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盟市动态

  • 呼伦贝尔 | 扎根幼儿教育 共绘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童...

    2025-04-21 朗读

    呼伦贝尔 | 扎根幼儿教育 共绘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童年底色, 在祖国北疆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有一所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幼儿园,这里通过“浸润式”教育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作春雨,悄然滋养着各族幼儿的心灵。清晨,当稚嫩的童声诵读着绘本时,鄂温克族自治旗第二幼儿园的文化浸润工程已然开启。作为自治区级示范园,鄂温克族自治旗第二幼儿园创新实施的“365绘本漂流计划”累计投放经典绘本近千册,通过“周五带回家、周二共分享”的循环模式,既培养了幼儿的阅读习惯,更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亲子共读中自然延伸。 穿过教学楼,园区里处处可见育人匠心。在特色打造的“重走长征路”体验区,身着红军服的小身影正在跨过“沼泽地”、翻越“大雪山”。通过沉浸式角色扮演,孩子们在游戏中感悟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的传承变得可触可感。 此外,鄂温克族自治旗第二幼儿园课程体系设计也充分彰显了民族团结深意:“各族娃娃手拉手”绘画课描绘多彩中华,“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活动传承文化密码,“民族团结一家亲”故事会搭建心灵桥梁。安吉游戏与沙地课程培养合作意识,包饺子等劳动实践增进情感交融,形成了“教学+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从多个维度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据了解,鄂温克族自治旗第二幼儿园自2015年迁入现址后,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幼儿园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园所现有13个教学班,共有380余名幼儿。2018年幼儿园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园,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幼儿教育先进单位”、“呼伦贝尔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优秀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等荣誉。鄂温克族自治旗第二幼儿园园长米图雅表示:“我们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程,将其有效融入园所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家园共育以及幼儿品德启蒙、保育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还持续探索更契合3-6岁幼儿的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自然萌发出深厚的爱国情怀。”春华秋实,这所幼儿园正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谱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乐章。当各族幼儿手牵手唱响《党是太阳我是花》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幼苗已经开始在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初审:何伟复审:张艺菲终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读懂北疆 | 倒计时100天!“最炫民族体育风”将在...

    2025-04-17 朗读

    读懂北疆 | 倒计时100天!“最炫民族体育风”将在赤峰惊艳亮相, 还有整整100天“相约玉龙故里 建设亮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7月26日在赤峰体育中心开幕这项传统体育赛事值得期待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自1985年起已成功举办十届是内蒙古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赛事更是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引领时代风貌的盛会此次也是该赛事首次落户赤峰为期十天的比赛共设有18个竞赛项目95个小项是历届竞赛项目设置最全、参赛人数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的一届运动会其中沙嘎将首次在竞赛项目中亮相分为男子团体赛和女子团体赛含射沙嘎、捡沙嘎、弹沙嘎、黑木日13沙嘎沙嘎是指驼、牛、羊连接后蹄和小腿之间呈游离状的踝骨俗称“羊拐”远古时期被用于占卜活动之后逐渐成为独立的游艺玩具沙嘎游戏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拾羊拐、接马儿、打羊拐等100多种游戏沙嘎是本次竞赛项目中最具趣味性的项目之一比赛过程充满了悬念与惊喜而历久弥新的还有本次赛会的举办主场地赤峰体育中心  从空中俯瞰,赤峰体育中心如蓝色的哈达飘动在白云之间。该体育场始建于2010年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的主会场在十多年时间里多次举办大型活动见证了赤峰市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赤峰“蓝哈达”按照赛事标准经过改造后将焕新亮相  2014年8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田径三级跳远决赛在赤峰体育中心进行。(李任滋 摄)而主场作战的赤峰代表队的表现也值得期待去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赤峰运动员代表内蒙古出战民族健身操项目以精湛技艺在全国舞台上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  2023年7月9日,赤峰代表队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比赛。赤峰民族健身操的队员们真诚发出邀请“希望大家来赤峰品尝美食感受红山文化让世界看到赤峰的美”正如队员们所说赛事期间赤峰体育中心周边将设置“民族文化长廊”展示非遗技艺、民族美食举办赤峰“好物”展销会乌兰牧骑进景区巡演少数民族文物古籍展等系列活动而赤峰体育中心所在的钢铁街商圈周边博物馆、石博园、大型购物中心聚集  赤峰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锡伯河畔,是国家一级历史类博物馆。赛事、美食、潮物、玩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值得爱体育和爱生活的你开启一场跟着赛事的美妙旅行就在草原最美的七月循着“最炫民族体育风”我们在“玉龙故里”赤峰见

  • 二连浩特市举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

    2025-04-15 朗读

    二连浩特市举办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实二连浩特市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4月11日,二连浩特团市委在会展中心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会。团市委机关全体人员、青少年活动中心全体人员、西部计划志愿者团支部全体人员聆听宣讲。宣讲会上,二连浩特市“石榴籽”宣讲团成员马伊君围绕“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什么”、“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大内容,结合历史渊源与现实案例,系统解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与实践要求,让大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参会人员认真聆听、详细记录,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大家纷纷表示,宣讲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对今后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下一步,二连浩特市将以此次宣讲为契机,持续深化系列主题活动,创新载体形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为谱写二连浩特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初审:斯日古楞复审:张艺菲终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到中华”国际交流项目在赤峰...

    2025-04-14 朗读

    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到中华”国际交流项目在赤峰市成功举办, 春意盎然的塞外古城赤峰,迎来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由国家民委主办的“到中华”国际交流项目抵达赤峰,来自13个国家的30名青年代表与赤峰学院“青马·石榴籽”班学员携手,先后到巴林右旗、松山区、喀喇沁旗进行参观、学习,以文化为纽带,开启了一段探寻中华文明的研学之旅。触摸千年文脉 见证“交融史诗”走进赤峰博物馆,中外师生参观“日出红山”“古韵青铜”“契丹华韵”“和同一家”四大展厅,系统了解赤峰从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到清代的历史脉络,重点展出文物200余件,包括国宝级文物“中华第一龙”玉龙(距今约5000年)、辽代契丹鎏金银马具等。“原来中国龙的形象早在五千年前就已诞生!”来自埃及的留学生艾哈迈德惊叹道。在博物馆社教活动室,一场“玉龙故里·寻龙赤峰”的沉浸式体验让文化触手可及。中外学子化身“红山匠人”,手持仿古工具体验玉器切割工艺。木制弓弦来回摩擦玉料的“沙沙”声,仿佛穿越时空与远古先民对话。3D数字化技术还原玉器制作全流程的演示,更让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火花。走进乡村振兴 感受“智慧田野”从历史长河走向现代田园,研学团深入赤峰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探访中国乡村振兴的“智慧密码”。万亩智能温室中,番茄藤蔓沿着垂直架攀爬至8米高空,无人机巡检系统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滴灌……“这里的农业像科幻电影!”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北兴华对产业园的数字化管理饶有兴趣。“中国的种植技术太先进了,我要把经验带回祖国!”他当场与家人通过视频分享。在马鞍山林场,老挝留学生王珊抚摸着粗壮的松树感慨:“老师说这些树保护了无数农田,我觉得它们就像中国的民族团结精神——扎根土地,默默奉献。”“内蒙古已经不止蒙古包、草原、歌舞,也有了自己的经济‘金’名片。”中南民族大学刘虹老师说,本地传统特色产业结合新技术、新经营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展文化交流 共奏“友好乐章”文化的共鸣在夜幕下升华,一段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表演,让在场许多人潸然泪下。上世纪60年代,草原母亲收养南方孤儿的故事跨越时空,触动了不同国籍学子的心。马头琴、长调、安代舞,在巴林右旗格斯尔传习所内,乌兰牧骑队员以歌舞点燃草原之夜。俄罗斯留学生丹尼尔应邀上台与蒙古族学生共奏马头琴时,琴弦初响的跑调引得全场欢笑,但他认真模仿指法的模样仍然赢得热烈掌声。“如果搞砸了,一定因为我是‘乐痴’!”丹尼尔幽默自嘲,却掩不住兴奋:“回北京我要苦练,明年再来合奏!”与青春对话 播下“友谊种子”赤峰学院“青马·石榴籽”班的学员向来访师生赠送限量版“玉龙”文创冰箱贴。一枚小小的玉龙,成为连接中外青年的文化信物,青年们的交流话题从民族文化传承延伸到全球青年的时代使命。来自刚果(金)的鲁安将“团结”选为此行的“关键词”,“即便是有不同语言,不同民俗风情,不同自然风光,大家都紧紧团结在一起,我很震撼。”分别之际,中外学子互留联系方式,组建“线上文化交流群”,并促成3项高校合作意向,内容涉及民族文化研究、青年研学项目等领域。正如赤峰学院“青马·石榴籽”班学员于恩泽所说:“我们带着各自的文化相聚,却像走进了同一个‘家’。”让世界看见赤峰 让文明照亮未来此次活动,松山区临潢家园社区全面展示了社区民族工作成果,依托便民服务大厅、文化活动室展现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这是非常珍贵的经历。汉、满、蒙古、藏各族群众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我第一次沉浸式体会到中国各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北方民族大学留学生薛雷拉表示已经迫不及待要和家人朋友分享所见所闻。不仅学子研学有所获,本次活动也在全媒体矩阵掀起宣传热潮。民族画报社、中新网、赤峰融媒体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多个媒体发布新闻稿10余篇、短视频20条,国内阅读量突破50万次;国际日报、中新网等多个线上社交平台的多语种推送超过6.5万人次。赤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特木尔巴根表示:“我们将持续以文化研学为桥,积极做好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包容与活力!” 初审:谢艳丽复审:张艺菲终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巴彦淖尔市举办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025-04-11 朗读

    巴彦淖尔市举办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选拔比赛, 为积极备战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切实做好巴彦淖尔市代表队的选拔工作,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展示巴彦淖尔市各族运动员的风采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成果。3月份,巴彦淖尔市民委、市体育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举办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巴彦淖尔市代表队运动员选拔赛。本次选拔赛涵盖搏克、赛骆驼、蒙古射箭等14项竞技项目和塔哈尔球表演项目,各旗县区200余名运动员报名参加。赛场上,各项目运动员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全身心投入比赛,展示了巴彦淖尔市民族体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此次选拔比赛严格按照全区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程执行,各项目都安排专业裁判团队现场评分,以保证选拔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优胜者将代表巴彦淖尔市参加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直以来,巴彦淖尔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以往的运动会上,运动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艺,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巴彦淖尔市赢得了荣誉。此次选拔赛的成功举办,为巴彦淖尔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平台,为在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推动了巴彦淖尔市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初审:额尔敦苏和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终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神舟起落阿拉善丨额济纳——这片饱含爱国情怀的航...

    2025-04-10 朗读

    神舟起落阿拉善丨额济纳——这片饱含爱国情怀的航天沃土,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内蒙古额济纳旗。如今,“神舟十九号”即将带着使命与荣耀归来,它的着陆场就设在额济纳旗境内。这片土地与祖国航天事业的缘分,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神舟与额济纳跨越星辰的深情联结2024年10月,神舟十九号载着三名航天员从额济纳境内的东风航天城飞向太空,如今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去一回之间,额济纳与神舟飞船的故事,是中国航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往昔,1999年神舟一号在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首飞成功,开启了额济纳与中国航天的不解之缘。如今,神舟十九号即将着陆,这不断发展的航天历程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额济纳:默默奉献的英雄之地额济纳不仅见证了“神舟”系列飞船的腾飞,更是航天英雄们背后的支持者。这片美丽而广袤的土地,有着“最好牧场为航天”可歌可泣的故事。6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草原儿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额济纳旗的人民主动迁出水草丰美的牧场。“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历程一迁:从老西庙到赛汉陶来1949年11月5日,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9月,人民政府驻地从达来呼布迁至老西庙。1953年9月,又从老西庙迁至赛汉陶来。二迁:从赛汉陶来到宝日乌拉1957年,额济纳旗人民政府驻地确定为宝日乌拉(今东风航天城)。1958年初,部分机关迁至宝日乌拉后停止搬迁,额济纳人民为国防建设的奉献从未改变。三迁:从宝日乌拉到达来呼布1958年5月12日,为国防建设需要,巴彦宝格德和依如布拉格两个苏木的机关、牧民开始了搬迁。260户1112人,占全旗总人口的四分之一;70381头(只)牲畜,占总数的一半。他们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踏上迁徙之路。这一迁,额济纳人民把自己世代居住的大片牧场奉献给了国防事业,辗转迁徙走过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搬迁背后的坚守搬迁的岁月充满艰辛,然而额济纳旗各族群众始终坚守着对祖国的爱与奉献,就像当年参与搬迁的策日玛老人回忆的那样“搬迁时,部队派车拉老人、孩子和行李。我们拆了蒙古包,收拾细软,牵着骆驼、毛驴,赶着牛羊,带了一些简单的食物、生活用品就离开了家乡。途中,骆驼和毛驴的蹄掌都磨破了,就不断用布和皮子包裹……看着今天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额济纳得以实现,回想起当年我们艰辛的大搬迁,我觉得很值得,我为此感到无比骄傲”。航天梦与爱国情在这里传承从搬迁的那一刻起,额济纳就与国防和航天事业紧紧相连,60多年来,额济纳旗各族群众以支持国防为己任,与驻扎部队军民同心。在额济纳的土地上,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成功发射,这里见证了中国航天的无数个第一,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而如今,宝日乌拉嘎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前来,回顾那段感人历史,了解航天伟业,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奋进的力量。   提供:张艺菲、曹娜(实习生)审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将“鲁蒙情”镌刻在草原深处——山东省阳信县与...

    2025-04-08 朗读

    ​将“鲁蒙情”镌刻在草原深处——山东省阳信县与内蒙古科右中旗交往交流交融见闻, 三月,当春风拂过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腹地,沙土丘上的绿意开始渐显,牛市上不时传来牛儿哞哞的叫声……内蒙古科右中旗正以崭新面貌踏上全面振兴的新征程。3月27日,“东腔西韵·山海和鸣”,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展演活动由山东省阳信县来到内蒙古科右中旗。齐鲁文化为何跨越山海、不远千里地来到内蒙古科右中旗?这段故事由来已久,这份“鲁蒙情”越回味越悠长。“来时路”越忆越暖。山东省阳信县与内蒙古科右中旗,一个位于渤海之滨,散发着齐鲁文化的醇厚气息;一个深处科尔沁草原腹地,洋溢着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科右中旗,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的人们素来喜欢养牛、热爱养牛,养牛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阳信县,以“中国第一牛县”著称,是中国优良畜种鲁西黄牛、渤海黑牛主产区,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加工集散地。2015年,中央宣传部定点帮扶科右中旗,而后为当地锚定“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这一发展思路。到底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才能让这篇“牛文章”越做越大,是这场交融之旅的重头戏。2018 年,在中央宣传部的协调下,阳信县毅然踏上了帮助科右中旗发展肉牛产业的征程,两地干部、群众开始互惠互通。这条横跨1100余公里的异地协作之路,由此开始。“牛文章”越做越大。如何帮助科右中旗书写好这篇事关千家万户的“牛文章”?阳信县选择优先从引进先进屠宰加工技术、广阔销售市场着手。2019年,在阳信县的牵引下,在好政策的叠加下,鸿安集团、华阳集团等肉牛产业龙头企业相继来到科右中旗投资建厂,大力培育发展优质品种,带动科右中旗畜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随着春耕备耕的推进,牛市交易也迎来了旺季,3月26日牛交易大集当天,科右中旗鸿安大庙牛羊交易市场里人气爆棚、交易异常火热,当天牛交易量1520头,交易额超1000万元。作为鸿安大庙牛羊交易市场的牛经纪人,每逢开集日包云喜都会早早地来到市场挑选品相好的牛。“我现在家里有300多头牛,都是从鸿安大庙牛羊交易市场买的。以前得跑到通辽市舍伯吐和伊胡塔那去买牛,现在有了这个交易市场,省心省力还很省钱。”包云喜说道。2019年11月,鸿安集团在科右中旗注册成立内蒙古大庙牛羊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现代肉牛交易市场项目。2020年5月,科右中旗鸿安大庙牛羊交易市场开集营业,不仅填补了科右中旗没有大型肉牛综合交易市场的空白,同时解决了经营户买牛难、卖牛难的问题。开市以来,牛交易量达73.6万头,交易额69.8亿元,辐射带动了科右中旗周边500公里内的农牧民。吴巴根那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巴根那是科右中旗发展肉牛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典型代表,“过去合作社的牛得运到山东售卖,光成本就增加200多块钱,如今拉到华阳牛业就可以,还能获得免费技术指导。”吴巴根那一张嘴就离不开近些年养牛的便利。2023年5月,投资2.7亿元的内蒙古华阳牛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万吨牛肉加工冷链物流项目投产,这标志着科右中旗肉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形成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到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市场流通的全链条发展新格局。2018年阳信县开始帮助科右中旗发展肉牛产业,全旗肉牛存栏由26万头发展到如今的53万头。科右中旗已实现阳信县先进屠宰加工技术、广阔销售市场与天然牧场资源有机融合。汉族、回族、蒙古族......两地多民族养殖户开始围绕牛产业开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养殖模式,相互借鉴、学习。“鲁蒙情”越凝越深。科右中旗农牧民群众普遍有养牛的传统和经验,但大多以“粗放型”养殖为主。2018年,帮扶伊始,为帮助科右中旗实现由“粗放型”养殖到“科学饲养”的转变,阳信县选派时任畜牧兽医局局长、农业局局长马文健来到科右中旗挂职,开展帮扶工作。马文健在当地围绕牛场建设、企业饲养管理方式和牛的育肥、配种等技术开展帮扶工作。“马旗长向我们传授科学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养殖方式”,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养殖户宝冬宝对于马文健的印象依旧十分清晰。挂职期间,马文健一直致力于帮助科右中旗转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深受当地养殖户的欢迎。在马文健的带动下,当地积极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良种畜,实现了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4年,大型现代吕剧《长调悠悠》开始创排,作品原型取材于马文健在科右中旗挂职期间的生动实践。《长调悠悠》融合了山东元素与蒙古族元素,科右中旗乌兰牧骑演员参与创排,鲁蒙两地的文化根脉紧密相连,并入选“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本次展演活动,东路梆子戏、西河大鼓、快板书纷纷走进科右中旗,科右中旗四胡、呼麦等节目多次赴阳信县开展交流,彰显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图景。当日历翻回六年前,再诵这篇“牛文章”,衍生而来的是两地跨越6载春秋、2000多个日夜交往交流交融的点点滴滴。3月27日,《内蒙古科右中旗—山东省阳信县统一战线协作框架协议》在科右中旗正式签署,两地将共赴一段崭新的篇章。   提供:张艺菲、曹娜(实习生)审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锡林郭勒盟 | 正蓝旗厚植绿色底色 绘就民族团结壮...

    2025-04-07 朗读

    锡林郭勒盟 | 正蓝旗厚植绿色底色 绘就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距北京直线距离约180公里,被称为离京津地区最近的“大沙盆”。据第六次全国沙化土地监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浑善达克沙地面积4809.5万亩,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83%,是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主战场。正蓝旗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中段腹地,面积达6713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66%,约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22.2%,是全盟浑善达克沙地覆盖面积最大的旗县。特殊的区位条件、历史沿袭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脆弱的草原生态,决定了正蓝旗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特殊使命。近年来,正蓝旗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依托创建“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品牌活动,扎实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多个项目,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共绘民族团结壮美画卷。以绿增收。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正蓝旗担当起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重任,用3.8亿元专项资金撬动82.97万亩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工程,通过让广大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日常管护,持续增加务工收入。2024年全旗共有24家合作社、10家企业参与浑善达克治理,累计1634名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共发放劳务报酬2391.3万元,人均增收1.4万元,让各族农牧民在家门口端起“绿饭碗”,实现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双向奔赴”。充分发挥浑善达克沙地资源优势,开发出浑善达克沙地大环线生态旅游和沙画艺术创作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8亿元,分别增长21%和20%,创历史新高。生态的改善、经济的增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绿促融。浑善达克因生态和谐而美丽,各民族因紧密团结而繁盛。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上正蓝旗持续发力,大力开展生态移民搬迁,2002至2007年间投资4340万元,对沙化较为严重、交通不便的16个嘎查2700户11000人,进行整体生态移民搬迁。积极组织旗四大班子领导与各族干部群众参加浑善达克沙地大会战,在这场“绿色战役”中,技术员、农牧民、干部职工不分民族、不分岗位,共同挥锹开沟、栽植沙柳,用实际行动诠释:防沙治沙没有捷径,唯有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让浑善达克沙漠披绿,才能让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捧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以绿变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各族儿女以“绿”为纽带,将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融入防沙治沙、植绿护绿的实践中,紧紧围绕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草畜平衡试点目标和任务,先后制定《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指导意见》《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产业发展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意见》《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草畜平衡试点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2-2024年)》,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产业发展项目、增牛减羊示范旗项目、农牧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遵循自然规律,依据草原生态承载力,严格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切实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全旗完成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任务82.97万亩,让各族群众在生态环境持续转好的同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不是终点,而是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起点,下一步,正蓝旗将全力以赴实施好2025年重点工程,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打好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初审:毕力格斯琴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终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阿拉善右旗以“三聚力”赋能青少年成长 铸牢中华民...

    2025-04-03 朗读

    阿拉善右旗以“三聚力”赋能青少年成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阿右旗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以“伙伴计划”示范项目为载体,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提升与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探索“三聚力”工作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平台搭建、精准服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活力。党建引领“聚共识” 构建民族团结教育新格局自项目实施以来,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由社区青年党员、团员为主,以“点对点,一周一反馈,两周一整改”的工作机制推动项目落地落实。明确项目负责人、承办人,以“社区+社工+团属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党团共建资源”为框架,集合多领域专业人才、返乡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成员组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形成社会关爱、社区融入、家庭给予、学校支持、团组织赋能的“五位一体”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凝聚资源,形成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强大合力,更好推动“伙伴计划”项目。联合多部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开展中华文化专题培训班、“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讲好阿拉善故事”“学习先进模范”等主题活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青少年的“五个认同”。平台联动“聚智慧” 打造民族团结实践新阵地依托“青年之家”“红领巾校外实践基地”等阵地,整合消防救援大队、中国骆驼馆、博物馆等资源,构建集群式青少年服务网络。通过“菜单式服务”推出“六育”课程体系,将国学、民族艺术、传统手工艺等融入日常教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同时,创新“VR模拟演练”“角色转换游戏”等实践形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精准服务“聚重点” 深化民族团结关爱新实践针对困境青少年、留守儿童等群体,推出“爱心托管”“心理关爱”“法治教育”等专项服务,联合青创协、爱心企业开展帮扶行动,累计资助困难学子50余人。创新“伙伴领航”法治教育模式,以“青言青语”普及法律知识,结合防校园霸凌、网络安全等主题,增强青少年自护能力。特别注重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实践,通过“民族服饰手作”“双语课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流交融,营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成长环境。自2024年8月启动以来,“伙伴计划”累计开展活动110余场,惠及青少年2700余人次,服务对象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融入”,项目影响力持续扩大。今后,阿右旗将深化“三聚力”模式,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聚焦青少年需求,创新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开发“民族文化数字课堂”、拓展“民族互嵌式社区实践”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思想引领转化为行动自觉,为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持久动力。阿右旗“伙伴计划”以有形之活动、有感之服务、有效之引领,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与青少年成长互促共进的新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  初审:唐雪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终审:刘智博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 霍林郭勒市:推动文旅融合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25-04-02 朗读

    霍林郭勒市:推动文旅融合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霍林郭勒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交流平台,致力于让旅游成为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桥梁与窗口,为民族团结事业注入了新活力。以旅为媒,凝聚各民族同心筑梦合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旅游活力,开拓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整合红色文化、草原生态、冰雪运动、工业矿山等资源,围绕民族特色精心推出5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矿山文化、体育竞技与民族风情,形成“文体旅+”模式,推动民族团结与文旅产业同频共振。依托“蒙东六旗市区区域联盟”和“乌阿海满”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通赤锡兴呼”跨区域旅游联动。作为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北门户,霍林郭勒进一步优化了旅游交通通达性,形成了四通八达、路景相融、内畅外联的交通运输网络。开通北京、沈阳、呼和浩特等多条航线,引入旅游专列31列,2024年通过专列引流游客5万余人次。2024年,新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AA级旅游景区2家,3C级自驾车营地1家,接待游客量达143.6万人次,同比增长18.4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5.71亿元。霍林郭勒机场(霍林郭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以旅彰文,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国最美草原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定位,打造“看天边草原·来贴心驿站”品牌,同时紧密结合季节性文化旅游资源特点,着力打造“最美霍林 四季可游”文旅产品,进一步扩大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满足各族群众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分享式、定制式的旅游需求。陆续推出《回来吧!给心灵放个牧》系列文旅宣传短视频100余个,逐季节举办“云之都·芍药之城”“冰雪节”“夏营地”“徒步寻秋”“民俗文艺巡游”等四季型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50余次。结合科尔沁草原旅游婚礼节、民俗体验、马拉松国际赛事等常态化品牌活动,吸引了超过3.8万名游客,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研学团在额仑草原采风(霍林郭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以旅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构建“传统节日+民俗节庆+特色活动”的多元旅游载体,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乌兰牧骑、科尔沁民歌传承人等文艺团体,开展“百团千场”文化下基层、“科尔沁婚礼实景剧”非遗展演、“草根文艺汇演”、民族团结主题惠民演出130余场次。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非遗展厅,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展演等活动30场次。创作《科尔沁婚礼》《歌从草原来》《奔腾吧蒙古马》等文艺作品21部,并通过“民族交融交流非遗展演展示基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区域赴各省区举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宣传推介活动12场次,举办查干乐团全国巡演、北京民族文化宫“永远的赞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场演出、“第八届草原旅游婚礼节”专场演出等系列文旅体验活动90余场次,不断增进各族群众间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美丽 李嘉慧提供:张艺菲、侯艺(实习生)审校:刘智博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