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年已悄然走过。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民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力完成自治区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制度机制,不断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走深走实,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一、建立健全制度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进一步科学
自治区民委将健全制度机制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着力点,打好制度机制建设的“组合拳”。4月,印发深入开展“健全五大机制 提升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方案,健全完善指导基地发挥主力军作用、提高成果转化长效机制。5月,制发《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周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加大对研究成果转化考核权重,进一步规范基地命名、管理工作。9月,召开全区基地建设推进会议,联合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指导成立全区研究基地联盟和制定联盟工作规则,搭建起“研究中心+基地联盟+研究基地”的工作体系。11月,印发《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评选办法(试行)》,表彰奖励全区民委系统、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年度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增强成果转化意识。至此,基本上建立起基地共建机制、信息考评机制、工作调度机制、表彰奖励机制、考核督导机制。
二、加强管理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管理进一步完善
推进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加强日常调度和管理,指导基地发挥理论研究主力军作用。1月,同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建立起调研报送机制,畅通研究成果的报送渠道。2月,联合自治区三部门命名11家2024-2026年建设周期研究(培育)基地,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基本覆盖了全区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3月,制发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办公室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要点,部署全年重点工作。4月,召开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推广使用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达古拉出席并讲话,自治区副主席奇巴图出席,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切实增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推进研究基地扩容提质增效。同月,为更好地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在鄂尔多斯市举办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训班,推动基地提高建设和研究水平。7月,实地走访调研基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8月,指导基地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建设规划。10月,实地周期考核2021年命名的8家研究(培育)基地,全面及时精准掌握研究基地建设情况。
三、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作用发挥进一步显现
坚持将推进成果转化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研究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提档升级。6月,联合自治区有关部门举办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研讨会,总结展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12月,面向全区民委系统、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组织开展2024年度研究成果评选工作。同月,指导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创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要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简报》,汇编了自治区级研究基地2021年以来研究成果。
四、科学设置研究项目,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导向,有针对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将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3月,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42项,经中期调度、结项评审、后期修改完善,形成90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10个项目研究报告和咨政报告均被评为优秀等次。7月,依据自治区民委民族工作专家库管理办法,经推荐、初选、公示等环节,入库全国、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水平高、民族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46人,积极参与自治区民委重大决策咨询、重大工程建设、重点课题调研、重大项目研究、重点专项活动。目前,已组织入库专家参加民族工作考核评审、调研研讨和宣传宣讲30余次,带动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参加宣传宣讲160余次。10月,委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开展《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挖掘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12月,创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专报,进一步畅通了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决策咨询报告报送渠道。
五、扎实推进三交史料编纂,发掘整理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实
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内蒙古卷》编纂作为主要政治任务,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脉络提供有力印证,充分展示内蒙古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6月,组织召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内蒙古卷》(以下简称“三交”史料·内蒙古卷)编纂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全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推进会精神和潘岳同志讲话要求,安排部署编纂工作各项任务。与自治党委统战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三交”史料·内蒙古卷编纂工作的通知,推动参编单位和高校提高认识,保障编纂工作顺利开展。同月,走访调研“三交”史料·内蒙古卷各课题组史料编纂情况,解决编纂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史料编纂收官冲刺工作。7月,向国家民委报送反映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色史料57万余字。8月,召开“三交”史料·内蒙古卷质量评估会议,我区史料省区质量验收初评结果为优秀等次。11月,经过修改完善,完成辑录和上传史料774万字,“三交”史料·内蒙古卷提前完成2024年各项工作任务。
2025年,自治区民委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聚焦主线 服务大局 理论研究赋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4年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回顾,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年已悄然走过。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民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力完成自治区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制度机制,不断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走深走实,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一、建立健全制度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进一步科学自治区民委将健全制度机制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着力点,打好制度机制建设的“组合拳”。4月,印发深入开展“健全五大机制 提升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方案,健全完善指导基地发挥主力军作用、提高成果转化长效机制。5月,制发《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周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加大对研究成果转化考核权重,进一步规范基地命名、管理工作。9月,召开全区基地建设推进会议,联合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指导成立全区研究基地联盟和制定联盟工作规则,搭建起“研究中心+基地联盟+研究基地”的工作体系。11月,印发《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评选办法(试行)》,表彰奖励全区民委系统、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年度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增强成果转化意识。至此,基本上建立起基地共建机制、信息考评机制、工作调度机制、表彰奖励机制、考核督导机制。二、加强管理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管理进一步完善推进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加强日常调度和管理,指导基地发挥理论研究主力军作用。1月,同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建立起调研报送机制,畅通研究成果的报送渠道。2月,联合自治区三部门命名11家2024-2026年建设周期研究(培育)基地,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基本覆盖了全区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3月,制发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办公室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要点,部署全年重点工作。4月,召开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推广使用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达古拉出席并讲话,自治区副主席奇巴图出席,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切实增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推进研究基地扩容提质增效。同月,为更好地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在鄂尔多斯市举办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训班,推动基地提高建设和研究水平。7月,实地走访调研基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8月,指导基地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建设规划。10月,实地周期考核2021年命名的8家研究(培育)基地,全面及时精准掌握研究基地建设情况。三、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作用发挥进一步显现坚持将推进成果转化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研究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提档升级。6月,联合自治区有关部门举办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研讨会,总结展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12月,面向全区民委系统、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组织开展2024年度研究成果评选工作。同月,指导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创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要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简报》,汇编了自治区级研究基地2021年以来研究成果。四、科学设置研究项目,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导向,有针对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将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3月,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42项,经中期调度、结项评审、后期修改完善,形成90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10个项目研究报告和咨政报告均被评为优秀等次。7月,依据自治区民委民族工作专家库管理办法,经推荐、初选、公示等环节,入库全国、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水平高、民族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46人,积极参与自治区民委重大决策咨询、重大工程建设、重点课题调研、重大项目研究、重点专项活动。目前,已组织入库专家参加民族工作考核评审、调研研讨和宣传宣讲30余次,带动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参加宣传宣讲160余次。10月,委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开展《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挖掘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12月,创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专报,进一步畅通了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决策咨询报告报送渠道。五、扎实推进三交史料编纂,发掘整理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实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内蒙古卷》编纂作为主要政治任务,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脉络提供有力印证,充分展示内蒙古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6月,组织召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内蒙古卷》(以下简称“三交”史料·内蒙古卷)编纂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全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推进会精神和潘岳同志讲话要求,安排部署编纂工作各项任务。与自治党委统战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三交”史料·内蒙古卷编纂工作的通知,推动参编单位和高校提高认识,保障编纂工作顺利开展。同月,走访调研“三交”史料·内蒙古卷各课题组史料编纂情况,解决编纂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史料编纂收官冲刺工作。7月,向国家民委报送反映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色史料57万余字。8月,召开“三交”史料·内蒙古卷质量评估会议,我区史料省区质量验收初评结果为优秀等次。11月,经过修改完善,完成辑录和上传史料774万字,“三交”史料·内蒙古卷提前完成2024年各项工作任务。2025年,自治区民委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年已悄然走过。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民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力完成自治区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制度机制,不断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走深走实,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一、建立健全制度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进一步科学
自治区民委将健全制度机制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着力点,打好制度机制建设的“组合拳”。4月,印发深入开展“健全五大机制 提升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方案,健全完善指导基地发挥主力军作用、提高成果转化长效机制。5月,制发《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周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加大对研究成果转化考核权重,进一步规范基地命名、管理工作。9月,召开全区基地建设推进会议,联合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指导成立全区研究基地联盟和制定联盟工作规则,搭建起“研究中心+基地联盟+研究基地”的工作体系。11月,印发《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评选办法(试行)》,表彰奖励全区民委系统、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年度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增强成果转化意识。至此,基本上建立起基地共建机制、信息考评机制、工作调度机制、表彰奖励机制、考核督导机制。
二、加强管理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管理进一步完善
推进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加强日常调度和管理,指导基地发挥理论研究主力军作用。1月,同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建立起调研报送机制,畅通研究成果的报送渠道。2月,联合自治区三部门命名11家2024-2026年建设周期研究(培育)基地,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基本覆盖了全区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3月,制发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办公室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要点,部署全年重点工作。4月,召开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推广使用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达古拉出席并讲话,自治区副主席奇巴图出席,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切实增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推进研究基地扩容提质增效。同月,为更好地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在鄂尔多斯市举办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训班,推动基地提高建设和研究水平。7月,实地走访调研基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8月,指导基地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建设规划。10月,实地周期考核2021年命名的8家研究(培育)基地,全面及时精准掌握研究基地建设情况。
三、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作用发挥进一步显现
坚持将推进成果转化作为理论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研究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提档升级。6月,联合自治区有关部门举办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研讨会,总结展示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12月,面向全区民委系统、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组织开展2024年度研究成果评选工作。同月,指导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创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要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简报》,汇编了自治区级研究基地2021年以来研究成果。
四、科学设置研究项目,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导向,有针对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将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3月,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42项,经中期调度、结项评审、后期修改完善,形成90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10个项目研究报告和咨政报告均被评为优秀等次。7月,依据自治区民委民族工作专家库管理办法,经推荐、初选、公示等环节,入库全国、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水平高、民族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46人,积极参与自治区民委重大决策咨询、重大工程建设、重点课题调研、重大项目研究、重点专项活动。目前,已组织入库专家参加民族工作考核评审、调研研讨和宣传宣讲30余次,带动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参加宣传宣讲160余次。10月,委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开展《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研究,挖掘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12月,创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专报,进一步畅通了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决策咨询报告报送渠道。
五、扎实推进三交史料编纂,发掘整理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实
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内蒙古卷》编纂作为主要政治任务,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脉络提供有力印证,充分展示内蒙古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6月,组织召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内蒙古卷》(以下简称“三交”史料·内蒙古卷)编纂工作推进会,传达学习全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推进会精神和潘岳同志讲话要求,安排部署编纂工作各项任务。与自治党委统战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三交”史料·内蒙古卷编纂工作的通知,推动参编单位和高校提高认识,保障编纂工作顺利开展。同月,走访调研“三交”史料·内蒙古卷各课题组史料编纂情况,解决编纂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史料编纂收官冲刺工作。7月,向国家民委报送反映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色史料57万余字。8月,召开“三交”史料·内蒙古卷质量评估会议,我区史料省区质量验收初评结果为优秀等次。11月,经过修改完善,完成辑录和上传史料774万字,“三交”史料·内蒙古卷提前完成2024年各项工作任务。
2025年,自治区民委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