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文化浸润铸同心 和谐发展共进步
发布时间:2025-03-23 19:36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字体:  


新春开学季,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晨丰中学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课堂上,“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最美草原为航天”这些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被深情重温,两位巴彦淖尔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走进校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莘莘学子心间。

杭锦后旗晨丰中学“开学第一课”

近日,红纽带服务中心为中山、西郊、塞上星三个社区居民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汇社区和谐景”宣讲活动, 60多位居民参与。“今天的宣讲通俗易懂,邻里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就是最现实的团结,小团结定能迎来大奋进。”西郊社区张大爷听完后与邻居们分享起了自己的感受。讲座结束后,居民们开启了情感交流模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人的故事和经历,互相鼓励和支持,维系邻里温情。

陕坝镇各社区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与社区党委、包联共建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展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工作,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激发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新动能。

以文化人,汇聚奋进力量。杭锦后旗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动人的旋律传递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利用“两月一周”、传统节日等时机,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书画展、摄影展、老报纸展等系列活动。杭锦后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星说:“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传递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让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摄影展

精准滴灌,宣传教育浸润人心。按照“全旗参与、全域动员”的原则,在重要交通路口、医院学校、商超宾馆、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宣传条幅1200余条、LED电子屏宣传600余处,增加道旗1500余面,打造景观小品25处,实现宣传全覆盖。深入机关、社区、企业等地举办宣讲170余场,受众达上万人。旗内新闻媒体及政务新媒体均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成功打造“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民族团结“主播说”等4个特色栏目,播发微视频150余个。

载体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2024年5月,杭锦后旗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全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传统文化挖掘培育等领域的校地合作。聘请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河套学院7位专家学者和本地22位理论研究工作者为研究中心智库成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重点问题和专项课题调查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的形式,开展校地共建、联合宣传、联合调研等方面合作,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观摩调研16次,面向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中小学生开展主题宣讲9场,受众超过1200人。

杭锦后旗文联主席郎有存是研究中心的一员,他说:“中心的各类活动深入挖掘和展现了这片土地上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厚重历史,激励大家更好地建设幸福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经过研究中心智库成员潜心研究,“青少年共同体意识的养成教育、党员干部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路径、酒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课题在2024年年终之际开花结果,研究成果研讨分享会上,9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新经验、新举措,共同推动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走进杭锦后旗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杭锦后旗将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在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

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   终审:刘智博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市动态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文化浸润铸同心 和谐发展共进步

发布时间:2025-03-23
来源:​人民日报
朗读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文化浸润铸同心 和谐发展共进步, 新春开学季,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晨丰中学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课堂上,“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最美草原为航天”这些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被深情重温,两位巴彦淖尔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走进校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莘莘学子心间。杭锦后旗晨丰中学“开学第一课”近日,红纽带服务中心为中山、西郊、塞上星三个社区居民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汇社区和谐景”宣讲活动, 60多位居民参与。“今天的宣讲通俗易懂,邻里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就是最现实的团结,小团结定能迎来大奋进。”西郊社区张大爷听完后与邻居们分享起了自己的感受。讲座结束后,居民们开启了情感交流模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人的故事和经历,互相鼓励和支持,维系邻里温情。陕坝镇各社区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与社区党委、包联共建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展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工作,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激发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新动能。以文化人,汇聚奋进力量。杭锦后旗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动人的旋律传递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利用“两月一周”、传统节日等时机,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书画展、摄影展、老报纸展等系列活动。杭锦后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星说:“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传递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让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摄影展精准滴灌,宣传教育浸润人心。按照“全旗参与、全域动员”的原则,在重要交通路口、医院学校、商超宾馆、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宣传条幅1200余条、LED电子屏宣传600余处,增加道旗1500余面,打造景观小品25处,实现宣传全覆盖。深入机关、社区、企业等地举办宣讲170余场,受众达上万人。旗内新闻媒体及政务新媒体均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成功打造“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民族团结“主播说”等4个特色栏目,播发微视频150余个。载体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2024年5月,杭锦后旗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全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传统文化挖掘培育等领域的校地合作。聘请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河套学院7位专家学者和本地22位理论研究工作者为研究中心智库成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重点问题和专项课题调查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的形式,开展校地共建、联合宣传、联合调研等方面合作,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观摩调研16次,面向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中小学生开展主题宣讲9场,受众超过1200人。杭锦后旗文联主席郎有存是研究中心的一员,他说:“中心的各类活动深入挖掘和展现了这片土地上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厚重历史,激励大家更好地建设幸福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经过研究中心智库成员潜心研究,“青少年共同体意识的养成教育、党员干部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路径、酒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课题在2024年年终之际开花结果,研究成果研讨分享会上,9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新经验、新举措,共同推动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走进杭锦后旗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杭锦后旗将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在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  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   终审:刘智博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新春开学季,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晨丰中学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课堂上,“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最美草原为航天”这些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被深情重温,两位巴彦淖尔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走进校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莘莘学子心间。

杭锦后旗晨丰中学“开学第一课”

近日,红纽带服务中心为中山、西郊、塞上星三个社区居民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共汇社区和谐景”宣讲活动, 60多位居民参与。“今天的宣讲通俗易懂,邻里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就是最现实的团结,小团结定能迎来大奋进。”西郊社区张大爷听完后与邻居们分享起了自己的感受。讲座结束后,居民们开启了情感交流模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人的故事和经历,互相鼓励和支持,维系邻里温情。

陕坝镇各社区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成立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与社区党委、包联共建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开展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等工作,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激发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社区环境新动能。

以文化人,汇聚奋进力量。杭锦后旗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一家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动人的旋律传递民族团结的深情厚谊。利用“两月一周”、传统节日等时机,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书画展、摄影展、老报纸展等系列活动。杭锦后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星说:“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传递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让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摄影展

精准滴灌,宣传教育浸润人心。按照“全旗参与、全域动员”的原则,在重要交通路口、医院学校、商超宾馆、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宣传条幅1200余条、LED电子屏宣传600余处,增加道旗1500余面,打造景观小品25处,实现宣传全覆盖。深入机关、社区、企业等地举办宣讲170余场,受众达上万人。旗内新闻媒体及政务新媒体均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成功打造“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民族团结“主播说”等4个特色栏目,播发微视频150余个。

载体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2024年5月,杭锦后旗率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全面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传统文化挖掘培育等领域的校地合作。聘请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河套学院7位专家学者和本地22位理论研究工作者为研究中心智库成员,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重点问题和专项课题调查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指导”的形式,开展校地共建、联合宣传、联合调研等方面合作,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观摩调研16次,面向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中小学生开展主题宣讲9场,受众超过1200人。

杭锦后旗文联主席郎有存是研究中心的一员,他说:“中心的各类活动深入挖掘和展现了这片土地上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厚重历史,激励大家更好地建设幸福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经过研究中心智库成员潜心研究,“青少年共同体意识的养成教育、党员干部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路径、酒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课题在2024年年终之际开花结果,研究成果研讨分享会上,9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新经验、新举措,共同推动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走进杭锦后旗民族团结主题公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杭锦后旗将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交流,在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

复审:张艺菲、曹娜(实习生)   终审:刘智博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