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措并举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促进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全面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加快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稳边固边不断强化责任担当
——加强组织领导。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并贯穿始终,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嘱托,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把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通过会议部署、日常调度、实地督导等方式,推动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各项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以推进边境党建“强基筑边”工程为目标,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边境党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印发呼伦贝尔市《深化拓展边境党建“五边行动”工作方案》,将边境地区党建纳入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日程,相关旗市进一步落实边境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巩固深化“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深入推进“五边行动”,创建“口岸党建”品牌,打造特色边境党建示范带。
——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爱国主义教育、守边戍边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培训内容,依托各级党校、组工视线和新媒体等培训基层党员干部1.2万余人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通过模范典型评选、短视频评选、群众文艺演出等讲好“三千孤儿入内蒙”、京蒙携手促脱贫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守望相助”“三个离不开”理念深入人心。
二、聚焦兴边富民推进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
——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依托呼伦贝尔区位优势,强力推进满洲里综合枢纽口岸建设,经满洲里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1936列、搭载15.94万标箱,打造满洲里公路口岸成为全国首个24小时货运通关的边境公路口岸。争取自治区口岸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960万元和自治区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51万元,用于优化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黑山头、室韦等口岸功能,继续加强海拉尔航空口岸建设,拓展陆海联运通道,连通沿海港口,构建起外联俄蒙、内接腹地的双向开放格局。
——推深做实“五大行动”计划。文旅产业提标提效。打造国内首个室外零下30℃冰上沉浸式演艺节目《非遗中的呼伦贝尔大雪原》,通过地域性的非遗文化表演,形成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打造呼伦贝尔文化旅游新王牌。农牧产业增量增质。2022年粮食产量130.3亿斤、牲畜存栏1121万头只,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销售收入达204.8亿元。新兴产业集约集聚。蒙东伊穆直流外送岭东100万千瓦风光项目完成投资。生态产业乘时乘势。重点推进新品种选育和野生资源圃建设工作,目前共有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林下经济经营主体116个。传统产业创新创优。伊敏露天矿通过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建设完成国内首个矿山场景5G+多网络融合体系。
——同频共振助力乡村振兴。谋划项目始终坚持落实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的工作要求。2023年到位上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75亿元,纳入年度计划实施项目286个,其中产业类项目193个,基础设施类项目67个。边民补助全面落实,2023年下达边民补助资金14290.10万元,受益边民4.94万人。
——深入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全市开展招商引资考察走访对接348次,举办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推介等专项活动536场,达成国内(区外)新签约项目179个,协议总投资845.6亿元;召开“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交流洽谈会,通过牧业四旗民委与茶叶企业交流、探讨,进一步明确“健康饮茶”“送茶入户”项目合作意向;举办“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暨百家商会千家企业助力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系列活动,20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近6000用工需求岗位,吸引3000多名毕业学生参加招聘会。
三、依托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党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政治考察、政绩考核、政治巡察、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固边兴边富民等重要环节,推动“六带三基地一家园”建设,实施“守望祖国北疆·共绘多彩呼伦贝尔”品牌系列活动,举办了“一碗奶茶暖人心”“点亮微心愿”等活动1500余次。创新开展呼伦贝尔市各族青少年“手拉手”边境行、呼伦贝尔市与大兴安岭地区“相约兴安岭 共叙团结情”民族工作跨域区交流、呼伦贝尔市与西双版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城对话”等活动,探索落实“三项行动”有效途径。全市现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个,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2个,市级命名321个示范单位、教育基地42个。
——创新打造示范长廊。创新实施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创美好生活、固边兴边富民“五位一体”的模范长廊,以点连线,连线成面,力争到2025年实现抵边乡镇全覆盖。2022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在抵边旗市打造了8个模范长廊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建立全员化、常态化、分众化的宣传教育机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开展“点餐式”理论宣讲和“石榴籽课堂”,分批分组将党课送到各族干部群众身边。注重青少年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教育、主题活动教育、校园文化浸润、家校合力共育等措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发挥好媒体宣传作用,在全市各级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栏,持续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目标,推进“两个打造”工程,建立项目库,实施了“守望·传承”“从文物中了解”等项目。举办了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首次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上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参与群众已达到20余万人次。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内容,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建设提升了一批主题广场、红旗书吧等群众文化场所。建立“石榴籽”志愿服务队1050支,打通了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