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人心,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要求,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宣讲活动,多点发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覆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分级组建实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全区民委系统站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周密部署。202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方案》,对全区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各地区同步制定宣讲工作方案,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做到宣讲活动有部署、有安排、有落实,确保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宣讲活动取得实际成效。从全区统战系统、民委系统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抽调政治意识强、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好的干部、教师、学者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宣讲工作在各个层面得到落实。
二是全民动员参与,实现全员覆盖宣传。用好用活《宣讲大纲》,根据党中央有关最新精神和要求及时完善宣讲内容,充分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道中华”公众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等资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做到全民动员、全员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宗教场所、边防连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搜集整理宣讲素材,深入挖掘本地区本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案例和典型事迹,与正在开展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在全社会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热潮,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2024年,自治区民委宣讲团分别赴自治区13个单位和3所高校,开展16场宣讲活动,受众8000余人次,盟市开展3469场宣传教育活动,受众52.2万余人次,旗县区开展21040 场宣传教育活动,受众261.14 万余人次,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三是创新宣讲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创新宣讲方式,采取面对面引领教育、分享式自我教育、分众式学习教育、大众式宣传教育等“四教融合”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群众欢迎、务实管用的宣传活动。把集中线下宣讲与远程线上宣讲结合起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干部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问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中,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与更好履行职责、贯彻工作主线有机融合。在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针对农牧民群众宣讲,用好红色文艺精品等载体,发挥好各地乌兰牧骑宣传队作用。呼和浩特采取“宣讲+N”的方式,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提升宣讲吸引力,多渠道呈现宣传宣讲效果,让党的民族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包头市建设“草原英雄小姐妹教室”,打造“红石榴党课”教学品牌,研发形成12个专题课、14个音乐党课、6个现场教学课、20个民族团结故事视频微党课。呼伦贝尔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宣讲活动,公众号平台推动“榴花正开妍”“榴榴贝贝”“弘扬中华文化”等栏目,累计播放量达421万,唱响互联网民族团结主旋律。锡林郭勒盟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进京演出,以文艺的力量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品牌效应显现,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幅提升宣讲成效。打好宣传报道组合拳,发挥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宣传主阵地作用,注重运用新媒体,推进融媒体传播,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达到 “万个专场、千人宣讲、百旗(县)覆盖”的强大效果,集中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时代风貌和伟大成就。通过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把各族干部群众凝聚起来,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成效显著,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人心,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要求,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宣讲活动,多点发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覆盖,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分级组建实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全区民委系统站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周密部署。202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方案》,对全区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各地区同步制定宣讲工作方案,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做到宣讲活动有部署、有安排、有落实,确保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宣讲活动取得实际成效。从全区统战系统、民委系统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抽调政治意识强、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好的干部、教师、学者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宣讲工作在各个层面得到落实。二是全民动员参与,实现全员覆盖宣传。用好用活《宣讲大纲》,根据党中央有关最新精神和要求及时完善宣讲内容,充分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道中华”公众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等资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做到全民动员、全员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宗教场所、边防连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搜集整理宣讲素材,深入挖掘本地区本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案例和典型事迹,与正在开展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在全社会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热潮,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2024年,自治区民委宣讲团分别赴自治区13个单位和3所高校,开展16场宣讲活动,受众8000余人次,盟市开展3469场宣传教育活动,受众52.2万余人次,旗县区开展21040 场宣传教育活动,受众261.14 万余人次,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三是创新宣讲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创新宣讲方式,采取面对面引领教育、分享式自我教育、分众式学习教育、大众式宣传教育等“四教融合”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群众欢迎、务实管用的宣传活动。把集中线下宣讲与远程线上宣讲结合起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干部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问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中,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与更好履行职责、贯彻工作主线有机融合。在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针对农牧民群众宣讲,用好红色文艺精品等载体,发挥好各地乌兰牧骑宣传队作用。呼和浩特采取“宣讲+N”的方式,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提升宣讲吸引力,多渠道呈现宣传宣讲效果,让党的民族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包头市建设“草原英雄小姐妹教室”,打造“红石榴党课”教学品牌,研发形成12个专题课、14个音乐党课、6个现场教学课、20个民族团结故事视频微党课。呼伦贝尔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宣讲活动,公众号平台推动“榴花正开妍”“榴榴贝贝”“弘扬中华文化”等栏目,累计播放量达421万,唱响互联网民族团结主旋律。锡林郭勒盟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进京演出,以文艺的力量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品牌效应显现,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幅提升宣讲成效。打好宣传报道组合拳,发挥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宣传主阵地作用,注重运用新媒体,推进融媒体传播,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达到 “万个专场、千人宣讲、百旗(县)覆盖”的强大效果,集中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时代风貌和伟大成就。通过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把各族干部群众凝聚起来,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人心,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要求,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宣讲活动,多点发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覆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分级组建实施,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全区民委系统站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周密部署。2024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制定《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方案》,对全区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各地区同步制定宣讲工作方案,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做到宣讲活动有部署、有安排、有落实,确保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宣讲活动取得实际成效。从全区统战系统、民委系统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实践基地抽调政治意识强、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好的干部、教师、学者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宣讲工作在各个层面得到落实。
二是全民动员参与,实现全员覆盖宣传。用好用活《宣讲大纲》,根据党中央有关最新精神和要求及时完善宣讲内容,充分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道中华”公众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等资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做到全民动员、全员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宗教场所、边防连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搜集整理宣讲素材,深入挖掘本地区本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活案例和典型事迹,与正在开展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在全社会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热潮,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2024年,自治区民委宣讲团分别赴自治区13个单位和3所高校,开展16场宣讲活动,受众8000余人次,盟市开展3469场宣传教育活动,受众52.2万余人次,旗县区开展21040 场宣传教育活动,受众261.14 万余人次,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三是创新宣讲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创新宣讲方式,采取面对面引领教育、分享式自我教育、分众式学习教育、大众式宣传教育等“四教融合”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群众欢迎、务实管用的宣传活动。把集中线下宣讲与远程线上宣讲结合起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干部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问题。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中,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与更好履行职责、贯彻工作主线有机融合。在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针对农牧民群众宣讲,用好红色文艺精品等载体,发挥好各地乌兰牧骑宣传队作用。呼和浩特采取“宣讲+N”的方式,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提升宣讲吸引力,多渠道呈现宣传宣讲效果,让党的民族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包头市建设“草原英雄小姐妹教室”,打造“红石榴党课”教学品牌,研发形成12个专题课、14个音乐党课、6个现场教学课、20个民族团结故事视频微党课。呼伦贝尔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宣讲活动,公众号平台推动“榴花正开妍”“榴榴贝贝”“弘扬中华文化”等栏目,累计播放量达421万,唱响互联网民族团结主旋律。锡林郭勒盟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进京演出,以文艺的力量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品牌效应显现,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幅提升宣讲成效。打好宣传报道组合拳,发挥各级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宣传主阵地作用,注重运用新媒体,推进融媒体传播,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达到 “万个专场、千人宣讲、百旗(县)覆盖”的强大效果,集中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时代风貌和伟大成就。通过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把各族干部群众凝聚起来,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