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这一年】——巴彦淖尔市民族工作巡礼
发布时间:2025-01-02 20:49  来源:巴彦淖尔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分享到:
【字体:  

2024年,我们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道经历风雨彩虹,一个个瞬间定格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令人感慨、难以忘怀。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为使命,以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引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用砥砺前行的奋斗足迹书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2024年新画卷。

这一年,我们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的分工方案》(43条具体措施)《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攻坚方案》《巴彦淖尔市2024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宣传工作方案》《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将统战部、民委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单位,固定列席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加强对各项决策议定事项是否符合主线要求的审核把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和巡察重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范围。健全完善领导推进、执法监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责任包联、严守意识形态阵地五项工作机制用法治化、机制化的方式常态长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这一年,我们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全面推进理论强基、文化铸魂、校园固本、社会宣教四项工程,讲好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让各族群众知晓惠从何来、惠在何处、惠有多少,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一是深入实施理论强基工程。各级党委每半年至少研究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安排课时占比不少于20%。与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党委(党组)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等线上线下培训班56月份举办巴彦淖尔市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聘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专家8巴彦淖尔市被中国民族报社确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察点。

二是深入实施校园固本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积极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托全市9处烈士陵园、2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3座历史博物馆,深化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认真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学第一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灵魂深处。

三是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结合内蒙古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战略,萃取提炼河套文化蕴含的民族团结基因,创新开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主线工程完成编创主题歌曲18首、主题剧目12台、文创产品33个,选树典型人物事例45个,建设传习场所14处,打造主题公园、场馆36处,挂牌同心创业就业街区23条,乌拉特中旗金石交同心创业园被国家民委作为典型推广创作《总书记到咱巴彦淖尔来》《乌梁素海》《好大一棵树》等一批文艺精品,举办第二十一届河套文化艺术节、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社区邻里节等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在观赏、体验、分享、交流中润物无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是深入实施社会宣教工程。在各类媒体开辟专栏、设置专版,结合运用六种载体”“四教融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常态化开展两月一周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巴彦淖尔这一年》《风水宝地》《长城两边是故乡》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媒体系列丛书12,开展模范事迹宣讲报告会、座谈交流会12场次,推出创建工作纪实”“民族团结好故事等系列专栏150余期,被国家民委、人民日报、新华社客户端、中国民族报等采用117篇,《黄河几字湾上的团结之城--巴彦淖尔》《指尖上的概论实践--金石交: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活起来》《画说巴彦淖尔》《伟大思想耀河套 塞上明珠谱新篇》等相关报道在人民日报、国家民委公众号、中央民族报、民族画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刊发,区域创建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发放系列宣传年画32余张、主题挂历1万余份、车贴1万份,征订发放《概论》1000、《民族画报》12500,发布转载各类信息稿件10万余篇(条),全方位、具象式讲清楚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飞到寻常百姓家、传到草原最深处,积极营造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浓厚氛围。

这一年,我们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汇聚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全力推动全市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上扬,农牧业11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900亿元,600多种优质农产品借助京蒙协作平台出塞进京。实施工业重大项目172个,开工新能源项目1033.8万千瓦。争取各类政策资金287.6亿元,甘其毛都口岸进出口过货量突破4000万吨大关,外贸进出口总额440亿元,稳居全区第一。灵活运用以工代赈、发展特色产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多渠道增加人民群众收入,2024年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4500万元,12家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1203万元。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入选自治区民委首批和美乡村试点名单,积极推动边境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确保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

这一年,我们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推动形成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融入各族群众生产居住、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生活场景,积极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一是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三项计划举办京蒙手拉手·中华一家亲、京蒙青年守望北疆——巴彦淖尔行暨青春助力三北工程建设等暑期实践活动和各类实践交流营活动265余场次。乌拉特后旗驼球队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中荣获一等奖。邀请自治区民委和市、旗民委三级联动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暨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基层行活动。推出三北奇迹生态治理游、千年基业·畅游黄河几字弯研学游等精品线路30余条,推动文旅民族团结互促共融。积极打造临河区江林社区、乌拉特后旗塞上社区、五原县富原社区等16自治区级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社区试点,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二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8+N活动,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干部学院等建立培训交流、创建协议41,组织开展创建培训115、互观互学38,精心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三盛公水利枢纽、爱我中华主题展览馆、电力公司、古郡诗词文化园、江林社区、金石交同心创业街等一批示范点位,成为展示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守边护边固边、共同建设河套平原、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示范窗口。新华林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宝音德力格尔、布和图木尔2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乌拉特中旗、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创建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地区)5、其中国家级示范县2,占旗县区的28.6%;培育自治区级示范单位(地区)58,旗县区实现全覆盖;累计获得全国模范集体12、模范个人13,自治区模范集体110、模范个人150

这一年,我们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不断强化民族领域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推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体制机制建设。深入推动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三年行动,积极推进兴边富民项目建设和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深化运用枫桥经验工作法,推广信访代办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五原县税务局《巧用民族工作法 开启和谐基层治理新篇章》入选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

创新推行党政军警民企联创共建机制,19草原流动党校114志愿服务队、20强边固边直通车119党员中心户参与帮办代办、政策宣传、基层治理。以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六联共建机制为抓手,在农牧区深入开展农牧结亲活动,全力打造农牧结亲同心圆。近年来,累计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减灾救灾互帮、生产资料互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共建共享活动1030余场次。

创新推进嘎查村(社区)配备民族工作协理员,推行民族工作(小)组长运行机制,组织665民族工作协理、统战委员等下沉嘎查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动员3036城镇社区网格员、1.57名嘎查村网格员、3462嘎查村民理事会参与民族工作和基层治理工作,不断画好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推深做实“1+N”区域化党建,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下沉社区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认领民生实事项目711微心愿6623,为民办实事3757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5年,我们要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积极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的倡导者、引领者、践行者、维护者,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维护增进民族团结,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凝心聚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呵护好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贡献巴彦淖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