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委员会事迹材料——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发布时间:2025-03-24 16:20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分享到:
【字体: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紧邻黄河,是黄河入内蒙第一村。赛汗乌素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的水,全村沿黄河分布有8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蒙、满、回、藏、土家、畲族7个民族。近年来,赛汗乌素村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打造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建设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幸福乡村、创建多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多彩乡村,把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走出了具有北疆特色的民族团结之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

坚持一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进一步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赛汗乌素村党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打造基层党建+”模式,促进全村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基层党建+教育阵地。村党委把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长廊、主题广场等,组建宣传小分队,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在赛汗乌素村党群服务中心和西行客栈旅游景区等,前来办事的村民和游客,都会被随处可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黄河文化和三千孤儿入内蒙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等墙绘吸引,也被这里乡风文明和谐,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厚氛围所感染。

赛汗乌素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成立道德评议会、民主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鼓励并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并融入乡村治理,共建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巴音格日勒是村民代表之一,他积极参与村委会事务管理评议,提出建议和意见。我因为家在草牧场,提出的大多是关于畜牧业方面的意见。现在村里的牧民享受着国家发放的草牧场补贴,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也更愿意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让它变得更好更美。巴音格日勒说。

村党委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民族团结超市,实行党员群众积分兑换制度,村民日常参加民族政策宣传和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都可以累计积分,每年可以根据积分情况到民族团结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强,邻里之间吵吵闹闹的少了,大家之间相互帮忙的多了,团结和谐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了。

坚持文化润心,深入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赛汗乌素村党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挖掘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史实,把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近几年,赛汗乌素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内蒙古自治区宜居乡村等众多荣誉。

村党委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黄河文化和黄河文化所传递出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不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和理解。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举办北方海南 左邻右舍文化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文艺汇演,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巡演等活动,让村民和前来旅游的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

依托黄河西行客栈景区,打造一中心,三环线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民宿、农家乐、野外宿营地等旅游项目,已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余万元。举办北方海南·黄河风等各类文化活动70余场,北方海南·黄河风农民庆丰收活动列入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面向社会公益发行雀儿沟岩画数字藏品,打造黄河入蒙首站黄河石标志和母亲河形象标识,出版《黄河几字弯上的激情岁月》,编撰《口述黄河入蒙第一站》《筑梦在黄河几字弯》等,驻村青年画家鲁婷的黄河石彩绘《福河·孕》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黄河入蒙第一站数字馆开馆,在各族群众内心深处不断育繁团结花、植厚中华魂,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凝聚、精神相依。

坚持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手牵手,乡村振兴路上一起走。赛汗乌素村各民族群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依托地理和气候因素,赛汗乌素村种植大棚果蔬、玉米、葡萄等经济作物,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作方式,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发展水平较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赛汗乌素村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携手阳光田宇葡萄农业发展公司开展村企合作共建,以土地流转、科技指导服务和订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阳光田宇葡萄农业发展公司与赛汗乌素村300余户农户签订合同,带动农户种植葡萄670余公顷。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赛汗乌素村涌现出一批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领头雁王二占带领村民种植葡萄1100亩,亩产量达1500公斤,总产值突破1200万元;党员张来运大力推广果树种植技术,带动44户村民增收致富;种植能手王胜云带动100多户村民和他一起种葡萄,有50多户村民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在榜样的带动下,赛汗乌素村民走出了自己的小康路。村民白文亮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在村里产业项目带动下,由原来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年人均收入44949元;村民奥牧根花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家庭年人均收入也提高到了21261元。白在军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葡萄酒庄工作,为村里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作贡献;出去打工的栾金友也回来了,他说:在葡萄酒庄工作,一年能挣5万元,比以前在工地轻快多了,工资有保障,而且和甜蜜的葡萄在一起,生活也甜了。

乡村美了,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收入也增加了,精神上也非常富足,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感觉很幸福。村民张蓉的话语,也印证了赛汗乌素村在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作中付出的努力,生动展示了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新时代画卷。

初审:李

复审:李日树

终审:云冰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委员会事迹材料——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朗读

【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委员会事迹材料——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紧邻黄河,是黄河入内蒙第一村。“赛汗乌素”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的水”,全村沿黄河分布有8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蒙、满、回、藏、土家、畲族7个民族。近年来,赛汗乌素村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打造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建设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幸福乡村、创建多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多彩乡村,把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走出了具有北疆特色的民族团结之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坚持“一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民族工作,关乎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进一步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赛汗乌素村党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打造“基层党建+”模式,促进全村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基层党建+教育阵地” 。村党委把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长廊、主题广场等,组建宣传小分队,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在赛汗乌素村党群服务中心和西行客栈旅游景区等,前来办事的村民和游客,都会被随处可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黄河文化和“三千孤儿入内蒙”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等墙绘吸引,也被这里乡风文明和谐,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厚氛围所感染。赛汗乌素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成立道德评议会、民主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鼓励并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并融入乡村治理,共建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巴音格日勒是村民代表之一,他积极参与村委会事务管理评议,提出建议和意见。“我因为家在草牧场,提出的大多是关于畜牧业方面的意见。现在村里的牧民享受着国家发放的草牧场补贴,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也更愿意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让它变得更好更美。”巴音格日勒说。村党委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民族团结超市,实行党员群众积分兑换制度,村民日常参加民族政策宣传和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都可以累计积分,每年可以根据积分情况到民族团结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强,邻里之间吵吵闹闹的少了,大家之间相互帮忙的多了,团结和谐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了。坚持“文化润心”,深入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赛汗乌素村党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挖掘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史实,把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近几年,赛汗乌素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内蒙古自治区“宜居乡村”等众多荣誉。村党委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黄河文化和黄河文化所传递出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不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和理解。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举办“北方海南 左邻右舍”文化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文艺汇演,“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巡演等活动,让村民和前来旅游的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依托黄河西行客栈景区,打造“一中心,三环线”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民宿、农家乐、野外宿营地等旅游项目,已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余万元。举办“北方海南·黄河风”等各类文化活动70余场,“北方海南·黄河风”农民庆丰收活动列入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面向社会公益发行“雀儿沟岩画”数字藏品,打造黄河入蒙首站黄河石标志和母亲河形象标识,出版《黄河几字弯上的激情岁月》,编撰《口述黄河入蒙第一站》《筑梦在黄河几字弯》等,驻村青年画家鲁婷的黄河石彩绘《福河·孕》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黄河入蒙第一站”数字馆开馆,在各族群众内心深处不断育繁“团结花”、植厚“中华魂”,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坚持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手牵手,乡村振兴路上一起走。”赛汗乌素村各民族群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依托地理和气候因素,赛汗乌素村种植大棚果蔬、玉米、葡萄等经济作物,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作方式,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发展水平较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赛汗乌素村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携手阳光田宇葡萄农业发展公司开展村企合作共建,以土地流转、科技指导服务和订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阳光田宇葡萄农业发展公司与赛汗乌素村300余户农户签订合同,带动农户种植葡萄670余公顷。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赛汗乌素村涌现出一批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领头雁”王二占带领村民种植葡萄1100亩,亩产量达1500公斤,总产值突破1200万元;党员张来运大力推广果树种植技术,带动44户村民增收致富;种植能手王胜云带动100多户村民和他一起种葡萄,有50多户村民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在榜样的带动下,赛汗乌素村民走出了自己的小康路。村民白文亮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在村里产业项目带动下,由原来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年人均收入44949元;村民奥牧根花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家庭年人均收入也提高到了21261元。白在军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葡萄酒庄工作,为村里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作贡献;出去打工的栾金友也回来了,他说:“在葡萄酒庄工作,一年能挣5万元,比以前在工地轻快多了,工资有保障,而且和甜蜜的葡萄在一起,生活也甜了。”“乡村美了,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收入也增加了,精神上也非常富足,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感觉很幸福。”村民张蓉的话语,也印证了赛汗乌素村在“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作中付出的努力,生动展示了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新时代画卷。 初审:李倢复审:李日树终审:云冰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紧邻黄河,是黄河入内蒙第一村。赛汗乌素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的水,全村沿黄河分布有8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汉、蒙、满、回、藏、土家、畲族7个民族。近年来,赛汗乌素村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打造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建设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幸福乡村、创建多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多彩乡村,把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走出了具有北疆特色的民族团结之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

坚持一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进一步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赛汗乌素村党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打造基层党建+”模式,促进全村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基层党建+教育阵地。村党委把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长廊、主题广场等,组建宣传小分队,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在赛汗乌素村党群服务中心和西行客栈旅游景区等,前来办事的村民和游客,都会被随处可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黄河文化和三千孤儿入内蒙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等墙绘吸引,也被这里乡风文明和谐,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厚氛围所感染。

赛汗乌素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成立道德评议会、民主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鼓励并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并融入乡村治理,共建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巴音格日勒是村民代表之一,他积极参与村委会事务管理评议,提出建议和意见。我因为家在草牧场,提出的大多是关于畜牧业方面的意见。现在村里的牧民享受着国家发放的草牧场补贴,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也更愿意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让它变得更好更美。巴音格日勒说。

村党委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民族团结超市,实行党员群众积分兑换制度,村民日常参加民族政策宣传和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都可以累计积分,每年可以根据积分情况到民族团结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强,邻里之间吵吵闹闹的少了,大家之间相互帮忙的多了,团结和谐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了。

坚持文化润心,深入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赛汗乌素村党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挖掘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史实,把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近几年,赛汗乌素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内蒙古自治区宜居乡村等众多荣誉。

村党委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黄河文化和黄河文化所传递出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不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和理解。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举办北方海南 左邻右舍文化节,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文艺汇演,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巡演等活动,让村民和前来旅游的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

依托黄河西行客栈景区,打造一中心,三环线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民宿、农家乐、野外宿营地等旅游项目,已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余万元。举办北方海南·黄河风等各类文化活动70余场,北方海南·黄河风农民庆丰收活动列入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面向社会公益发行雀儿沟岩画数字藏品,打造黄河入蒙首站黄河石标志和母亲河形象标识,出版《黄河几字弯上的激情岁月》,编撰《口述黄河入蒙第一站》《筑梦在黄河几字弯》等,驻村青年画家鲁婷的黄河石彩绘《福河·孕》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黄河入蒙第一站数字馆开馆,在各族群众内心深处不断育繁团结花、植厚中华魂,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凝聚、精神相依。

坚持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手牵手,乡村振兴路上一起走。赛汗乌素村各民族群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依托地理和气候因素,赛汗乌素村种植大棚果蔬、玉米、葡萄等经济作物,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作方式,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发展水平较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赛汗乌素村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携手阳光田宇葡萄农业发展公司开展村企合作共建,以土地流转、科技指导服务和订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阳光田宇葡萄农业发展公司与赛汗乌素村300余户农户签订合同,带动农户种植葡萄670余公顷。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赛汗乌素村涌现出一批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领头雁王二占带领村民种植葡萄1100亩,亩产量达1500公斤,总产值突破1200万元;党员张来运大力推广果树种植技术,带动44户村民增收致富;种植能手王胜云带动100多户村民和他一起种葡萄,有50多户村民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在榜样的带动下,赛汗乌素村民走出了自己的小康路。村民白文亮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在村里产业项目带动下,由原来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年人均收入44949元;村民奥牧根花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家庭年人均收入也提高到了21261元。白在军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葡萄酒庄工作,为村里的葡萄酒产业发展作贡献;出去打工的栾金友也回来了,他说:在葡萄酒庄工作,一年能挣5万元,比以前在工地轻快多了,工资有保障,而且和甜蜜的葡萄在一起,生活也甜了。

乡村美了,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收入也增加了,精神上也非常富足,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感觉很幸福。村民张蓉的话语,也印证了赛汗乌素村在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工作中付出的努力,生动展示了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新时代画卷。

初审:李

复审:李日树

终审:云冰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