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河套文化丨指尖上的非遗,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发布时间:2024-12-19 15:35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社   
分享到:
【字体:  

在巴彦淖尔,乌拉特铜银器与乌拉特刺绣宛如指尖上的明珠,闪耀着非遗魅力。如今,这些精湛的“指尖技艺”正逐步转化为蓬勃发展的“指尖经济”,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精髓,更在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焕发出全新活力与无限商机。

巴图陶高:精雕细琢,奏响乌拉特铜银器新韵

巴图陶高在制作银器

走进位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的巴图陶高手工艺品店,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壸、饮酒器皿等摆满货架,一件件银器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店内还摆放着许多造型精美的蒙古族银饰,其上雕琢着各种几何纹样、八宝图、动物、龙凤以及花卉等图案。

巴图陶高的作品

叮、叮、叮……店内不时响起锻造银器发出的金属碰撞声,这样的声音已经伴随店主巴图陶高40多年。在他心中,敲打在银器上的每一锤,都是一份坚守,更是他匠心独运、传承非遗的见证。今年61岁的巴图陶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乌拉特铜银器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制作生产生活器具或用品,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饰、酒具、马具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巴图陶高的作品

巴图陶高自幼在乌拉特草原长大,13岁便跟着邻居老银匠学习手艺,后又受岳父熏陶,掌握了多项手工艺技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巴图陶高不仅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银匠,还成为一名全能的手艺人。从木匠、皮匠到画匠,再到漆工、裁缝,蒙古族群众基本的生活工具和装饰用品,他都能制作得精巧细致。2003年,巴图陶高一家搬到海流图镇。2006年,他开设了一家手工艺品店。三四年后,他的手工艺品店逐渐打响了招牌,来找他定制银器的人越来越多。马鞍、头饰、银碗、蒙古刀、火链、耳钉、手镯等,都是他的拿手之作。每天早晨8点,巴图陶高的小店准时开门,一直到晚上10点才闭店。银器的手工制作,要经过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在巴图陶高看来,每一件手工制作的银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银器,仅凭手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的画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最简单的珊瑚戒指为例,得先用焊枪把银料烤化,用小锤子把化银打成银丝,然后用小镊子把银丝一条条地缠绕在宝石底座周围,再捏成不同的造型。这样的制作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和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热爱,是无法用心完成的。多年来,巴图陶高不断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图案和流线型设计,制作的乌拉特妇女头饰、马鞍、银碗等,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他店里的生意大部分是私人订单,像一套乌拉特妇女头饰的原料和制作费用从几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

巴图陶高的作品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前来向巴图陶高拜师学艺的学徒也越来越多。巴图陶高总是精心教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目前,巴图陶高已培养出16名徒弟,他们都开设了自己的银饰加工店,实现了增收致富。

巴图陶高的作品

今年33岁的阿木古楞,大学毕业后就跟着巴图陶高学习铜银器制作,之后开了店,生意非常红火。“我和老师学习了两年,特别喜欢这门传统技艺。现在老师身体不太好,我关了自己的店,跟着老师一起干,每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阿木古楞说。巴图陶高深知,振兴传统手工艺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他希望传统手工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我愿意为继承和弘扬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不遗余力,奋力前行。”巴图陶高坚定地说。

格日乐:一针一线,让古老艺术绽放新光彩

格日乐(左)在向客户介绍刺绣作品

在乌拉特草原上,格日乐的故事如同一幅精美的刺绣画卷,徐徐展开。格日乐出生于乌拉特后旗一个牧民家庭,从小便与手工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由姥姥和妈妈刺绣在手工服饰上的栩栩如生的图案,是她童年最喜爱的风景。儿时的格日乐,总是在姥姥和妈妈刺绣时,乖巧地在一旁帮忙整理材料、绕线,眼睛紧紧盯着她们如何设计图案、挑选材料。直至如今,那些场景仍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中。姥姥曾告诉她,刺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与学习,熟悉技法、图案设计原理以及面料特性,还要有耐心、细心与创新思维,才能绣出精美的作品。

格日乐的作品

随着时代发展,机器逐渐取代手工艺,姥姥和妈妈的精美刺绣品被尘封在柜底。一次偶然的机会,格日乐结识了89岁高龄仍坚持刺绣的乌拉特刺绣传承人查干达日,她的作品被珍藏在河套文化博物院。查干达日老师的作品和耐心讲解,重新点燃了格日乐心中对刺绣的热爱之火,也让她毅然踏上传承之路。此后,她又幸运地师从孟和其其格、阿拉腾花,在她们的引领下,格日乐的刺绣技艺得到了长足进步。格日乐告诉记者,乌拉特刺绣有着300多年历史,是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之一,是一项集手工、绘画、刺染等工艺为一体的非遗项目,遵循针法是“萨玛纳吉哈特古呼”,汉语称为梳子针法,使用的绣线是手工捻制,绣出的作品花纹立体感十足,肌理根根分明,图案生动鲜活。

格日乐的作品

“大家注意了,捻线一定要正捻70下,反捻70下……”在格日乐的工作室,格日乐为学员们讲解着乌拉特刺绣的构图、捻线、配色、针法等细节,并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授。学员们边听边看边做,学得非常认真。“我手中的是蒙古扁桃,它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缝隙中,耐寒耐旱、生命力强,寓意着不屈不挠、勇毅前行。”在绣蒙古扁桃花时,格日乐边讲解蒙古扁桃的花形和生长特点,边演示着不同的针法。在她看来,一针一线都是思绪的延伸,不同的针法更能展现出花的立体感与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多年来,格日乐不断创新开发新品,不再局限于服饰,制作出乌拉特刺绣首饰盒、香包、挂件、钥匙扣等10余种文创产品。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乌拉特刺绣走出草原,年收入近10万元。“如今,我们还将乌拉特刺绣与本土其他传统工艺相结合,研发出更多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广泛推广乌拉特传统手工艺和非遗产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格日乐说。

格日乐的作品

2019年,格日乐被评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市民间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传承,‘传’和‘承’是每一名非遗传承人应有的情怀。我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故事绣在衣裙上,不仅要讲给孩子们听,更要讲给世界听。”格日乐告诉记者,她已培养出1名市级、6名旗级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多年努力,格日乐在刺绣领域成绩斐然。她参加各类手工艺研修班与技能比赛,收获颇丰,还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让非遗走进校园,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她传授刺绣技艺的身影。她还借助侨联平台,与国内外手工艺人交流互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开设工坊、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新一代刺绣爱好者,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新的光彩。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北疆文化•河套文化丨指尖上的非遗,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发布时间:2024-12-19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社
朗读

北疆文化•河套文化丨指尖上的非遗,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在巴彦淖尔,乌拉特铜银器与乌拉特刺绣宛如指尖上的明珠,闪耀着非遗魅力。如今,这些精湛的“指尖技艺”正逐步转化为蓬勃发展的“指尖经济”,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精髓,更在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焕发出全新活力与无限商机。巴图陶高:精雕细琢,奏响乌拉特铜银器新韵巴图陶高在制作银器走进位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的巴图陶高手工艺品店,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壸、饮酒器皿等摆满货架,一件件银器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店内还摆放着许多造型精美的蒙古族银饰,其上雕琢着各种几何纹样、八宝图、动物、龙凤以及花卉等图案。巴图陶高的作品叮、叮、叮……店内不时响起锻造银器发出的金属碰撞声,这样的声音已经伴随店主巴图陶高40多年。在他心中,敲打在银器上的每一锤,都是一份坚守,更是他匠心独运、传承非遗的见证。今年61岁的巴图陶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乌拉特铜银器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制作生产生活器具或用品,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饰、酒具、马具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巴图陶高的作品巴图陶高自幼在乌拉特草原长大,13岁便跟着邻居老银匠学习手艺,后又受岳父熏陶,掌握了多项手工艺技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巴图陶高不仅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银匠,还成为一名全能的手艺人。从木匠、皮匠到画匠,再到漆工、裁缝,蒙古族群众基本的生活工具和装饰用品,他都能制作得精巧细致。2003年,巴图陶高一家搬到海流图镇。2006年,他开设了一家手工艺品店。三四年后,他的手工艺品店逐渐打响了招牌,来找他定制银器的人越来越多。马鞍、头饰、银碗、蒙古刀、火链、耳钉、手镯等,都是他的拿手之作。每天早晨8点,巴图陶高的小店准时开门,一直到晚上10点才闭店。银器的手工制作,要经过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在巴图陶高看来,每一件手工制作的银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银器,仅凭手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的画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最简单的珊瑚戒指为例,得先用焊枪把银料烤化,用小锤子把化银打成银丝,然后用小镊子把银丝一条条地缠绕在宝石底座周围,再捏成不同的造型。这样的制作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和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热爱,是无法用心完成的。多年来,巴图陶高不断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图案和流线型设计,制作的乌拉特妇女头饰、马鞍、银碗等,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他店里的生意大部分是私人订单,像一套乌拉特妇女头饰的原料和制作费用从几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巴图陶高的作品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前来向巴图陶高拜师学艺的学徒也越来越多。巴图陶高总是精心教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目前,巴图陶高已培养出16名徒弟,他们都开设了自己的银饰加工店,实现了增收致富。巴图陶高的作品今年33岁的阿木古楞,大学毕业后就跟着巴图陶高学习铜银器制作,之后开了店,生意非常红火。“我和老师学习了两年,特别喜欢这门传统技艺。现在老师身体不太好,我关了自己的店,跟着老师一起干,每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阿木古楞说。巴图陶高深知,振兴传统手工艺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他希望传统手工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我愿意为继承和弘扬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不遗余力,奋力前行。”巴图陶高坚定地说。格日乐:一针一线,让古老艺术绽放新光彩格日乐(左)在向客户介绍刺绣作品在乌拉特草原上,格日乐的故事如同一幅精美的刺绣画卷,徐徐展开。格日乐出生于乌拉特后旗一个牧民家庭,从小便与手工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由姥姥和妈妈刺绣在手工服饰上的栩栩如生的图案,是她童年最喜爱的风景。儿时的格日乐,总是在姥姥和妈妈刺绣时,乖巧地在一旁帮忙整理材料、绕线,眼睛紧紧盯着她们如何设计图案、挑选材料。直至如今,那些场景仍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中。姥姥曾告诉她,刺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与学习,熟悉技法、图案设计原理以及面料特性,还要有耐心、细心与创新思维,才能绣出精美的作品。格日乐的作品随着时代发展,机器逐渐取代手工艺,姥姥和妈妈的精美刺绣品被尘封在柜底。一次偶然的机会,格日乐结识了89岁高龄仍坚持刺绣的乌拉特刺绣传承人查干达日,她的作品被珍藏在河套文化博物院。查干达日老师的作品和耐心讲解,重新点燃了格日乐心中对刺绣的热爱之火,也让她毅然踏上传承之路。此后,她又幸运地师从孟和其其格、阿拉腾花,在她们的引领下,格日乐的刺绣技艺得到了长足进步。格日乐告诉记者,乌拉特刺绣有着300多年历史,是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之一,是一项集手工、绘画、刺染等工艺为一体的非遗项目,遵循针法是“萨玛纳吉哈特古呼”,汉语称为梳子针法,使用的绣线是手工捻制,绣出的作品花纹立体感十足,肌理根根分明,图案生动鲜活。格日乐的作品“大家注意了,捻线一定要正捻70下,反捻70下……”在格日乐的工作室,格日乐为学员们讲解着乌拉特刺绣的构图、捻线、配色、针法等细节,并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授。学员们边听边看边做,学得非常认真。“我手中的是蒙古扁桃,它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缝隙中,耐寒耐旱、生命力强,寓意着不屈不挠、勇毅前行。”在绣蒙古扁桃花时,格日乐边讲解蒙古扁桃的花形和生长特点,边演示着不同的针法。在她看来,一针一线都是思绪的延伸,不同的针法更能展现出花的立体感与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多年来,格日乐不断创新开发新品,不再局限于服饰,制作出乌拉特刺绣首饰盒、香包、挂件、钥匙扣等10余种文创产品。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乌拉特刺绣走出草原,年收入近10万元。“如今,我们还将乌拉特刺绣与本土其他传统工艺相结合,研发出更多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广泛推广乌拉特传统手工艺和非遗产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格日乐说。格日乐的作品2019年,格日乐被评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市民间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传承,‘传’和‘承’是每一名非遗传承人应有的情怀。我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故事绣在衣裙上,不仅要讲给孩子们听,更要讲给世界听。”格日乐告诉记者,她已培养出1名市级、6名旗级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多年努力,格日乐在刺绣领域成绩斐然。她参加各类手工艺研修班与技能比赛,收获颇丰,还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让非遗走进校园,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她传授刺绣技艺的身影。她还借助侨联平台,与国内外手工艺人交流互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开设工坊、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新一代刺绣爱好者,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新的光彩。

在巴彦淖尔,乌拉特铜银器与乌拉特刺绣宛如指尖上的明珠,闪耀着非遗魅力。如今,这些精湛的“指尖技艺”正逐步转化为蓬勃发展的“指尖经济”,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精髓,更在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焕发出全新活力与无限商机。

巴图陶高:精雕细琢,奏响乌拉特铜银器新韵

巴图陶高在制作银器

走进位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的巴图陶高手工艺品店,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壸、饮酒器皿等摆满货架,一件件银器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店内还摆放着许多造型精美的蒙古族银饰,其上雕琢着各种几何纹样、八宝图、动物、龙凤以及花卉等图案。

巴图陶高的作品

叮、叮、叮……店内不时响起锻造银器发出的金属碰撞声,这样的声音已经伴随店主巴图陶高40多年。在他心中,敲打在银器上的每一锤,都是一份坚守,更是他匠心独运、传承非遗的见证。今年61岁的巴图陶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乌拉特铜银器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制作生产生活器具或用品,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饰、酒具、马具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巴图陶高的作品

巴图陶高自幼在乌拉特草原长大,13岁便跟着邻居老银匠学习手艺,后又受岳父熏陶,掌握了多项手工艺技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巴图陶高不仅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银匠,还成为一名全能的手艺人。从木匠、皮匠到画匠,再到漆工、裁缝,蒙古族群众基本的生活工具和装饰用品,他都能制作得精巧细致。2003年,巴图陶高一家搬到海流图镇。2006年,他开设了一家手工艺品店。三四年后,他的手工艺品店逐渐打响了招牌,来找他定制银器的人越来越多。马鞍、头饰、银碗、蒙古刀、火链、耳钉、手镯等,都是他的拿手之作。每天早晨8点,巴图陶高的小店准时开门,一直到晚上10点才闭店。银器的手工制作,要经过熔银、锻打、下料、做铅托、雕花、焊接、清洗等工艺流程。在巴图陶高看来,每一件手工制作的银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想制作出精美的银器,仅凭手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的画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最简单的珊瑚戒指为例,得先用焊枪把银料烤化,用小锤子把化银打成银丝,然后用小镊子把银丝一条条地缠绕在宝石底座周围,再捏成不同的造型。这样的制作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和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热爱,是无法用心完成的。多年来,巴图陶高不断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图案和流线型设计,制作的乌拉特妇女头饰、马鞍、银碗等,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他店里的生意大部分是私人订单,像一套乌拉特妇女头饰的原料和制作费用从几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

巴图陶高的作品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前来向巴图陶高拜师学艺的学徒也越来越多。巴图陶高总是精心教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目前,巴图陶高已培养出16名徒弟,他们都开设了自己的银饰加工店,实现了增收致富。

巴图陶高的作品

今年33岁的阿木古楞,大学毕业后就跟着巴图陶高学习铜银器制作,之后开了店,生意非常红火。“我和老师学习了两年,特别喜欢这门传统技艺。现在老师身体不太好,我关了自己的店,跟着老师一起干,每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阿木古楞说。巴图陶高深知,振兴传统手工艺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他希望传统手工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我愿意为继承和弘扬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不遗余力,奋力前行。”巴图陶高坚定地说。

格日乐:一针一线,让古老艺术绽放新光彩

格日乐(左)在向客户介绍刺绣作品

在乌拉特草原上,格日乐的故事如同一幅精美的刺绣画卷,徐徐展开。格日乐出生于乌拉特后旗一个牧民家庭,从小便与手工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由姥姥和妈妈刺绣在手工服饰上的栩栩如生的图案,是她童年最喜爱的风景。儿时的格日乐,总是在姥姥和妈妈刺绣时,乖巧地在一旁帮忙整理材料、绕线,眼睛紧紧盯着她们如何设计图案、挑选材料。直至如今,那些场景仍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记忆中。姥姥曾告诉她,刺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与学习,熟悉技法、图案设计原理以及面料特性,还要有耐心、细心与创新思维,才能绣出精美的作品。

格日乐的作品

随着时代发展,机器逐渐取代手工艺,姥姥和妈妈的精美刺绣品被尘封在柜底。一次偶然的机会,格日乐结识了89岁高龄仍坚持刺绣的乌拉特刺绣传承人查干达日,她的作品被珍藏在河套文化博物院。查干达日老师的作品和耐心讲解,重新点燃了格日乐心中对刺绣的热爱之火,也让她毅然踏上传承之路。此后,她又幸运地师从孟和其其格、阿拉腾花,在她们的引领下,格日乐的刺绣技艺得到了长足进步。格日乐告诉记者,乌拉特刺绣有着300多年历史,是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之一,是一项集手工、绘画、刺染等工艺为一体的非遗项目,遵循针法是“萨玛纳吉哈特古呼”,汉语称为梳子针法,使用的绣线是手工捻制,绣出的作品花纹立体感十足,肌理根根分明,图案生动鲜活。

格日乐的作品

“大家注意了,捻线一定要正捻70下,反捻70下……”在格日乐的工作室,格日乐为学员们讲解着乌拉特刺绣的构图、捻线、配色、针法等细节,并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授。学员们边听边看边做,学得非常认真。“我手中的是蒙古扁桃,它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缝隙中,耐寒耐旱、生命力强,寓意着不屈不挠、勇毅前行。”在绣蒙古扁桃花时,格日乐边讲解蒙古扁桃的花形和生长特点,边演示着不同的针法。在她看来,一针一线都是思绪的延伸,不同的针法更能展现出花的立体感与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多年来,格日乐不断创新开发新品,不再局限于服饰,制作出乌拉特刺绣首饰盒、香包、挂件、钥匙扣等10余种文创产品。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乌拉特刺绣走出草原,年收入近10万元。“如今,我们还将乌拉特刺绣与本土其他传统工艺相结合,研发出更多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广泛推广乌拉特传统手工艺和非遗产品,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格日乐说。

格日乐的作品

2019年,格日乐被评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市民间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传承,‘传’和‘承’是每一名非遗传承人应有的情怀。我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故事绣在衣裙上,不仅要讲给孩子们听,更要讲给世界听。”格日乐告诉记者,她已培养出1名市级、6名旗级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多年努力,格日乐在刺绣领域成绩斐然。她参加各类手工艺研修班与技能比赛,收获颇丰,还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让非遗走进校园,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她传授刺绣技艺的身影。她还借助侨联平台,与国内外手工艺人交流互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开设工坊、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新一代刺绣爱好者,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