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突泉实践
发布时间:2024-07-16 10:40  来源:草原云  
分享到:
【字体:  

兴安盟突泉县位于兴安盟中南部,下辖6镇3乡,188个行政村,居住汉、蒙古、满、回等31个民族群众,界线总长度421.34千米,其中48村与周边省(市)旗(县)比邻相连。突泉县委、县政府将跨区域共建联创作为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要举措,与科右中旗、科右前旗和吉林省洮南市等地开展“互联共建”活动,打造了各民族“三交”互嵌、共生繁荣的“突泉样板”。

“紫皮蒜苗种子出芽后,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否则会影响蒜苗的正常生长。但是也需要注意,浇水应该适量,不能过多过少。”谷雨刚过,在突泉县突泉镇柳河村的300亩紫皮蒜种植基地,一场由突泉县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组织的紫皮蒜发展交流会正在举行,来自科右中旗代钦塔拉嘎查的十余位村民参观学习紫皮蒜种植技术,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田成林就紫皮蒜的种植、生长环境、市场前景、收益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来自代钦塔拉嘎查的村民纷纷表示:“邻里之间的真情相助,拉近了两地各族群众的情感交流。”

突泉县柳河村与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代钦塔拉嘎查毗邻。近年来,柳河村与代钦塔拉嘎查通过创新开展联创共建,探索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紫皮蒜和肉牛产业,全村紫皮蒜种植面积425亩,实现庭院经济全覆盖,牛存栏数达到900余头,全村人均收入也由2018年的9000元,增长到2023年末的20000元,形成了“民族团结传佳话 携手发展‘亲加亲’”的生动实践。

“各族村民常来常往、亲如一家。有的村民庭院经济发展得好,有的村民牲畜养殖有经验,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科右中旗代钦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郭海玉说。

近年来,柳河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党建带创建、促进会带群众、集体带经济、活动带三交”的工作思路,在党建的引领下,成立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吸纳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致富能手、文艺爱好者、妇女代表、村民代表加入促进会,常态化开展“三学一带一创”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走深走细走实。

柳河村庭院经济示范户刘树德家庭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刘树德是蒙古族,妻子是满族,儿媳妇宋华荣是从科右中旗金星嘎查嫁过来的蒙古族。2015年,刘树德被确诊为食道癌,如今,在儿媳妇宋华荣的精心照顾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心情变得明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感谢国家的医保政策让我把病看好了。现在我能种园子了,能种两亩地大蒜,一年收入可达到两万元。”刘树德说。

孝老爱亲王冬梅,公公患病好多年。家庭重任肩上担,精心照管在床前。孝敬老人好榜样,大力宣传正能量。教子有方传佳话,辛勤劳作不悲观。庭院经济发展好,勤劳致富有成就……这朗朗上口的快板《王冬梅好榜样》是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创作的文艺作品,已经在突泉县村屯广泛传播,强化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柳河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促进会为带动,开展各项工作,涌现出全区最美家庭王冬梅、庭院种植大户刘树德、养殖大户赵鹏飞等一大批先进人物。通过‘五老说’的形式,讲身边的人和事,鼓舞全体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显身手、做贡献。”柳河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田成林高兴地说。

2021年8月,突泉县在全区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依托1个县级促进会、10个乡镇促进会、203个村(社区)促进会和2380名注册会员,形成了“1+10+203”县乡村三级网络格局。创新提出“166”工作机制,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效搭建“六个活动载体”,积极发挥“六个作用”,为基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工作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开辟了新路径。

“以‘三学一带一创’为重点,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3000余场次,覆盖各族群众20万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走深走细走实。”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会长刘兴华介绍说。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红色文化研究会,搭建理论研究载体,将在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较深研究、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机关干部、学者42人纳入红色文化研究会,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开展红色文化培训85期,覆盖4600余人。充分利用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醴泉故事 突泉手创”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学田乡知雨阁和“板凳学堂”等平台载体,开展“守墓老人汤吉祥的承诺和信仰”、“长春岭剿匪记”等故事宣讲,打造成为盟内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覆盖5万余人。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政策理论宣讲团,搭建宣传教育载体,有效发挥宣传导向作用。成立由各单位宣讲骨干,乡镇宣传委员,百姓名嘴等组成的政策理论宣讲团,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精品宣讲课程,深入到各机关单位、各乡镇广泛开展“民族理论进课堂”系列专题宣讲培训活动200余场(次),覆盖12000余人(次)。

“我们利用农闲时节,在县内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系列培训活动,受到各乡各村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并积极参与。”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理事、乌兰牧骑队长董金梅说,通过培训进一步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展现出突泉县老年人的别样风采,更深刻地体现出突泉县民族团结携手并进的精神风貌。

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中华文化艺术团走进老年体协乌兰牧骑,常态化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系列培训活动。

“我们非常感谢中华文化艺术团送培训上门。王蕾团长给我们讲解了民族舞蹈的特点,副团长李莹教授我们舞蹈的技巧,提升了我们的舞蹈水平,让我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体协乌兰牧骑演员陈丽华回忆起那天的培训满脸兴奋。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先进事迹报告团,搭建典型宣传载体,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立由宣传、统战、党校等战线骨干力量组成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建立“5+N”机制(即:5名固定的骨干人员+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选优培树各行业、各领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工作案例和典型人物事迹36个,深入到各领域广泛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讲好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系列活动,营造向榜样学习、向典型看齐的浓厚氛围。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中华文化艺术团,搭建文化交流载体,有效发挥文化浸润作用。依托县乌兰牧骑、舞蹈家协会等,创作“弘扬中华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微视频系列作品42部,成立6个工作组深入到乡村、社区广泛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400余场,编排《畅游突泉》《幸福在明天》《老谢相亲记》《守墓老兵》等16部原创作品,在寓教于乐中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作用。

在突泉县第五中学,一场红色故事会正在举行。突泉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小石榴籽”社团的同学们声情并茂地将革命英烈、劳动模范、身边榜样的先进事迹娓娓道来,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催人奋进的片段重现在大家眼前。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小石榴籽”社团,搭建青年培育载体,有效发挥培根铸魂作用。印发《突泉县青少年“小石榴籽”社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县28所中小学校均成立“小石榴籽”社团,由团县委书记任团长,教育局团委书记及全县28所中小学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作为成员,积极打造一校一品特色社团,目前有注册会员700人。

突泉县通过县乡村三级促进会,依托乡村基层促进会,搭建抓乡促村载体,有效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各基层促进会将致富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等纳入促进会,带领各族群众积极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活动,围绕“兴乡村产业”目标,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产业指导,积极加强与周边产业强村沟通交流种养殖经验,通过产业强村带产业弱村,党员带群众,群众带群众的方式,推广种植紫皮蒜、网纹瓜,发展肉牛养殖等产业,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突泉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用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实际行动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突泉大地。

“近年来,突泉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盟委行署的统一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政治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通过‘六项工程、六到村户’、京蒙协作、互嵌式发展、促进会建设、庭院经济、民生改善等一系列举措,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意义’,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促进各民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突泉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立军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