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绍骋:​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孙绍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高度重视内蒙古民族工作。今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对我们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每次重要讲话中都殷切叮嘱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维护好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75年前,自治区的建立开启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7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长期保持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家,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回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那段历史,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正确领导,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自治区成立前夕,内蒙古地区的形势极为复杂,甚至面临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严重危险。当时各种政治力量在内蒙古地区展开角逐,有原伪蒙疆政权和伪满洲国的各级官吏,有部分蒙古族王公贵族,有投向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投机分子,有占领包头、归绥等地的国民党军队。各种势力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意图,其中不少夹杂着“内蒙古高度自治”“内蒙古独立”“内外蒙合并”等错误主张。这些主张,本质上就是想分割内蒙古、分裂国家。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内蒙古确实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面对纷繁复杂的乱局,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了内蒙古自治运动。党中央运筹帷幄,晋察冀中央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东北局、西满分局、冀热辽分局在内蒙古都以不同方式做了大量工作,直接领导、指导、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那一个时期,习仲勋同志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主持召开会议研究伊克昭盟工作,作出阶段性总结和战略性部署。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政治引导、采取灵活策略,先后将在苏尼特右旗建立的“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在兴安盟葛根庙建立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在海拉尔建立的“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引向正确轨道,粉碎了一些政治势力“向外跑”“搞独立”的图谋。内蒙古自治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在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过程中,党中央适时制定指导方针,有效指挥军事行动,牢牢把握了对内蒙古地区自治运动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当时,如果没有集宁战役中解放军的大军压境,有力牵制敌军,自治区的成立也不会那么顺利。如今,内蒙古“五一会址”、集宁战役纪念馆中陈列着当年党中央发出的指示,珍藏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笔起草的电报、信件,这些都是我们党直接领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历史见证。内蒙古现在的区划范围,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确定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期间,毛泽东同志提出“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实现这一点,困难主要集中在解决“蒙绥合并”的问题上。当时,由于党内对内蒙古区域问题认识不一致,导致“蒙绥合并”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1952年初,毛泽东同志在得知“蒙绥合并”久拖未决是因为有的领导干部不同意后指出:不能再拖了,谁不同意就撤谁。周恩来同志说,这事是中央定了的,我去做工作,请主席放心。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绥远省于1954年被正式撤销建制,辖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随后,原属甘肃的阿拉善、额济纳,原属河北的商都也陆续被划给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比自治区成立之初增长了680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9.9亿元,而自治区成立之初仅有9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377元、18337元,比1978年增长了146倍、182倍。内蒙古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国家在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极大支持。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工厂、修建铁路的基建资金就达10多亿元,包钢、一机、二机、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都是那个时期开工建设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家又从沿海地区向内蒙古迁入一批工厂。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内蒙古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由北京对口帮扶内蒙古;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将横跨“三北”的内蒙古相继纳入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国家战略政策实施范围;2011年,又专门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对内蒙古的关怀都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据统计,分税制改革以来,1995—2021年我区累计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2.86万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安排我区的转移支付资金由2012年的1618.5亿元逐年增加到2021年的2709亿元,10年累计达到2.18万亿元。正是得益于中央源源不断的支持,内蒙古从一穷二白走向了繁荣富裕,全区各族人民的生活从缺吃少穿迈向了全面小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和支持下,内蒙古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全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深情地讲道:“在选举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党中央提出,中央领导同志应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参加选举。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2021年6月30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学生在“师生同欢唱 颂歌献给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现场欢呼。丁根厚 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指导帮助纠正的自治区成立以来,每当工作中出现重大偏差时,党中央都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我们把脉定向、纠偏正向,而且每一次改正改进后内蒙古的工作都实现了新的重大进步。回过头看,如果没有党中央的指导和帮助,内蒙古一路走来不知会遭受多少挫折和损失,不知会走多少弯路、背上多么沉重的包袱。土地改革初期,由于对农村情况研究得不够、把握得不准,自治区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左”的倾向,错划了部分农民的成分,扩大了打击面。党中央敏锐察觉到工作中的偏差,及时对土改政策和策略进行完善,并在内蒙古地区解放区的农村普遍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复查纠偏工作,使土地改革逐渐回到了正轨。在牧区开展民主改革之初,由于忽视了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内蒙古一些地方按照农区土改方法简单地划分阶级、斗争牧主、平分牲畜,使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发现这个问题后,中共中央东北局高度重视,要求必须团结蒙古族的大多数,采取“慎重缓进”的方针。正是有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有力指导,自治区党委及时总结民主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切合区情实际的“三不两利”政策,以一种比较和缓的方式打破了牧区落后的生产关系,充分调动了牧工和牧主双方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牧区民主改革的顺利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出现大量冤假错案,经济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内蒙古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方面才得以拨乱反正。过去一个时期,我区一些地方不顾财政承受能力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沉迷于走高负债保增长的路子,积累了大量风险隐患。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内蒙古政府债务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在关键时刻给我们打了“清醒剂”、踩了“急刹车”。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指导下,全区上下吸取教训、坚决整改,举一反三、综合施策推进纠偏正向、固本培元,长期积累形成的一些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内蒙古是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心向党、心向中央、心向北京,是内蒙古的光荣传统。75年前,内蒙古各族人民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奋斗、共求解放,内蒙古才有前途和希望。历经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形成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深刻共识和可贵品质,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各族人民建包钢”等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第一”和宝贵经验。75年来,内蒙古的发展史、民族史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也不会有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发展和今天的成就,不会有现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这是历史的必然结论,也是现实的深刻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修订出台一系列民族领域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研究推出一系列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务实举措,推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大局得到持续巩固。尽管近些年内蒙古民族工作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民族领域还面临着不少风险和隐患,但全区民族工作的大环境总体仍然是好的,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没有变,各族人民不分你我、情同手足、亲如一家的状态没有变,民族工作向上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今天的内蒙古,各民族守望相助、其乐融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我体会,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新时代新征程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做什么、怎么做?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抓好两件大事:一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是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我们将聚焦聚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制定实施落实五个方面战略定位的具体方案,坚持挂图作战、按图施工,坚持日日做功、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推动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壮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更好担负起边疆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 孙绍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9月21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的《学习时报》在头版头条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文章全文如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孙绍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按照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厚植“北疆绿”、 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草原、森林、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2%、12%和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我们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将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增绿、治沙、转型、减排上下功夫,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草原生态建设6500万亩、国土绿化1400万亩、退化林修复280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650万亩。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严格执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力争到2025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5%、17%、12%。当前,我们正在全区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力求把各种闲置浪费、低质低效利用的资源要素全面盘活起来、高效利用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在我国北疆构筑起更加牢固稳固、美丽亮丽的万里绿色长城。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103种居全国前十、21种居全国第一,其中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21%,稀土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级的,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煤制油产能达到124万吨、煤制气产能达到27.5亿立方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这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仅鄂尔多斯一个市就完成了国家交付的18个省煤炭保供任务,即使煤价高企发电赔本我们也全力保大局,宁可在自家多建“锅炉房”也要为国家贡献更多清洁能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作为能源大区,我们正在抢抓“双碳”机遇,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内蒙古”,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种好“塞外粮” 、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内蒙古有1.72亿亩耕地,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全国的1/5,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蒙字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农业稳,天下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力做好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文章,加快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扩大数量,通过改造耕地草地后备资源,扩大农牧业生产规模。提高质量,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水平草原修复、引育高质量种质资源,全面提高耕地、草地和种子质量。增加产量,通过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同时抓好先进种植技术推广、舍饲圈养模式推广,把农畜产品的产量提上来,努力为国家供给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0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45万吨,原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内蒙古内联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现在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对外开放新机制,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内外循环同促进、口岸腹地共发展,加快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把内蒙古打造成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守好“北大门” 、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内蒙古横跨“三北”、地近京畿,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在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我们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我们将针对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想方设法把产业发展起来,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同时,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更好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每次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我们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区各族人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百人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将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紧紧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地做好促进民族团结各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感到更加幸福,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抓从严治党、促自我革命,政治生态加快净化修复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受到损害。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紧紧扭住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20年”,着力铲除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截至目前共查处涉煤腐败案件789件、1163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3人、县处级干部286人,挽回国有资产损失608亿元,清收煤炭资源299亿吨。经过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和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淬炼洗礼,全区政治生态日益清朗,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一抓到底的执着和一严到底的韧劲推进自我革命,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加快推动全区政治生态全面重塑、根本好转。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蒙古马精神”,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二条措施和容错纠错八条意见,坚决整治庸政懒政现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报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拿出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劲头干事创业,把内蒙古干部的良好形象立起来。回顾新时代的非凡历程,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 潘岳:强化政治责任 创建模范机关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保障

    国家民委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决策部署的专责部门,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尖刀班”。近年来,国家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关于机关党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积极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扎实推动国家民委系统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突出政治高度,践行“两个维护”,建设对党忠诚的模范机关国家民委是政治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讲政治是具体的,“两个维护”必须体现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本职工作上。国家民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及时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第一政治要件”,完善批示办理“回头看”工作机制,强化督查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国家民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国家民委归口中央统战部领导要求,自觉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下谋划推进党的民族工作。推动建立健全有关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国家民委委员制。 树立正确民族观强化对党忠诚。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专责部门,树立正确民族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政治前提。国家民委创新探索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民族观检查考核体系”,把是否树立正确民族观作为开展政治监督和干部选拔任用“一票否决”的硬指标,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成效和贡献作为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党组织的重要标准。推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巡视巡察重要内容。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全局。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断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开展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定期开展委系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督查,不断健全涉民族因素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核查处置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二、聚焦理论深度,强化思想引领,建设能力过硬的模范机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是创建模范机关的首要要求。理论武装的深度决定了民族工作政治敏感的锐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创建模范机关,必须在理论武装上强起来。 抓实理论学习强政治意识。国家民委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通过组织集中学习研讨、举办读书班、开展专题党课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推动理论学习学出高质量、好效果。学习成果形成多篇理论文章,在《人民日报》《求是》等中央主流媒体发表。探索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民族观”手机端线上学习平台,编写正确民族观题库,委系统1万余人注册答题。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头作用,完善列席旁听、主题联学等机制,有效带动各级党组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全体党员干部大学习。 抓深研究阐释固思想根基。坚决扛起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责任,编印《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论述摘编》。立足“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组织编写首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解决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没有一本共同体教材问题,目前试讲高校达170多所,覆盖学生 41万人,即将正式出版;加强对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指导,研究出台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抓强理论宣讲促入脑入心。切实把全面准确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围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组建宣讲团深入民族地区和对口支援点开展理论宣讲,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组建宣讲团赴 12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宣讲。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部安排,委领导为全国 32 万思政课教师授课,深刻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问题。三、凸显情感温度,坚持人民至上,建设为民务实的模范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让党中央放心和让人民群众满意是有机统一的,创建模范机关合格不合格,关键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民族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工作就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各族群众当亲人,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创建模范机关,必须在为民服务上强起来。 深入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三交”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推动解决进城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难”“租房难”“住店难”等问题。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到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参观考察。 推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研究制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中央财政民贸民品贷款贴息引导支持资金等提升赋予“三个意义”权重的工作方案。针对民族地区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研究拟定经济、社会、生态、国土空间等领域的差别化支持政策,初步构建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推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各族群众所思所盼和切身利益,深入推进安边固边兴边工作,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开展“四个共同”长廊建设、“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平安边境创建等,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彰显干事热度,合力攻坚克难,建设创新担当的模范机关创建模范机关的过程,就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创建模范机关,必须在务实担当上强起来。国家民委始终坚持把创建模范机关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中,持续推动转职能、转观念、转作风。 以专班提效能促攻坚克难。坚持聚焦主线,持续增强重点工作协同推进和督查指导力度。2022 年以来先后跨部门、跨领域组建编史、外宣、文博、文艺、教材、民族观、学科调整等工作专班,逐一啃硬骨头,逐一填补空白,在协同配合中提升干事效能,在攻坚克难中推进岗位练兵,使常规工作扎实高效推进,创新项目取得关键性突破和重大进展,实现工作单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比如,举办全国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打造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创办首个民族文宣品牌“道中华”,等等。 以协作聚合力促创新发展。以“一盘棋”思维推动民族工作格局创新拓展,加强部委之间横向合作,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民族地区厅局级干部示范培训班,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等推进安边固边兴边相关工作,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精品文旅线路,联合国家文物局推介31省 88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精品博物馆,等等。主动对接全国人大,积极推进民族领域立法修法工作,不断增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创新推进民族工作国际交流合作,宣介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的成功经验。 以“三转”树新风促气象更新。国家民委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在构建理论研究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等重大任务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交出了合格答卷,委系统积极干事、务实担当、开拓进取的氛围越来越浓。五、坚持覆盖广度,夯实党建基础,建设堡垒坚强的模范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就要充分发挥机关党建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引领保障作用,必须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上强起来。国家民委党组坚决履行机关党建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质量意识,着力推动机关党建实现高质量发展。 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治的核心是健全责任体系。国家民委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落实机关党建主体责任座谈交流会精神,制定委党组、委属高校党委、委属文化事业单位党委和委系统党支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健全完善党组、机关党委、基层党支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体系;进一步优化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强化现场点评,探索形成机关整体评议、本单位自我评议和相关专责部门综合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使各直属单位党组织书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履职尽责。 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只有久久为功抓基层、打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才能落地生根。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抓实党支部作为管党治党基本任务、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重要标准,坚持抓机关带系统、抓两头带中间,深化“四强”党支部创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认真落实规范基层党组织政治仪式有关规定,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充分发挥党支部管到人头优势,从严从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严格政治标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党员干部建功新时代的内在动力。 努力提升队伍建设质量。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实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起草关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攻关工作机制意见,激励青年干部立足岗位做贡献,在攻关攻坚中进步成长。进一步拓宽干部来源渠道,优化干部知识能力结构。六、强化纪律硬度,坚持严抓严管,建设清正廉洁的模范机关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鲜明主题。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全面保证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创建模范机关必须在管党治党上强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有针对性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委党组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委属高校领导的意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意见、关于推动委属事业单位党委强化政治监督的意见等7项制度文件,形成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的具有国家民委特色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把监督工作做深做细。委党组与驻中央统战部纪检监察组“两个责任”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定期开展会商,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抓实日常监督,强化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从严管理监督司局级领导干部这个“重头”和年轻干部这个“大头”,对司局级领导干部重在强化权力监督,对年轻干部重在教育引导,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强化廉政教育。 一刻不停推进反腐败工作。深化标本兼治,精准规范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查办案件,敢于直面问题,坚决支持驻中央统战部纪检监察组严肃查处有关典型案件,进行深入剖析、反思,深化拓展办案成果,有效推进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组织拍摄制作警示教育片《底线》,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作者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刊载于《机关党建研究》2024年第2期)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泉实践

    兴安盟突泉县位于兴安盟中南部,下辖6镇3乡,188个行政村,居住汉、蒙古、满、回等31个民族群众,界线总长度421.34千米,其中48村与周边省(市)旗(县)比邻相连。突泉县委、县政府将跨区域共建联创作为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要举措,与科右中旗、科右前旗和吉林省洮南市等地开展“互联共建”活动,打造了各民族“三交”互嵌、共生繁荣的“突泉样板”。“紫皮蒜苗种子出芽后,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否则会影响蒜苗的正常生长。但是也需要注意,浇水应该适量,不能过多过少。”谷雨刚过,在突泉县突泉镇柳河村的300亩紫皮蒜种植基地,一场由突泉县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组织的紫皮蒜发展交流会正在举行,来自科右中旗代钦塔拉嘎查的十余位村民参观学习紫皮蒜种植技术,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田成林就紫皮蒜的种植、生长环境、市场前景、收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来自代钦塔拉嘎查的村民纷纷表示:“邻里之间的真情相助,拉近了两地各族群众的情感交流。”突泉县柳河村与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毗邻。近年来,柳河村与代钦塔拉嘎查通过创新开展联创共建,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紫皮蒜和肉牛产业,全村紫皮蒜种植面积425亩,实现庭院经济全覆盖,牛存栏数达到900余头,全村人均收入也由2018年的9000元,增长到2023年末的20000元,形成了“民族团结传佳话 携手发展‘亲加亲’”的生动实践。“各族村民常来常往、亲如一家。有的村民庭院经济发展得好,有的村民牲畜养殖有经验,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科右中旗代钦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郭海玉说。近年来,柳河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党建带创建、促进会带群众、集体带经济、活动带三交”的工作思路,在党建的引领下,成立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吸纳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致富能手、文艺爱好者、妇女代表、村民代表加入促进会,常态化开展“三学一带一创”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走深走细走实。柳河村庭院经济示范户刘树德家庭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刘树德是蒙古族,妻子是满族,儿媳妇宋华荣是从科右中旗金星嘎查嫁过来的蒙古族。2015年,刘树德被确诊为食道癌,如今,在儿媳妇宋华荣的精心照顾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心情变得明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感谢国家的医保政策让我把病看好了。现在我能种园子了,能种两亩地大蒜,一年收入可达到两万元。”刘树德说。孝老爱亲王冬梅,公公患病好多年。家庭重任肩上担,精心照管在床前。孝敬老人好榜样,大力宣传正能量。教子有方传佳话,辛勤劳作不悲观。庭院经济发展好,勤劳致富有成就……这朗朗上口的快板《王冬梅好榜样》是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创作的文艺作品,已经在突泉县村屯广泛传播,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柳河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促进会为带动,开展各项工作,涌现出全区最美家庭王冬梅、庭院种植大户刘树德、养殖大户赵鹏飞等一大批先进人物。通过‘五老说’的形式,讲身边的人和事,鼓舞全体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显身手、做贡献。”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田成林高兴地说。2021年8月,突泉县在全区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依托1个县级促进会、10个乡镇促进会、203个村(社区)促进会和2380名注册会员,形成了“1+10+203”县乡村三级网络格局。创新提出“166”工作机制,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效搭建“六个活动载体”,积极发挥“六个作用”,为基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开辟了新路径。“以‘三学一带一创’为重点,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300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20万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走深走细走实。”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刘兴华介绍说。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红色文化研究会,搭建理论研究载体,将在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较深研究、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机关干部、学者42人纳入红色文化研究会,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开展红色文化培训85期,覆盖4600余人。充分利用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醴泉故事 突泉手创”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学田乡知雨阁和“板凳学堂”等平台载体,开展“守墓老人汤吉祥的承诺和信仰”、“长春岭剿匪记”等故事宣讲,打造成为盟内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覆盖5万余人。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政策理论宣讲团,搭建宣传教育载体,有效发挥宣传导向作用。成立由各单位宣讲骨干,乡镇宣传委员,百姓名嘴等组成的政策理论宣讲团,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精品宣讲课程,深入到各机关单位、各乡镇广泛开展“民族理论进课堂”系列专题宣讲培训活动200余场(次),覆盖12000余人(次)。“我们利用农闲时节,在县内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系列培训活动,受到各乡各村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并积极参与。”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理事、乌兰牧骑队长董金梅说,通过培训进一步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展现出突泉县老年人的别样风采,更深刻地体现出突泉县民族团结携手并进的精神风貌。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中华文化艺术团走进老年体协乌兰牧骑,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系列培训活动。“我们非常感谢中华文化艺术团送培训上门。王蕾团长给我们讲解了民族舞蹈的特点,副团长李莹教授我们舞蹈的技巧,提升了我们的舞蹈水平,让我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体协乌兰牧骑演员陈丽华回忆起那天的培训满脸兴奋。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先进事迹报告团,搭建典型宣传载体,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立由宣传、统战、党校等战线骨干力量组成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建立“5+N”机制(即:5名固定的骨干人员+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选优培树各行业、各领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工作案例和典型人物事迹36个,深入到各领域广泛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讲好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系列活动,营造向榜样学习、向典型看齐的浓厚氛围。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中华文化艺术团,搭建文化交流载体,有效发挥文化浸润作用。依托县乌兰牧骑、舞蹈家协会等,创作“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微视频系列作品42部,成立6个工作组深入到乡村、社区广泛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400余场,编排《畅游突泉》《幸福在明天》《老谢相亲记》《守墓老兵》等16部原创作品,在寓教于乐中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作用。在突泉县第五中学,一场红色故事会正在举行。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小石榴籽”社团的同学们声情并茂地将革命英烈、劳动模范、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娓娓道来,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催人奋进的片段重现在大家眼前。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小石榴籽”社团,搭建青年培育载体,有效发挥培根铸魂作用。印发《突泉县青少年“小石榴籽”社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县28所中小学校均成立“小石榴籽”社团,由团县委书记任团长,教育局团委书记及全县28所中小学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作为成员,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特色社团,目前有注册会员700人。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乡村基层促进会,搭建抓乡促村载体,有效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各基层促进会将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等纳入促进会,带领各族群众积极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围绕“兴乡村产业”目标,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产业指导,积极加强与周边产业强村沟通交流种养殖经验,通过产业强村带产业弱村,党员带群众,群众带群众的方式,推广种植紫皮蒜、网纹瓜,发展肉牛养殖等产业,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突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用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实际行动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突泉大地。“近年来,突泉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盟委行署的统一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政治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通过‘六项工程、六到村户’、京蒙协作、互嵌式发展、促进会建设、庭院经济、民生改善等一系列举措,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促进各民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突泉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立军介绍说。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党建引领互嵌共融 民族团结花开别样红

    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赋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强化党建引领,以有形之魂培育“团结之花”“一年来,我们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从遮阳的帽子到纳凉的扇子、从村巷口的议事点到集镇的门店、从出行的电动三轮车到村委广场的‘村村响’大喇叭……处处都成为‘创建’活动的阵地,人人都成为‘创建’活动的主角。我们大力推广‘道中华’微信公众号,让线上学习成为常态、线下学习融入日常。”八一乡党委书记张帅说道。临河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工作落实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区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区委书记、政府区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临河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方案》,推动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用好用活现场教学基地、网络学院、云讲堂等优质教学资源,精心打造人民公园、竞香园、北边渠带状公园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着力建设中共临河第一支部旧址、黄河湾非遗文化长廊等1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8个铸牢主题展厅(馆),搭建起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学习平台,以“有形”的高度,构建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格局。坚持以文兴业,以有感之举培育“同心之花”“党建引领新样板,党员干部来示范,家人治家新举措,社会治理新局面——新局面……靓丽北疆我家乡,城市宜居心舒畅,民族团结故事多,请听我们书记说——书记说。”在金川街道江林社区,宣讲员正在用快板讲述身边的变化,明快的节奏、幸福的笑容、接地气的宣讲,赢得了群众的连连喝彩。临河区以活动促团结,以文化聚民心,充分发挥农村社区文艺队伍“草根力量”,在党建文化长廊、小广场等场所,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红色农家书屋”“送戏下乡”“板凳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各族群众对“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全面实施“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线“十个一”工程,唱响《同心圆》《临河 临河》等民族团结歌曲;编演《一把铁锹》《星火逐光》《感恩树》等情景剧;推出民族团结微信表情包“临团团”“临圆圆”等文创产品。充分发挥11个非遗传习基地,39项非遗项目,31名非遗传承人影响力,结合梨花节、旅游日等节庆活动,精心组织非遗文化现场展演和传授,以“有感”的广度,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合力。增进民生福祉,以有效之方培育“共荣之花”“我们这个节能环保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10.76亿元,项目建成后阴极铜产量达到10万吨/年,预计总营业收入由近三年的平均值36亿元/年提升至72亿元/年,是临河区第一家取得该国家级标准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临河区委、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巴彦淖尔西部铜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孔航迪说道。临河区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保障高质量发展,使民族团结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粮食产量超13亿斤,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荣获“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国营新华林场成为全国示范林场,城乡交通运输达到5A级水平,入选2023年自治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深入实施工业振兴“十大工程”,围绕风电装备、新型装备智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推进三一重能二期500套主机生产;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大三一重能、龙腾光热等头部链主企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浙江振石、中复碳芯、伊索尔复合材料和上海电气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临河区落地生根。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解决房地产领域“三难”问题,争取“保交楼”资金推动交付住房14000余套,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81万平方米;完成群众期盼已久的临陕路出口改造;“温暖工程”全面开工,加快城区集中供热改造,以“有效”的温度,让各族群众共栽民族团结之花,共享繁荣发展之果。
  • 乌拉特中旗实施“五项行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乌拉特中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县。乌拉特中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实施“五项行动”,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在祖国北疆构筑了一道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亮丽风景线。一、高站位实施“政治引领”行动,筑民族团结之根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建立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三级联创责任体系,明确任务清单、完善考核机制、定期调度工作,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强化机制建设,制定《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实施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分工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推动创建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强化跟踪落实,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监督、政绩考核范畴,一体化、同步式督查问效、考核问责。二、高标准实施“凝心铸魂”行动,塑民族团结之魂全覆盖融入教育体系,注重干部教育,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课时占比提高到16%。注重学校教育,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八个一”系列活动,生动开展“开学第一课”“守望相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学习会、班团队会等活动,覆盖师生1.5万人次。注重社会教育,整合“百人百讲”和“草原理论学习轻骑兵”等专业宣讲团资源,组建宣讲队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170多场次,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多层次开展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以“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承办全市“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题“十个一”工程现场会。充分利用乌兰牧骑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深入挖掘“三千孤儿入内蒙”典型故事,践行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温情,歌舞剧《我的家乡》入选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保护和传承“乌拉特”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民族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命名为自治区蒙古族铜银器制作文化之乡。立体化搭建载体平台,聚焦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成功创建自治区北疆文化研究院实践示范基地。精心打造红石榴民族团结主题公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江格尔传习所,创建17个“8+N进”示范点。开设“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等专题专栏,充分发挥乌拉特中旗融媒体中心公众号、客户端、广播、电视、抖音、快手等平台作用,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全方位解读有关法律法规。三、高质量实施“互嵌共融”行动,凝民族团结之心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紧紧抓住青少年关键期,健全完善普通优质学校与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对口帮扶共建机制,建立结对帮扶5对、结对教师30对,让各族学生共同成长、手足相亲。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成第三小学和第五幼儿园,实施第一小学、乌加河学校“四馆一室”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短板项目。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 “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性交流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年接待游客93.1万人次,旅游成为各族群众增进交往交流的重要载体。高要求实施“共建共治”行动,夯民族团结之基。深化法治宣传,全面实施“八五”普法,突出抓好民法典宣传,开展“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增强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精准有效管理,建立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推进“网格化+微治理”工作,配备940名专兼职网格员,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夯实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法治基础。强化军警民联防联控,全旗223名护边员全部配备护边员智慧服务终端,常态化协同部队执行联防联勤任务,涌现出中国“十大优秀护边员”杨东、“公安边防部队新时期群众工作先进个人”苏雅拉、自治区“十大护边员”钢巴图等一批模范典型。提供法律服务,组建“草原流动法庭”,建立蒙古语文诉讼服务机制,开设双语审理程序,为农牧民解决纠纷200余起,确保各族群众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大好局面。四、高水平实施“富裕边疆”行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开展“六联共建”农牧“结亲”,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农牧“结亲”,组织12个苏木镇和93个嘎查村两两“结对”、农牧“结亲”,围绕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六联共建”机制,全面构建“南农北牧、南草北饲、北肥南施、北繁南育”农牧循环体系,有力推动资源配置优化、种养殖业结构调整、闲置资产盘活,实现农牧优势互补、农牧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全旗各苏木镇、嘎查村开展各民族联谊“主题党日”活动100余场次,建立供需清单147条,发展特色农畜产业链13条。推进嘎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嘎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纽带,推动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双提升”、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加”。全旗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1家,带动农牧户3027户,入社资金5928.53万元,预计每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年均可增收10万元以上,合作社社员的年回报率平均可达到20%以上。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积极争取成为全国“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旗县,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发改委中央预算内兴边富民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了第一小学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建设、甘其毛都镇集中供暖改造、客运站改造工程、海流图镇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等24个民生实事项目,总投资8.07亿元,实现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五、高要求实施“共建共治”行动,夯民族团结之基。深化法治宣传,全面实施“八五”普法,突出抓好民法典宣传,开展“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增强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精准有效管理,建立旗、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推进“网格化+微治理”工作,配备940名专兼职网格员,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夯实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法治基础。强化军警民联防联控,全旗223名护边员全部配备护边员智慧服务终端,常态化协同部队执行联防联勤任务,涌现出中国“十大优秀护边员”杨东、“公安边防部队新时期群众工作先进个人”苏雅拉、自治区“十大护边员”钢巴图等一批模范典型。提供法律服务,组建“草原流动法庭”,建立蒙古语文诉讼服务机制,开设双语审理程序,为农牧民解决纠纷200余起,确保各族群众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大好局面。
  • 巴彦淖尔市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召开 王延中 云鹏刚致辞 边旭东主持

    6月15日—16日,由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巴彦淖尔市委统战部、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主办,河套学院、巴彦淖尔市民委承办的巴彦淖尔市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临河区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王延中,巴彦淖尔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云鹏刚分别致辞;巴彦淖尔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提名人选边旭东主持。王延中指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大论断,巴彦淖尔市举办本次研讨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适时之举,一年来,巴彦淖尔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全力推动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巴彦淖尔市要将理论研究工作与实践成果紧密联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描绘巴彦淖尔市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画卷。云鹏刚说,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一年来,巴彦淖尔市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聚焦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全力推动全市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把殷殷嘱托变为美好现实。举办这次会议目的就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研讨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道理学理哲理和巴彦淖尔市在聚焦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推动工作主线在我市不断深化落实。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集思广益,提出真知灼见,为推动贯彻落实工作主线在巴彦淖尔走深走实献计献策。边旭东说,要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化社会各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始终做到想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干任何工作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要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运用,将主线要求深入具体地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巴彦淖尔新篇章,为内蒙古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力量。会上,郝时远等8位专家受聘为巴彦淖尔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专家,4位专家作主旨发言,中国民族报社为巴彦淖尔市颁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察点牌匾,会议还进行了现场调研。
  • 临河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临河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社区治理各个环节,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全方位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处处浸润人心。在东环街道东和社区和润广场,小朋友们欢乐地跳着方格,居民们坐在长椅上聊天,远处传来跳广场舞的音乐……辖区各族群众欢聚一堂。近年来,东和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利用有限资源将和润广场打造得令人耳目一新。“同心话坛”“幸福就像花儿一样绽放”等标志性地标建筑在广场中央十分醒目,红石榴宣讲小分队会定期在这里进行微宣讲,天气不错的时候,辖区居民也都会自发地围聚在这里唠家常。为了进一步增加互动感,广场上还设置了“东环跳方格故事荟”亲子互动体验区,家长用手机扫描方格对应的二维码,就可以为小朋友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手绘“最炫民族风”打卡墙则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拍照打卡……大家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广场将‘临团团’‘临圆圆’的元素贯穿其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群众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之中,引导辖区各族群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凝心聚力、民族团结、和谐共融的社区环境。”东和社区党支部书记苏星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车站街道兴旺社区竞香苑主题公园,随处可见宣传语,各族群众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一派和谐宜居的幸福画面。兴旺社区依托辖区资源优势,打造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涵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主题公园,以户外开放的宣传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无形”的方式融入到各族群众“有形”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社区打造的这个主题公园,设施种类丰富,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街坊邻里沟通增进感情的好地方,我们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帮互助。”家住竞香花园小区的李大爷说。公园建成以来,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先后举办了城市那达慕、主题宣讲等群众性活动,成为促进辖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学共享共乐的新地标。“三千孤儿入内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市民李倩一边看着公园东墙上的彩绘,一边向自己的孩子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这面彩绘墙是近日车站街道兴旺社区联合河套学院艺术系和河套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制作的。彩绘墙的内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描绘民族团结故事,墙面的彩绘栩栩如生,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道靓丽风景。“通过打造民族团结故事彩绘墙,让原本沉默的墙体成为一面‘会说话’的墙,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持续提升社区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民族自豪感。”兴旺社区党支部书记徐荣说。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临河区将牢记使命、持之以恒地走好民族团结之路,让党的民族政策落地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 内蒙古扎赉特旗:共同绘就团结奋斗的壮美画卷

    “今天,我要为我们广场舞队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1964年2月,龙梅和玉荣两位小姐妹利用假期时间,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牧300多只羊……”正值暖春,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宝力根花嘎查的文化活动室内,数十名各族群众围坐一起,认真聆听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阵阵掌声不时传出,洋溢着浓浓暖意。走进扎赉特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处处可见。近年来,扎赉特旗在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荣誉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凝心聚力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站在全局谋发展、深化内涵树品牌,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齐心共建共有精神家园“我知道了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各民族要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二小学一年二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课上,老师向学生们讲授国家版图、国旗国徽及各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带有国家标志性的常识,激发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近年来,扎赉特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七个方面要求,实化“同心广场”“同心公园”等载体建设,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培育“一镇一品”、“一委员单位一特色”等品牌做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落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政策宣讲、邻里互助、就业培训等活动1200场次,开展党员干部“联户同心”行动,入户宣传政策2.5万次,收集村情民意3100条,解决实际困难2100件。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基在多民族聚居的扎赉特旗,民族团结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脉。眼下,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黑木耳种植基地木耳大棚里,一列列木耳菌棒整齐排列,工人们忙着搬运、接菌、挂袋……“今年是我们第5年种木耳,村里合作社提供菌棒和技术,并订单回收,每年收益都不错。去年我们家种了2万棒,年纯收入5万以上。”村民郗银龙说。在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瑞秋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和平的帮助下,郗银龙种起了黑木耳菌棒,过上了幸福生活。理事长马和平是一位80后蒙古族青年,多年来,他带领600余户各族群众种植黑木耳,实现1200余人就业增收。近年来,扎赉特旗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意识,办好“两件大事”,抓产业、抓项目、抓民生、抓安全,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夯实做好民族工作的物质基础,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美、越过越兴旺。一项项成果、一组组数据,描绘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过去一年,全旗粮食总产量47.41亿斤,实现“二十连丰”,成为国家首批、全区首个整县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以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建设为引领,建设种、养、改、防、育一体化核心区,牧业年度家畜存栏334.15万头只口;新民新村“整村搬迁复垦、建新安置、产业融合推进”模式成为全区示范项目,289户村民喜迁新居;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绿水青山底色更浓。加强民族团结人人身体力行这几天,扎赉特旗绰勒银珠米业有限公司水稻育秧基地,刚刚破土的秧苗长势喜人。“很早我就有一个梦,就是在绰尔河畔的黑土地上,和各民族兄弟一起种好水稻,闻着稻花香、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朴成奎说。朴成奎是扎赉特旗音德尔镇鲜光村一名勤劳质朴的朝鲜族农民,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带领当地各民族兄弟姐妹种植水稻40多年,摸索出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门道,打响了“北方金稻·绰勒银珠”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乡亲跟着他实实在在地捧起了“金饭碗”。近年来,扎赉特旗积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增进友谊,做民族团结进步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贡献。目前,该旗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3个,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7个、模范集体5个、自治区级模范个人25名,盟级“石榴籽家园”18个、“最美石榴籽家庭”180户……人人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在这里蔚然成风。
  • 加强备案审查 维护法制统一

    岁末年初,多个涉及公民合法权益、民生事项的备案审查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备案审查制度是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制度。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行政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都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对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依法予以撤销、纠正或者处理。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近年来,备案审查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新出台的决定将如何进一步推动备案审查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一、实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督促纠正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认真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加大监督纠正力度,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备案审查职责提供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制度刚性,持续推动备案审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做到有件必备,积极推进有备必审——“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收到报送备案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共1319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说,“总的看,各报备机关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及时、规范履行报备义务,自觉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沈春耀介绍,对于收到的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逐一进行研究,与有关方面充分沟通,加强调研论证,提出审查意见,并按规定向审查建议人反馈。针对接收其他备案审查工作机构移送的审查工作建议,法工委对有关问题逐一进行审查研究,及时提出研究和处理意见。在备案审查工作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合宪性审查——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备案审查工作中,已处理过多起合宪性涉宪性案例。2023年,某市辖区议事协调机构发布通告,对涉某类犯罪重点人员采取惩戒措施,其中对涉罪重点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和其他近亲属在受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权利进行限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审查认为,有关通告对涉罪人员近亲属多项权利进行限制,违背罪责自负原则,不符合宪法第二章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原则和精神,也不符合国家有关教育、就业、社保等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遂与有关主管部门督促制定机关对通告予以废止。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备案审查工作中,认真督促纠正存在合宪性问题的规范性文件,有效维护了宪法权威和国家法制统一。督促纠正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法规问题——涉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环保等法规,是备案审查的重点。对于其中的合法性、适当性问题,审查机关及时予以推动纠正。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后,应当将变(配)电、二次供水、换热、燃气调压等设施设备及相关管线等专业经营设施设备的所有权移交给专业经营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审查认为,根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属于业主共有部分的设施设备的所有权应当属于业主共有,建设单位不能将其所有权移交给相关专业经营单位。经沟通,制定机关已对相关规定作出修改。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还积极推动纠正单行条例、地方司法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推动解决审查和集中清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做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本地法律备案审查工作等。二、构建内容集成、结构完整的备案审查规范体系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立法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以及专门规范备案审查工作的《法规、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工作办法》……近年来,许多备案审查实践经验持续性地上升为工作机制和国家法律制度。2023年底,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出台,这是一部专门的规范备案审查工作的法律性文件。“以专项决定形式作出集中规定,内容集成、结构完整地建构备案审查规范体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郑磊说,相比此前的《法规、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工作办法》,在效力位阶方面上提升了一个台阶。翻开决定,备案审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审查方式、机制、重点内容,审查纠正的具体程序……各条款脉络清晰、架构完善。“实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在审查工作中,应当重点审查以下内容:(一)是否符合宪法规定、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二)是否符合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重大改革方向;(三)是否超越权限,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四)是否违反上位法规定;……”“制定机关未按照书面审查意见或者处理计划对法规、司法解释予以修改、废止的,……依法予以撤销……”…………本次决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将“采取的措施与其目的是否符合比例原则”明确作为审查的重点内容。此前,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停车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道路停车费用,逾期未缴纳的,进行催缴同时并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有群众提出,该规定有违“无过错不处罚”的法治原则和比例原则、程序正当原则,建议审查。“这个案例中,违法行为轻,但处罚很重,这就不适当,不符合比例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主任严冬峰介绍,依据比例原则,若为实现公共利益可能采取影响或限制公民合法权利的手段时,应当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比例。扩展审查方式是另一个创新之处。“立法法和《法规、司法解释备案审查工作办法》等规定了依申请审查、主动审查、专项审查和移送审查4种审查方式。近年来,我们又探索了联合审查,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备案审查机构和其他备案审查机关的相关工作机构对某一类的规范性文件共同审查,推动解决问题。”严冬峰说。此前,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的业主、物业使用人损坏房屋承重结构、 主体结构的相关处罚,经审查,明显低于国务院行政法规规定的罚款额度,并将“并处”改为“可处”,属于放松管控的情形。经沟通,制定机关已对相关规定作出修改。据了解,该案例就是与熟悉相关情况的部门联合审查的。此外,将监察法规、浦东新区法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纳入备案审查范围,进一步完善听取和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对持续推进备案审查信息化建设作出具体规定……决定根据实践需要细化、补充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为今后持续推进备案审查工作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三、齐抓共管提升备案审查工作效能“有关地方性法规关于全面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不一致。”“经沟通,制定机关已同意对相关规定尽快作出修改。”不久前,一则关于“全面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与上位法不一致”的备案审查案例,在全社会引起热议。而这一案例,就源自于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备案审查工作是群众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之一。据介绍,中国人大网的“审查建议在线提交”平台,自2019年开通以来,就收到了超过1.2万件公民、企业、各类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强化群众参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提升备案审查工作效能的重要抓手。对此,严冬峰说,将继续优化群众在线提交审查建议的方式,简化需要填写的信息事项。“同时,我们希望推动建设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与备案审查工作相结合,例如在数据库上开设端口,老百姓查阅法规、司法解释时,如果发现相关问题,就可以直接提出审查建议。”严冬峰进一步说,今后还将探索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鼓励基层群众直接提出审查建议。“我国备案审查的体制和机制还有提升空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汤维建说,要进一步健全备案审查工作的衔接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并完善相关程序,尤其是联合审查程序和专项审查程序。此外,还应提升备案审查专家参与的幅度,建立专家名册,分门别类将相关的法规、司法解释的审查通过外脑来助推,同时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加大社会公开度,各方齐抓共管,共同发力。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李宁建议,要加强对地方人大备案审查工作的指导与培训,提高地方人大备案审查工作的能力与质量。“在贯彻落实好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的同时,要认真总结好决定实施经验,推动条件成熟时制定备案审查专门法律。”严冬峰说。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高水平法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高水平法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我们在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凝聚共识,以更高水平法治建设护航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一、以法治赋能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联动工程,必须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协同推进。无论是全面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还是深化创新驱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都离不开法治的强有力保障。应进一步完善激励创新法律制度,着力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以良法善治塑造和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领域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法律制度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为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应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立改废释纂,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协同性,完善中国特色科技法律体系。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伦理、道德、安全等重要问题,加强对这些新兴领域的前瞻性专门立法和科技伦理治理,促进和规范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有效应对新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新挑战。加强数字经济法治建设,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交易、确权、共享等方面的制度规则,加快完善网络平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全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全面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保护生产力。顺应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应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及时修订完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商业秘密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方面的专项立法,进一步丰富知识产权的权利类型、拓展权利客体范畴,激发相关新领域新业态创新创造活力。在执法司法保障方面,重点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技术、数字孪生、高端芯片等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有效保护,加大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监管与司法审判力度,全力消除市场封锁。同时,要依法严厉打击侵犯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交易失范、失信行为,从严惩治侵权假冒,积极运用诉讼保全、惩罚性赔偿等救济手段,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更加有效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切实依法保护科创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加强对科创企业和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执法司法保护力度,保证科创企业和科技人员平等获取科技创新资源、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以法治方式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依法保护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权和技术研发决定权,准确界定职务发明创造权利归属,对以虚假诉讼、恶意诉讼等侵害他人商誉和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予以严厉追责。加大对采用盗窃、利诱、胁迫等非法手段侵犯科技创新主体商业秘密犯罪的打击力度,合理划分科研成果转化风险和收益,积极通过行为保全、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等方式,提高司法救济的及时性、便利性、有效性,保障企业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和合法权益。二、以法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改革与法治关系密切,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法律制度。市场的本质是基于契约的交易,必须通过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和契约交易法律规则,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各类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应严格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购买、企业倾斜政策等进行公平竞争审查,防止操纵市场的垄断行为,构建统一开放、畅通有序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更好发挥政府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管法律制度,对扰乱市场秩序、有损公平竞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惩治,依法维护诚信守约,防止滥用交易自由,推动形成稳定良好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安全的交易环境,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以法治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各种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更好发挥法治助推体制机制改革的作用,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等,切实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着力发挥好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宏观管理、监督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对科技评价体系、科技奖励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成果导向性改革,建立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要求的法治化治理框架和运行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以制度改革带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深化人才工作机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根据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国涉外法律制度日益健全,外商投资法、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反外国制裁法等涉外法律的出台,为涉外执法司法提供了坚实法律依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可靠法治保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夯实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基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积极参与或主导建立新的多边合作机制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反干涉、反单边制裁、反长臂管辖,阻断、反制外国法律或举措对我国的不利影响,积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安全稳定。加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积极参与并争取引领新兴领域中国际技术标准和治理规则的制定,推动多边新型经济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形成,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三、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能够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让有恒产者有恒心,确保市场公平、透明,从而最大限度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吸引集聚生产要素,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效保障。为此,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法治措施,扎实推进营商环境领域相关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激发市场活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坚持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对待,依法平等保护,保障其合理预期,提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强市场主体平等保护、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立法规划,完善立法内容,扩大立法范围,突出立法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规范市场运行及政府行为,不断增强营商环境规则和标准的明确性、稳定性、透明性,对扰乱市场秩序、有损公平竞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惩治。尤其是要更好发挥立法激励鼓励、正面评价、引导奖赏等功能,尽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促进型”立法,深化企业行政合规监管和涉案企业刑事合规改革,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建构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法治环境。扎实推进营商环境领域政府依法行政。政府作为营商环境的制度供给者、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公平的维护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权益保护等方面全面履行职能,通过法治保障市场有效,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切实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切实解决好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杜绝“一刀切”“运动式”执法,避免因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阻碍企业良性竞争与发展创新,为市场主体在法治框架内创造最大限度的自由交易空间。着力加强营商环境司法保障。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全面落实产权保护司法政策、坚持严格保护司法理念,明确和统一裁判标准,通过审判执行活动依法制裁各类侵犯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进一步加强对数据权利、社会信用、公平竞争环境的有效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交易失范、失信、损害公平竞争的行为,不断强化司法裁判对市场规则的引领作用。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依法惩治危害生产安全犯罪,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通过发布检察建议、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等方式,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 孙绍骋在2024年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上的讲话

    在2024年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上的讲话(2024年2月21日)孙绍骋2月21日,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记者 马建荃  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成总书记交给我们的五大任务,必须高度重视抓招商引资。每年春节后一上班就召开招商引资会议,目的有二:一是凸显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二是给大家收收心,年过完了,要抓紧干活了。今年因为“十四冬”在我区举办,所以晚开了两天。招商引资是大事,诚信建设是今年自治区党委力推的重大工程,两者内在高度关联、需要统筹推进,因此把这两项任务放在“开年第一会”集中部署。刚才,我们表彰了2023年全区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先进盟市和50个先进集体、100名先进个人。希望获奖的单位和同志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今年更上一层楼。去年我区招商引资成绩斐然,引进的世界和全国500强企业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数、签约项目开工率均创历史新高,国内到位资金4778亿元、同比增长40.2%。得益于此,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经济增速创下近7年来最好水平,为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开了个好局。去年引进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逐渐发挥效益,今年再引进一批好项目,年复一年,就会形成加快发展的良性循环。好势头已经有了,我们要乘势而上,把今年的工作做得更好。这里,我提几点要求。一、要全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今年我们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的目标,一个极为重要的支撑就是完成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500亿元的任务。现在,各盟市的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自治区政府已下达“任务书”,“任务书”就是“军令状”,各地区各部门要排除万难圆满完成。要大力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学习当年的江浙地区干部,“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跳起来“摘桃子”,铆足劲向前冲,力争取得更好成绩。二、要以到位资金和开工项目论英雄切实转变过分看重对接企业场次、签约合同份数、意向投资数量的思维,把资金到位、项目落地情况作为评价招商引资成效的根本指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拿出更多精力同目标企业深入洽谈,推动意向变为合同,项目落地、资金到位。自治区到年中、年底“收卷”、“判卷”,主要就看资金到位多少、项目建设快慢,对干得好的予以重奖。有关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减少没有实际意义的指标和奖项设置,化繁为简,不搞平衡照顾,精、准、实地考评奖励,惩罚措施也要考虑进来。总之,一切拿结果说话、用实效评价。三、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招商引资想要结实“果”,工作过程中就不能玩半点虚的。各级都要少干那些漫无目的去撒网、频繁盲目往外跑的事,不要把精力放在热热闹闹搞活动上,多在“靶向对接”上下功夫,尽可能采取点对点的办法精准招商,突出重点、选准目标,力争谈一户签一户、签一户落一户。要严禁搞作秀式的招商大会、签约仪式、对接活动,坚决杜绝拿签约数充门面、多个地方与同一个项目重复签约等现象。对确有必要举办的招商活动,也要注重简约务实,能交给企业、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办的尽量交给他们去办。形式主义害死人、累死人。借今天的场合,我想就反对形式主义再多说几句。不仅是招商引资,我们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务实求实,强化结果意识,瞪大眼睛盯结果,有结果才是最好的过程。没有结果的过程,再精彩,也只能开出中看不中用的“谎花”。现在全区上下有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可以说是“通病”,就是一说某项工作重要,喜欢就成立专班、摆开架势,讲足排场后再慢慢悠悠展开。其实很多事没有必要成立专班,按正常机制办就行了,不要动不动就搞个班套拉人马,甚至把没有多少关系的单位和人员也拽上,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我到下面调研,有的旗县实施温暖工程还成立个专班,而且还是双组长,拉了一大堆部门单位进来,真的有这个必要吗?自治区一级事情比较多、部门也多,有些工作确需成立议事协调机构,盟市、旗县一级就不要照着来了,按照正常的机制和分工,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该谁干就谁干。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是传染,一个是传导,再一个就是被逼迫。去年我们结合整治“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对苏木乡镇职能职责进行了精减优化,今年要把嘎查村一级承担的事务大幅往下砍一砍。各个部门的手要少往村里伸,必要的工作也不要搞一大堆台账、频繁检查调度,弄得村干部每天疲于应付、没心思给老百姓服务。自治区将把这项工作作为整治形式主义的重要内容,各盟市、旗县委书记要重视这个问题,当回事去抓。四、要做好落地服务的“后半篇文章”招商引资,让企业安得下、能扎根、发展好是最终目的。要下大力气大幅度压缩项目审批办理时间,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手续领办、代办和并联审批机制等,从落地、建设到运营全方位全流程跟踪服务,尽最大努力让项目快投产快见效。要像对待自家的事一样为企业排忧解难,充分发挥蒙企通等平台的作用,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迅速核实、随接随办、清单管理、限时销号。要公平对待外来企业和本土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做到所有优惠政策和服务事项一视同仁。不论是对新企业还是老企业,都要搞好全周期服务,不能张县长引进的项目换了李县长就不管了,甚至有意踩两脚。新官不理旧账,害人害己、害企业、害地方、害百姓。去年底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强调,大抓招商引资必须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首先是讲诚信、守信用。诚信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招商引资要讲诚信,老百姓做事也要讲诚信,如果北疆大地到处尔虞我诈、坑蒙拐骗,那我们的发展就毫无希望,我们的生活就没有幸福可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讲过,人而无信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时代发展到今天,诚信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没有诚信什么也干不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自治区诚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对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各地要抓好贯彻落实,把诚信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这里,我重点讲一讲实施诚信工程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一要育文化,把讲诚信、守信用的氛围营造得浓浓的。诚信是心灵的契约,只有心里认同才能行动自觉。内蒙古人以忠厚直爽豪放著称,虽然近年来一些人的失信行为给我们的形象抹了黑,但各族干部群众讲诚信、守信用的好传统没有丢。各级宣传部门要把弘扬诚信文化作为打造北疆文化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涌现的诚信典型、守望相助中体现的诚信品质、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中包含的诚信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的诚信理念,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地进行阐释,进一步把内蒙古人骨子和血液里守信践诺的基因激发出来。要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把诚实守信理念、信用政策法规有机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场景,列为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文化建设、行业协会管理等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群体策划推出一批直抵人心的宣介作品,多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干部群众,使知信、重信、守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要积极开展诚信形象创建活动,大力选树在办好两件大事中涌现出的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单位,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人讲诚信、守信用。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的风向标。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说话算数,答应百姓的事,要一口唾沫一个钉,决不能放空炮。承诺百姓的事,要一丝不苟地兑现,决不能随意缩水、打折扣,把承诺的“手抓肉”变成“土豆”。要强化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诚信履约机制,做到真打实凿地落实定下的政策、履行签订的合同、偿还欠下的债务、兑现许下的承诺、执行生效的司法裁判,以实际行动维护政府公信力、引领全社会形成诚信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诚信意识,不论是个人办事还是履行公职都要以诚立身、以信示人,不管是在当地处理公务还是外出招商,做不到的就不要信口开河,答应了的即使再难也要头拱地去兑现。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当好诚信内蒙古的“代言人”。二要立规矩,让诚信建设的刚性约束实起来、硬起来。现在我区诚信建设方面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是全国仅有的几个还没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地方立法的省份之一,已有的规章制度零星分散在各个文件中,有些举措还比较笼统。自治区人大要把制定社会信用条例作为今年的重点立法项目,争取早日拿出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做法,加快健全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激励惩戒、信用修复等制度机制,把举措定实定细,能具体的具体,能量化的量化,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可操作的信用制度链条。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即将开展的集中性纪律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掌握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诚信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纪律要求,守纪律、讲诚信并重并行,以内诚于心促进外信于行。现在有些第三方机构已经成为新的失信“黑洞”,特别是在公共资源领域,一些政府部门把招投标等责任甩给第三方,相关机构借机搞明招暗定、围标串标,“谁送的钱多”、“谁的关系硬”就让谁中标。有关方面要强力整顿,加快完善代理机构选用、专家诚信记录、招投标流程规范等制度机制,坚决把不合格的机构“拉黑”。三要严管理,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信用监管服务体系。加强诚信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各类主体的信用状况,让守信者和失信者的行为都有据可查、可管可用。我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不到位、应用场景不丰富的问题比较突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行信用监管职责,把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接诉接访以及自治区党委监督贯通协调平台掌握的信用信息及时汇集到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发改委、政数局要加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进一步拓展信用信息应用场景,实现全区范围内的信息联享、信用联评和失信联惩。同时,要积极对接国家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一体化”查询、“一张网”管控,把与我区相关的各类主体信用记录、信用行为全方位全覆盖地监管起来。完成诚信建设工程光靠政府管还不够。要大力发展信用服务市场,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发展、确保安全的要求,支持征信、评级、担保、保理、信用管理咨询等市场化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政府和市场同向发力、相辅相成的信用监管服务体系,有关部门要尽快动起来,争取早日建成。四要明奖惩,使守信者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只有把信用“变现”、让信用“有用”,诚信才能在人们的心里“增值”。要积极推行信用积分制度,利用“多多评”类的信息平台,结合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城乡社区、大中小学探索积分兑换实物机制,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和交通出行、旅游服务等方面给予积分高的信用主体多种优待,特别是对诚信先进典型,要给予更多便利礼遇、更高授信额度、更大幅度税费减免、更多参与招投标的机会,让守信者有荣誉感和获得感。有奖就要有罚。阿拉善新井煤业公司曾13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但因为没有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最终酿成大祸。对不诚信的企业,该取消参与项目建设、获得资金奖补、通过行政审批等资格的要坚决取消,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没有“打游击”的空间。对不诚信的个人也要多层设卡,让“老赖”赖不下去、躲不过去。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要纳入考察考核考评,有针对性地取消单位和责任人评优评先、晋升重用资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集中开展一轮专项整治,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的轻诺寡信、宰商骗商、违约毁约,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存在的商业欺诈、偷税漏税、套取资金、制假售假、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社会上存在的虚报冒领、学术不端、过度诊疗、评审舞弊等失信行为,来一个大起底、大扫除。主动“揭伤疤”并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从轻处理,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拒不悔过、屡教不改的,要公开曝光,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会上通报的破坏营商环境10个典型案例,不能通报即了结,要紧盯不放,整改到位再事了案结。五要兜底线,通过提升司法公信力守好诚信的“最后一道防线”。各级法院要加强对涉诚信案件的审判,要拉下脸来、铁面无私地公正裁决,尤其是对涉行政案件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不能搞官官相护那一套。要切实提高裁判执行率,对没有执行到位的历史遗留司法裁判要集中攻坚,对新生效的司法裁判要限时办结。各级检察机关要联合有关部门,依法加大对虚假诉讼的监督和打击力度,对虚假诉讼人纳入失信惩戒范围“顶格”处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带头尊法守信,全力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督促所属部门单位严格落实司法裁判,决不能遮丑护短。诚信建设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压实各方责任,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自治区诚信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要把工作统起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6、7月份的时候可以搞一次评估,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但在评估过程中要防止形式主义,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党委宣传部、政法委和政府有关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所有部门要积极配合,对照任务清单尽量往前赶,能早交账的就不要拖到年底。盟市和旗县党委、政府要结合实际细化举措,紧盯本地区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务求交上合格“答卷”。
  • 王晓平:实施诚信建设工程 树立内蒙古正面形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2023年12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24年在全区开展诚信建设工程,提出“把内蒙古人讲诚信、守信用的正面形象立起来”。目前,全区上下大抓诚信建设的热潮正在形成,全方位、全覆盖抓诚信建设的工作格局加快构建。2024年2月21日,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坚持党委领导,高位推动,把诚信建设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开展诚信建设工程,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关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一体推进的部署要求,全力推动自治区社会信用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自治区党委召开的“开年第一会”就是全区招商引资暨诚信建设会议,孙绍骋书记围绕实施诚信建设工程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把诚信建设工程打造成优质工程,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一体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并从“育文化、立规矩、严管理、明奖惩、兜底线”五个方面为诚信建设工程把脉定向。将诚信文化培育与北疆文化品牌打造相融合,编印出版《诚信内蒙古建设》系列读物,启动青少年版《诚信内蒙古故事集》编写工作。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诚信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和县级以上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重点内容,纳入自治区党校主体培训班次。在自治区主要媒体开设诚信建设专题专栏,持续开展“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主题宣传。不断夯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诚立身、以信履职的思想根基,让每个人都成为诚信内蒙古的“代言人”。鄂尔多斯市举行诚信宣传进校园活动。(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把诚信建设工程打造成民生工程。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的风向标。自治区党委明确指出,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说话算数,答应百姓的事要“一口唾沫一个钉”,决不能放空炮;承诺百姓的事要一丝不苟地兑现,决不能随意缩水、打折扣。为此,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诚信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清单和若干措施,将诚信建设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和诚信建设工程,作为年度重点监督项目推动落实。自治区政协将诚信建设工程列为今年首个专题协商议题,组织各界委员调研协商,积极建言献策,各民主党派、团体充分发挥作用,在各自领域落实诚信建设工程各项要求,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呼和浩特市举办“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图片来源:呼和浩特日报)坚持部门协同,凝聚合力,把诚信建设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诚信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内蒙古加速诚信有关制度机制建设,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信守承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纳税信用联合激励卡”暂行办法》《诚信典型企业选树管理办法》,印发《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守信激励措施清单》等。2024年将全面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出台,届时我区将成为全国第二个同时具备信用信息专项法规和信用建设综合性法规的省(区、市),为内蒙古信用建设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保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开展全区“十大诚信人物”评选,持续选树诚信示范企业、诚信达标企业、诚信标杆企业,持续放大典型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不断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建设“一网通”信用内蒙古智慧平台,开展严重失信行为惩戒行动,扎实推进“诚信内蒙古”建设,努力把内蒙古人讲诚信、守信用的正面形象真正立起来。(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 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主要特点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动领导干部学规学法、遵规守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抓手,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紧紧围绕“应知应会”这一基本要求,创新性地将清单制度引入领导干部学规学法工作中,作出明确具体的制度安排,强化了刚性约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推上了历史新高度,为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意见》之魂。第一,《意见》的制定出台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刻阐明了领导干部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责任。从“一五”到“八五”法治宣传规划,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始终坚持把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对象,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但是,依然有很多领导干部违法犯罪东窗事发之后,说自己因为在位时不学法、不懂法,才触犯了法律。人民网曾总结了贪官“忏悔录”十大经典台词,“不懂法”名列榜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意见》的制定出台,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抓住“关键少数”的坚定决心和法治自觉,也反映了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规学法、遵规守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经验。第二,《意见》通篇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意见》始终,《意见》的许多内容和要求直接源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意见》在“总体要求”中,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学习重点”中,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列为第一位;提出的“工作措施”,既是近年来领导干部学规学法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下一步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走深走实的制度保障。第三,《意见》明确“把学习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必修课程”。《意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第一个学习重点,是应知应会清单中最为基本的内容。《意见》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带头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做到深学之、笃信之、广传之、践行之。“深学之”就是要吃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做到融会贯通。“笃信之”就是要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广传之”就是要带头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使其通俗化大众化传播,用以教育人、引导人。“践行之”就是要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建设,善于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二、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强调“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规学规守规用规,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原创性贡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重大概念,明确要求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第一,把学规与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意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一体推进领导干部学规学法。在文件名称中,把“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并列;在“学习重点”中,单列“党内法规”,置于“国家法律”之前。第二,把尊规尊法放在第一位。“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又一个原创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对全民守法和普法规律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首先要解决好尊法问题。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把尊法放在第一位,要求不仅对法律认知,更要认同。同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其中,“尊法”是关键,解决的是“信”的问题;“学法”是基础,解决的是“知”的问题;“守法”“用法”是目的,解决的是“行”的问题。四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达到“知信行”合一,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行动的转变。第三,把尊规学规守规用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过程变成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注重用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体系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和巩固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领导干部学规学法的过程,就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领导干部守规用规、守法用法,就是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三、明确以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遵守党规国法为目标,强调“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以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遵守党规国法为目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这是多年来领导干部学规学法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多方面的共识,为领导干部学规学法设定了更加精准和科学的目标。第一,深刻把握法治精神。领导干部学规学法,掌握基本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思维能力,并最终落到遵守党规国法上。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学规学法的时候,不仅要学习法条,而且要理解和把握法条背后蕴含的法治精神,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意识。正因如此,《意见》在每一个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门类中,在列举具体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同时,都明确了领导干部应当学习掌握的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例如,在强调认真学习刑法的同时,要求深刻把握罪刑法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刑法基本原则。在强调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公务员法等的同时,要求深刻把握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行政法基本原则,牢固树立职权法定、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行政意识。第二,牢固树立基本法治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彻底摒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决不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就是要求坚决维护宪法权威,使之成为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就是要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始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就是要求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不论职务多高、资历多深、贡献多大,都严格按程序办事,遵守法律没有特权,执行法律没有例外。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观念,就是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增强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推进国家各项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明白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第三,着力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法治思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思维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把法治思维等7大思维作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科学思想方法。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的本质是规则思维。规则思维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和可执行的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之所以强调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就是因为法治是一种规则,能够以法律的权利—义务—责任一致性来调整社会利益和需求的多样性,以法律的可预期性来应对前进道路上的不确定性。法治方式是一个与法治思维密切相关的命题,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它要求摒弃在旧的思维模式下所形成的一些与法治要求不符合的办事方式,如托关系、找门子。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思维方式。对法治思维的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对法治的认识、对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建设的认识都提升到了新高度。那么,如何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守法律、重程序,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二是要牢记职权法定,明白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三是要保护人民权益,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四是要受监督,这既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也是对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制度保护。”守法律、重程序,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作决策、办事情时,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精神。作出重大决策时要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担保,拍屁股走人”的现象发生。牢记职权法定,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决不能越界逾轨。近年来,各地普遍推行了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将各项行政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对应的责任等进行清理、调整,以清单形式明确列示出来,向社会公布,目的就是要明晰权力边界,严格职责权限。保护人民权益,原因就在于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接受监督,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时刻牢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要把自己置于监督之下,习惯在“探照灯”下工作。四、围绕“应知应会”对领导干部学规学法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强调“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行动”制定领导干部学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应紧扣“应知应会”,从实际出发,着眼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聚焦基础主干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立足履职需要,区分不同情形,不宜过细过繁,防止流于形式。《意见》围绕“应知应会”,从制度上解决了领导干部学什么、如何学、达到什么效果等基本问题。第一,围绕“应知应会”明确学习重点。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底,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3826部。截至2023年9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98件,行政法规599件。这么多的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要领导干部都学习掌握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据此,《意见》从两个角度明确了领导干部学习重点。一方面,明确了所有领导干部都应知应会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主要有5个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章,宪法、民法典、刑法。这是所有领导干部学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口径”。另一方面,明确了领导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应当学习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主要包括根据工作需要,学习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根据工作需要,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法,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法律,行政法律,与履职密切相关的其他法律等。据统计,《意见》中直接列举的党内法规有35部,国家法律有35部;概括性列举的法律门类有14类,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的法律、社会治理领域的法律等。第二,围绕“应知应会”提出工作措施。《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准确理解把握应知应会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工作需要和学习效果,合理编制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进一步细化、明确领导干部学规学法的内容。特别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制定“条条”清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分级分类制定的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和《意见》一起,形成一个覆盖完整、科学有效的清单制度体系,推动领导干部学规学法各项要求落地落实。《意见》明确要求把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学习纳入干部教育体系,把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和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在职培训的必训课程,确保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结合工作实际,纳入政府常务会议学规学法、单位领导班子会前学规学法、重大决策前学规学法等重要内容。《意见》强调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激励机制,落实并完善有关领导干部年终述法制度,加强督促检查评估,纳入考核评价干部内容,使之成为刚性约束。第三,围绕“应知应会”加强学习成果转化。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规学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用规用法。学规学法必须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坚持以学促干、以干检学,用依规依法决策办事的实干实绩作为衡量和检验学规学法成效的主要标尺。目前,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等制度机制已普遍建立。许多中央国家机关带头开展法治机关建设,制定法治行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领导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行动。
  • 【民族政策宣传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动画第八集上线!欢迎转发~

    为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制作了8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动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就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出了“七个作模范”。“七个作模范”具体是哪七个?
  •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有181公里边境线。全旗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辖10个苏木镇,有全国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近年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兴边富民行动各项工作部署,不断加大对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改善民生,取得了较好成效,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县城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被国家和自治区确定为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旗县和牧区现代化试点旗。一、党的好政策,为兴边富民“增动力”(一)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力兴边富民有重点。2021年至今,累积使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3914万元,实施了巴音乌兰苏木3MW分布式光伏发电、川井苏木巴彦高勒嘎查光牧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产业园区等20个项目,进一步推动边境地区产业发展布局持续优化,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二)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促进“三生共融”。被自治区确定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以来,一是以生态保护恢复为先导,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机制,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39.64万亩、天然草原非充分灌溉生态修复示范性项目0.8万亩,试点区内草原植被覆盖度较同年期非试点区提高35%。二是以生产经营体系优化为核心,统筹推进优质本土品种繁育体系、舍饲半舍饲养殖体系、多元化加工产业体系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体经营体系建设,试点区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试点初期的1.8万元提高到2.4万元,增幅高于全旗平均水平22%。三是以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率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6个牧区苏木镇全部配套垃圾污水处理场,人畜饮水、动力电、水泥路、4G信号、广播电视、物流服务覆盖到嘎查村,危房改造、小药箱覆盖到户。(三)安全饮水和道路建设资金投入持续加大。一是加大安全饮水投入。为德岭山镇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365.34万元,从中2136人受益。为边境水源点工程投入1381.39万元,建设138处水窖、91处水源井,使986人受益。今年,继续为安全饮水方面投资249.52万元,解决2003人安全饮水问题。二是加大道路建设投入。2021年以来,共投入16.7亿元,分别修建国道277.2公里、省道28.85公里、县道112.36公里、乡道42.96公里、村道286.355公里,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四)有形有效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做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每年利用各类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微信推送等方式,向各族群众大力宣传《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民族政策法规。在每年4月的“民族政策宣传月”及“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期间,民委组织辖区内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学校、苏木(镇)、连队、机关、嘎查(村)等单位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集中宣传活动。二、边境发展成效,为兴边富民“添新彩”(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持续提升。通过有效实施海流图镇道路改造、市政排水、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菜篮子冷藏保鲜配送综合服务中心、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客运站改造工程,牧羊海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甘其毛都镇中水回用工程建设、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供水提标改造、公共停车场建设、特勤消防站建设、工业污水处理站建设、石材加工园道路管网工程、加工园区与现代物流园连接线道路管网工程等14个重点项目,地区综合承载力、要素吸引力、辐射带动力取得持续提升。(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通过实施甘其毛都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福乐康老年养护院、第三小学,第一小学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及第一小学、第二小学、乌加河学校、德岭山学校室内体育馆建设等8个项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三)生态美丽边城建设成效不断凸显。通过重点实施甘其毛都镇集中供热系统改造和海流图生活垃圾分选、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等项目,集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水平稳步提升,城市清洁取暖试点建设成效不断凸显。  (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获得极大满足。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旗住建领域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累计投入2.985亿元,着力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等9个领域12项民生实事入手,全速推进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打造宜居、美居、乐居的幸福生活。(五)“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石榴花开籽同心。近年来,乌中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为目标,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沃土,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力量。  
  • 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东乌珠穆沁旗委、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盟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带领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坚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全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条件,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全旗呈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的蓬勃局面。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精心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活动东乌珠穆沁旗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东乌珠穆沁旗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重点任务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制度》等,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关键抓手,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旗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开展专题学习研讨6次,全旗各党委(党组)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300余次,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程,组织开展主题宣讲130余场次,培训党员、干部8000余人次,在宣传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专题专栏,刊发相关信息130余篇,切实提高了各级党员干部处理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八进”活动,充分发挥旗、苏木镇、嘎查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利用宣讲团、党员中心户、新媒体等资源,组织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线上线下培训、宣讲264场次,覆盖各领域群众3.5万人次,切实把宣传教育延伸到了基层一线、各行各业。2021年以来,连续两年面向全国出版发行《中国民族·东乌珠穆沁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增刊》杂志,全景式展示东乌珠穆沁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风采。二、加强调查研究,抓好项目规划,做好兴边富民项目储备工作“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能否适应发展需要对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乌珠穆沁旗结合上级有关规划和建设项目,按照“统筹安排、注重民生”的原则,认真做好兴边富民项目调研,建立项目库,推进兴边富民资金整合的切入点,以规划统领项目,以项目引导资金,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助民增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带动性强、效益性明显的项目上,加快边境牧民增收致富步伐。“十四五”期间,东乌珠穆沁旗争取“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各类资金累计7161万元。重点实施养殖业、人居环境、嘎查集体经济、通讯覆盖、乡村公路、牧户通电等38个项目,涉及全旗9个苏木镇,全面支持牧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三、严格落实政策,确保“兴边富民行动”取得实效交通运输:“十四五”期间,公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新建国省公路128.5公里、边防公路71.12公里(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约41公里),在建国道376公里,2023年底实现主体通车。建成牧区公路11.5公里,实施建设牧区公路78.5公里,其中在建牧区公路64.8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740公里,边防公路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公路客货运量明显增长。境内铁路不断延伸,全旗建成铁路482公里、运营里程409公里,乌里雅斯太镇到珠恩嘎达布其镇实现40分钟快速联通。自然资源:东乌珠穆沁旗地处锡林郭勒大草原核心区,资源富集,拥有优质天然草牧场面积7100万亩,草原可利用面积96%,占全区草原可利用面积的6%,森林面积75万亩,天然野生植物1027余种,可年产优质天然牧草3亿公斤。地表水总量为3.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8.98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5.46亿立方米/年。煤炭、石油、风能、太阳能、有色金属等资源丰富,已发现三条有色金属成矿带,其中探明各类金属矿产40余种、矿床30余处,煤炭资源远景储量600亿吨,石油远景储量3亿吨,东乌珠穆沁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网络通信:牧区信息基础设施大为改观,苏木镇所在地移动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无线、有线、微波、卫星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络和通信系统。积极推进城镇、牧区和边区电网改造,生产、生活电力保障得到改善,为牧区生产生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工作:“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0.82亿,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达2项。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60个,教育资源供给实现质的飞跃。创建盟级“文明校园”3所。大力发展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创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7个,自治区级1个。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0.4952亿元,惠及学生89014人次。医疗卫生:投入8942万元建成投用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蒙医医院、额吉淖尔镇野外鼠疫监测点。苏木镇卫生院围绕“一院一品”特色专科的定位发展,实现苏木镇卫生院业务融合发展和县乡同质化管理。目前满都、翁根卫生院蒙医馆和乌拉盖卫生院中医馆等一批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专科群已经形成,进一步推动了中蒙医特色的专科链发展。文化服务:先后建成全民健身中心摔跤馆、青少年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文体活动中心,11人制足球场、体育公园,乌兰牧骑排练厅、图书馆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打造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9个苏木镇文化站建筑室外活动场地,部分苏木镇所在地和人口集中的嘎查设置小广场,全旗61个嘎查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逐步完善“文化馆(图书馆)—苏木镇文化站—嘎查(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牧户”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畜牧业发展:全旗肉牛总头数达到20.89万头,其中良种能繁母牛养殖规模达到8.89万头,良改比重达到92.7%,繁殖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继续抓实乌珠穆沁羊提纯复壮,大力培育优质种羊资源,东乌珠穆沁旗在继续巩固“原种场-扩繁场-核心群-养殖户”四级联合繁育体系基础上,推进实施乌珠穆沁羊供种能力提升工程,建成乌珠穆沁羊国家级保种场1处、扩繁群26群、乌珠穆沁羊核心群290群,标准化畜群2600群,扩繁场26处。全旗牧业年度马存栏达6.9万匹;已完成5家马奶加工试点改造,已打造26家中小奶畜养殖场和奶食加工小作坊。
  •  全面推进兴边富民 稳边固边 不断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成为推动四子王旗边境地区发展的一面旗帜,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境巩固安宁不断增强,边境地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四子王旗边境线长104公里,全旗总面积2.55万平方公里,其中牧区2.0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2%。全旗总人口212361人,居住着汉、蒙、回、满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2675人,占总人口的 10 %。边境管理区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旗域面积的45%,辖18个嘎查。边境三个苏木户籍人口4655户8386人,常住人口1345户3434人,占户籍人口的41%。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实施以来,成为推动边境地区全面发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一、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行动中主要做法近年来,四子王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自治区、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落实好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深入推进“建设民族团结崭新四子王旗”的工作总要求,始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围绕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任务,持续加大民族地区发展振兴力度,下大力气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法律法规政策宣传,积极申请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是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助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四子王旗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在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始终立足边境实际,坚持以民为本,提出“推进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边境地区民生、大力发展边境地区畜牧业优势产业、加强边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边境稳固”。严格管好用好各级财政衔接资金,科学谋划、因地制宜,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推动生态护边、产业兴边、强基固边、开放睦邻、民生安边、团结稳边等主要任务落到实处,汇聚推动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集中投入办大事,整合资金促发展,以项目来统筹各类资金,统筹整合资金投放,把整合的资金集中捆绑,大力投向边境苏木各项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好“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吸引民营企业到四子王旗投资兴业,通过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帮扶协作等方式,不断深化与我旗的跨区域交流互动、沟通往来,助推我旗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十四五”以来,共实施了畜牧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集体经济、畜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通村道路、引洪灌溉、漫水桥、深井等16个项目,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 4300万元,使我旗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助推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成效。严格贯彻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使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全旗14个苏木乡镇配备了兼职统战委员和专职民族干事28人,配备嘎查村(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136人,网格员1046人,切实担负起了统战、民族工作属地管理主体责任,我们始终注重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家园上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增强,边境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通力维护民族团结大局。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基层延伸,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工作展厅,全面展示历年来我旗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成果,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动员各族干部群众的同志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做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二、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工作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对四子王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全旗农村牧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有了翻天覆地改善,乡村公路、通电通讯、人畜饮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畜种改良、农村牧区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喝上了干净安全的水源,不仅方便群众出行,在购买草料生产设施、生活用品和销售物资上成本大大降低,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显著改善,边境地区的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族群众不断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四子王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不断提升固边戍边兴边富民能力,努力实现国家安全稳定、边疆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 “兴边富民”行动助力边境地区乡村振兴

    兴边富民行动“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苏尼特左旗全面贯彻国家、自治区关于兴边富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苏尼特左旗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边境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总体向好、边防巩固安宁的局面。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已完成计划投资7934万元,实施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各级公路116.8公里,全旗总里程达2419.276公里,其中牧区公路1905.779公里,苏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苏木乡镇通客车率达100%。苏尼特左旗2021年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分散式供水工程:批复共71眼水源井,其中涉及边境苏木43眼水源井。解决当地174人及3.5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苏尼特左旗2022年边境牧区分散式供水保障工程:实施方案批复,新建水源井工程27处,储水窖提水入户工程179处,共涉及206户633人,9450只牲畜。已全部完工。苏尼特左旗2023年农村牧区供水保障工程:批复水源井167眼,其中涉及边境苏木75眼。正在施工中,于是今年11月底完工。现有500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4座、35kV变电站10座。49个嘎查队部及边防连队、营部、哨所全部通网电。已建成通讯基站145个,其中:逻辑站址包含2G基站31个、3G基站34个、4G基站80个,覆盖面积2.59万平方公里,通讯覆盖率达到76.2%,覆盖牧户6072户;目前,已建成5G基站61座,稳步推进满都拉图镇及其他苏木镇、金中矿业、大唐鼎旺、芒来煤矿等地5G网络覆盖。苏尼特左旗网络宽带已实现全覆盖,铺设光缆4850公里,牧区49个行政嘎查队部全部具备上网条件。(二)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居民生活补助管理办法》,逐年提高边境农牧民补助标准。自2021年起,对在抵边行政村(嘎查)范围内居住6个月以上的一线边民每人每年发放边民补助3000元,对在抵边乡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非一线边民每人每年发放边民补助3000元。2021年-2022年,累计发放边民补助资金6283.5万元,受益边民达 20845人。有序推进危房改造。投入27.089万元,完成了11户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投入205万元,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7处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站,乡村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强化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975万元,提升完善青少年活动中心、运动场地、校园消防工程教育基础设施。2022年规划总投入464万元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强建设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努力做好国家“提质培优”项目,积极考取“1+X”证书,提高现代职业牧民短期技能培训水平,2023年培训达到300余人次。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提升“就业+升学”工作力度。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苏尼特左旗现有公立医疗机构15所,标准化嘎查卫生室43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全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改善。以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为核心,旗委、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地方财政对文化投入逐年增加,改建苏木镇文化站7处;修建了面积150平米以上的标准化嘎查文化室49个,全旗7个苏木镇17个嘎查建设17个地面数字电视基站,共为牧民发放安装了7800套“户户通”广播电视设备,广播电视覆盖率逐年增加。(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提升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完成《苏尼特左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编制工作,出台了苏尼特左旗《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大力培育“牧人之家”农家乐建设和扶持力度,带动牧民就业增收。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累计征集194个单位2841个就业岗位;农牧民累计转移就业2102人。苏尼特左旗采取提供专门场所、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引导牧民创业就业,有效促进增收。落实民贸企业政策,2022年国家和自治区对民族贸易县政策作出调整,苏尼特左旗根据实际情况对民贸民品企业进行调整,现共有9家企业享受民贸企业优惠政策。 (五)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苏尼特左旗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点,努力将各级干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到抓项目上来,靠项目发展,以项目兴旗。2021年以来,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共计5569万元,实施了一批带动力强的民生项目。一是建设标准化养殖棚圈、采购产业化设备及购置牛羊夯实壮大了嘎查集体经济,提高嘎查集体“造血”能力同时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家庭牧场、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巩固脱贫效益的积极性,发挥辐射带动周边牧户或本嘎查脱贫户的领头羊作用。二是电网建设补齐完善牧区基础设施,推动牧区产业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提供网电保障,为牧区产业振兴发展充电赋能,有效解决牧区劳动力短缺短板,减少牧民生活生产支出,带动脱贫人口及低收入牧户持续增收,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地防止嘎查牧民返贫复贫。三是嘎查砂石路项目,连接嘎查和市场,畅通畜牧业产品及饲草料运输,减少嘎查及周边牧民生产生活及时间成本,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夯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六)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宣传教育,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一是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推动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难题的总钥匙,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牧区振兴有序衔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锡林郭勒盟“一廊一带四个基地”示范带建设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连点成线、织线成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巩固和维护好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政治局面。二是以“122347”工作总体思路打造一条全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览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两个基地,规范实施“上级专项资金”和“地方资金”两个资金项目,利用好民族团结进步“一周两月”契机,推进“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会、中央民族工作精神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全旗民族工作专项督查、全盟民委系统互关互学现场观摩会”等四项重点工作,提炼七个苏木镇突出亮点,助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三是今年以来各苏木镇和旗直各部门累计开展各类专题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110余次5000余人次,发放“两条例一办法”和民族、宗教应知应会宣传册(单)3000余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习题测试22次,“苏尼特左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宣讲团”“石榴籽”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讲队开展主题宣讲14次,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民族工作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
  • 推进边境兴边富民行动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答卷

    阿巴嘎旗地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北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全旗现有常住人口38589人。总面积2.75万平方公里,旗辖3个镇、4个苏木,其中有3个边境苏木,13个边境嘎查,边境线长175公里。阿巴嘎旗是重要的畜产品基地、能源基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一、压实主体责任,坚持多措并举,绘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一)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旗委先后召开旗委常委会、中心组学习会、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7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和上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民族重点工作。召开旗委统战工作会议暨全旗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20个集体和30名个人进行表彰。二是将“两条例一办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个纳入”,开展全旗科级领导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2期,覆盖375人次。三是健全旗苏木镇嘎查三级民族工作网络,苏木镇设统战委员负责民族工作,明确嘎查社区民族工作联络员。(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一是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情浓共度母亲节”“民族团结故事进社区”主题宣讲活动、“红色经典”主题阅读、“石榴籽育人小故事”等一系列活动。二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对14个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和升级,重新选址打造旗级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展厅,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阵地建设。启动哈日淖公园团结广场提档升级工程。二、发挥特色优势,推进边境牧区振兴建设,夯实“兴边富民”行动发展基础阿巴嘎旗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民生领域答卷更加厚实、更有温度。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累计投入1315万元,通过保险扶贫、易地搬迁后续帮扶、金融扶持信贷等措施,全力巩固443户1216人脱贫成果。累计投入5617万元。实施牧区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水源井84眼、储水窖175处、安装自动化提水设备121处,牧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和新能源转网电工程,新建配电线路601公里,新增通网电牧户700余户,为牧民安装大功率风光互补设备61套,用更多“贴心电”照亮了牧民美好生活;新建道路91.8公里、改造难行路段18.6公里、养护道路360公里,阿拉坦杭盖至查干淖尔京能电厂段公路顺利通车,牧民群众“致富路”“幸福路”进一步畅通;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新建4G基站7个,升级5G基站60个,偏远牧区通讯难问题有效解决。实施集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化物联网云平台项目,为45个新型经营主体和盟、旗两级示范嘎查安装畜牧养殖设备100套,让智慧新科技更好服务牧民群众。二是公共服务效能逐步提高。通过引进、招录等方式补充医疗卫生人才32人。加快“硬件”建设,蒙医院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和P2实验室投入使用,旗医院检验透析病理中心完工,蒙医医院康复理疗检验中心加快建设。打通医保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苏木镇医疗保障服务工作站挂牌运行,基层卫生院全部接入HIS系统。努力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乌兰牧骑基础设施标准化工程投入使用,杨都庙第一批修缮工程、阿尔鼎广场、“孩子与马”主题文化苑、别力古台民族体育馆完成主体工程。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增强。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招录社区网格员36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23个,公益性岗位起始工资标准提高500元/月。征集就业岗位4500个,安置城乡各类人员1576人,城镇新增就业56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9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能力日益提升,机关、企业、城乡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全部提高,累计发放养老金3.15亿元、各类救济救助金1394万元、高龄津贴220万元,报销医药费8748万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6%。进一步丰盈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投入900万元。四是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三年行动隐患排查整改,加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力度,组建35人专业森林草原防扑火队,全年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三、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十四五”开始以来,共争取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4110万元。一是发展牧业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资金2134万元,壮大嘎查集体经济。其中畜牧产业方面,投入资金944万元,为8个嘎查集体经济购买引进优质西门塔尔母牛和种公牛共339头。投入资金113万元,为嘎查集体经济购进荷斯坦奶牛40头;产业基础设施方面,为两个嘎查集体和部分嘎查集体联合社投入302万元,新建牛舍、储草棚、饲料库、青贮窖及饲草料加工机械配套设备。投入资金775万元,共建设57.6公里产业砂石路。二是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为载体,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583.35万元,建设小型棚圈99处。投入资金184万元,为嘎查牧户建设70处青贮窖。投入项目资金473万元为牧区购置安装10千伏大功率光伏发电设备70套。三是举办高质量牧民技能提升培训班,培训有嘎查“两委”成员、致富带头人、嘎查扶贫干部、脱贫户等400余人次,投资75万元。 
  • 聚力兴边富民 助推牧区乡村振兴打造繁荣和谐稳定边疆

    新巴尔虎右旗是呼伦贝尔市四个牧业旗之一,位于自治区东部,中、俄、蒙三国交界处,素有“牧歌草原,鸡鸣三国”美誉。总面积2.52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515.4公里,辖3个镇4个苏木,有12个社区、51个行政嘎查村,其中牧业嘎查42个。全旗总人口34979人,有汉、蒙、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1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273人,占全旗总人口的87%。“十四五”以来,新巴尔虎右旗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有利时机,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了全旗经济社会的发展。2023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4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2%和6.5%。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积极发挥“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引导作用,集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路网架构不断优化,通车里程大幅增加,牧民便捷出行以及路网服务经济发展效能显著提升。全旗公路总里程1313.709公里,共有县道、乡道、村道、边防公路34条,全旗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100%,全旗已形成“一环四线+”农村公路的路网格局,镇区道路网已基本形成7横8纵建设格局。同时,宝格德通用机场顺利实现复航,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二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完善,建设基站247个、铁塔161个。并积极推进提速降费改革,实施光纤改造,实现通信信号广域覆盖。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方向、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方向国干光缆259公里,农网支干线光缆392公里,网络已全面覆盖7个苏木镇。三是对29个氟超标嘎查实施氟超标饮水安全工程,安装反渗透净水设备2212套,解决了5748户15006人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四是实施供水厂改扩建工程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镇区管网长度27公里,有效改善了镇区公共饮水安全问题。现已完成镇区污水处理厂一级A升级改造工程,污水达标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8.68%,再生水利用率100%。五是投资66万元实施外环路路灯更换改造工程,更换改造路灯350盏,保障市民夜间出行安全。加大城镇绿化工作,实施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东出(入)口绿化景观改造工程,镇区景观绿化面积44万㎡,建成区绿化率达28.54%。二、大力改善民生,夯实戍边基础一是做好边境居民生活补助发放工作。2021年发放边境居民生活补助5,441.1万元,惠及18137人;2022年发放边境居民生活补助5,371.2万元,惠及17904人。2023年发放工作正在推进中。二是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近年来,陆续投资2806万元改造22个小区39栋楼,改造小区基础设施,美化楼体外墙,从根本上解决老旧小区环境脏乱差状况。同时,每年投资300余万元,对镇区老旧小区地下热力管网进行改造。三是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对低保边缘家庭、因病因灾等刚性支出较大的家庭进行筛选排查,对因病因灾造成困难户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83人92.87万元;发放特困供养补贴金59人37.7万元;发放护理补贴金22人8.3万元;发放城乡低保补助金1512人733.8372万元;发放高龄津贴金25.54万元。四是以奶制品制作、餐饮、民族服饰加工等市场需求好的领域为重点,加强就业培训,积极鼓励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员创业。全旗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5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人,失业率为3.96%。农牧民转移就业114人,其中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控制在57人。五是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旗家庭医生签约覆盖人群20847人,签约率60%。重点人群签约7781人,签约率86.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人数755,签约率95.7%。六是持续改善办学基础条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建设完成多功能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风雨场馆等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安防设备和校园网络设施。认真落实民族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制定阳光分班方案,就近划片入学率达100%。三、发挥沿边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持续提高优良种群供种能力,截至目前,完成10家种羊场3193只种公羊鉴定工作。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3.23万元;发放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5.85万元。二是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新巴尔虎右旗现有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9家,全部为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其中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今年将继续培育并积极申报市级、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加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共有6家企业被授权使用“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四是推进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综合示范工作,搭建两级快递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建设面积800㎡的旗级电商智能化分拨中心、4个苏木镇物流服务站。投资2520.32万元,实施新巴尔虎右旗牧区冷链物流(羊肉交易)建设项目;投资3100万,实施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冷链物流“牛羊产品深加工智能化加工”建设项目。五是通过内引外联加强宣传推介,定期举办赛羊会、肉羊养殖企业观摩会等活动,积极参加畜产品展示展销,推动“西旗羊肉”品牌逐步走向国内各大城市。四、以沿边开发开放,助力兴边富民充分发挥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地域地缘优势,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充分利用阿日哈沙特口岸对外开放的拉动和辐射作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全面加强与蒙古国东部三省交流沟通,2014年与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2016年与肯特省签署《友好合作协议》,积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二是累计投入资金近7.5亿元,改善口岸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和改扩建口岸旅检大楼、货检大楼等,在通关及检验环节中不断引入新科技新技术,配备150吨地重衡、验包机、“梅沙”通关系统、“H2010”报关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设施,为阿日哈沙特口岸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出入境客运量82458人次,进出口货运量38.58万吨,进出口货物贸易成交额18661万美元。三是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扶持萤利等进出口公司在蒙古国投资兴业,不断拓宽贸易种类,萤石矿粉、水煮牛羊肉实现大批量通关。同时,大力挖掘煤炭进口及矿产资源深加工等方面的潜力,不断扩大经贸合作领域。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兴边富民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先后组织召开创建全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动员会,高位谋划制定创建工作方案,举全旗之力扎实做好创建各项工作。做到创建工作始终与推进“五大行动计划”、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深度契合。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在旗委党校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依靠专家人才智囊支撑,推动重点课题研究。同时,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融合”统筹推进。一是在全旗各领域干部群众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累计开展专题培训和专题巡回宣讲40次、专题学习研讨和党课672次。二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为学校教育载体,形成校园民族团结“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模式,做好青少年教育,累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80次。三是有序推进“一周两月”活动,聚焦主题主线,全旗范围内上下联动,按照“主场活动+专项领域活动”“线上宣传+线下主题活动”方式,采取知识竞赛、线上答题、知识测试、户外宣传、LED电子屏宣传、石榴籽志愿服务、义诊服务等形式,深入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累计开展政策宣传379次,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宣讲和民族团结进步事迹宣讲会3次、开展各类民族团结主题活动927次。四是融合推进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组建各级各类“石榴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共计106个队,1266人。形成纵横贯通的宣传和志愿服务网络,畅通基层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广泛开展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义诊、献爱心等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五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双百示范工程”和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工作,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示范苏木镇、示范单位,力争形成“北疆石榴红”地域特色品牌,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和群众参与度。为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