村情实际制定《西湾村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案》,细化责任分工,确保责任到人,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同时,深入开展专题党日活动,邀请镇党建指导员到村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党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知晓率。

二是扩大宣传造氛围。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在村内人流汇聚处定点设置民族团结宣传展板、横幅标语和红石榴景观小品等16个,举办了文艺汇演、书法绘画、非遗展示、政策宣讲、健康义诊等活动20余次。依托红石榴文化大院畅园,开展二人台、小戏、民族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村内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多元一体格局。

二、宜居之美,用心用情服务,夯实团结根基

一是联管共治,强化基层治理。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一批治理有效的村规民约,建立党支部妇联民兵助理员党群联管共治体系,形成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人大代表的三方共治合力,发挥村民理事会、民族宗教界人士积极作用。以“一村一约一网一议一晒”活动为抓手,推动村级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议、自我监督,真正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二是服务提质,助力籽籽同心。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提升为民服务质量。每月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和暖心事办理。建设长者饭堂,为老年人提供优惠就餐服务,开业以来已有27位老人于长者饭堂就餐。把各族群众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景落实到行动上,推动形成拼搏进取、感恩奋进、团结互助的时代新风尚。 

三、宜业之美,放大特色亮点,擦亮富民名片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林果业。西湾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带头动员农户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大力推广“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基地”的发展模式,成立大雁滩果树专业合作社,引导果农通过反租倒包、租赁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联合周边村将集中连片的3000多亩林果田地及其基础设施配套全部进行升级改造。村党支部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果品改良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不断推动林果产业向精品化、规模化发展。通过注册品牌、统一包装销售,果品价格亩均增收1100元。

二是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沿山生态旅游示范带上的重要节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嵌入文旅产业发展之中,发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品牌效应,在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尊重、保护、弘扬、创新各民族优秀文化,让有的交融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的附着、延伸的支点,成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精神纽带。在总长1.6公里的民俗一条街,融入民族团结景观、宣传等内容。在大雁滩景区投资2200万元,建设占地16亩的大雁滩九州民族园,以民族团结为背景,“56个民族为主题,打造九州民族园民宿13套。

九州民族园俯瞰图

畅园民族团结文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标语)

四、生态之美,紧盯优化环境,描绘村庄新貌

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完善长效保洁管护机制,严格落实门前五包制度,充分发挥红黑榜评优亮丑机制,有效结合积分兑换超市激励平台作用,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持续抓好高速、国道、河沟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加速秸秆专业化收储及秸秆收集加工能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紧紧围绕美丽乡村总目标,全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宜居村。

二是提档基础设施。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改造户厕52户,建设公共厕所10座,改造排污管道5.4公里,硬化水泥路4.8公里,铺设油路1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和村内道巷灯140盏。配置吸粪车、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各1辆,新增垃圾箱36个,安装治安监控36个。彻底整治脏乱差等现象,创造优美宜居环境,让各族群众在团结和美中共享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