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有一名叫程邈的小官,因性格直率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的程邈,不抛弃不放弃,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以求得赦免。
可是,在狱中能干什么事业呢?
当时,秦始皇正在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通晓文书的程邈注意到,篆书虽然规范,但书写起来非常费时。于是,程邈下定决心,将改进文字作为自己的“狱中事业”。
就这样,一间昏暗囚房,一身素布单衣,一盏明灭烛火,无人问津的小吏程邈,一坐就是十年。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留下了他潜心研究、反复书写的身影。
十年后,程邈将他的成果——三千个书写便利、易于辨认的新字体,呈献给了秦始皇。这就是隶书的诞生。它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使“书同文”政策更广为推行,深入人心。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秦朝的“书同文”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它犹如巨大的磁石将中华大地上的人们紧紧吸引在一起,最终塑造出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
▲程邈画像。(资料图)
▲秦始皇雕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文化认同:
凝聚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观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临的其实是一个较为混乱的局面,文字不通引发的信息不畅,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
在战国中后期,文字已到了“互不认识”的地步,一个常见的 “马” 字就有多种写法。在甲骨文和金文时期,“马”字的构形是一匹侧视马的图形,头、身、尾、足、鬃俱全。后来,各诸侯国因对 “马” 特征的理解有所不同,发展成不同的写法。
各诸侯国写出来的文字形态各异,说话的口音也多种多样。文字的不同加剧了交流的障碍,即使离得近,也经常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对话。
▲战国时,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将秦国过去使用的文字简化整理,称为“小篆”,在全国普遍推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秦始皇深知政令无法畅通的症结所在,统一天下文字的字形和字义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书同文”政策开始实施。
秦始皇任命李斯等人负责整理文字,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对大篆进行简化改造,创造出一种形体规整且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或“小篆”。同时,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作为全国通用的识字读本。随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其他异体字,在全国推广小篆。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秦始皇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监督文字的统一工作,对于不遵守“书同文”政策的人给予严厉的处罚。
然而,小篆的缺点也很明显。它不仅笔划复杂,而且书写、刻写要求较高。公文一多,效率就不免低下。
正是抓住了这个文字演变的“风口”,秦朝书法家程邈的传奇人生由此开始。
相传,程邈是秦朝的一名小吏,因罪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他度日维艰、空耗时光,暗自思量为何不奋力成就一番事业,以求赦免?
昔日为吏时,他深知小篆在繁重公务中的不便,若能创造出一种清晰易读、书写流畅的新书体,岂非更善之策?心生此念,程邈便不遗余力地思索。
▲程邈像。(图片来源:“渭南文旅”微信公众号)
经过深入而细致的研究,程邈逐一推敲,把大小篆中繁复的圆转笔画改变为方折。历经十载,不断精简优化,剔除繁复,保留精华,最终整理出三千个既方便书写又清晰易认的字来,并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审阅了程邈整理的文字后,大为欣喜,不仅赦免了程邈的罪行,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所担任的官职很小,属于“隶”,他所改良的字最初供隶役应用,所以人们便将这种文字命名为“隶书”。
▲《西狭颂》摩崖刻石,汉代隶书。(图片来源:陇南文旅)
秦始皇统一文字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使各民族各地域在文化上更紧密地联成一体,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此后,虽然经历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割据对峙时期,但最后都会实现统一。
使用统一的文字书写、整理出来的文献书籍,无时无刻不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明,为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多元凝聚为一体提供最稳固的传播载体。
02
情感交融:
由内而外生发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由“书同文”形成的文字统一,不单是表面上文字的“同”,更是思想的凝聚。有了相同的文字,各地民众在生产生活中,无论是契约文书等经贸往来,还是诗书礼仪等文化交流,都方便了许多,为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互鉴、思想凝聚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始皇修建潇贺古道等入岭南通道时,“书同文”政策提供了前提保障。从中原迁来五十万人来到岭南,统一的文字使用推动着族群互动发展。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思想文化的深度互动和融合,岭南各族百姓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日益加强。
文字的统一,不仅是大一统政治制度实施的关键环节,也是文化认同和民族交融的纽带。书信、诗歌、典籍等以文字为载体代代延续,连接古今,造就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睡虎地秦简中的黑夫木牍(湖北省博物馆藏)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黑夫木牍,是我国目前现存年代最早的家书实物。文字的相通,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通过阅读这封2000多年前的家书,感受当时的温度;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发现的居延汉简,是汉朝人早期的毛笔书法,也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书簿籍、语言、书法等的重要史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吐鲁番出土了大量高昌王国时期的经史典籍写本残卷,如《毛诗》《论语》《孝经》《千字文》等,反映了当地各民族通过统一的文字积极学习儒家文化的实况。
唐代吐鲁番出土的卜天寿所抄《论语郑玄注》残本,说明《论语》已成为唐代西州学生的必修课。辽宋金夏时期,虽然政权并立,但都尊崇儒家文化。西辽立国后,其典章制度效仿中原,汉文成为了官方文字。
元明清时期,大一统得到巩固加强。以文字为载体,科举制,以及元曲、明清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千百年来,文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这些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和典籍,都以文字为载体,彰显和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伦理价值,对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义重大,从而生发出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
03
文脉传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文字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翻阅历史书籍,心中涌现出亲切之感。不论是大漠孤烟直的辽阔西北,还是鱼米之乡的温婉江南,都有着同文同种的深厚认同,这种 “一家” 的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骨髓中,这正是“书同文”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古代的“书同文”到现代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文化传承的脉络始终未断。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从边疆小镇到繁华都市,学生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了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者,从小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各地举办的各类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交流活动,有效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近日,新疆沙雅县以趣味性的方式举行“国家通用语言牌”比赛,激发各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同时,新疆多地纷纷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学生们在宣纸上认真书写着国家通用文字,一笔一画尽显对中华文字的敬畏与热爱。
▲“国家通用语言牌”比赛在沙雅县努尔巴格乡亚当村举行。王水江 摄。(图片来源:沙雅县融媒体中心)
▲新疆书协赴乌鲁木齐市第63小学开展“书润天山”书法进校园活动。(图片来源:新疆文艺网)
此外,还有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翻译和传播,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共同繁荣。
回望历史,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再到小吏程邈改进的隶书,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楷书、行书、草书,每一次文字的演变都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正是对这一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无论是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还是明清小说的故事之奇,亦或是现代散文的清新之雅,都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得以流传千古。
如果先者程邈来到今天的中国,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秦朝一统中国后所倡导的“书同文”理念,经过历代中华儿女的齐心努力,不仅得以传承,更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璀璨的花朵。如今,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加坚定地树立起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