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4-09-14 09:10  来源:巴彦淖尔民委  
分享到:
【字体:  

开栏语:为扎实推进全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效应,认真总结提炼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和典型经验做法,广泛凝聚创建整体合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设《巴彦淖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纪实》专栏。今日起,将陆续推出各地区、各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创新性做法及可值得推广的工作经验,敬请期待。

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纪实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弯顶端,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辖7个旗县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常年开放陆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0.34万人,辖区内有汉、蒙古、满、回等39个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11.23万人。

自2020年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为使命,以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引领,按照“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总要求,持续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突出创建特色、提升创建水平。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调研,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大论断,巴彦淖尔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第一站”和新时代防沙治沙总动员令的发出地,市委高度重视,坚持以“五个区”建设推深做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五个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防沙治沙模范区、现代高效农业集聚区、产业绿色转型先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以“五个一”建设全方位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五个一:“一市”即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一线”即建设八百里亮丽边防线,“一点”即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战略支点,“一园”即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幸福家园,“一形象”即树立可亲可爱可敬的巴彦淖尔新形象),全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努力把殷殷嘱托变为美好现实。

一、聚焦主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

巴彦淖尔作为“模范自治区”的一份子,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始终做到想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干任何工作都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来展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党的建设研究谋划、落实推进、考核评估等全过程。

(一)坚持高位推动

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通过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部署和调度相关工作,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各项部署要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制定出台《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的实施方案》《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的分工方案》《巴彦淖尔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系列文件,推动各地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巴彦淖尔各项工作中。

(二)突出党建引领

自觉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摆在“国之大者”的重要位置,教育引导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依托市直部门公开述职、旗县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亮晒比拼、苏木乡镇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民小组五人工作法五级特色党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和巡察重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2024年以来,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下沉社区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认领民生实事项目711个、“微心愿”6623件,为民办实事3757件。

(三)强化职能职责

将统战部、民委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写入部门单位“三定”方案和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规则,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企业文化,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健全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市、县两级人大专项执法检查重要内容,成为法定职责、必尽之责。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各部门制定政策、出台文件的前置审核条件,确保各类政策文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包联工作机制,将主线工作纳入领导包联责任体系,形成统筹协调、检查督办、跟踪问效、监督问责的工作闭环。健全严守意识形态阵地工作机制,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

二、聚焦主线加快推动经济建设,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的巨大政治关怀和国务院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重大政策机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防沙治沙模范区、现代高效农业集聚区、产业绿色转型先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为目标,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以落实好“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打造八百里亮丽边防线、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和树立可亲可爱可敬巴彦淖尔新形象”的“五个一”任务,全方位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明确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和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两个基地”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型冶金化工“四个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六场生态治理保护攻坚战”、强农惠农“九大工程”、工业“一体两翼”新格局等重点任务,为实现高水平生态保护、高质量经济发展、高品质人民生活、高效能社会治理、高标准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贡献力量。

2023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迈进自治区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1161.1亿元、同比增长7.9%。2024年上半年,全市5项指标增速进入全区第一方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引进区外到位资金增长44.8%。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28.18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区第一。2024年上半年全市172个重大项目开复工159个,完成投资159.5亿元,实施区外招商引资项目152个,增长65.2%。甘其毛都口岸进出口货运量2096.8万吨、增长28.4%,创历史新高。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三一零碳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接续落地,举办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会、“京蒙百企情”合作洽谈会等重大会议,中国羊都、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等重大荣誉捷报频传,传统漫灌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节水难题实现了思维变革和机制重塑,新能源基地、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规划远景变成项目实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被列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三、聚焦主线加快推动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人心,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全面推进理论强基、文化铸魂、校园固本、社会宣教四项工程,讲好“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让各族群众知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惠有多少,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一)深入实施理论强基工程

各级党委每半年至少研究1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党委 (党组)书记每年至少讲1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安排课时占比不少于20%。2024年4月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党委(党组)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6月举办巴彦淖尔市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8位区内外专家学者受聘为巴彦淖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专家,巴彦淖尔市被中国民族报社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察点。

(二)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

结合内蒙古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战略,萃取提炼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河套文化蕴含的民族团结基因,创新开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唱响一首歌、编演一台剧、创作一批数字文创产品、选树一批典型事例、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打造一个主题公园、展陈一个主题场馆、建设一个传习场所、创建一条精品线路、共建一条同心创业街区)主线工程”,完成编创主题歌曲18首、主题剧目12台、文创产品33个,选树典型人物事例45个,举办主题活动141场次,建设传习场所14处,打造主题公园广场16处、主题场馆20处,挂牌同心创业就业街区10条。积极打造乌梁素海、新华林场、三盛公水利枢纽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发精品研学、红色旅游路线30条。创作《乌梁素海》《好大一棵树》《我的家乡》等一批文艺精品,推出“阴山记忆”、“河套民俗文化”沉浸式演艺,保护修复阴山岩刻、秦汉长城、鸡鹿塞等历史遗迹,收集整理红色资源遗迹,制作“听文物讲民族交往故事”系列报道,举办“千里阴山千古岩画”巴彦淖尔阴山岩画艺术巡展和非遗年货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集中宣传展示活动,开展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编织技艺等非遗培训,让各族群众在观赏、体验、分享、交流中,更加由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深入实施校园固本工程

将主线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幼儿园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育教育全覆盖,积极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依托全市9处烈士陵园、2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3座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认真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灵魂深处。

(四)深入实施社会宣教工程

在各类媒体开辟专栏、设置专版, 结合运用“六种载体”(一本辅导书、一本发展账、一张惠民卡、一套学生思政讲义、一张现代化发展蓝图、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四教融合”(面对面引领式教育、分享式自我教育、分众式学习教育、大众式宣传教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加大宣教力度,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到寻常百姓家、传到草原最深处。打造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个、市级15个,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5个。常态化开展“两月一周”宣传教育活动,累计举办各类活动1200余场(次),制作《国家的孩子》《风水宝地》《长城两边是故乡》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系列丛书,推出“周末妈妈”“和羹之美”等系列融媒体报道,各级各类媒体发布、转载信息稿件10万余篇(条),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家喻户晓,营造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浓厚氛围。

四、聚焦主线加快推动社会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深入开展“三项计划”

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构建相互嵌入的生活环境、和谐共融的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旧城区改造、新区建设和公租房建设、社区管理,打造16个互嵌式发展试点社区。开展“京蒙手拉手·中华一家亲”各族青少年暑期实践交流营、京蒙青年守望北疆巴彦淖尔行等活动110余场次。利用“宝音德力格尔”事迹馆、川井国防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铸牢研学活动。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渡·阴山”自驾游、边境民俗风情游等7条文旅线路,开展“柿柿如意·‘渝’你相约”等活动160余场,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多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二)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引领百千万”行动,持续开展“8+N进”活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千百工程”和“边境石榴籽家园建设”工程,打造“总书记走过的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线路和示范点。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地区)5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地区)58个,累计获得全国模范集体11个、模范个人11人,自治区模范集体110个、模范个人150人。

(三)持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23年全区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得分居全区第2位,12个领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23年组织各类招聘会210场,参与企业2313家,提供58415个就业岗位。新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13所,新增学位5400个。2024年,紧盯自治区33项和巴彦淖尔市30项民生实事,加快推进温暖工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包银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任务落实,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事件,强化民族领域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推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体制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全面落实“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积极推进兴边富民项目建设和“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深化运用“枫桥经验”工作法,推广信访代办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创新推进“五个一”(一校、一户、一业、一队、一车)模式,以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六联共建”机制为抓手,全力打造“农牧结亲”同心圆。全面推行村民小组网格化“微治理”模式,组织3462个村民理事会、2781支志愿服务队,4.6万余名各族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五、聚焦主线加快推动生态建设,让各族群众共建共护共享美好家园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坚决扛牢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个“国之大者”,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使命,团结带领各族群众统筹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融双促,让各族人民共建美丽家园、共享绿水青山。

以打主力的担当、打先锋的气势,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加快推进“三北”六期工程项目建设,统筹做好提效率、降成本、优机制、育产业、保成果等工作,加快推进苏计沙地200万千瓦光伏治沙、乌兰布和基地200万千瓦先导工程等项目,推广“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等立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增绿、增能、增收多赢。激发各族群众主人翁意识,通过推行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投身防沙治沙中,打好防沙治沙“大会战”。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推进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实施规划项目,扎实做好生态补水,组织开展治理技术研究攻关,坚决守护这颗“塞外明珠”。“疏”“堵”结合解决好草原过牧问题,积极发展舍饲圈养、提高饲草料供给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等工作,确保牧民“不减收”。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加快推进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优化调整,加强草原过牧监测预警巡查等工作,让草原更好休养生息。实施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努力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精品工程。深入系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集约节约利用,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呵护生态环境。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被评为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河套灌区获评全国“节水型示范灌区”,乌梁素海流域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并入选全区十大法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