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乌旗:“99号公路”铺就民族团结进步画卷, 近年来,西乌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和融合多元的民族文化,打响草原“99号公路”文旅品牌,铺就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族团结进步路。打造生态草原景观路,实现因“路”而聚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将农村公路建设与牧区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新牧区建设相结合,投入2.5亿元,打通160公里断头路,串联6个景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家草原民宿和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文化主题驿站等,“以路引景”“串景成线”,打造最美草原“99号公路”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内畅外联、路景相融的交通运输网络,“草原99号公路”全网话题点赞量、阅读量超过1500万次,短剧《99号公路》入选自治区“跟着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成为国内外各族游客草原观光旅游的网红打卡地。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链,实现因“路”而富草原“99号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牧区路网建设,为沿途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提供极大便利,同时有效盘活了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资源,直接带动了沿途5个苏木镇产业结构调整。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重点旅游乡村、自治区级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文化示范户等为辐射,带动沿线群众发展“家庭牧场+旅游”“民俗+民宿”“非遗+文化体验”等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草原特色旅游服务、草原民宿等相关产业,实现致富增收。截至11月底,全旗实现旅游增收6.85亿元,沿线1万余名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打造民俗文化展示路,实现因“路”而兴草原“99号公路”沿途打造非遗文化体验基地、研学旅游基地、特色草原民宿等,以“红色研学+民俗体验+体育运动”旅游体验让各族游客沉浸式感受草原文化,“我和蒙萌马”研学线路入选自治区首批“优秀研学旅游精品线路”项目。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力打造“相约那达慕”、白马文化节、蒙古马超级联赛、非遗文化节等各民族共享的节庆品牌,开展“穿越99号公路”系列文旅赛事活动30多场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创作《白马》等文艺作品,排演《守望相助 幸福家园》主题晚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珠穆沁婚礼情景剧、非遗文化展等活动为旅游插上文化翅膀,成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打造开放包容和谐路,实现因“路”而融制定实施《西乌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意见》等,兑现扶持旅游发展奖励资金215万元,投入2.6亿元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景区工程,建设旅游公路、酒店、露营基地等提质设施,开通“沈阳—西乌旗”“长春—西乌旗”旅游专列,赴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举办旅游推介活动14场,夯实旅游发展基础,丰富旅游优质供给,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截至11月底,全旗接待国内外游客153万人次,以旅游业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阿拉善|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体育老师也“推普”, 1月10日,中国民族报刊发《体育老师也“推普”》一文,讲述了阿拉善一名普通体育教师从民族式摔跤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搏克非遗传承人,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带着孩子们一起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贯穿其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故事。我的父亲是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一所小学的体育老师,也是学校为数不多既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懂蒙古族语言的老师。 从教40余载,父亲最大的感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犹如无形的翅膀,可以帮助学生翱翔蓝天。 有段时间,父亲和寄宿制的孩子们一起吃住在学校。教学之余,他还承担着照看住校孩子的责任。父亲记得,有个女孩来自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一户牧民家庭,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因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较差,她在学习过程和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遇到不少难题。 父亲决定帮助这个学生,为她量身定制了详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计划,与她一起读诗歌、背课文、查字典、学绕口令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不仅能够流畅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没有了交流障碍,女孩变得开朗自信,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卓越,后来考入北京科技大学。 父亲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者,也是学生受益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见证者。他愈加坚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从娃娃抓起。 “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少数民族的孩子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将来长大实现理想,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父亲说。他不仅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体育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还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给住校学生讲身边的成功小故事,与他们一起做体育游戏,教他们生活中的小技能等,全面激发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 从民族式摔跤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搏克非遗传承人,父亲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带着孩子们一起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贯穿其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遇到合适的机会,他还带着孩子们出去参加比赛,加强与其他学校各族青少年的交流。 父亲知道,每一个“小搏克手”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他们将传统与未来紧密相连,不断坚定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也都加入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行列中,用语言文字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父亲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学、愿意学、学得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他们也因此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成就了更精彩的人生。(作者简介:杨琨,阿拉善右旗人,1988年生,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统战科科长)
赤峰市民族工作回顾:元宝山区2024年民族工作综述, 今年以来,元宝山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创了新时代元宝山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突出“三个强化”,全面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创建合力。元宝山区委、区政府将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入区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民族工作6次。强化理论学习,推动入脑入心。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作为各级党组织重点学习内容,确保民族工作政策理论上与时俱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质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一级考核指标,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工作、政绩考核。实施“四个措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项目”。年内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大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路一园一馆”观学路线,在全区营造更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与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联合成立元宝山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元宝山区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举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行主题宣讲活动,累计深入全区各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业等开展主题宣讲200余场次,覆盖各族干部群众14000余人。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综合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宣传宣讲活动240余场次,参与人数9000余人次。创新打造“花开宝山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品牌。在“活力元宝山”等媒体开设专栏,打造“一把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5个栏目,发布动态200余条。聚焦“三项行动”,全面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聚焦高质量发展行动。2024年,全区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157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83个,上报投资83.8亿元,增长13.8%。全年一批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的重大建设项目正“快马加鞭”建设,为实现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聚焦乡村振兴行动。2024年争取各级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393万元,在资金使用中充分彰显“三个意义”,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惠企利民行动。落实民品企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民品企业培育和民品企业贷款贴息申报工作。积极培树维聪乳业等典型示范企业,着力推动民品企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示范、当表率。采取“三个举措”,全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建“一、三、五、8+N”工作模式,不断巩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年内向市民委备案重点示范单位15家。创新开展跨省区、跨盟市、跨旗县区联创共建活动。元宝山区、敖汉旗、宁城县、通辽市科尔沁区、辽宁省建平县等五地共同签订《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战略合作协议》,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嵩明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协议,共同搭建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联创共建大平台。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举办元宝山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主题演讲比赛、中小学生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等青少年交流活动50余场;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从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等方面完善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举办“春风行动”就业专场招聘会就业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10场,应聘人员达1000余人;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举办元宝山区第二十四届文化艺术旅游节、农民丰收节、小五家乡樱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2024年7月建昌营村举办以“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BA”篮球比赛,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突出“三个坚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加强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保障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加强普法宣传。利用“两月一周”为契机,通过采取“线上+线下”宣传方式,依托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入户宣传”“法律援助”等普法宣传活动1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坚持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利用“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打通民族事务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石榴花开红艳艳,籽籽同心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元宝山区各族干部群众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元宝山的磅礴力量。
文旅融合促“三交”,“青城冬韵 活力赛罕”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首届冰雪那达慕开幕!, 1月10日,赛罕区大黑河花海之约河段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青城冬韵 活力赛罕”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赛罕区首届冰雪嘉年华暨城市冰雪那达慕在此开幕,千余名游客齐聚一堂,共度欢乐盛宴。活动现场,扳棍、射箭、押加、打布鲁和雪地曲棍球等比赛项目点燃寒冬的激情。游客们还欣赏了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千人篝火舞让现场氛围达到高潮,绘成宏大而热烈的舞蹈画卷。此外,活动现场还为游客提供了大锅奶茶、大锅羊杂、杀猪烩菜等地道特色美食。据了解,未来一周那达慕期间,赛罕区还在大黑河花海之约筹备了内蒙古大黑河冰上龙舟全国邀请赛、群众冰雪趣味运动会、冰雪惠民日等活动,热情邀约八方来客共享岁末盛宴。作为赛罕区文旅部门精心策划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冰雪主题活动,冰雪那达慕自筹备之初就备受瞩目,它将冰雪资源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为游客搭建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冬季旅游体验。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赛罕区丰富的冰雪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感受冰雪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绝佳平台。未来,赛罕区将继续以冰雪为媒、以文化为魂,不断推动“冷资源”变成“热产业”,促进文旅事业绽放新光彩。
赤峰市民族工作回顾:敖汉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在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敖汉大地上,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31个民族,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彩篇章。2024年以来,敖汉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维护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这里,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准方向,压实责任,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纲举目张,执本末从。敖汉旗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年初以来,旗委常委会议安排部署主线工作5次,带动各级党委(党组)专题部署140余次。旗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传达学习有关内容7次,开展旗级层面培训11次。各级党委(党组)专题学习研讨120余次,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讲授专题党课100余次。印发《敖汉旗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各地区各部门11项共性任务和55家单位146项个性任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理论研究与宣传阐释,旗委党校组织申报市级以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课题5个;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与重点工作有机融合,同部署、同推进,先后印发《敖汉旗2024年民族工作要点》《全旗民族信息工作考核评比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动员全旗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制定《2024年全旗督查检查考核计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纳为重点督查检查内容,截至目前,已开展书面和专项调度4次,下发自查工作提示1次;修订完善《敖汉旗民委委员制工作规则》,细化委员单位职责分工,汇聚民族工作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关于制定(修订)“三定”规定的通知》要求,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已写入“三定”规定。文化浸润、增进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走出新路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敖汉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激发共鸣、深化共识,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无死角全覆盖。举办全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2次,覆盖全旗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5500余人次。兴隆洼镇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授予“民族团结、文化研学党员教育基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2次,并将演讲作品在“中国敖汉”视频号进行推广,线上线下覆盖5000余人次。成立“敖汉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专家库专家20人,涵盖历史、文化、教育教学、产业发展等方面。现已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题5项,结项1项并获得“优秀奖”;面向各族群众开展主题教育。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基层行主题宣讲活动工42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2.6万余人次;抓实“两月一周”工作,创新“滴灌式”宣传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敖汉电视台重要时段、专题栏目,在敖汉融媒APP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并发布信息1000余篇。制作公益宣传片《我们的家园》,在全旗各大网络平台播放,上传当天阅读量就达到1.7万余次。互嵌共融、融荣与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创新局面。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敖汉旗始终坚持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各族群众共享繁荣发展成果,凝聚成牢不可破的共同体。开展联创共建活动。2024年,分别与通辽市奈曼旗、兴安盟突泉县等地民委签订了跨盟市、跨旗县区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合作协议,我旗金厂沟梁镇与赤峰市其他旗县区的12个苏木乡镇签订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形成高水平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合作,形成民族工作交流协作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打造敖汉旗“榴铸青春·筑梦未来”青少年交流品牌,实施“跨区域双向交流、主题研学交流、志愿服务交流、文化体验交流”等四大行动,着力构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育人全过程。开展组织开展主题研学、主题演讲比赛、表演比赛等活动30余次,参与师生达到1.2万余人次;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敖汉温泉城、叫来河自驾游基地、绿缘生态观光园、宋杖子古村落等景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旅游景观陈列、导游词、讲解词等各方面,现已布设标语牌、展板、立体景观等各类宣传点50余个。举办敖汉旗第三节杏花文化旅游节、丁香花文化旅游节、第九届敖汉·牛力皋荞麦节、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赤峰市庆祝活动暨内蒙古自治区杂粮美食大赛等,参与各族群众达1.5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打造“互嵌促融、和合与共”互嵌式发展特色品牌,创建2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试点(振兴社区和北城新区),以各族群众“共事”“共居”“共融”为目标,以“浸润式宣传教育”+“陪伴式暖心服务”为工作模式,开展“三项行动”和“三化服务”,组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宣传教育等活动5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8000余人。共同奋斗、共享繁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敖汉旗坚持多方面保障民生,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深化农网升级改造,全旗供电可靠率达到99.78%;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双向交流教师145名,新惠四中、第十小学等9个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各类帮困救助资金2.24亿元,惠及群众8.95万人次;有序推进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2024年,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28万元,实施2类4个项目。加大民贸民品企业扶持力度。认真落实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政策,为16家民贸民品企业争取贷款贴息资金1100万元,新增民贸企业9家。创新方式、凝聚合力,民族事务治理效能实现新突破。共治共建,共享共乐。敖汉旗坚持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49名法官深入基层,拓宽基层农牧区矛盾解决渠道。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18个,人民调解组织18个,有效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两月一周”宣传活动,民族理论政策“十进”活动,开设“民族政策宣传月”专栏44个,转发宣传海报500余次,推送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内容1500余篇。
长春市、兴安盟民委联合举办“石榴花开新时代 同心筑梦长春行”长春 - 兴安盟各族青少年文化体验营活动, 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动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元旦前夕,由长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承办的 “石榴花开新时代 同心筑梦长春行” 长春——兴安盟各族青少年文化体验营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大饭店盛大开营。长春市民委副主任李梅,兴安盟民委副主任陈君,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会长高云峰,以及长春市各县市区、开发区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开营活动。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来自长春、兴安盟两地的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珞巴族等8个民族的50名师生一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大家共同成长、携手进步,在学习与交流里进一步增进了彼此间的深厚友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伪满皇宫博物院,营员们先后参观缉熙楼、勤民楼、同德殿等多处伪满宫廷原状陈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无不揭露着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奴役残害东北人民的罪恶行径;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营员们倾听东北抗战英烈和英雄群体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深入了解东北人民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历史,将红色文化的革命火种在大家心中赓续传承,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员们走进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和长春文庙博物馆,体验农耕文化、拓印技艺,在吉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峰的带领下,十余位书法家同营员们一起写春联送福字,在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为新春送上祝福。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的独特魅力,营员们走进长春市动植物公园与可爱的“雪饼猴”欢乐互动;在南溪湿地 “黑神话悟空极境雪界”,与《黑神话悟空》的全体演职人员一起雪地舞蹈,尽情释放青春活力,在尽情享受滑雪的乐趣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现代科技辉煌成就长春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和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是中国民族工业兴旺图强的见证之地、实践之地。为让营员们直观感受现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先后参观体验一汽红旗文化展馆、长影世纪城和筑梦星辰(长春)航天科技文旅馆,通过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感受我国民族工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成就,将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荣誉感深植心中,以科技振兴发展助力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凝聚民族精神,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营仪式上,虽然大家心中满是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感受长春城市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文化研学之旅,更是一次让各族青少年深刻感悟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思想升华之旅。通过走进各类场馆、基地和乐园,开展学习参观、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等活动,让各族青少年感受祖国地大物博、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自然风光,有效增强了各族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促进了两地各族青少年广泛交流、深入交往,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九原区:以“五项举措”赓续历史文脉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动能, 九原区:以“五项举措”赓续历史文脉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动能九原区,包头市中心城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北依阴山、南临黄河,面积734平方公里,辖1苏木3镇4街道,人口26.81万,有蒙、汉、回等20余个民族。九原区历史悠久,战国时赵武灵王设九原邑,秦设九原郡,历经西汉、清朝等时期的变迁,1999年包头市郊区更名为九原区。这里文化灿烂,阿善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移民文化汇聚,有阿善遗址、赵长城、麻池古城、燕家梁元代遗址、梅力更召等历史文化遗址,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崔寔种麻等故事传扬。古代遗迹众多,地处咽喉要道,秦直道北端、沿用至秦汉的赵长城坐落于此。燕家梁元代遗址出土万余件文物,见证了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史话丰富,单于和亲汉代瓦当、建宁碑刻、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等文物以及崔寔种麻的典故,都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今,九原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民族团结贯穿全区工作各环节。一、以宣教铸魂绵延历史文脉,厚植民族团结思想沃壤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全区各中小学积极依托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学前教育阶段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全面开设“立德育苗”课堂;义务教育阶段用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等教材,每学期开展不少于12课时的民族团结进步和九原历史文化专题教育;高中教育阶段全面开展“我心中的九原”等主题活动。同时,举办“红色故事绘”、时代楷模展等全民阅读活动80余场次;举办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乐器、舞蹈、书画展演活动100余场。利用大九原历史展厅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24场,参观人数1300余人。二是擦亮“三张名片”。擦亮秦汉文化名片,深度塑造“古韵麻池”品牌形象,推出“秦直道”“崔寔种麻”“麻池八景画中游”等品牌故事。升级改造秦汉九原·横竖街,引入秦直道元素加深历史文化底蕴,新建民族团结进步景观小品5处,成功创建自治区级休闲旅游街区。擦亮黄河文化名片,将黄河谣红色藏报馆打造成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用实物实景讲述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同时大力发展黄河旅游,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出文艺作品《黄河边的富裕村》,开展黄河开河文化推广活动、黄河故事美食季等特色活动。擦亮特色村寨名片,阿嘎如泰嘎查、阿贵沟嘎查、梅力更嘎查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阿嘎如泰嘎查被评为自治区民委“和美乡村”首批试点。三是创新宣传载体。依托流动文化服务车和数字化服务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刊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九原历史为主题的线上讲座、线上展览、主题宣传等云服务100余期,其中“典籍里的中国年”线上楹联展览、“龙腾书海春满文苑”特色讲座、年俗古籍资源展、红色故事绘等,线上受众达到9万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二、以古迹为笔续写历史文脉,稳固民族团结文化根系一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九原区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持续加大对九原区境内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建立“四有”档案,全面掌握九原区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明确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和保存情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文化实物载体。二是活化利用文博资源。在国际博物馆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各类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发放各类文保法律法规和文创产品1200余份。精心制作《秦汉风韵云游九原》系列专题片,详细讲述九原历史文化和出土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九原历史文化和遗迹,激发热爱九原、建设九原热情。发掘和整理九原区“非遗”项目,今年挖掘6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圈等活动40余场。三、以文旅融合赋能历史文脉,构筑民族团结活力纽带一是将历史文脉融入旅游线路。引导各A级旅游景区精心打造沿黄游、沿山游、红色游3条旅游线路,通过展板、LED大屏等多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宣传面和覆盖力。开通“铁西区—大罕台景区—梅力更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交旅游专线,成功入选“昭君出塞”沿线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成员单位。二是将历史文脉融入旅游景点。全力配合包头黄河景区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沿黄文旅活动,将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充分融合,成功举办“赏黄河奇观看包头流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24黄河开河文化推广活动、九原区5.19中国旅游日“北疆有情包头有请”系列活动,为横竖街各族商户解决子女上学、租房等问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户”评比,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户26个,全区累计举办各类活动530余场,参与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以活动促文旅、以旅游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以文创筑梦传承历史文脉,奏响民族团结和谐乐章一是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在各商区、街区举办“秦风汉韵风华九原”沉浸式文旅体验、“爱上包头礼衣九原”汉服嘉年华、九原人物志互动问答、骐骥音乐会、国风摇滚演唱会、民谣演唱会等各类特色文旅活动80余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万人。二是提供优质多元文化服务。打破场馆空间限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举办“扎根基层服务人民”“送欢乐送文明”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村歌嘹亮舞动九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唱九原的歌·跳九原的舞”志愿服务项目进基层等活动42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送到偏远农牧区群众身边,让各民族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三是创作喜闻乐见文艺作品。围绕“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题材,创作《舞袖夜深沉》《大美九原》《春光里的新河村》《中华民族一家亲》等5部作品,并且在各项文体活动中进行展演,将历史悠久、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和民族团结主题展现出来,激发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归属感、荣誉感。五、以三项计划赓续历史文脉,夯实民族团结社会基石一是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广泛交流。策划开展系列红色研学活动,依托包33中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影响力,组织开展8次各族青年人才交往交流活动。协助自治区台办组织“台湾青年边疆行”参观考察阿嘎如泰苏木活动。二是积极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建设“一刻钟生活圈”为抓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民族事务、公共服务全部纳入其中,营造“共居”环境;扎实推进4所集团化办学,营造“共学”氛围;建成“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创业就业服务室”“红石榴文化大院”等阵地16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景象。
兴安盟3项创新案例入选全区2024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公布了全区2024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名单。经过初步筛选、专家评审,共评选出全区各地各部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40项。其中,兴安盟有3项创新案例脱颖而出,入选优秀创新案例。它们分别为《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全民“村TV”唱响文明调》《“百城千屏·红城印象”让北疆文化出圈红城文旅破圈》。 “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遍地开花”全民参与“村TV”活动据了解,《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个一”红色主题系列活动》案例展示了兴安盟将弘扬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相结合,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一个”红色主题系列活动,让群众深切感受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全民“村TV”唱响文明调》案例介绍了扎赉特旗充分发挥北疆文化“成风化俗、凝心聚力”的引导作用,广泛开展全民“村TV”活动,为百姓搭建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大舞台,在欢声笑语中弘扬文明新风、涵养淳朴民风、培养良好家风的具体举措。《“百城千屏·红城印象”让北疆文化出圈红城文旅破圈》案例讲述了乌兰浩特市以宣介北疆文化、传播地区形象、助推文旅产业发展为目标,推出了“百城千屏·红城印象”北疆文化乌兰浩特主题宣传活动,与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建立互通互融互鉴的传播联盟关系,携手合作城市开展传播推广活动,是助力北疆文化走向全国各地,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的创新做法。 乌兰浩特市城市形象宣传片、宣传海报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显著位置的室内外大屏轮番播放三个案例都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全面梳理了各地的经验做法、亮点实招;重点阐述了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深入挖掘宣传资源,传递党的声音,讲好兴安故事,助力兴安盟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再上新台阶。
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镇:多点发力 “绣” 出基层治理新画卷,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沙日浩来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解锁善治密码。以党建引领推进体系建设,减负赋能为实干撑腰,下沉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移风易俗夯实乡村善治根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幸福指数。坚持党建引领,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定盘星”,沙日浩来镇聚焦阵地建设、网格管理、提质增效等多个方面,持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与生机。一是打造“主阵地”,织密“一张网”。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完善“镇党委--嘎查村党组织--网格长--网格员”四级组织体系,在全镇划分54个网格片区,构建“横到边、纵到底、无盲区”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二是飘扬“一面旗”,拧成“一股劲”。立足镇情实际,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选取“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当”的三有党员充实到网格片区当中,全镇共选配网格员255人,其中党员、预备党员占比64%,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局面。三是培训“提能力”,强化“服务网”。通过不定期开展医保缴费、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理论宣讲等多元化培训活动,全方位提升网格员服务基层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连”。网格员培训会照片网格员开展入户宣讲照片注重减负赋能,推动基层治理“轻装上阵”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沙日浩来镇秉持减负不减责任和担当的理念,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提振基层治理实干动能。一是明确“不准办”,做好“应该办”。按照上级下发的负面清单,理清“不准办”事项,通过培训逐条讲解“不准办”事项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并根据“应该办”事项清单及“协助办”事项清单开展剖析研判,形成契合各嘎查村实际的“应该办”与“协助办”专属清单。二是一室“一张牌”,职责“更明晰”。推行“一室一牌”的规范设置,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对其余窗口进行撤销。同时,对各功能室、走廊等区域图版进行自查自纠,提升基层服务场所的整体效能与形象。三是破解“关键点”,用好“加减法”。对长期未使用、使用频次过低、职能重叠、临时性工作群进行撤并,累计撤并微信群12个。减少会议频次,提高会议质效,清理各类无依据、无必要、内容重复的报表台账,将基层减负工作落到实处,让村干部下沉到工作一线,推动各项工作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工作培训会嘎查村“两委”成员开展入户帮扶工作聚焦网上网下,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是基层治理迈向基层“智理”的重要“引擎”。沙日浩来镇针对政务服务难点、群众办事痛点,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一是开展“入户办”,事项“身边办”。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帮办代办”服务,镇村两级联动,将服务聚焦在困难群众身边,为特殊群体提供“入户办”,将便捷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2024年镇村两级共开展帮办代办服务1200余次。二是推广“蒙速办”,畅享“云服务”。大力推广“蒙速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采用线下宣传与线上转发相结合的立体式推广策略,进一步扩大“蒙速办”平台的知晓度与影响力,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畅享“云服务”。三是走进“一扇门”,政务“我来办”。以政务服务镇村两级一体化体系为基础,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多项政务服务办理权限下沉,让群众不用多跑腿,到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就能办,当前镇级帮办代办事项44项,村级帮办代办事项22项,初步实现了“只进一扇门,能办百件事”的便民服务目标。入户宣传讲解“蒙速办”使用方法入户开展“帮办代办”服务推进移风易俗,吹动基层治理“一池春水”移风易俗工作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民福祉的关键举措。沙日浩来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进一步丰富基层治理形式,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一是弘扬“新风气”,提升“软实力”。聚焦以文化人,在全镇开展文化文艺、理论宣讲、移风易俗系列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创新理论、移风易俗知识融入到各项活动当中,让文明如春风化雨,浸润群众心田。2024年开展相关活动30余场次。二是架起“连心桥”,当好“减压阀”。发挥“四着力、四确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优势,建立村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会,架起干群关系“连心桥”,化被动为主动,变上访为下访,解开群众心结,形成“协商、协作、协调”的矛盾纠纷化解格局。2024年共化解矛盾纠纷115件。三是用好“小岗位”,激发“大能量”。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作用,真正实现公益性岗位来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实现岗位就业88人,服务范围覆盖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管护的多个方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镇司法所、派出所、村级能人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巴彦淖尔 | 竞技中的非遗,是赛技巧也是“晒”文化, 驼球、搏克、民族马术、蒙古象棋、沙嘎游戏……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不像奥运项目那样家喻户晓,但在不少民族地区的农牧区、社区和校园里却拥有广泛受众。它们既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竞技游艺项目,又是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蒙古族驼球——驼背上的热血激战 助“戈壁红驼之乡”大放异彩冬日的乌拉特草原寒风凛冽却不萧瑟,近日,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驼球大战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精彩上演,那场面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卷。追逐 签约摄影师 张俭/摄赛场上,身姿矫健的驼球手们稳稳地骑坐在骆驼背上,他们目光坚定而锐利,手中紧紧握着驼球杆,仿佛与骆驼融为一体。乌拉特后旗特有的珍稀畜种——戈壁红驼高大、强壮,其皮毛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泽。它们迈着有力的步伐,四蹄扬起轻微的沙尘,像战场上的勇士一般严阵以待。击球 签约摄影师 刘尚峰/摄随着比赛开始的哨音响起,驼球队员们兴奋地吆喝着,纵驼飞驰。他们时而巧妙地控制骆驼转向,躲避对手的围追堵截;时而高高举起球杆,精准地击球。只见一名骑手如疾风般掠过,他身体微微后仰,借助骆驼奔跑的冲力,挥杆击球,驼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直逼对方球门。而防守方的骑手们也毫不示弱,他们迅速调整骆驼的位置,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骆驼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份紧张与激情,它们喷着响鼻,不断地挪动着脚步,为驼球队员创造更好的击球角度……这样精彩绝伦的场面让观众们不禁拍手叫绝。蒙古族驼球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其比赛由马球比赛演变而来,是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因而比赛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乌拉特后旗被誉为“中国驼球的摇篮”“驼球之乡”。驼球作为乌拉特后旗的传统优势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戈壁红驼是乌拉特部落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畜种,素有“草原珍珠”美称,其毛色棕红、体形匀称、耐力好、奔跑速度快、性情温顺、适应能力强,是比赛优良品种。近年来,经过乌拉特后旗政府部门的积极挖掘和保护,驼球这项运动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快发展。2014年,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2023年成功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忽热嘎查的牧民塔布斤是自治区级蒙古族驼球运动的传承人。2005年,乌拉特后旗邀请蒙古国专业驼球教练前来授课,塔布斤是第一批学员。训练结束后,塔布斤组织周边牧民成立了嘎查第一支驼球队。后来,他还成立了乌拉特后旗驼球协会,全身心投入到传承驼球运动中。这些年,在塔布斤的影响和带动下,驼球运动在乌拉特后旗边境牧区迅速兴起。塔布斤和队友多次到蒙古国参加驼球比赛并屡获殊荣。通过多次比赛,塔布斤认识到驼球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项促进国家、地区交流和增进友谊的体育运动。在2015年驼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后,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代表队连续参加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表演赛金奖。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再次斩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驼球是蒙古族先民智慧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族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塔布斤一样,如今乌拉特后旗有众多喜爱驼球运动、自发传承弘扬驼球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驼球运动,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戈壁红驼之乡”的独特魅力。沙嘎游戏——可观、可玩、可竞赛,民族文化在指尖上悠久传承2024年12月23日下午,一堂充满趣味与欢乐的非遗文化沙嘎游戏课在市第三幼儿园月亮班(中班)热闹展开。弹射沙嘎课堂上,老师将一大包沙嘎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手把手教小朋友们认识沙嘎,讲解沙嘎游戏的来源、游戏种类和游戏方法。到实践环节,孩子们或两人一组,或三五人围坐,弹、射、抓、抛沙嘎,在玩耍中逐渐认识、了解了蒙古族传统沙嘎文化。沙嘎游戏课市第三幼儿园蒙古族教师敖敦图亚介绍,沙嘎是指牛羊等动物连接后蹄和小腿之间的踝骨,汉语俗称“羊拐”。沙嘎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蒙古族人民根据畜牧业中的五畜“马、牛、绵羊、山羊、骆驼”对不同面进行了命名,也成为沙嘎游戏中技巧花样的依据。记者查阅资料,有相关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也就是说,沙嘎的宽凸面称为“绵羊”,宽凹面称山羊或牛,窄凸面称马,窄凹面称骆驼。“沙嘎是蒙古族传统民间游戏,我们幼儿园把沙嘎游戏、毛毡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引入课堂,就是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敖敦图亚说。沙嘎游戏不仅受孩子们欢迎,在草原上,蒙古族牧民更是将其发扬光大,衍生出数十种甚至百余种玩法,涉及了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蒙古族沙嘎游戏也被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牧民们玩沙嘎游戏今年59岁的孔图雅是乌拉特中旗体育运动服务中心的一名干部,也是非遗项目沙嘎游戏的自治区级传承人。孔图雅出生在乌拉特中旗一个普通牧民家里。孩童时期,他就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逐步掌握了沙嘎游戏的多种玩法和技巧。因为对沙嘎游戏的热爱,1988年参加工作后,孔图雅主动走访乌拉特草原牧区的沙嘎游戏高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收集了大量沙嘎游戏素材。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学习有关沙嘎游戏的文字资料,结合新的体育理论知识,2006年,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孔图雅整理主编了《沙嘎(羊拐)游戏竞赛规则》,挖掘和归纳了流行于乌拉特地区的5大类(徒手玩耍类、棋盘上玩耍类、弹射玩耍类、组合玩耍类、综合类)17种沙嘎游戏,为沙嘎游戏竞赛开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依据,也为该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发展打下了基础。拿出自己收集珍藏的各种沙嘎器具,孔图雅一边向记者展示一边介绍说:“沙嘎游戏具有取材简单、内容易学、种类丰富、玩法多样、趣味性强等特点,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草原上是普及程度很高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这些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沙嘎游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中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自2005年起开展挖掘整理沙嘎游戏、编写沙嘎游戏竞赛规则的工作,把沙嘎游戏作为一项体育活动推广到民族地区各项体育赛事中。成立了沙嘎协会,每年定期举办多场旗、乡镇、协会传统沙嘎游戏比赛和沙嘎游戏培训班,发展壮大传统沙嘎游戏传承队伍。2008年,乌拉特中旗川井苏木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嘎文化之乡”。乌拉特中旗共有包括孔图雅在内的自治区级、市级、旗级沙嘎游戏非遗传承人6人,沙嘎游戏三级裁判员10人。一枚小小的沙嘎,在千百年岁月流转中已成为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化,在牧民群众的指尖上悠久传承。在民间,类似驼球、搏克、射箭、沙嘎游戏等民间体育运动,除拥有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竞技精神外,也因其承载着多彩的民俗文化而凝结着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曾经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也正在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因此,竞技中的非遗,是赛技巧也是“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