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子是谁?
发布时间:2024-04-08 14:40  来源:道中华  
分享到:
【字体: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这首南北朝时期的草原牧歌,流传千年,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成为无数人关于草原最初的想象。


▲敕勒川草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黄河北岸阴山南麓的敕勒川上,坐落着美丽的草原都市——呼和浩特。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又被称为“三娘子城”。三娘子是谁?为何呼和浩特被称为“三娘子城”?

▲呼和浩特城市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俺答封贡

明朝建立以来,其北部边疆一直是防御重点。

明朝自东而西设立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九大军事重镇,即“九边”。同时,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绵亘万余里的长城。“九边”与长城相互依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九边防御体系。

▲内蒙与山西交界处的老牛湾明长城遗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明朝与蒙古部落之间始终处于并峙状态。特别是明弘治以后,双方严重对立,蒙古部落不断越过长城抢掠内地,明朝军队则出边烧荒捣巢、赶马打帐,长城内外硝烟弥漫,到处呈现残破凋敝的景象,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停止冲突,和平交往,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和要求。

▲敕勒川草原。(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明嘉靖年间,驻牧在今呼和浩特地区的土默特部逐渐强大,首领俺答汗成为称雄蒙古右翼地区的盟主。1534年,俺答汗首次向明朝提出“求贡”的要求,希望通过贡市贸易的方式实现与内地正常的经济联系。此后数十年间,他孜孜以求,不断求贡,但始终未能如愿。1570年,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家庭纠纷愤而降明。如何妥善处理这起突发事件,不仅考验着双方的政治智慧,其结果也将直接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走向。在朝廷的允准下,以王崇古为代表的明朝官员与俺答汗经过多次沟通协商,最终以把汉那吉交换逃到土默特的汉人头目赵全等人,圆满解决此次事件。

▲呼和浩特大召广场上的俺答汗雕塑。(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571年,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余首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并陆续在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等长城沿线边堡开设马市和小市市场。这就是“俺答封贡”(即“隆庆和议”)。从此,“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在这过程中,三娘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娘子本名诺延楚,为蒙古鄂尔多斯部人(一说新疆哈密北部西蒙古人),因为她是俺答汗的第三位夫人,因而被称为三娘子,又称也儿克兔哈屯、钟金哈屯。三娘子自幼聪颖,饱读“番书”,通兵略,善骑射,还十分美丽,明朝人曾作诗盛赞她“半醉屠苏双颊冷,桃花一片殢春寒”。俺答汗对年轻美貌、文武兼备的三娘子十分宠爱倚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即使政事也是如此。把汉那吉事件发生时,三娘子力劝俺答汗不要诉诸武力,建议答应明朝的条件,就此偃兵息戈,和平互市。俺答汗欣然采纳,最终封贡达成。史书记载“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肯定了三娘子的贡献。

▲美岱召大雄宝殿三娘子像壁画。(图片来源:活力土右旗)

和平互市

俺答汗时期,三娘子“佐俺答主贡市,诸部落皆受其约束”。每当开市之日,她“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巡视互市市场,维持秩序。以劣马充良马、明抢暗盗等扰乱互市秩序的行为,以及南下扰边的蒙古部众,“皆付三娘子罚治”。

在三娘子的努力下,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和可能的冲突得以化解和避免,保证了互市的正常贸易秩序,互市贸易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明朝官员也说“得三娘子主市,可以宁边”。

▲蒙汉互市图。(图片来源:活力土右旗)

在官方贸易外,三娘子还允许草原牧民与内地军民广泛进行民间贸易,以牛羊等牲畜及皮毛、马尾等畜产品交换中原的布帛、皮革、粮食、药物、饰物、衣服、锅具、农具等日常生活所需品。互市贸易的开展,密切了土默特蒙古与明朝的经济联系,推动了文化发展,促进了城镇形成,使广大牧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边境的安宁、市场的繁荣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蒙汉双方都认识到,和平互市是唯一符合双方利益的道路。1581年,俺答汗因病去世。三娘子成为土默特蒙古的政治核心人物,她“聪慧善谋,兵权在手,上佐虏王,下抚诸部,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维持蒙古右翼地区的稳定,维护与明朝的封贡互市关系,使土默特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不断发展,各民族友好交往交流的局面得以巩固。1587年,明朝特封她为“忠顺夫人”。

▲“俺答封贡”后,张家口发展成商业巨镇。图为张家口大境门景区三娘子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娘子对中原文化十分倾慕,多次亲自入关进贡。她与历任宣大总督、巡抚保持着密切联系,协助化解边关冲突。1590年,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西行青海,助长了青海及河套蒙古部落活动的升级,他们侵入洮州,大掠河州,进攻甘凉、西宁,川陕震动,明廷命兵部尚书郑洛率军征讨。郑洛曾长期任职宣大督抚,与三娘子是多年的挚友。他致函三娘子,请她劝扯力克东归。三娘子本就对事态的发展感到懊悔,因而耐心劝说扯力克,反复阐明形势、申明祸福。最终,扯力克率众东归。回师途中,三娘子复信郑洛,表示会尽早返回,同时表达了对“华夷大事,一旦有失”的歉意。回到土默特后,三娘子、扯力克谨守盟约,与明朝友好往来,一直到她去世,再也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动乱。

▲呼和浩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呼和浩特建城

俺答汗之前,塞外草原上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城市。“俺答封贡”的实现、互市的顺利开展,为修建城市提供了和平环境和可能条件。

呼和浩特建城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而现代呼和浩特市的雏形,则形成于这一时期。1572年,俺答汗与三娘子共同主持开始大规模修建呼和浩特城。修建期间,明朝曾大力支援建城所需的颜料、车辆、粮米等物料。1575年,城市基本建成,明万历皇帝为这座新城赐名“归化”,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城市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呼和浩特这座草原都市,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嵌镶在农牧交错的敕勒川上。由于三娘子的往来奔走,封贡互市得以顺利进行,政治长期稳定,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了纪念她,人们将她主持修建并长期居住的呼和浩特城称为“三娘子城”。

(作者简介:于默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