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08 10:38  来源:乌兰察布市委统战部  
分享到:
【字体: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凝聚思想共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

建立工作机制,在“结合”上做文章出实招。制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推动全市上下聚焦聚力、全面覆盖、一体抓好贯彻落实。形成“四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纳入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政府工作规划、部门业务及基层组织重点工作,每半年调度1次各地各部门推进贯彻落实情况,每年至少组织1次专项督查。

加强创建工作,在“融入”上做文章出实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项工作,90项责任清单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领导、工作进度、完成时限,推动创建工作项目化、清单化、专班化。

夯实思想基础,在“共同”上做文章求实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及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必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专题网班、专题培训班等,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5万余人次,以规范化、制度化学习保证质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各中小学开设“石榴籽”思政课程,陆续推出多个“石榴籽+”子项目,上好民族团结第一课。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在全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或民族团结主题公园13个、展厅13个、文化长廊23个、城市景观造型14个、地标性建筑13个、精品线路13条,精心推出《草原母亲都贵玛》《北疆护城河》等一批文艺作品,每年5月、9月定期开展全市民族政策法规学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

二、抓住品牌建设,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红石榴+阵地建设”。统筹规划“红石榴家园”建设,开设“红石榴故事会”“普通话小课堂”等课程,开通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号公交车,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形成了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

“红石榴+智库建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构建以集宁师范学院为牵引的“1+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体系,建设“红石榴”专家团队,深入开展“裕民文化”“老虎山文化”“庙子沟文化”等研究,运用真实、鲜活的历史史料和考古实物讲好乌兰察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红石榴+宣传教育”。组建“红石榴”宣讲团13个,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500余场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牢铭记“六句话”的事实道理;创新开展“红石榴杯”群众性知识竞赛、摄影大赛、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20余万党员群众参赛。

“红石榴+基层治理”。紧抓路径创新,推动民族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整合党建服务中心、综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组建志愿服务队127支,面向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石榴籽心贴心”主题志愿服务活动3489场次,完成“微心愿”2300余个,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利益,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民族交往融合通畅。

三、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紧抓产业打造。纵深发展“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产业,深入推进“家家养牛羊、户户促增收”行动,培育打造米贴画、骨雕、剪纸、毛绣等民族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牌,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紧抓边境发展。争取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及养护资金、农村牧区饮水保障资金,持续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094万元,实施项目45个,促进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118个民营企业与342个嘎查村建立结对共建关系,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实用技术支撑,累计投入资金8.1亿元,带动边境苏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万元。

紧抓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带”行动,在国家A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倾心打造“金秋送爽·五谷飘香”“北京向西一步·乌兰察布之夜”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项目,以集宁红色战役纪念馆、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希敏高勒文化园、明长城遗址为代表的交往交流交融北疆文化示范带,2023年全市客流量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收入150亿元,旅游业变成各族群众勤劳致富的“幸福产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内蒙古乌兰察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08
来源:乌兰察布市委统战部
朗读

内蒙古乌兰察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凝聚思想共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建立工作机制,在“结合”上做文章出实招。制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推动全市上下聚焦聚力、全面覆盖、一体抓好贯彻落实。形成“四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纳入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政府工作规划、部门业务及基层组织重点工作,每半年调度1次各地各部门推进贯彻落实情况,每年至少组织1次专项督查。加强创建工作,在“融入”上做文章出实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项工作,90项责任清单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领导、工作进度、完成时限,推动创建工作项目化、清单化、专班化。夯实思想基础,在“共同”上做文章求实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及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必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专题网班、专题培训班等,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5万余人次,以规范化、制度化学习保证质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各中小学开设“石榴籽”思政课程,陆续推出多个“石榴籽+”子项目,上好民族团结第一课。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在全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或民族团结主题公园13个、展厅13个、文化长廊23个、城市景观造型14个、地标性建筑13个、精品线路13条,精心推出《草原母亲都贵玛》《北疆护城河》等一批文艺作品,每年5月、9月定期开展全市民族政策法规学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二、抓住品牌建设,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红石榴+阵地建设”。统筹规划“红石榴家园”建设,开设“红石榴故事会”“普通话小课堂”等课程,开通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号公交车,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形成了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红石榴+智库建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构建以集宁师范学院为牵引的“1+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体系,建设“红石榴”专家团队,深入开展“裕民文化”“老虎山文化”“庙子沟文化”等研究,运用真实、鲜活的历史史料和考古实物讲好乌兰察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红石榴+宣传教育”。组建“红石榴”宣讲团13个,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500余场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牢铭记“六句话”的事实道理;创新开展“红石榴杯”群众性知识竞赛、摄影大赛、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20余万党员群众参赛。“红石榴+基层治理”。紧抓路径创新,推动民族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整合党建服务中心、综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组建志愿服务队127支,面向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石榴籽心贴心”主题志愿服务活动3489场次,完成“微心愿”2300余个,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利益,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民族交往融合通畅。三、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紧抓产业打造。纵深发展“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产业,深入推进“家家养牛羊、户户促增收”行动,培育打造米贴画、骨雕、剪纸、毛绣等民族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牌,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抓边境发展。争取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及养护资金、农村牧区饮水保障资金,持续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094万元,实施项目45个,促进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118个民营企业与342个嘎查村建立结对共建关系,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实用技术支撑,累计投入资金8.1亿元,带动边境苏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万元。紧抓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带”行动,在国家A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倾心打造“金秋送爽·五谷飘香”“北京向西一步·乌兰察布之夜”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项目,以集宁红色战役纪念馆、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希敏高勒文化园、明长城遗址为代表的交往交流交融北疆文化示范带,2023年全市客流量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收入150亿元,旅游业变成各族群众勤劳致富的“幸福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动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凝聚思想共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

建立工作机制,在“结合”上做文章出实招。制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构建完善的工作体系,推动全市上下聚焦聚力、全面覆盖、一体抓好贯彻落实。形成“四个”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绩考核,纳入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政府工作规划、部门业务及基层组织重点工作,每半年调度1次各地各部门推进贯彻落实情况,每年至少组织1次专项督查。

加强创建工作,在“融入”上做文章出实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各项工作,90项责任清单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领导、工作进度、完成时限,推动创建工作项目化、清单化、专班化。

夯实思想基础,在“共同”上做文章求实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及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必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专题网班、专题培训班等,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5万余人次,以规范化、制度化学习保证质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各中小学开设“石榴籽”思政课程,陆续推出多个“石榴籽+”子项目,上好民族团结第一课。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在全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或民族团结主题公园13个、展厅13个、文化长廊23个、城市景观造型14个、地标性建筑13个、精品线路13条,精心推出《草原母亲都贵玛》《北疆护城河》等一批文艺作品,每年5月、9月定期开展全市民族政策法规学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

二、抓住品牌建设,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红石榴+阵地建设”。统筹规划“红石榴家园”建设,开设“红石榴故事会”“普通话小课堂”等课程,开通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号公交车,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形成了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

“红石榴+智库建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构建以集宁师范学院为牵引的“1+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体系,建设“红石榴”专家团队,深入开展“裕民文化”“老虎山文化”“庙子沟文化”等研究,运用真实、鲜活的历史史料和考古实物讲好乌兰察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红石榴+宣传教育”。组建“红石榴”宣讲团13个,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500余场次,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牢铭记“六句话”的事实道理;创新开展“红石榴杯”群众性知识竞赛、摄影大赛、诗歌朗诵大赛等活动,20余万党员群众参赛。

“红石榴+基层治理”。紧抓路径创新,推动民族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整合党建服务中心、综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组建志愿服务队127支,面向广大群众广泛开展“石榴籽心贴心”主题志愿服务活动3489场次,完成“微心愿”2300余个,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利益,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民族交往融合通畅。

三、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紧抓产业打造。纵深发展“麦菜薯、牛羊乳”六大产业,深入推进“家家养牛羊、户户促增收”行动,培育打造米贴画、骨雕、剪纸、毛绣等民族特色传统手工艺品牌,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紧抓边境发展。争取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及养护资金、农村牧区饮水保障资金,持续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094万元,实施项目45个,促进边境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118个民营企业与342个嘎查村建立结对共建关系,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实用技术支撑,累计投入资金8.1亿元,带动边境苏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万元。

紧抓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带”行动,在国家A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倾心打造“金秋送爽·五谷飘香”“北京向西一步·乌兰察布之夜”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项目,以集宁红色战役纪念馆、察哈尔文化博物馆、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希敏高勒文化园、明长城遗址为代表的交往交流交融北疆文化示范带,2023年全市客流量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收入150亿元,旅游业变成各族群众勤劳致富的“幸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