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街社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办事处东北部民和花园院内,辖区面积0.36平方公里,共有18个小区,居民住宅楼48栋、188个单元,有2732户5400多居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近年来,清泉街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融合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在社区和睦共处、守望相助,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
以精细化服务促进各族居民情感相通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民族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结合、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与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结合,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联合27家辖区单位成立社区“大党委”,每年开展200多场惠民志愿活动,完成水暖维修、路面房顶翻修、医疗卫生等惠民项目10余项,惠及居民5000余人,架起了社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推进“五社联动”共建幸福社区,近年来共引进家政服务、居家和养老服务站等4家社会组织,定期为各族居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共享社区这个大家庭,深度激活基层细胞活力。打造红石榴驿站,建立流动人口台账,与流动人口结对子、交朋友,定期交流、谈心,为流动人口在登记办证、劳动就业、困难救助、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形成记录,使其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从通辽市迁移到清泉街社区租房居住的蒙古族小伙子,家中漏水,漏到楼下一位汉族大爷家中,为避免协商过程不顺,社区党委帮助小伙子出钱帮大爷家刮了腻子,并通过调解让双方握手言和,还给小伙子发放了米面,让他感受到社区对流动少数民族的关爱。
创新实施“枫桥经验+民族团结”工作法,依托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整合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驻区律师等资源,及时化解接诉即办案件、邻里纠纷、家庭婚恋纠纷等矛盾纠纷,至今无一例上访案件发生。2023年社区书记带领骨干党员和热心居民建立“荷香唠嗑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长廊、红石榴凉亭等场所和居民“唠嗑”“拉家常”,排查调解萌芽问题300余件,将居民的“大事小情”入账处置,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筑牢民族团结稳定基石。
以优化升级居住环境促进各族居民和谐相处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近年来建设了文化长廊、红石榴亭、居民活动广场等集运动、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交流互动场所20余处,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网格管理摸清台账、动态管理重点帮扶。社区服务队的工作人员通过挨家挨户地入户调查,对辖区内各族居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实现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困难户调查和走访,建立困难家庭台账和低保户台账,长期跟踪服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升级。2023年,在充分征求各族居民群众意见后,对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理论宣讲室、妇女儿童之家、好邻居议事厅、红石榴驿站、说理堂等功能室9处,全年开展活动200余次,搭建起更多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平台,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社区环境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发展,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以多彩文化互嵌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
壮大文艺宣传队伍,建立网络宣传阵地。除额吉舞蹈队、合唱团、晋剧团、二人台、秧歌队等社区文体团队外,社区还组建了民族特色模特队,定期进行展演,集中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生活习俗;挖掘了社区文艺能人“二大娘”说唱党的好政策、讲文明树新风等,以方言说唱吸引各族居民,深受居民喜爱,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建立“荷香清泉”官方抖音账号。以居民“二大娘”《十夸党的政策好》方言说唱、居民合唱团表演、法务室宣传小剧场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顺口溜、音乐快板、弹唱等形式传党音、讲政策,由网格员转发至居民微信群,目前自然流量30多万,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积极推动制作文艺作品。以剪纸艺术为媒,以剪纸作品创作为主线,精心制作了爱国民族英雄为主题的《庆祝八一建军节》《好战士雷锋》《56个民族》等各式剪纸作品,在讲好各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故事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年轻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齐心协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滚汤圆等传统节日活动,社区各族居民欢聚在一起,品美食、赏节目、话家常,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邻里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法宝”。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生拳。清泉街社区积极推动辖区内各族居民不断巩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氛围和环境,各族居民在社区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同建设邻里一家亲的好人社区。社区今后将继续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在社区治理中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用实际行动和担当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模范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委员会——构建互嵌式格局 铸牢团结大家庭, 清泉街社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办事处东北部民和花园院内,辖区面积0.36平方公里,共有18个小区,居民住宅楼48栋、188个单元,有2732户5400多居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近年来,清泉街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融合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在社区和睦共处、守望相助,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以精细化服务促进各族居民情感相通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民族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结合、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与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结合,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联合27家辖区单位成立社区“大党委”,每年开展200多场惠民志愿活动,完成水暖维修、路面房顶翻修、医疗卫生等惠民项目10余项,惠及居民5000余人,架起了社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推进“五社联动”共建幸福社区,近年来共引进家政服务、居家和养老服务站等4家社会组织,定期为各族居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共享社区这个大家庭,深度激活基层细胞活力。打造红石榴驿站,建立流动人口台账,与流动人口结对子、交朋友,定期交流、谈心,为流动人口在登记办证、劳动就业、困难救助、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形成记录,使其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从通辽市迁移到清泉街社区租房居住的蒙古族小伙子,家中漏水,漏到楼下一位汉族大爷家中,为避免协商过程不顺,社区党委帮助小伙子出钱帮大爷家刮了腻子,并通过调解让双方握手言和,还给小伙子发放了米面,让他感受到社区对流动少数民族的关爱。创新实施“枫桥经验+民族团结”工作法,依托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整合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驻区律师等资源,及时化解接诉即办案件、邻里纠纷、家庭婚恋纠纷等矛盾纠纷,至今无一例上访案件发生。2023年社区书记带领骨干党员和热心居民建立“荷香唠嗑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长廊、红石榴凉亭等场所和居民“唠嗑”“拉家常”,排查调解萌芽问题300余件,将居民的“大事小情”入账处置,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筑牢民族团结稳定基石。以优化升级居住环境促进各族居民和谐相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近年来建设了文化长廊、红石榴亭、居民活动广场等集运动、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交流互动场所20余处,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网格管理摸清台账、动态管理重点帮扶。社区服务队的工作人员通过挨家挨户地入户调查,对辖区内各族居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实现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困难户调查和走访,建立困难家庭台账和低保户台账,长期跟踪服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升级。2023年,在充分征求各族居民群众意见后,对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理论宣讲室、妇女儿童之家、好邻居议事厅、红石榴驿站、说理堂等功能室9处,全年开展活动200余次,搭建起更多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平台,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社区环境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发展,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多彩文化互嵌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壮大文艺宣传队伍,建立网络宣传阵地。除额吉舞蹈队、合唱团、晋剧团、二人台、秧歌队等社区文体团队外,社区还组建了民族特色模特队,定期进行展演,集中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生活习俗;挖掘了社区文艺能人“二大娘”说唱党的好政策、讲文明树新风等,以方言说唱吸引各族居民,深受居民喜爱,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建立“荷香清泉”官方抖音账号。以居民“二大娘”《十夸党的政策好》方言说唱、居民合唱团表演、法务室宣传小剧场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顺口溜、音乐快板、弹唱等形式传党音、讲政策,由网格员转发至居民微信群,目前自然流量30多万,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积极推动制作文艺作品。以剪纸艺术为媒,以剪纸作品创作为主线,精心制作了爱国民族英雄为主题的《庆祝八一建军节》《好战士雷锋》《56个民族》等各式剪纸作品,在讲好各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故事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年轻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齐心协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滚汤圆等传统节日活动,社区各族居民欢聚在一起,品美食、赏节目、话家常,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邻里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法宝”。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生拳。清泉街社区积极推动辖区内各族居民不断巩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氛围和环境,各族居民在社区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同建设邻里一家亲的好人社区。社区今后将继续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在社区治理中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用实际行动和担当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清泉街社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办事处东北部民和花园院内,辖区面积0.36平方公里,共有18个小区,居民住宅楼48栋、188个单元,有2732户5400多居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近年来,清泉街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融合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在社区和睦共处、守望相助,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
以精细化服务促进各族居民情感相通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民族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结合、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与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结合,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联合27家辖区单位成立社区“大党委”,每年开展200多场惠民志愿活动,完成水暖维修、路面房顶翻修、医疗卫生等惠民项目10余项,惠及居民5000余人,架起了社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推进“五社联动”共建幸福社区,近年来共引进家政服务、居家和养老服务站等4家社会组织,定期为各族居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共享社区这个大家庭,深度激活基层细胞活力。打造红石榴驿站,建立流动人口台账,与流动人口结对子、交朋友,定期交流、谈心,为流动人口在登记办证、劳动就业、困难救助、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形成记录,使其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从通辽市迁移到清泉街社区租房居住的蒙古族小伙子,家中漏水,漏到楼下一位汉族大爷家中,为避免协商过程不顺,社区党委帮助小伙子出钱帮大爷家刮了腻子,并通过调解让双方握手言和,还给小伙子发放了米面,让他感受到社区对流动少数民族的关爱。
创新实施“枫桥经验+民族团结”工作法,依托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整合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驻区律师等资源,及时化解接诉即办案件、邻里纠纷、家庭婚恋纠纷等矛盾纠纷,至今无一例上访案件发生。2023年社区书记带领骨干党员和热心居民建立“荷香唠嗑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长廊、红石榴凉亭等场所和居民“唠嗑”“拉家常”,排查调解萌芽问题300余件,将居民的“大事小情”入账处置,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筑牢民族团结稳定基石。
以优化升级居住环境促进各族居民和谐相处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近年来建设了文化长廊、红石榴亭、居民活动广场等集运动、休闲、健身为一体的交流互动场所20余处,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网格管理摸清台账、动态管理重点帮扶。社区服务队的工作人员通过挨家挨户地入户调查,对辖区内各族居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实现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困难户调查和走访,建立困难家庭台账和低保户台账,长期跟踪服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升级。2023年,在充分征求各族居民群众意见后,对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理论宣讲室、妇女儿童之家、好邻居议事厅、红石榴驿站、说理堂等功能室9处,全年开展活动200余次,搭建起更多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平台,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社区环境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发展,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以多彩文化互嵌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
壮大文艺宣传队伍,建立网络宣传阵地。除额吉舞蹈队、合唱团、晋剧团、二人台、秧歌队等社区文体团队外,社区还组建了民族特色模特队,定期进行展演,集中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生活习俗;挖掘了社区文艺能人“二大娘”说唱党的好政策、讲文明树新风等,以方言说唱吸引各族居民,深受居民喜爱,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建立“荷香清泉”官方抖音账号。以居民“二大娘”《十夸党的政策好》方言说唱、居民合唱团表演、法务室宣传小剧场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顺口溜、音乐快板、弹唱等形式传党音、讲政策,由网格员转发至居民微信群,目前自然流量30多万,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积极推动制作文艺作品。以剪纸艺术为媒,以剪纸作品创作为主线,精心制作了爱国民族英雄为主题的《庆祝八一建军节》《好战士雷锋》《56个民族》等各式剪纸作品,在讲好各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故事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年轻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齐心协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滚汤圆等传统节日活动,社区各族居民欢聚在一起,品美食、赏节目、话家常,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邻里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法宝”。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生拳。清泉街社区积极推动辖区内各族居民不断巩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氛围和环境,各族居民在社区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同建设邻里一家亲的好人社区。社区今后将继续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在社区治理中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用实际行动和担当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