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区:以“五项举措”赓续历史文脉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动能
九原区,包头市中心城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北依阴山、南临黄河,面积734平方公里,辖1苏木3镇4街道,人口26.81万,有蒙、汉、回等20余个民族。
九原区历史悠久,战国时赵武灵王设九原邑,秦设九原郡,历经西汉、清朝等时期的变迁,1999年包头市郊区更名为九原区。这里文化灿烂,阿善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移民文化汇聚,有阿善遗址、赵长城、麻池古城、燕家梁元代遗址、梅力更召等历史文化遗址,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崔寔种麻等故事传扬。古代遗迹众多,地处咽喉要道,秦直道北端、沿用至秦汉的赵长城坐落于此。燕家梁元代遗址出土万余件文物,见证了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史话丰富,单于和亲汉代瓦当、建宁碑刻、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等文物以及崔寔种麻的典故,都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今,九原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民族团结贯穿全区工作各环节。
一、以宣教铸魂绵延历史文脉,厚植民族团结思想沃壤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全区各中小学积极依托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学前教育阶段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全面开设“立德育苗”课堂;义务教育阶段用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等教材,每学期开展不少于12课时的民族团结进步和九原历史文化专题教育;高中教育阶段全面开展“我心中的九原”等主题活动。同时,举办“红色故事绘”、时代楷模展等全民阅读活动80余场次;举办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乐器、舞蹈、书画展演活动100余场。利用大九原历史展厅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24场,参观人数1300余人。二是擦亮“三张名片”。擦亮秦汉文化名片,深度塑造“古韵麻池”品牌形象,推出“秦直道”“崔寔种麻”“麻池八景画中游”等品牌故事。升级改造秦汉九原·横竖街,引入秦直道元素加深历史文化底蕴,新建民族团结进步景观小品5处,成功创建自治区级休闲旅游街区。擦亮黄河文化名片,将黄河谣红色藏报馆打造成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用实物实景讲述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同时大力发展黄河旅游,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出文艺作品《黄河边的富裕村》,开展黄河开河文化推广活动、黄河故事美食季等特色活动。擦亮特色村寨名片,阿嘎如泰嘎查、阿贵沟嘎查、梅力更嘎查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阿嘎如泰嘎查被评为自治区民委“和美乡村”首批试点。三是创新宣传载体。依托流动文化服务车和数字化服务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刊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九原历史为主题的线上讲座、线上展览、主题宣传等云服务100余期,其中“典籍里的中国年”线上楹联展览、“龙腾书海春满文苑”特色讲座、年俗古籍资源展、红色故事绘等,线上受众达到9万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二、以古迹为笔续写历史文脉,稳固民族团结文化根系
一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九原区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持续加大对九原区境内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建立“四有”档案,全面掌握九原区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明确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和保存情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文化实物载体。二是活化利用文博资源。在国际博物馆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各类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发放各类文保法律法规和文创产品1200余份。精心制作《秦汉风韵云游九原》系列专题片,详细讲述九原历史文化和出土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九原历史文化和遗迹,激发热爱九原、建设九原热情。发掘和整理九原区“非遗”项目,今年挖掘6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圈等活动40余场。
三、以文旅融合赋能历史文脉,构筑民族团结活力纽带
一是将历史文脉融入旅游线路。引导各A级旅游景区精心打造沿黄游、沿山游、红色游3条旅游线路,通过展板、LED大屏等多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宣传面和覆盖力。开通“铁西区—大罕台景区—梅力更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交旅游专线,成功入选“昭君出塞”沿线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成员单位。二是将历史文脉融入旅游景点。全力配合包头黄河景区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沿黄文旅活动,将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充分融合,成功举办“赏黄河奇观看包头流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24黄河开河文化推广活动、九原区5.19中国旅游日“北疆有情包头有请”系列活动,为横竖街各族商户解决子女上学、租房等问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户”评比,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户26个,全区累计举办各类活动530余场,参与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以活动促文旅、以旅游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以文创筑梦传承历史文脉,奏响民族团结和谐乐章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在各商区、街区举办“秦风汉韵风华九原”沉浸式文旅体验、“爱上包头礼衣九原”汉服嘉年华、九原人物志互动问答、骐骥音乐会、国风摇滚演唱会、民谣演唱会等各类特色文旅活动80余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万人。二是提供优质多元文化服务。打破场馆空间限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举办“扎根基层服务人民”“送欢乐送文明”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村歌嘹亮舞动九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唱九原的歌·跳九原的舞”志愿服务项目进基层等活动42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送到偏远农牧区群众身边,让各民族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三是创作喜闻乐见文艺作品。围绕“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题材,创作《舞袖夜深沉》《大美九原》《春光里的新河村》《中华民族一家亲》等5部作品,并且在各项文体活动中进行展演,将历史悠久、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和民族团结主题展现出来,激发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归属感、荣誉感。
五、以三项计划赓续历史文脉,夯实民族团结社会基石
一是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广泛交流。策划开展系列红色研学活动,依托包33中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影响力,组织开展8次各族青年人才交往交流活动。协助自治区台办组织“台湾青年边疆行”参观考察阿嘎如泰苏木活动。二是积极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建设“一刻钟生活圈”为抓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民族事务、公共服务全部纳入其中,营造“共居”环境;扎实推进4所集团化办学,营造“共学”氛围;建成“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创业就业服务室”“红石榴文化大院”等阵地16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景象。
九原区:以“五项举措”赓续历史文脉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动能, 九原区:以“五项举措”赓续历史文脉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动能九原区,包头市中心城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北依阴山、南临黄河,面积734平方公里,辖1苏木3镇4街道,人口26.81万,有蒙、汉、回等20余个民族。九原区历史悠久,战国时赵武灵王设九原邑,秦设九原郡,历经西汉、清朝等时期的变迁,1999年包头市郊区更名为九原区。这里文化灿烂,阿善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移民文化汇聚,有阿善遗址、赵长城、麻池古城、燕家梁元代遗址、梅力更召等历史文化遗址,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崔寔种麻等故事传扬。古代遗迹众多,地处咽喉要道,秦直道北端、沿用至秦汉的赵长城坐落于此。燕家梁元代遗址出土万余件文物,见证了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史话丰富,单于和亲汉代瓦当、建宁碑刻、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等文物以及崔寔种麻的典故,都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今,九原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民族团结贯穿全区工作各环节。一、以宣教铸魂绵延历史文脉,厚植民族团结思想沃壤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全区各中小学积极依托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学前教育阶段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全面开设“立德育苗”课堂;义务教育阶段用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等教材,每学期开展不少于12课时的民族团结进步和九原历史文化专题教育;高中教育阶段全面开展“我心中的九原”等主题活动。同时,举办“红色故事绘”、时代楷模展等全民阅读活动80余场次;举办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乐器、舞蹈、书画展演活动100余场。利用大九原历史展厅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24场,参观人数1300余人。二是擦亮“三张名片”。擦亮秦汉文化名片,深度塑造“古韵麻池”品牌形象,推出“秦直道”“崔寔种麻”“麻池八景画中游”等品牌故事。升级改造秦汉九原·横竖街,引入秦直道元素加深历史文化底蕴,新建民族团结进步景观小品5处,成功创建自治区级休闲旅游街区。擦亮黄河文化名片,将黄河谣红色藏报馆打造成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用实物实景讲述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同时大力发展黄河旅游,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出文艺作品《黄河边的富裕村》,开展黄河开河文化推广活动、黄河故事美食季等特色活动。擦亮特色村寨名片,阿嘎如泰嘎查、阿贵沟嘎查、梅力更嘎查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阿嘎如泰嘎查被评为自治区民委“和美乡村”首批试点。三是创新宣传载体。依托流动文化服务车和数字化服务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刊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九原历史为主题的线上讲座、线上展览、主题宣传等云服务100余期,其中“典籍里的中国年”线上楹联展览、“龙腾书海春满文苑”特色讲座、年俗古籍资源展、红色故事绘等,线上受众达到9万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二、以古迹为笔续写历史文脉,稳固民族团结文化根系一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九原区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持续加大对九原区境内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建立“四有”档案,全面掌握九原区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明确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和保存情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文化实物载体。二是活化利用文博资源。在国际博物馆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各类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发放各类文保法律法规和文创产品1200余份。精心制作《秦汉风韵云游九原》系列专题片,详细讲述九原历史文化和出土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九原历史文化和遗迹,激发热爱九原、建设九原热情。发掘和整理九原区“非遗”项目,今年挖掘6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圈等活动40余场。三、以文旅融合赋能历史文脉,构筑民族团结活力纽带一是将历史文脉融入旅游线路。引导各A级旅游景区精心打造沿黄游、沿山游、红色游3条旅游线路,通过展板、LED大屏等多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宣传面和覆盖力。开通“铁西区—大罕台景区—梅力更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交旅游专线,成功入选“昭君出塞”沿线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成员单位。二是将历史文脉融入旅游景点。全力配合包头黄河景区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沿黄文旅活动,将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充分融合,成功举办“赏黄河奇观看包头流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24黄河开河文化推广活动、九原区5.19中国旅游日“北疆有情包头有请”系列活动,为横竖街各族商户解决子女上学、租房等问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户”评比,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户26个,全区累计举办各类活动530余场,参与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以活动促文旅、以旅游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以文创筑梦传承历史文脉,奏响民族团结和谐乐章一是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在各商区、街区举办“秦风汉韵风华九原”沉浸式文旅体验、“爱上包头礼衣九原”汉服嘉年华、九原人物志互动问答、骐骥音乐会、国风摇滚演唱会、民谣演唱会等各类特色文旅活动80余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万人。二是提供优质多元文化服务。打破场馆空间限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举办“扎根基层服务人民”“送欢乐送文明”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村歌嘹亮舞动九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唱九原的歌·跳九原的舞”志愿服务项目进基层等活动42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送到偏远农牧区群众身边,让各民族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三是创作喜闻乐见文艺作品。围绕“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题材,创作《舞袖夜深沉》《大美九原》《春光里的新河村》《中华民族一家亲》等5部作品,并且在各项文体活动中进行展演,将历史悠久、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和民族团结主题展现出来,激发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归属感、荣誉感。五、以三项计划赓续历史文脉,夯实民族团结社会基石一是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广泛交流。策划开展系列红色研学活动,依托包33中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影响力,组织开展8次各族青年人才交往交流活动。协助自治区台办组织“台湾青年边疆行”参观考察阿嘎如泰苏木活动。二是积极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建设“一刻钟生活圈”为抓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民族事务、公共服务全部纳入其中,营造“共居”环境;扎实推进4所集团化办学,营造“共学”氛围;建成“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创业就业服务室”“红石榴文化大院”等阵地16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景象。
九原区:以“五项举措”赓续历史文脉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动能
九原区,包头市中心城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北依阴山、南临黄河,面积734平方公里,辖1苏木3镇4街道,人口26.81万,有蒙、汉、回等20余个民族。
九原区历史悠久,战国时赵武灵王设九原邑,秦设九原郡,历经西汉、清朝等时期的变迁,1999年包头市郊区更名为九原区。这里文化灿烂,阿善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移民文化汇聚,有阿善遗址、赵长城、麻池古城、燕家梁元代遗址、梅力更召等历史文化遗址,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崔寔种麻等故事传扬。古代遗迹众多,地处咽喉要道,秦直道北端、沿用至秦汉的赵长城坐落于此。燕家梁元代遗址出土万余件文物,见证了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史话丰富,单于和亲汉代瓦当、建宁碑刻、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等文物以及崔寔种麻的典故,都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今,九原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民族团结贯穿全区工作各环节。
一、以宣教铸魂绵延历史文脉,厚植民族团结思想沃壤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全区各中小学积极依托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学前教育阶段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全面开设“立德育苗”课堂;义务教育阶段用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等教材,每学期开展不少于12课时的民族团结进步和九原历史文化专题教育;高中教育阶段全面开展“我心中的九原”等主题活动。同时,举办“红色故事绘”、时代楷模展等全民阅读活动80余场次;举办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乐器、舞蹈、书画展演活动100余场。利用大九原历史展厅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24场,参观人数1300余人。二是擦亮“三张名片”。擦亮秦汉文化名片,深度塑造“古韵麻池”品牌形象,推出“秦直道”“崔寔种麻”“麻池八景画中游”等品牌故事。升级改造秦汉九原·横竖街,引入秦直道元素加深历史文化底蕴,新建民族团结进步景观小品5处,成功创建自治区级休闲旅游街区。擦亮黄河文化名片,将黄河谣红色藏报馆打造成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用实物实景讲述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同时大力发展黄河旅游,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出文艺作品《黄河边的富裕村》,开展黄河开河文化推广活动、黄河故事美食季等特色活动。擦亮特色村寨名片,阿嘎如泰嘎查、阿贵沟嘎查、梅力更嘎查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阿嘎如泰嘎查被评为自治区民委“和美乡村”首批试点。三是创新宣传载体。依托流动文化服务车和数字化服务手段,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刊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九原历史为主题的线上讲座、线上展览、主题宣传等云服务100余期,其中“典籍里的中国年”线上楹联展览、“龙腾书海春满文苑”特色讲座、年俗古籍资源展、红色故事绘等,线上受众达到9万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二、以古迹为笔续写历史文脉,稳固民族团结文化根系
一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九原区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持续加大对九原区境内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力度,建立“四有”档案,全面掌握九原区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明确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分布、价值特征和保存情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文化实物载体。二是活化利用文博资源。在国际博物馆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各类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发放各类文保法律法规和文创产品1200余份。精心制作《秦汉风韵云游九原》系列专题片,详细讲述九原历史文化和出土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九原历史文化和遗迹,激发热爱九原、建设九原热情。发掘和整理九原区“非遗”项目,今年挖掘6项区级非遗项目、申报2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商圈等活动40余场。
三、以文旅融合赋能历史文脉,构筑民族团结活力纽带
一是将历史文脉融入旅游线路。引导各A级旅游景区精心打造沿黄游、沿山游、红色游3条旅游线路,通过展板、LED大屏等多种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宣传面和覆盖力。开通“铁西区—大罕台景区—梅力更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交旅游专线,成功入选“昭君出塞”沿线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成员单位。二是将历史文脉融入旅游景点。全力配合包头黄河景区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沿黄文旅活动,将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充分融合,成功举办“赏黄河奇观看包头流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2024黄河开河文化推广活动、九原区5.19中国旅游日“北疆有情包头有请”系列活动,为横竖街各族商户解决子女上学、租房等问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户”评比,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户26个,全区累计举办各类活动530余场,参与受益群众50余万人次。以活动促文旅、以旅游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以文创筑梦传承历史文脉,奏响民族团结和谐乐章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在各商区、街区举办“秦风汉韵风华九原”沉浸式文旅体验、“爱上包头礼衣九原”汉服嘉年华、九原人物志互动问答、骐骥音乐会、国风摇滚演唱会、民谣演唱会等各类特色文旅活动80余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万人。二是提供优质多元文化服务。打破场馆空间限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举办“扎根基层服务人民”“送欢乐送文明”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村歌嘹亮舞动九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唱九原的歌·跳九原的舞”志愿服务项目进基层等活动42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送到偏远农牧区群众身边,让各民族群众“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三是创作喜闻乐见文艺作品。围绕“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题材,创作《舞袖夜深沉》《大美九原》《春光里的新河村》《中华民族一家亲》等5部作品,并且在各项文体活动中进行展演,将历史悠久、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和民族团结主题展现出来,激发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归属感、荣誉感。
五、以三项计划赓续历史文脉,夯实民族团结社会基石
一是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广泛交流。策划开展系列红色研学活动,依托包33中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影响力,组织开展8次各族青年人才交往交流活动。协助自治区台办组织“台湾青年边疆行”参观考察阿嘎如泰苏木活动。二是积极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建设“一刻钟生活圈”为抓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民族事务、公共服务全部纳入其中,营造“共居”环境;扎实推进4所集团化办学,营造“共学”氛围;建成“红石榴家园”“红石榴创业就业服务室”“红石榴文化大院”等阵地16个,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