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
发布时间:2024-11-06 09:05  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期刊  
分享到:
【字体:  

摘要

编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应时代之需的重要工作,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加强科学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该书的正式出版发行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有的地方简称《概论》)是为全国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编写的一部通用教材。历时多年、经过编写组反复推敲打磨完成的这部图书,绝不仅仅是一部教材,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概论》指导思想鲜明、理论观点明确、分析阐释深刻、框架体系完整、资料丰富翔实、叙述清晰精到,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创新之处甚多,读后给人很多启发与启迪,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分别牵头推进《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等重大工程项目。2024年初正式出版发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 是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材建设、教学科研、干部培训、社会宣传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的出版,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尤其是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是一件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本书是一项应时代之需的重要理论工作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对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所做的一次积极的、有益的尝试。这项工作是中央领导同志在多次会议、多次工作部署中交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在中央领导同志讲话中和中央有关会议上反复强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被中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民委列入工作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的一项内容。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最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之后,相关部门和领导就开始推动国家民委直属6所院校分别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讲义,这一系列讲义在相关高校边试行边完善。教育部也组织编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思想读本和教育读本。虽然这些尝试都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一些支撑和积累。现在大家看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经历了艰辛的编写过程,正像本书后记中提到的:2021年,国家民委组织多所高校学者联合成立编写组,重新编写《概论》;到2022年完成了第二稿,并第三次调整编写组成员。相当于在原有6个讲义、1个教育读本、2021年编写组成果、2022年新编写组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书稿的最终框架,并重新编写。这是三次重大调整后所呈现的一个研究成果,体现了本书作为党中央交办任务的重大政治工程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既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伴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真正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也就是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的“十二个必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每一讲内容,都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内容介绍和学理阐发。

在《概论》的16讲内容中,第一讲和第二讲主要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第一讲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理论渊源、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等内容,全面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思想,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同时根植于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并且内化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讲集中论述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是关于中华民族史的一个纲领性文献。讲话中提到的“四个共同”重大论断,就是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思想。《概论》实际上不仅集中体现了上述思想的基本内涵,更是在全书各讲内容中贯穿了这一纲领性文献所传达的精神,用丰富精当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解释出各民族逐步融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这就摆脱了原来的族别史、分族写史的旧框架。《概论》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历史主轴,展现的不是各个民族或者各个区域的局部的民族史,而是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互动融聚整合成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展现的是多元的、分散的、不同的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步转变为一个广土巨族的中华民族的过程。在文明起源时期,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开辟了独特的向心发展路径,塑造了超越“邦”“国”概念的超大规模共同体。伴随着从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大一统国家的演进,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性、经济共同性、社会共同性和文化共同性在更深与更广的不断交替中发展前行,即使在分裂时期也从未停止。这一中华文明特有的大一统制度与精神,使中华民族得以克服一次次离散冲击,分而又合,塑造了多元一体的稳定格局。本书所呈现的此种历史叙述逻辑,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结论的简单呈现,而是用大量的历史证据、大量的新概念和新理论,来证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既是一个历史实体,也是在近代以来演变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的历史事实。

《概论》的理论性很强,学理性突出,充分体现出编写组力求用学术话语,阐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尤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术作品。虽然本书看起来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为重点,实际上却是用历史讲好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故事、阐发党的民族理论的理论读物。这本书体系比较完整,内容充实,是学术性学理性比较强、表述比较严谨精准的高等教育教材。

本书的体例自成体系、比较完善,是经过多次审议讨论、数易其稿之后形成的。它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视角出发,紧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轴,呈现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共同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正像本书后记中提到的,本书展现了各民族融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这样的一个立论,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习近平总书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的基本判断。

本书既坚持“论从史出”、“以历史作为主轴”,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理论建构和话语建构的用意。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概论》的前两讲和最后一讲。在历史主轴的叙述中,也能够贯穿此种理论和话语建构的用意。教材的前两讲是本书介绍理论内容的重点,阐述了大量新时代的新概念、新话语、新理论,尤其是“十二个必须”的思想。本书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一个学术性梳理、归纳和概括,是传播和宣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一个有分量的教育读本,是具有相当学术含量的理论创新。

本书的理论部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和共同体建设相关联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重要思想,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书综合了关于宗教、统战、涉疆、涉藏等与民族工作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领域的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理论性非常强。因此,尽管以历史叙述为重点,却不能把本书简单地当成一本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去看,而是应该认识到它是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理论的政治读本,是集中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成果。

三、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 哲理,”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作为一本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核心要义的高等教育教材,无疑是从学理角度叙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逻辑的最佳载体之一。

《概论》在分析把握中国历史走向方面,改变了中国民族史或中国少数民族史的传统叙述方式,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新的阐释框架,这是一个新的探索。全书用十三讲阐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各讲的标题,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史在不同时期最基本特征的概括。比如第三讲的“中华民族起源”,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有所区分,也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不同的发展演进阶段。本书是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材,而不是“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一个简单读本。“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实际上在内涵上是有争议的,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涵上相对来讲会更加清晰,更加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本书用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多元起源”阶段到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从魏晋南北朝分裂格局时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交融,到隋唐时期的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向前发展,对这一共同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从秦汉确立大一统制度到隋唐时期的“华夷一体”,为后世大一统国家、大一统理念的演进奠定了前提。辽宋夏金虽属不同政权,但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说明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政权、各群体都有对“中国”共同的认同,客观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向前发展。到了元明清时期,大一统国家、制度、理念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元朝和清朝,实际上是把大一统的理念从“华夷一体”发展到“混一天下”,社会、经济、文化疆域最终奠定,大一统制度已经覆盖全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到清中期最终确定,成为“历史中国”的依据。清朝加强并实现了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统一管辖和有效治理。乾隆时期专门制定了加强西藏治理的“章程”,确立了达赖、 班禅等重要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清朝通过平定准噶尔叛乱和收复新疆,实现了对新疆的完全治理。清中期之后,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逐步把“中央王朝”秩序纳入西方主导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最早是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鸦片战争之后则是外国列强不断强迫清政府签署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这一系列的举措,最终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在全球中的地理空间范围。从第三讲到第十二讲十个章节的标题,可以看成是编写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程和阶段性特点的认知。有些认知超越了以往民族史、民族学领域的一些旧有观点,具有很强的学术创新性。

《概论》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对很多中国的传统概念做了科学严谨的阐释,比如,“蛮夷戎狄”“中原”“天下”等。《概论》认为,华夏共同体的源头就包含着“蛮夷戎狄”,夷夏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中原”从最初夏商周王畿所在的小片农耕地区,发展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广大农耕地区,再到后来发展成为政治文化共同体的核心所在,通过各种联系将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地区融汇成“天下”一家。“天下”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国家体系的又一核心概念。《概论》把“天下”看成是超越邦国概念的超大规模共同体,既是政治与文化共同体,也是经济与社会共同体。这一点是与西方的民族理论有差异的。古代的“天下”,并不是西方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国家概念,天下主义也不是“民族国家”理论中民族和国家同构的“一族一国”理论。因为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是一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客观事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既是事实,也是能够说得通、大家能够广泛接受的理论。但是在西方的民族话语、民族理论或者族裔民族理论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往往是无法解释的。用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区域性经验中形成的话语概念,来阐释中国自己的历史,就无法对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作出正确解读。

我们历史上经常讲“问鼎中原”“逐鹿中原”,“中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怎么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化成一个政治概念?书中对此也进行了解释。从纯粹的地理概念看,北京也就是过去的“燕京”肯定不属于“中原”范畴,其实应该属于远离“王畿”的北部边疆地区。但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尤其是元明清之后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大一统国家的中心,进而也成为了“中原”。因此,中原既是地理概念、文化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或者说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政治性何在?它代表着国家政权和大一统的政制和理念。“逐鹿中原”,不是说各地的政权、各地的族群夺取全国政权的简单过程,而是具有竞争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哪怕是在处于政权并列的分裂时期,各个不同的地方政权、民族政权也要“心向中原”、内向发展,形成一种政治规律,从而形成各民族实际上共同来维护大一统、共同来追求大一统的历史实践过程。

书中还提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最重大的创新是提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三大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二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平等团结进步和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三个来源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实现了“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历史上我们就讲“家国同构”,现在我们讲“中华民族大家庭”,实际上是把56个民族作为大家庭,而不是把某一民族等同于中华民族或者自外于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成员是平等的,但是每个成员不能等同于大家庭,也不能自外于大家庭。这和西方民族与国家同构的民族理论完全不同。西方民族理论只承认“族”作为单元,就是某一个民族是一个单元,要么就是把单一民族变成国家化,要么把国家内的不同的文化群体、宗教群体、语言群体、地域群体同质化,人们只有一种公民身份,把属于群体的身份抹杀掉。这两种做法都容易导致机械论,导致二律背反,导致逻辑不自洽,要么分裂,要么就不承认差异。西方就是这样一种认识逻辑,很难把不同甚至对立的概念“融通”起来。本书中提到的中国概念,源自中国的传统哲学。从“一分为二”到矛盾的对立统一,从“大一统”到“和而不同”、再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都体现了“多元汇聚为一体”与“一统来统摄多元”的辩证关系。此类辩证法思想就是中国式的辩证法,“元”与“体”、“一体”与“多元”不是完全对立的,中间是有机衔接的。书中用“第二个结合”的逻辑,来阐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史,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的自身历史发展进程,符合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

《概论》具有十分宏阔的视野,不是就民族谈民族,而是把民族现象尤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纳入多学科、多领域的共同研究范畴。本书以新时代的理论作为统领,试图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 法学、考古学等,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成果,来综合论证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发展史,用深厚的历史进程分析阐述什么是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问题。集中各学科、各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立体式地论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近代自觉、当代建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全书的论证既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史料支撑,又有深刻的现实导向、扎实的分析论证,这有助于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判断。编写组在导论和后记中,反复强调这样的一个编写目的,就是引导使用者在“中华民族”问题上真正能够树立正确的“五观”。这也是本书与以往侧重于就民族讲民族、就某单一民族介绍单一民族历史的书籍最大的不同。恰恰相反,《概论》在诸多理论问题上,试图克服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机械化、片面化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理论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同时,本书也试图避免直接照搬西方民族理论的弊病,摆脱把西方民族理论简单套用在中国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上带来的认识偏差。可以说,本书综合运用了各学科的知识,提供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综合分析框架,又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

《概论》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概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有机结合,对“天下观”“大一统”等问题的介绍尤为突出。它以很多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中国式话语,来阐释党的实践和理论创新,而不是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体系、话语概念来阐释我们的民族理论,充分体现了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文化理念精髓与我们在民族理论、民族实践、民族工作中的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本书以中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演进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建构起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表述,积极回应党在新时代关于如何认识中国的民族国情、如何正确地阐释中华民族发展史,如何阐释大一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演进的规律,如何看待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如何正确地应对我们在民族工作领域存在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概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辨析不同的观念和理论观点,为推进新时代涉民族领域的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试用读本,为引导青少年形成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史的正确认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一般的“思政课”教材相比,本书通过介绍相关学科的知识,既体现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又用事实和道理揭示出中央文件精神背后的内在逻辑和学理哲理。既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又分析了上述结论的原因和理由。可以说,本书的结论源自严格的逻辑分析和学理论证,具有很强的学理性,为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更好开展宣传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导读物。

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本书也很有创新。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本书试图找到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的中国式表达方式。目前的体例和内容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在中华民族古代发展阶段,《概论》用统一的“天下”来统摄“中华大地”,分析“中原”和周边的关系,把中央和地方全部涵盖在内,一脉相承地使用了中国的“民族”概念、“华夏夷狄”概念,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的论述,从西方的种族、国族等话语和想象中解放出来,还原其作为一个可以互换互变、以文化认同来确定“中国性”的历史表述和话语表达。通过阐释“天下”所具有的统摄性,对推动各民族共同认同中国、认同中华、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华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四、深刻论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逻辑与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除前面理论部分和古代发展史之外,用“四讲”内容也就是四分之一的篇幅,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国际国内背景,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坚强核心。本书用精到准确的史实、扎实深厚的学理,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先锋队角色是如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如何一步步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如何实现从初步自在到全面自觉再到全面自强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成为各族人民最重要的任务。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外国列强的抗争中逐步实现了“民族自觉”。梁启超先生在1902年最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此之后,中华民族成为中华大地上代表各民族的统称。当然,围绕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自觉,如何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如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论是理论政策、道路制度还是具体实践等方面,都存在不少争议乃至不同道路的选择。回应上述重大问题,就不能仅仅从中国大一统的历史中寻求答案,还必须站在世界格局之中、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大变局之下考虑问题。《概论》从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个阶段的叙述,用现当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充分论证了在近代以来“国家蒙难、民族受难、文明蒙尘”的历史背景下,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获得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认可和拥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改变了乡土时代的一盘散沙局面。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重新组织起来,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创建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探索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而且在带领中华民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重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形态和文明内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既是历史的产物,更是人民的选择。新中国建立之后70多年,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仅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换,还实现了更具主动性、自主性的自觉建设新国家、新社会和中华民族自身的光辉历程。在此过程中,各民族的大团结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历史充分证明,“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是可以用大量的史实、大量的论据证明的一个观点。从学理性的角度来讲,本书的历史叙述逻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支撑。使用这样的教材,有利于鼓舞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广大读者的“五个认同”。

《概论》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重塑中华民族现代国家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引领下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进程,与“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进行整体性阐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融入其中,把党的领导的必然性、党的领导的巨大成就和未来的光明前景融入教材之中,作为宣传和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历史论据。在这一历史任务视野下,本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难得的优秀读本。它不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读本,而是以学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它也与一般的学术写作不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必然性,阐述了为什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鲜活展现了为什么要在民族工作领域坚持“十二个必须”,并用中华民族发展史来增强人们对党的领导的必然性的认知。因此,它是一个自成体系、表述严谨、语言流畅、观点清晰的一本好教材。编写组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用词遣句、学术规范、装帧设计等等诸多方面,都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打造。《概论》在理论、体例、创新和表述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质量,是体现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的一个重要读本,期待它不仅仅是学术性、学理性很强的权威理论教材,也能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过程中,成为一个被广大读者接受和使用、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的社会教育读本。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