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突泉县:联创共建促交流同心互嵌谋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15 09:34  来源:兴安盟突泉县民委  
分享到:
【字体:  

近年来,兴安盟突泉县坚持“133”工作模式,即:突出“一条主线”,做好“三篇文章”,推动“三个融合”,全域全面推动县内和毗邻省市旗苏木乡镇各族群众联创共建,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路径,逐步深化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一、突出“一条主线”,提高互嵌式发展站位

突泉县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的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民族工作。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突泉县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完善民委委员制度,出台《突泉县分领域分战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2024年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清单》等文件,明确落实“三项计划”具体举措和目标,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二、做好“三篇文章”,把握互嵌式发展重点

(一)做好“创”的文章,夯实互嵌式发展基础

突泉县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抓手,以“八+N进”扎实推动互嵌式发展。一是进机关,促进优质服务。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机关一特色”为主题,推动创建活动和业务互促互进。突泉县税务局创新“五创五促”工作法,成效显著,2023年税收总量全盟第二,为推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贡献税务力量。二是进企业,促进共享成果。以“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为主题,带领企业职工、各族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共同致富。2023年,在24家企业成立“石榴籽服务站”,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三是进社区,促进互嵌共融。以“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为主题,开展互帮互助活动。2023年,光明社区、利民社区被评为盟级“石榴籽家园”。四是进乡镇(村),促进乡村振兴。积极谋划实施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项目,赋予“三个意义”。各镇村结合各自特点,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永安镇四家子村“四抓共铸”工作法,推动创建工作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达到了相辅相成、共促共进的效果。水泉镇合发村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行“三所联动”治理模式,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五是进学校,促进立德树人。围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校治学、教书育人全过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题,打造廊道文化,营造团结和睦校园氛围。广泛开展“民族之花在校园”、“中华文化大家学”等实践活动100余场次,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种子”播撒到各族青少年心中。六是进连队,促进军民团结。以“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为主题,积极开展“军民团结一家亲 同心筑梦迎新春”军警部队联谊会、“辰龙送福”迎新春送春联等共建活动,实现双拥共建、团结创建同频共振。七是进宗教活动场所,促进爱国情怀。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为主题,在宗教场所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爱国、爱教、爱家乡的意识。八是进网络,促进思想引导。以“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利用“报台网微端”,充分发挥“泉心泉意榴铸你”文宣品牌效应,2023年,在突泉微讯主流媒体平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八进”专题专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30余次,发布各类工作信息363条,制作各类民族知识短视频26期,3篇信息被国家、自治区级刊物采用。

(二)做好“实”的文章,强化互嵌式发展保障

突泉县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强化就业落户、就医就学等方面政策保障,助力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社区。一是做实就医保障。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医保服务提质增效的实际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民群众医疗保障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在全面落实医保待遇的同时,为医疗保险参保群众购买了无责意外保险,让群众享受多重保障,减轻看病就医经济压力。2023年,全年享受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343842人次,基本医保报销 19774.17万元。享受无责意外伤害待遇915人次,基本医保报销469.88万元。二是做实落户保障。依据户籍登记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登记规范》,简化落户申请程序,推出户籍业务“网上办”、“就近办”、简易业务“现场办”、特殊人群“上门办”、省内迁户“一站办”等服务措施。三是做实就业保障。打造精准化平台靶向服务,搭建线上线下和直播带岗“三位一体”招聘平台,多渠道不间断推送用工信息,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力争降低农村劳动力找工作机会成本,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面向生产领域的人力资源服务共享平台。四是做实就学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保障进城务工和易地搬迁子女就近就学,指定专门学校,简化入学手续,确保各族适龄儿童享受就学权利。

(三)做好“和”的文章,提高互嵌式发展水平

突泉县党群服务中心有10个社区和1个醴泉邻里中心,辖区共有居民36903户、82496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等1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227人,占总人口29%。一直以来,突泉县党群服务中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成立“小马扎学习圈”“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设立邻里服务站、“红石榴阵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以“三学一带一创”为重点,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扎实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光明社区积极培育民族团结“五朵花”,即:培育民族团结“进步花”,培育文化认同“文明花”,培育增收致富“幸福花”,培育互帮互助“团结花”,培育宜居宜业“和谐花”;团结社区围绕“三心”携手共画同心圆,即:用“红心”凝聚共识,用“真心”筑牢堡垒,用“爱心”强化服务;向阳社区积极打造“五个家园”,即:打造共有和美家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共有富裕家园,营造共有和谐家园,建设共有平安家园;推动社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

三、推动“三个融合”,拓展互嵌式发展外延

在文化融合方面。突泉县依靠悠久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渔耕文化、辽金文化等,组织毗邻的村屯,在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经常性开展节庆活动,座谈交流,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基地作用,举办中国体育彩票杯2023年突泉县首届“三省一区”环明星湖半程马拉松比赛,“突泉县2023年‘庆丰收 促团结’丰收节”等活动,吸引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市各族群众广泛参与,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团结。

在经济融合方面。一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突泉是国家级产粮大县,“金玉米雪花牛”品牌和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的肉牛养殖在盟内外都具有很高的赞誉、洮南市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水稻种植方面有先进的技术经验,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经济发展。突泉镇柳河村和科右中旗代钦塔拉嘎查结成友好村,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路径,互学种养殖技术、同学普通话、共过中国节、共植团结林、结成美好姻缘,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和肉牛产业,柳河村肉牛养殖户已达到68户、肉牛存栏达到924头,紫皮蒜种植面积510亩,全村人均收入由2018年的9000元增长到2023年的2万元,柳河村与代钦塔拉嘎查双双被命名为全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九龙乡九鼎村、十家子村与洮南市三发村、野马图村常态化的开展水稻种植交流,通过学习交流带动了两地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突泉县与佛山市南海区、揭阳市揭西县建立高质量发展伙伴城市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上海实创农业集团,推进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深化京蒙协助,全县9个乡镇、57个村与房山区8个乡镇(办事处)、28个村、28家企业、28家社会组织建立结对关系,房山区16所学校和全县34所学校、房山区5家医院与全县8家医院结对帮扶,2023年共争取京蒙协作资金6134万元,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力推动了突泉县经济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

在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突泉县作为“乌阿海满”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创新发展旅游业态,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禀赋,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渔耕文化、辽金文化融入旅游,先后建设了赛银花园区、曙光园区、明星田园综合体、宝石田园综合体等景区景点,建成了突泉县历史文化博物馆、“醴泉故事 突泉手创”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打造成为各族群众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为进一步深化旅游促三交的作用,突泉县设计推出“山水福地”幸福之旅、“不忘初心”感恩之旅、“共同发展”乡村之旅3条旅游线路,在充分挖掘突泉山水资源,集中展示突泉县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的同时,让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感知中华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