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十大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高地
发布时间:2024-12-19 17:11  来源:教育处  
分享到:
【字体: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依托院藏文物资源优势和北疆文化特色,不断培育形成十大品牌教育项目,2024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教育实践活动1946场次。

一是创新馆校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联合呼和浩特市20家大中小、特殊学校,建设“内蒙古博物院馆校共建教育联盟”,开辟馆内馆外两个阵地,推出“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为6所学校近万名学生教授课程97场次,展现北疆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内涵,以互动体验的形式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以重要时间节点为抓手,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提升节庆活动的文化韵味,通过节俗体验、非遗展示、文化演出、手工制作、文创集市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创新推出“内博夜未央”活动,在五一、端午、国庆等重要节日节庆期间,以夜展、夜秀、夜游、夜探、夜赏、夜购等版块,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教育,鼓励民众参观党史、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史展览。

三是统筹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打通教育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文博乌兰牧骑”——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装载200余件3D高清数字文物,融合了数字展览、专题讲座、博物馆课程、知识竞赛等多样文化服务形式,深入基层讲述内蒙古多民族大融合的故事,讲述守望相助的故事,深受农牧区人民群众的欢迎,目前已走进内蒙古12个盟市的80多个旗县,累计展出416场次,行驶里程4万多公里,随车举办社会教育活动199场次,惠及群众50万余人次,有效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四是强化传播推广力度,探索线上个性化教育新途径。加强展教结合,针对特展推出研学式导览,NPC角色扮演讲解等新颖形式,有效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推出“金牌讲解员说文物”、“北疆文物故事”、“草原宝藏”、“馆长荐宝”等系列原创短视频,线上点击量突破千万。加强跨界合作,推出文物拟人化短视频、各类主题性直播,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在《内蒙古日报》开设《北疆文化文物说》专栏,用文物阐释北疆文化。在自媒体平台增加线上虚拟导览、“云”赏国宝、聆听讲解、文创购买等功能,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线上文化体验空间,用“新质生产力”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十大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高地

发布时间:2024-12-19
来源:教育处
朗读

内蒙古博物院推出十大系列社会教育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高地,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依托院藏文物资源优势和北疆文化特色,不断培育形成十大品牌教育项目,2024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教育实践活动1946场次。一是创新馆校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联合呼和浩特市20家大中小、特殊学校,建设“内蒙古博物院馆校共建教育联盟”,开辟馆内馆外两个阵地,推出“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为6所学校近万名学生教授课程97场次,展现北疆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内涵,以互动体验的形式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以重要时间节点为抓手,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提升节庆活动的文化韵味,通过节俗体验、非遗展示、文化演出、手工制作、文创集市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创新推出“内博夜未央”活动,在五一、端午、国庆等重要节日节庆期间,以夜展、夜秀、夜游、夜探、夜赏、夜购等版块,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教育,鼓励民众参观党史、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史展览。三是统筹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打通教育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文博乌兰牧骑”——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装载200余件3D高清数字文物,融合了数字展览、专题讲座、博物馆课程、知识竞赛等多样文化服务形式,深入基层讲述内蒙古多民族大融合的故事,讲述守望相助的故事,深受农牧区人民群众的欢迎,目前已走进内蒙古12个盟市的80多个旗县,累计展出416场次,行驶里程4万多公里,随车举办社会教育活动199场次,惠及群众50万余人次,有效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四是强化传播推广力度,探索线上个性化教育新途径。加强展教结合,针对特展推出研学式导览,NPC角色扮演讲解等新颖形式,有效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推出“金牌讲解员说文物”、“北疆文物故事”、“草原宝藏”、“馆长荐宝”等系列原创短视频,线上点击量突破千万。加强跨界合作,推出文物拟人化短视频、各类主题性直播,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在《内蒙古日报》开设《北疆文化•文物说》专栏,用文物阐释北疆文化。在自媒体平台增加线上虚拟导览、“云”赏国宝、聆听讲解、文创购买等功能,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线上文化体验空间,用“新质生产力”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依托院藏文物资源优势和北疆文化特色,不断培育形成十大品牌教育项目,2024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教育实践活动1946场次。

一是创新馆校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联合呼和浩特市20家大中小、特殊学校,建设“内蒙古博物院馆校共建教育联盟”,开辟馆内馆外两个阵地,推出“中国古代文明”系列课程,为6所学校近万名学生教授课程97场次,展现北疆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内涵,以互动体验的形式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以重要时间节点为抓手,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提升节庆活动的文化韵味,通过节俗体验、非遗展示、文化演出、手工制作、文创集市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创新推出“内博夜未央”活动,在五一、端午、国庆等重要节日节庆期间,以夜展、夜秀、夜游、夜探、夜赏、夜购等版块,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宣传教育,鼓励民众参观党史、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史展览。

三是统筹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打通教育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文博乌兰牧骑”——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车,装载200余件3D高清数字文物,融合了数字展览、专题讲座、博物馆课程、知识竞赛等多样文化服务形式,深入基层讲述内蒙古多民族大融合的故事,讲述守望相助的故事,深受农牧区人民群众的欢迎,目前已走进内蒙古12个盟市的80多个旗县,累计展出416场次,行驶里程4万多公里,随车举办社会教育活动199场次,惠及群众50万余人次,有效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四是强化传播推广力度,探索线上个性化教育新途径。加强展教结合,针对特展推出研学式导览,NPC角色扮演讲解等新颖形式,有效提升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推出“金牌讲解员说文物”、“北疆文物故事”、“草原宝藏”、“馆长荐宝”等系列原创短视频,线上点击量突破千万。加强跨界合作,推出文物拟人化短视频、各类主题性直播,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在《内蒙古日报》开设《北疆文化文物说》专栏,用文物阐释北疆文化。在自媒体平台增加线上虚拟导览、“云”赏国宝、聆听讲解、文创购买等功能,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线上文化体验空间,用“新质生产力”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