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剧本,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发布时间:2024-05-30 16:11  来源:道中华  
分享到:
【字体:  

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娱乐方式变得空前丰富。很多人喜欢观看题材各异的影视剧,也有人更乐意走进剧院,身临其境地观看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

其实,古时的人们也有属于他们的戏剧表演,如宋代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明代的传奇以及清代的地方戏……我们耳熟能详的《张协状元》《西厢记》《樊江关》等,就是不同时期流传下来的戏曲作品。你是否好奇,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剧作品写了什么?它何时诞生,又诞生在哪里?回到唐代西域的焉耆,我们便能找到答案。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镇(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为彼时所设“安西四镇”之一,由安西都护府兼统。(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8世纪的某天,在焉耆的一座普通寺院内,善男信女云集于此,进行忏悔和布施,为死去的亲人举行超度的法事。夜幕降临,寺院内即将举办一场精彩的佛教戏剧表演——《弥勒会见记》。此次演出取材于信众们都熟悉的小乘佛教经典,即未来佛弥勒的生平事迹。表演者们通过扮演释迦牟尼、弥勒、跋多利婆罗门、王阿那律、摩诃罗倪等角色,为信众展示了弥勒菩萨上兜率天和清净国土的各种趣事见闻。

故事以毗沙门天(佛教的北方保护神)手下三员大将之间的对话开始。演员们通过三人之间的对话,告诉观众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正在摩揭陀国孤绝山说法。此时,自幼聪颖的弥勒,正随跋多利婆罗门修行,他深得佛陀释迦牟尼的赏识。于是,帝释天派天神分别给跋多利婆罗门和弥勒托梦,两人便得知了释迦牟尼讲经说法一事。

尽管跋多利婆罗门也想拜谒释迦牟尼以求功德,但因年岁已高,体弱多病而无法前行,于是他派弥勒、阿耆多等门徒十六人,代表他向佛陀问道。弥勒与同伴告别老师后,一起前往释迦牟尼处出家学法,顺利成为他的弟子。此后,释迦牟尼来到波罗奈国说法,其姨母㤭昙弥夫人为他专门织了一匹金色袈裟布,他不愿接受,劝她施与其他僧人。等到某一日,释迦牟尼演说了未来佛的故事,弥勒听后表示愿做未来佛,并竭尽全力让众生脱离苦海。戏剧至此,为序幕至第四幕的情节。


▲唐代中期(8世纪)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图片来源:文物出版社)


从第五幕开始,述说的则是弥勒在人间的故事。弥勒心中怜悯世间受苦的芸芸众生,于是降生在翅头末城的一户人家里。后来,弥勒因见宝幢被毁,顿觉世事无常,遂离家寻道,并在龙花菩提树下得成正觉。从而得以在鹿野苑转动法轮、普度众生。
第二十至二十五幕则描述了大小地狱及弥勒入地狱解救广大受苦众生的事迹。尽管故事内容多来自深奥的佛经,但演员们生动鲜活的演出依旧深深吸引了信众们的眼球。整场戏剧表演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舞台演绎方式,成功达到了弘扬佛法的目的。

▲位于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的七个星千佛洞遗址(图片来源:央广网)

随着时间的流逝,此剧本被深埋至黄沙之中。直至1974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的七个星千佛洞附近,人们发现了一叠文书残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焉耆语(又名吐火罗语)本《弥勒会见记》。剧本被发现时已被烧残,残卷共44页,每页两面都用工整的婆罗谜字母墨书写成,书写后似曾涂抹一层疑是蛋清的黏质液体以保护字迹。因此,剧本至今字迹清晰、墨色如新。在此之前,戏曲史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戏剧文学是南宋的南戏,而《张协状元》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剧本。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亦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写道:“戏曲在唐以前殆无足论,宋代稍见发达。”《弥勒会见记》的发现,将中国戏剧的起源往前推了将近4个世纪。

值得一提的是,在《弥勒会见记》发现之初,海内外学者对于它的文本属性有着不小的争议与论辩。有学者认为它只是讲唱文学,即是一种连讲带唱的文艺形式,而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则认为它是剧本。他的理由很充分:其一,该写本题目全称为《Maitreya Samiti Nataka》,其中Nataka出自梵文,意为“戏剧”;其二,文本中还含有表演所必需的术语,包括环境提示、幕间插曲等,且在需要演唱的地方标注了曲调名称。最终,他给出了令众人信服的判断:“既然自称是剧本,又用‘幕’这个字,那么它不是剧本又是什么呢?”

除此以外,根据写本中的题跋,我们不难得知,该剧本是焉耆著名的佛教大师圣月的译著,是他根据印度文本将该剧改译为了古代焉耆文。至此,我们也能理解为何最早的中国戏剧题材与佛教密切相关了。魏晋时期,来自古印度的佛教在西域地区已广为流传,并形成了吐鲁番(高昌)、龟兹(库车)和疏勒(喀什)等远近闻名的佛教文化中心。由于宗教传播的实际需求,这部脱胎于佛经的剧作亦随着佛教传播的脚步,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新疆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受到人们的欢迎。

▲佛教传入中国路线示意图(图片来源:文物出版社)

佛经中的经典故事同样对中原地区的戏剧表演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宋代以后戏剧演出的重要题材。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中元节时开封勾栏上演的《目连救母》杂剧,“目连僧救母”的故事正出自《佛说盂兰盆经》。

今天,这件中国最早的剧本残页已被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随时可以去一睹它的真容。这场唐朝时风行西域的剧目,不仅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见证了佛教传播与兴盛。无论在任何时代,对真、善、美的向往都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