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维护民族领域法规制度体系协调统一、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刚性的高度,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从源头上多点协同、同向发力,确保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擦亮“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
抓实“三个到位”,统筹谋划强部署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落实工作,同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作为制定出台政策法规的必经程序,推动工作主线不断落实落细、走深走实。
抓实“铸牢”学习到位。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各类主体班次培训课程,明确规定培训时长1个月以下班次开设专门培训课程,培训时长1个月以上班次设立专题学习模块,保证课时安排不少于20%,同时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学习的必学内容,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实践要求,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工作主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抓实工作部署到位。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地方性法规、党内法规前置审核条件,建立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资金安排使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审核把关机制,同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压实前置审核工作责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安排自治区民委负责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核工作。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全面铺开。
抓实责任落实到位。各部门单位将贯彻工作主线要求全部写入“三定”规定,确保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围绕工作主线来开展。自治区人常委会修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规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及设区的市、自治旗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前置审核条件”。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规定》,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核条件。至此,对政策法规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落实落地。
坚持“三个注重”,一体推进重落实
各部门单位严格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有关文件要求,立足职能职责采取“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偏必纠”的方式,扎实推进前置审核工作。
注重明确审核范围。为确保审核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各牵头部门分别制发文件,明确审核范围。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民委相继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指南》,明确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审核拟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内容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加注“经各级人民政府同意”字样的文件。各级财政部门制发实施了财政资金安排使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审核办法,明确审核范围为本级预算部门年度预算编制、申请预算追加、制定涉及财税政策、经费保障文件等。
注重突出审核重点。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前置审核工作的根本标尺。重点审核各类政策措施针对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要求融入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旅游景观陈列等各个领域;是否有利于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要规划、重大政策的制定,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实施和大额资金使用是否赋予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注重加强联审协审。各牵头审核部门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及时沟通协商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审核工作顺利进行。自治区民委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采取会商的形式共同开展审核工作。各级发展改革规划委员会全部将同级民族事务委员会增加为成员单位,建立起工作协同机制,强化对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审核把关。兴安盟、阿拉善盟委制定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联审制度,成立由18个盟直部门组成的联审委员会,制定联审委员会工作规则,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把好“三个关口”,程序闭环提升审核质效
各部门单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相关标准和要求贯穿制度建设始终,找准贯彻主线的切入点、发力点,强化源头和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前置审核工作质效。
把好文件起草关。文件起草部门按照“谁起草,谁牵头”的原则,在文件起草、政策制定过程中,注意与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主线要求保持一致,文件起草部门送有关部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前,就文件政策措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是否一致开展自评,必要时就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是否一致开展专题会商,并经部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后提请相关部门开展前置审核工作,从源头上把好第一道关口。
把好监督检查关。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制发《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考核办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主线年度任务考核指标和评价办法》,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审核机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有力有效推进前置审核工作。各级政府机关严格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工作规定,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未经前置审核程序不提交政府常委会议审议,不予印发实施。前置审核工作推进以来,全区累计对159件政策文件、254个工程规划和重大项目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
把好政策实施关。建立涉民族政策定期评估机制,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的根本标准,及时调整不符合中央最新精神、强化民族差异性的政策举措,确保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牵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严格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自治区人大对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开展调研,听取审议关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情况等5个专项工作报告,积极发挥人大监督在贯彻落实主线上的叠加组合效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内蒙古:创新推进“铸牢”前置审核推动工作主线在祖国北疆落实落细落到位,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维护民族领域法规制度体系协调统一、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刚性的高度,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从源头上多点协同、同向发力,确保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擦亮“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抓实“三个到位”,统筹谋划强部署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落实工作,同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作为制定出台政策法规的必经程序,推动工作主线不断落实落细、走深走实。抓实“铸牢”学习到位。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各类主体班次培训课程,明确规定培训时长1个月以下班次开设专门培训课程,培训时长1个月以上班次设立专题学习模块,保证课时安排不少于20%,同时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学习的必学内容,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实践要求,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工作主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抓实工作部署到位。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地方性法规、党内法规前置审核条件,建立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资金安排使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审核把关机制,同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压实前置审核工作责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安排自治区民委负责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核工作。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全面铺开。抓实责任落实到位。各部门单位将贯彻工作主线要求全部写入“三定”规定,确保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围绕工作主线来开展。自治区人常委会修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规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及设区的市、自治旗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前置审核条件”。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规定》,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核条件。至此,对政策法规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落实落地。坚持“三个注重”,一体推进重落实各部门单位严格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有关文件要求,立足职能职责采取“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偏必纠”的方式,扎实推进前置审核工作。注重明确审核范围。为确保审核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各牵头部门分别制发文件,明确审核范围。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民委相继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指南》,明确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审核拟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内容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加注“经各级人民政府同意”字样的文件。各级财政部门制发实施了财政资金安排使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审核办法,明确审核范围为本级预算部门年度预算编制、申请预算追加、制定涉及财税政策、经费保障文件等。注重突出审核重点。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前置审核工作的根本标尺。重点审核各类政策措施针对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要求融入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旅游景观陈列等各个领域;是否有利于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要规划、重大政策的制定,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实施和大额资金使用是否赋予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注重加强联审协审。各牵头审核部门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及时沟通协商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审核工作顺利进行。自治区民委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采取会商的形式共同开展审核工作。各级发展改革规划委员会全部将同级民族事务委员会增加为成员单位,建立起工作协同机制,强化对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审核把关。兴安盟、阿拉善盟委制定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联审制度,成立由18个盟直部门组成的联审委员会,制定联审委员会工作规则,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把好“三个关口”,程序闭环提升审核质效各部门单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相关标准和要求贯穿制度建设始终,找准贯彻主线的切入点、发力点,强化源头和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前置审核工作质效。把好文件起草关。文件起草部门按照“谁起草,谁牵头”的原则,在文件起草、政策制定过程中,注意与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主线要求保持一致,文件起草部门送有关部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前,就文件政策措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是否一致开展自评,必要时就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是否一致开展专题会商,并经部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后提请相关部门开展前置审核工作,从源头上把好第一道关口。把好监督检查关。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制发《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考核办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主线年度任务考核指标和评价办法》,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审核机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有力有效推进前置审核工作。各级政府机关严格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工作规定,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未经前置审核程序不提交政府常委会议审议,不予印发实施。前置审核工作推进以来,全区累计对159件政策文件、254个工程规划和重大项目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把好政策实施关。建立涉民族政策定期评估机制,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的根本标准,及时调整不符合中央最新精神、强化民族差异性的政策举措,确保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牵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严格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自治区人大对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开展调研,听取审议关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情况等5个专项工作报告,积极发挥人大监督在贯彻落实主线上的叠加组合效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维护民族领域法规制度体系协调统一、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刚性的高度,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从源头上多点协同、同向发力,确保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擦亮“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
抓实“三个到位”,统筹谋划强部署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落实工作,同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作为制定出台政策法规的必经程序,推动工作主线不断落实落细、走深走实。
抓实“铸牢”学习到位。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各类主体班次培训课程,明确规定培训时长1个月以下班次开设专门培训课程,培训时长1个月以上班次设立专题学习模块,保证课时安排不少于20%,同时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学习的必学内容,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本质内涵、实践要求,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工作主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抓实工作部署到位。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地方性法规、党内法规前置审核条件,建立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资金安排使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审核把关机制,同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压实前置审核工作责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安排自治区民委负责行政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核工作。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全面铺开。
抓实责任落实到位。各部门单位将贯彻工作主线要求全部写入“三定”规定,确保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围绕工作主线来开展。自治区人常委会修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规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及设区的市、自治旗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前置审核条件”。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规定》,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制定本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核条件。至此,对政策法规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落实落地。
坚持“三个注重”,一体推进重落实
各部门单位严格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有关文件要求,立足职能职责采取“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偏必纠”的方式,扎实推进前置审核工作。
注重明确审核范围。为确保审核工作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各牵头部门分别制发文件,明确审核范围。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民委相继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指南》,明确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审核拟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办公厅名义制发的内容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包括加注“经各级人民政府同意”字样的文件。各级财政部门制发实施了财政资金安排使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审核办法,明确审核范围为本级预算部门年度预算编制、申请预算追加、制定涉及财税政策、经费保障文件等。
注重突出审核重点。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前置审核工作的根本标尺。重点审核各类政策措施针对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要求融入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旅游景观陈列等各个领域;是否有利于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要规划、重大政策的制定,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实施和大额资金使用是否赋予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注重加强联审协审。各牵头审核部门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及时沟通协商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审核工作顺利进行。自治区民委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采取会商的形式共同开展审核工作。各级发展改革规划委员会全部将同级民族事务委员会增加为成员单位,建立起工作协同机制,强化对各类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审核把关。兴安盟、阿拉善盟委制定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联审制度,成立由18个盟直部门组成的联审委员会,制定联审委员会工作规则,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把好“三个关口”,程序闭环提升审核质效
各部门单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相关标准和要求贯穿制度建设始终,找准贯彻主线的切入点、发力点,强化源头和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前置审核工作质效。
把好文件起草关。文件起草部门按照“谁起草,谁牵头”的原则,在文件起草、政策制定过程中,注意与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主线要求保持一致,文件起草部门送有关部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前,就文件政策措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是否一致开展自评,必要时就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是否一致开展专题会商,并经部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后提请相关部门开展前置审核工作,从源头上把好第一道关口。
把好监督检查关。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制发《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考核办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主线年度任务考核指标和评价办法》,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审核机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有力有效推进前置审核工作。各级政府机关严格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工作规定,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未经前置审核程序不提交政府常委会议审议,不予印发实施。前置审核工作推进以来,全区累计对159件政策文件、254个工程规划和重大项目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
把好政策实施关。建立涉民族政策定期评估机制,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的根本标准,及时调整不符合中央最新精神、强化民族差异性的政策举措,确保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牵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严格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自治区人大对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实施情况开展调研,听取审议关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情况等5个专项工作报告,积极发挥人大监督在贯彻落实主线上的叠加组合效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