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发布时间:2024-04-09 09:15  来源:学习强国、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分享到:
【字体:  

近年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四个五”融合发展理念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推行“五个融合”工作举措,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一是推行“班级融合”。统筹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学科专业,混合分配班级,让学生在思想上同心、学习上同行,充分享受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发展成果。目前,学院230个班级全部实现班级融合。

二是推行“住宿融合”。将宿舍作为延伸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按照民族、地域分散互嵌的原则分配宿舍,进一步增加各族学生之间的生活交流和情感联系,让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目前,学院754间宿舍全部实现住宿融合。

三是推行“餐饮融合”。学院两所食堂开设“石榴籽套餐”窗口(为有清真饮食需求的学生单独开设档口),为各族学生提供良好的餐饮条件和就餐环境。

四是推行“社团融合”。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打破民族、年级及院系界限,根据各族师生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3年以来,学院21个社团共开展23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课余文化活动,有力营造出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的和谐校园环境。

五是推行“节日融合”。以“同过中国节,共育爱国心”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例如端午节期间,组织各族学生开展“暖心端午粽飘香 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弘扬“五个一百”优秀作品,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曲”

一是打造“百门示范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专业课建设课程有机融合,全力打造100门让学生听起来“解渴”、学起来“共鸣”、品起来“回味”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目前已打造13门)。

二是唱响“百首团结歌”。以“一系一品、系系有活动”为活动载体,组织各院系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歌唱比赛,让一曲曲历久弥新的经典民族歌曲唱响校园,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师生之间的认同感,促进校园多民族文化融合。

三是吟诵“百首团结诗”。以朗诵、书法等形式,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大赛和书法比赛,通过活动不仅给各民族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厚积了师生的文化底蕴,拓宽了师生的文化视野。

四是品赏“百种团结花”。组织各院系师生通过共绘民族团结文化墙、共育民族团结石榴花和民族团结剪纸手工制作等形式,精选出百件优秀作品,让各民族师生在协力合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五是创作“百种吉祥物”。组织各院系通过手工制作、绘画、卡通设计等形式,创作100余种体现中华文化底蕴的民族团结吉祥物,让“四个与共”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各族师生心中。

开展“五个中国”主题活动,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一是开展“故事中国”主题活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题库,每年3月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大学生国学文化知识竞赛,目前共有18000余名学生参加,有效增强了各民族师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开展“水墨中国”主题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美育资源,在每年五月“美育宣传月”邀请知名书法家、篆刻家、画家进校园进行艺术实践表演。目前已有近1000名师生参加,真正让各民族师生在国学艺术中汲取教育精华。

三是开展“印记中国”主题活动。以宣传世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创办“非遗杯”文创大赛暨印记中国手工作品展,征集各类文创作品,目前共有1500余名师生参与投稿和现场体验,让珍贵的非遗在校园活起来、火起来。

四是开展“诵读中国”主题活动。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邀请各系、社团接力参加诵读经典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诵读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活动效果,彰显健康向上的时代风貌。目前已有20000余名师生参加,让各民族师生在诵读声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五是开展“诗教中国”主题活动。结合五四团建、七一建党、十一国庆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诗教中国”争霸赛,讲解唐诗宋词、革命诗词等。在学校新媒体平台开设“每周一诗”品牌国学品鉴专栏。目前已有130余名学生参加,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诗词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建设“五个基地”教育平台,打造民族团结“石榴园”

一是建设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学院依托理论研究基地,立足兴安盟实际,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近三年结题、立项、在研区级课题30项,兴安盟社科联立项8项,院级立项课题11项。

二是建设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体验基地。将9400平米的展馆和礼堂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让区内外各民族干部群众重温党的民族工作光辉历程,体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

三是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乡村振兴学院,为兴安盟培养以现代绿色农牧业、清洁低碳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商贸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为引领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依托社科分院和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立项区级关于乡村振兴课题7项,已经申报待审批课题20项。

四是建设青少年研学基地。通过开展中小学研学、大学生研学、中蒙俄学生研学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积极承办“兴安岭上石榴红”区内外三地青少年学生交流研学活动;精心组织“石榴籽同心营”各民族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三期,近300名各族大学生参与;组织1180名高中生到学院开展沉浸式研学体验,进一步扩大各民族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覆盖面。

五是建设普通话推广测试基地。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功能,组织年度汉字听写大赛和经典诵读大赛,将“三字一话”基本功纳入师范类学生技能考核,目前已完成近万名学生普通话培训测试任务。先后选派174名学生到旗县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支教,助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发布时间:2024-04-09
来源:学习强国、兴安盟民族事务委员会
朗读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近年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四个五”融合发展理念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推行“五个融合”工作举措,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一是推行“班级融合”。统筹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学科专业,混合分配班级,让学生在思想上同心、学习上同行,充分享受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发展成果。目前,学院230个班级全部实现班级融合。二是推行“住宿融合”。将宿舍作为延伸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按照民族、地域分散互嵌的原则分配宿舍,进一步增加各族学生之间的生活交流和情感联系,让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目前,学院754间宿舍全部实现住宿融合。三是推行“餐饮融合”。学院两所食堂开设“石榴籽套餐”窗口(为有清真饮食需求的学生单独开设档口),为各族学生提供良好的餐饮条件和就餐环境。四是推行“社团融合”。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打破民族、年级及院系界限,根据各族师生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3年以来,学院21个社团共开展23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课余文化活动,有力营造出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的和谐校园环境。五是推行“节日融合”。以“同过中国节,共育爱国心”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例如端午节期间,组织各族学生开展“暖心端午粽飘香 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弘扬“五个一百”优秀作品,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曲”一是打造“百门示范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专业课建设课程有机融合,全力打造100门让学生听起来“解渴”、学起来“共鸣”、品起来“回味”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目前已打造13门)。二是唱响“百首团结歌”。以“一系一品、系系有活动”为活动载体,组织各院系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歌唱比赛,让一曲曲历久弥新的经典民族歌曲唱响校园,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师生之间的认同感,促进校园多民族文化融合。三是吟诵“百首团结诗”。以朗诵、书法等形式,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大赛和书法比赛,通过活动不仅给各民族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厚积了师生的文化底蕴,拓宽了师生的文化视野。四是品赏“百种团结花”。组织各院系师生通过共绘民族团结文化墙、共育民族团结石榴花和民族团结剪纸手工制作等形式,精选出百件优秀作品,让各民族师生在协力合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五是创作“百种吉祥物”。组织各院系通过手工制作、绘画、卡通设计等形式,创作100余种体现中华文化底蕴的民族团结吉祥物,让“四个与共”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各族师生心中。开展“五个中国”主题活动,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一是开展“故事中国”主题活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题库,每年3月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大学生国学文化知识竞赛,目前共有18000余名学生参加,有效增强了各民族师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开展“水墨中国”主题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美育资源,在每年五月“美育宣传月”邀请知名书法家、篆刻家、画家进校园进行艺术实践表演。目前已有近1000名师生参加,真正让各民族师生在国学艺术中汲取教育精华。三是开展“印记中国”主题活动。以宣传世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创办“非遗杯”文创大赛暨印记中国手工作品展,征集各类文创作品,目前共有1500余名师生参与投稿和现场体验,让珍贵的非遗在校园活起来、火起来。四是开展“诵读中国”主题活动。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邀请各系、社团接力参加诵读经典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诵读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活动效果,彰显健康向上的时代风貌。目前已有20000余名师生参加,让各民族师生在诵读声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五是开展“诗教中国”主题活动。结合五四团建、七一建党、十一国庆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诗教中国”争霸赛,讲解唐诗宋词、革命诗词等。在学校新媒体平台开设“每周一诗”品牌国学品鉴专栏。目前已有130余名学生参加,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诗词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建设“五个基地”教育平台,打造民族团结“石榴园”一是建设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学院依托理论研究基地,立足兴安盟实际,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近三年结题、立项、在研区级课题30项,兴安盟社科联立项8项,院级立项课题11项。二是建设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体验基地。将9400平米的展馆和礼堂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让区内外各民族干部群众重温党的民族工作光辉历程,体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三是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乡村振兴学院,为兴安盟培养以现代绿色农牧业、清洁低碳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商贸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为引领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依托社科分院和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立项区级关于乡村振兴课题7项,已经申报待审批课题20项。四是建设青少年研学基地。通过开展中小学研学、大学生研学、中蒙俄学生研学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积极承办“兴安岭上石榴红”区内外三地青少年学生交流研学活动;精心组织“石榴籽同心营”各民族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三期,近300名各族大学生参与;组织1180名高中生到学院开展沉浸式研学体验,进一步扩大各民族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覆盖面。五是建设普通话推广测试基地。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功能,组织年度汉字听写大赛和经典诵读大赛,将“三字一话”基本功纳入师范类学生技能考核,目前已完成近万名学生普通话培训测试任务。先后选派174名学生到旗县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支教,助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

近年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四个五”融合发展理念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推行“五个融合”工作举措,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一是推行“班级融合”。统筹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学科专业,混合分配班级,让学生在思想上同心、学习上同行,充分享受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发展成果。目前,学院230个班级全部实现班级融合。

二是推行“住宿融合”。将宿舍作为延伸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按照民族、地域分散互嵌的原则分配宿舍,进一步增加各族学生之间的生活交流和情感联系,让各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目前,学院754间宿舍全部实现住宿融合。

三是推行“餐饮融合”。学院两所食堂开设“石榴籽套餐”窗口(为有清真饮食需求的学生单独开设档口),为各族学生提供良好的餐饮条件和就餐环境。

四是推行“社团融合”。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打破民族、年级及院系界限,根据各族师生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2023年以来,学院21个社团共开展23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课余文化活动,有力营造出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的和谐校园环境。

五是推行“节日融合”。以“同过中国节,共育爱国心”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例如端午节期间,组织各族学生开展“暖心端午粽飘香 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弘扬“五个一百”优秀作品,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曲”

一是打造“百门示范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专业课建设课程有机融合,全力打造100门让学生听起来“解渴”、学起来“共鸣”、品起来“回味”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目前已打造13门)。

二是唱响“百首团结歌”。以“一系一品、系系有活动”为活动载体,组织各院系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歌唱比赛,让一曲曲历久弥新的经典民族歌曲唱响校园,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师生之间的认同感,促进校园多民族文化融合。

三是吟诵“百首团结诗”。以朗诵、书法等形式,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经典诗词朗诵大赛和书法比赛,通过活动不仅给各民族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也厚积了师生的文化底蕴,拓宽了师生的文化视野。

四是品赏“百种团结花”。组织各院系师生通过共绘民族团结文化墙、共育民族团结石榴花和民族团结剪纸手工制作等形式,精选出百件优秀作品,让各民族师生在协力合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五是创作“百种吉祥物”。组织各院系通过手工制作、绘画、卡通设计等形式,创作100余种体现中华文化底蕴的民族团结吉祥物,让“四个与共”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各族师生心中。

开展“五个中国”主题活动,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一是开展“故事中国”主题活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题库,每年3月组织开展“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大学生国学文化知识竞赛,目前共有18000余名学生参加,有效增强了各民族师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开展“水墨中国”主题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美育资源,在每年五月“美育宣传月”邀请知名书法家、篆刻家、画家进校园进行艺术实践表演。目前已有近1000名师生参加,真正让各民族师生在国学艺术中汲取教育精华。

三是开展“印记中国”主题活动。以宣传世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创办“非遗杯”文创大赛暨印记中国手工作品展,征集各类文创作品,目前共有1500余名师生参与投稿和现场体验,让珍贵的非遗在校园活起来、火起来。

四是开展“诵读中国”主题活动。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邀请各系、社团接力参加诵读经典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诵读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活动效果,彰显健康向上的时代风貌。目前已有20000余名师生参加,让各民族师生在诵读声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五是开展“诗教中国”主题活动。结合五四团建、七一建党、十一国庆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诗教中国”争霸赛,讲解唐诗宋词、革命诗词等。在学校新媒体平台开设“每周一诗”品牌国学品鉴专栏。目前已有130余名学生参加,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诗词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建设“五个基地”教育平台,打造民族团结“石榴园”

一是建设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学院依托理论研究基地,立足兴安盟实际,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近三年结题、立项、在研区级课题30项,兴安盟社科联立项8项,院级立项课题11项。

二是建设兴安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体验基地。将9400平米的展馆和礼堂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让区内外各民族干部群众重温党的民族工作光辉历程,体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

三是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乡村振兴学院,为兴安盟培养以现代绿色农牧业、清洁低碳工业、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商贸物流等四大主导产业为引领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依托社科分院和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立项区级关于乡村振兴课题7项,已经申报待审批课题20项。

四是建设青少年研学基地。通过开展中小学研学、大学生研学、中蒙俄学生研学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积极承办“兴安岭上石榴红”区内外三地青少年学生交流研学活动;精心组织“石榴籽同心营”各民族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三期,近300名各族大学生参与;组织1180名高中生到学院开展沉浸式研学体验,进一步扩大各民族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覆盖面。

五是建设普通话推广测试基地。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功能,组织年度汉字听写大赛和经典诵读大赛,将“三字一话”基本功纳入师范类学生技能考核,目前已完成近万名学生普通话培训测试任务。先后选派174名学生到旗县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支教,助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