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五个三”工作法,引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实现“党建引领、干群同心、民族团结、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新发展格局。
开展“三亮”行动,打造先锋队伍强引领
在打造“最强党支部”过程中,达兰花嘎查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行动,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基层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中,不断明确党员身份定位,增强党员及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坚持把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嘎查“两委”及党员开展政策宣传、慰问老党员、环境整治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及党员为民服务的职责;建立党员承诺践诺台账,切实为群众办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的实事。今年以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草原书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等平台,组织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宣讲活动8场次,覆盖各族群众500余人次,积极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打造“三个小院”,强化振兴阵地夯基础
坚持以“传承石榴籽精神,加强民族情谊”为目标,因地制宜打造“石榴小院”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依托“石榴小院”,成立“石榴志愿服务队”,开展困难群众慰问、清理毒草黄花刺茄、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6场次,让各族群众共享创建成果;以赵岩华为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打造“技术小院”,为嘎查各族农牧户无偿传授、分享种植经验、农业技能和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将凭借自身手艺制作手工奶食品的萨仁图雅家庭打造为“产业小院”,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经济收入,激发周边群众参与庭院经济的热情,带动更多牧户增收致富。
创建“三个基地”,提升教育功能树精神
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来自天津、沈阳、赤峰等地的知识青年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深厚的民族情谊为基础,创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建设一处“知青之家”,做为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传承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将达兰花嘎查的老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马文化协会的成立者斯日吉嘎瓦修建的小型马文化博物馆创建为“蒙古马”精神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弘扬“蒙古马”精神,增强了各族群众凝聚力;为更好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服饰及刺绣技艺的发展,打造集培训、展销、参观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通过“以老带新教技艺,口口相传授经验”等传、帮、带方式,训练培养民族手工艺人才,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三大产业”,拓宽致富渠道促增收
达兰花嘎查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种养结合的主导产业和锦鸡儿加工、民族刺绣等辅助产业。一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现有肉牛存栏2100多头、肉羊存栏8000多只;近几年,达兰花嘎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落实高标准农田3000亩,新建棚圈5000平方、新建青贮窖3000立方;引导农牧民发展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倡种植玉米、青贮、紫花苜蓿、燕麦等农作物,实现农牧民自己的养殖饲草料自己供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农牧民收入。二是发展锦鸡儿产业。2021年,达兰花嘎查在苏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整合12个嘎查村1000万扶贫资金建设一处锦鸡儿产业生产加工车间,以锦鸡儿为原料生产畜牧饲料和生物燃料为主,实现了每个嘎查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解决了20个牧民的就业问题。三是发展刺绣产业。通过聘请专业老师培训周边群众从事民族刺绣工作,同时与相关企业联系,采取订单销售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民族刺绣制作,增加收入。达兰花嘎达从事民族刺绣产业的人有30人,平均增收年收入2万元。
探索“三治融合”,规范基层事务助和谐
达兰花嘎查探索创新“党建引领抓治理、联防联动促振兴”的基层治理模式,将全嘎查共分9个网格、下设9个网格员,12支志愿服务队,各网格员及志愿服务队协助党支部协调处理各类基层社会矛盾,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通过“三治融合”推动基层治理,自治,即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特色化打造“四议两公开”协商议事平台,群众有事都拿到会议上商量;德治,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移风易俗。以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举办“村晚”等文娱活动,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培养“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使村民们见贤思齐。法治,即实施“八五”普法,定期联合苏木司法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邀请内蒙古罕乌拉律师事务律师开展巡回普法讲座,为减少或解决多发的草牧场、林地经营权使用权纠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五个三”工作法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近年来,阿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五个三”工作法,引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实现“党建引领、干群同心、民族团结、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新发展格局。开展“三亮”行动,打造先锋队伍强引领在打造“最强党支部”过程中,达兰花嘎查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行动,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基层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中,不断明确党员身份定位,增强党员及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坚持把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嘎查“两委”及党员开展政策宣传、慰问老党员、环境整治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及党员为民服务的职责;建立党员承诺践诺台账,切实为群众办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的实事。今年以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草原书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等平台,组织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宣讲活动8场次,覆盖各族群众500余人次,积极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打造“三个小院”,强化振兴阵地夯基础坚持以“传承石榴籽精神,加强民族情谊”为目标,因地制宜打造“石榴小院”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依托“石榴小院”,成立“石榴志愿服务队”,开展困难群众慰问、清理毒草黄花刺茄、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6场次,让各族群众共享创建成果;以赵岩华为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打造“技术小院”,为嘎查各族农牧户无偿传授、分享种植经验、农业技能和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将凭借自身手艺制作手工奶食品的萨仁图雅家庭打造为“产业小院”,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经济收入,激发周边群众参与庭院经济的热情,带动更多牧户增收致富。创建“三个基地”,提升教育功能树精神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来自天津、沈阳、赤峰等地的知识青年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深厚的民族情谊为基础,创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建设一处“知青之家”,做为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传承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将达兰花嘎查的老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马文化协会的成立者斯日吉嘎瓦修建的小型马文化博物馆创建为“蒙古马”精神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弘扬“蒙古马”精神,增强了各族群众凝聚力;为更好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服饰及刺绣技艺的发展,打造集培训、展销、参观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通过“以老带新教技艺,口口相传授经验”等传、帮、带方式,训练培养民族手工艺人才,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三大产业”,拓宽致富渠道促增收达兰花嘎查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种养结合的主导产业和锦鸡儿加工、民族刺绣等辅助产业。一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现有肉牛存栏2100多头、肉羊存栏8000多只;近几年,达兰花嘎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落实高标准农田3000亩,新建棚圈5000平方、新建青贮窖3000立方;引导农牧民发展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倡种植玉米、青贮、紫花苜蓿、燕麦等农作物,实现农牧民自己的养殖饲草料自己供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农牧民收入。二是发展锦鸡儿产业。2021年,达兰花嘎查在苏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整合12个嘎查村1000万扶贫资金建设一处锦鸡儿产业生产加工车间,以锦鸡儿为原料生产畜牧饲料和生物燃料为主,实现了每个嘎查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解决了20个牧民的就业问题。三是发展刺绣产业。通过聘请专业老师培训周边群众从事民族刺绣工作,同时与相关企业联系,采取订单销售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民族刺绣制作,增加收入。达兰花嘎达从事民族刺绣产业的人有30人,平均增收年收入2万元。探索“三治融合”,规范基层事务助和谐达兰花嘎查探索创新“党建引领抓治理、联防联动促振兴”的基层治理模式,将全嘎查共分9个网格、下设9个网格员,12支志愿服务队,各网格员及志愿服务队协助党支部协调处理各类基层社会矛盾,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通过“三治融合”推动基层治理,自治,即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特色化打造“四议两公开”协商议事平台,群众有事都拿到会议上商量;德治,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移风易俗。以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举办“村晚”等文娱活动,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培养“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使村民们见贤思齐。法治,即实施“八五”普法,定期联合苏木司法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邀请内蒙古罕乌拉律师事务律师开展巡回普法讲座,为减少或解决多发的草牧场、林地经营权使用权纠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近年来,阿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五个三”工作法,引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实现“党建引领、干群同心、民族团结、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新发展格局。
开展“三亮”行动,打造先锋队伍强引领
在打造“最强党支部”过程中,达兰花嘎查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行动,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基层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中,不断明确党员身份定位,增强党员及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坚持把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定期组织嘎查“两委”及党员开展政策宣传、慰问老党员、环境整治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及党员为民服务的职责;建立党员承诺践诺台账,切实为群众办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需要的实事。今年以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草原书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等平台,组织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宣讲活动8场次,覆盖各族群众500余人次,积极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打造“三个小院”,强化振兴阵地夯基础
坚持以“传承石榴籽精神,加强民族情谊”为目标,因地制宜打造“石榴小院”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依托“石榴小院”,成立“石榴志愿服务队”,开展困难群众慰问、清理毒草黄花刺茄、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6场次,让各族群众共享创建成果;以赵岩华为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打造“技术小院”,为嘎查各族农牧户无偿传授、分享种植经验、农业技能和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将凭借自身手艺制作手工奶食品的萨仁图雅家庭打造为“产业小院”,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经济收入,激发周边群众参与庭院经济的热情,带动更多牧户增收致富。
创建“三个基地”,提升教育功能树精神
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来自天津、沈阳、赤峰等地的知识青年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深厚的民族情谊为基础,创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建设一处“知青之家”,做为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传承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将达兰花嘎查的老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马文化协会的成立者斯日吉嘎瓦修建的小型马文化博物馆创建为“蒙古马”精神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弘扬“蒙古马”精神,增强了各族群众凝聚力;为更好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服饰及刺绣技艺的发展,打造集培训、展销、参观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通过“以老带新教技艺,口口相传授经验”等传、帮、带方式,训练培养民族手工艺人才,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三大产业”,拓宽致富渠道促增收
达兰花嘎查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种养结合的主导产业和锦鸡儿加工、民族刺绣等辅助产业。一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现有肉牛存栏2100多头、肉羊存栏8000多只;近几年,达兰花嘎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落实高标准农田3000亩,新建棚圈5000平方、新建青贮窖3000立方;引导农牧民发展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倡种植玉米、青贮、紫花苜蓿、燕麦等农作物,实现农牧民自己的养殖饲草料自己供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农牧民收入。二是发展锦鸡儿产业。2021年,达兰花嘎查在苏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整合12个嘎查村1000万扶贫资金建设一处锦鸡儿产业生产加工车间,以锦鸡儿为原料生产畜牧饲料和生物燃料为主,实现了每个嘎查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解决了20个牧民的就业问题。三是发展刺绣产业。通过聘请专业老师培训周边群众从事民族刺绣工作,同时与相关企业联系,采取订单销售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民族刺绣制作,增加收入。达兰花嘎达从事民族刺绣产业的人有30人,平均增收年收入2万元。
探索“三治融合”,规范基层事务助和谐
达兰花嘎查探索创新“党建引领抓治理、联防联动促振兴”的基层治理模式,将全嘎查共分9个网格、下设9个网格员,12支志愿服务队,各网格员及志愿服务队协助党支部协调处理各类基层社会矛盾,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通过“三治融合”推动基层治理,自治,即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特色化打造“四议两公开”协商议事平台,群众有事都拿到会议上商量;德治,即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移风易俗。以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举办“村晚”等文娱活动,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培养“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使村民们见贤思齐。法治,即实施“八五”普法,定期联合苏木司法所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邀请内蒙古罕乌拉律师事务律师开展巡回普法讲座,为减少或解决多发的草牧场、林地经营权使用权纠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