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民甘露》随着藏文《丹珠尔》的翻译传播到蒙古地区,先后产生了5种蒙古文译本并广泛流传,深刻影响了蒙古族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育民甘露》在印度、西藏和蒙古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学交流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历来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蒙古国著名学者呈•达木丁苏伦、拉•呼日勒巴特尔等藏学家都曾经不同程度地深入研究过《育民甘露》。该书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育民甘露》的蒙译本和藏译本进行了跨语言的比较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新的见解,把《育民甘露》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
在研究的问题和内容方面,该书在第一章中对翻译《育民甘露》的几位蒙古族翻译家的生平和翻译活动做了详细的考证并纠正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几点偏颇之处,认真查阅蒙古文《丹珠尔》等文献发现了许多新的资料,补充和澄清了翻译家翻译作品的一些疑难问题。譬如,对翻译家阿旺丹培勒在翻译《丹珠尔》的工程中具体承担的翻译工作的考证反映了作者勤奋努力的学术作风。同样,对《育民甘露》蒙译本翻译时间和校勘出版年代的考证也同样显示了作者的学术功底。
第二章,分四个小节阐述了《育民甘露》蒙译本之间的关系。第一节讨论了作者新发现的《育民甘露》手抄本的来源问题,考证结论为该版本源于固师罗桑丹金在蒙古文《丹珠尔》中的译文。第二节首先对比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蒙译《育民甘露》和布里亚特嘎拉桑金巴蒙译《育民甘露》,得知嘎拉桑金巴的版本源自于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的《育民甘露》,是对其进行的校勘。其次,对比该两个版本与德格版藏文《丹珠尔》中的《育民甘露》,并总结了嘎拉桑金巴版《育民甘露》的校勘特点。第三节首先将布里亚特诺木图·额仁钦的《育民甘露》分别与嘎拉桑金巴和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的《育民甘露》做了详尽的比较,提出布里亚特诺木图·额仁钦的《育民甘露》参考藏文德格版《育民甘露》的同时,再次校勘了嘎拉桑金巴的校勘本。其次、比对布里亚特诺木图·额仁钦的《育民甘露》与《丹珠尔》中的《育民甘露》,阐述了其校勘特点。第四节讨论了作者新发现的《育民甘露》手抄本中的注解故事,认为该版本源自大固师·阿旺丹皮勒所译《育民甘露》的注解故事。
第三章,分三个小节研究了《育民甘露》藏文及蒙古文版本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对北京版、卓尼版、德格版、那塘版等四种藏文版《丹珠尔》中收录的《育民甘露》进行了文本对比,统计出其文字差异,将藏文《育民甘露》版本分为《北京—那塘》和《德格—卓尼》两种流传系统。第二节通过对《育民甘露》蒙、藏文版本间的比较,梳理了蒙古文《育民甘露》各版本与藏文版本之间的脉络问题。提出蒙古文《丹珠尔》中的固师罗桑丹金译本来自于藏文《丹珠尔》中《育民甘露》的《北京—那塘》系统,大固师·阿旺丹皮勒和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的译本来自于藏文《丹珠尔》中《育民甘露》的《德格—卓尼》系统;而布里亚特嘎拉桑金巴的《育民甘露》是在参考《德格—卓尼》版的基础上,对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育民甘露》的校勘本;布里亚特诺木图·额仁钦的《育民甘露》则是在参考《德格—卓尼》版的基础上,对布里亚特嘎拉桑金巴《育民甘露》的校勘本。第三节将《育民甘露》蒙古文版本按其翻译特点划分为固师罗桑丹金翻译系统、阿旺丹皮勒翻译系统、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翻译系统等三种系统,同时总结了其编译传播的总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