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个人】尼玛——守护祖国边境的“活界碑”
发布时间:2024-12-24 18:41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分享到:
【字体:  

尼玛,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469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作为居边护边堡垒户,53年来,她每天沿着广袤荒凉的戈壁边境线巡逻8个小时以上。面对复杂的边境形势、恶劣的自然环境,她不忘初心、不负使命,默默坚守在最热爱的土地上,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保卫边境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最初的步行,到后来的骑骆驼,再到现在的铁骆驼,她累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称为中蒙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北疆楷模等称号。

一次选择,满怀豪情赴边关

1971年,年仅25岁的尼玛响应组织号召,背起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翻沙岭穿戈壁,来到了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在茫茫戈壁上安下了家。

黄沙戈壁上,尼玛常年独自背着枪,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巡逻。刚到“8号点,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抱着枪、装着弹睡觉是常态,尼玛时刻准备着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她的嘴唇上经常是一道道血口子,皮肤因久经风吹日晒而干裂黝黑。冬天天寒地冻,一壶冰凉透骨的水、一块锅盔就是她一天的饮食。

对牺牲,尼玛早有准备。子弹缠在腰间,枪用绳子系在手臂上,贴身口袋里时刻装着一颗子弹,她时常告诉自己,如果遇到敌人,千万不能被活捉,最后一颗子弹要留给自己。

战天斗地,坚韧不拔守家园

戍边生活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1975年,当年一起戍边的同伴陆续离开,搬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边防战士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尼玛却毅然写下入党申请书,坚定地留了下来,一家人继续坚守在戈壁深处。

荒凉的无人区,寂静的8号点,尼玛是连长,儿子是小兵,她每天带着儿子哈达布和放牧、巡边,二人相依相伴。

戈壁滩天气说变就变。为了守边,他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坚持巡逻,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母子俩巡边突遇沙尘暴,肆虐的狂风卷起黄沙遮蔽了天空,伸手不见五指,孩子的哭声和母亲的叫喊声,在狂怒的风中显得那么微弱,3个多小时过去了,风终于停止了咆哮,尼玛和儿子躲在卧着的骆驼身后,逃过一劫。

50多年的守边生涯,尼玛带着儿子一边放牧,一边沿边境线巡逻,协助边防官兵盯着边境线的一举一动。为防止人畜越境,她一刻都不敢放松。蒙方有越境的牲畜,他们想方设法送回去,而他们自己的牲畜如果越境,为了避免发生矛盾和冲突,她选择了顺其自然。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区常年有狼群出没,这些年来,尼玛家损失的驼羔、羊羔难以计数,但她从来不计较这些个人得失。

鱼水情深,军民同心筑屏障

恩格日乌苏边防线除了边防连队之外没有一户人家。边防连队的新兵刚分配到连队,恶劣的环境、枯燥的训练、艰苦的巡逻、饮食的不习惯,让初来乍到的小战士们偷偷地抹眼泪。尼玛经常让儿子带战士们到家里,给他们煮手抓肉、缝补衣服、做奶酪和奶皮等奶食品。

连队负责守护巡逻的地域面积大,即使开车每天将整个防区跑下来也要将近一整天时间,尼玛老人家就成了战士们巡逻途中小憩的休息站。尼玛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着战士们,边防战士亲切地称她为尼玛额吉

尼玛帮连队放养军驼,一放就是十多年。物资匮乏的年代,在沙漠牧区,胡麻油极其珍贵,尼玛平日里十分节俭,一日三餐很少放油。可遇到乏困的骆驼,她就大方地用胡麻油给骆驼开小灶,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军驼个个膘肥体壮。

恩格日乌苏边防连搬至新驻地,接电拉线需要从尼玛家草场穿过,连队上门谈经济补偿时,尼玛谢绝了,在她眼里,只要是有利于守边戍边的事,都值得自己做好。

薪火相传,矢志不渝戍北疆

为国守边,代代相传。尼玛说:党和国家让我来守边,我就要一直守下去。

儿子哈达布和18岁时也成了一名巡边员。2018年,边防部队给予哈达布和可以随着边境线巡防的特权,哈达布和是获此殊荣的牧民第一人。2023年,孙子宝泉放弃留在盟府巴彦浩特工作生活的机会,成为塔木素边防派出所的辅警,接过了奶奶和父亲手中的巡边接力棒,成为一名新时代守边人。

如今的尼玛家既是居边戍边堡垒户,也是驼乡红十字应急救护站”“边境动物疫情报告点”“爱国戍边教育地”……在尼玛事迹的感召下,全旗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先后组建了边防驼运排、女子护边队,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加入守边戍边行动中,与尼玛老人共同守护着祖国北疆。

尼玛奉献全部青春守护边境安宁,用半个世纪人生兑现了她一诺如山的坚守,在大漠戈壁中竖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安全稳定的屏障。

【模范个人】尼玛——守护祖国边境的“活界碑”

发布时间:2024-12-24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朗读

【模范个人】尼玛——守护祖国边境的“活界碑”, 尼玛,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46年9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作为居边护边堡垒户,53年来,她每天沿着广袤荒凉的戈壁边境线巡逻8个小时以上。面对复杂的边境形势、恶劣的自然环境,她不忘初心、不负使命,默默坚守在最热爱的土地上,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保卫边境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最初的步行,到后来的骑骆驼,再到现在的“铁骆驼”,她累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称为中蒙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北疆楷模”等称号。一次选择,满怀豪情赴边关1971年,年仅25岁的尼玛响应组织号召,背起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翻沙岭穿戈壁,来到了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在茫茫戈壁上安下了家。黄沙戈壁上,尼玛常年独自背着枪,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巡逻。刚到“8号点”,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抱着枪、装着弹睡觉是常态,尼玛时刻准备着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她的嘴唇上经常是一道道血口子,皮肤因久经风吹日晒而干裂黝黑。冬天天寒地冻,一壶冰凉透骨的水、一块“锅盔”就是她一天的饮食。对牺牲,尼玛早有准备。子弹缠在腰间,枪用绳子系在手臂上,贴身口袋里时刻装着一颗子弹,她时常告诉自己,如果遇到敌人,千万不能被活捉,最后一颗子弹要留给自己。战天斗地,坚韧不拔守家园戍边生活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1975年,当年一起戍边的同伴陆续离开,搬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边防战士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尼玛却毅然写下入党申请书,坚定地留了下来,一家人继续坚守在戈壁深处。荒凉的无人区,寂静的8号点,尼玛是“连长”,儿子是“小兵”,她每天带着儿子哈达布和放牧、巡边,二人相依相伴。戈壁滩天气说变就变。为了守边,他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坚持巡逻,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母子俩巡边突遇沙尘暴,肆虐的狂风卷起黄沙遮蔽了天空,伸手不见五指,孩子的哭声和母亲的叫喊声,在狂怒的风中显得那么微弱,3个多小时过去了,风终于停止了咆哮,尼玛和儿子躲在卧着的骆驼身后,逃过一劫。50多年的守边生涯,尼玛带着儿子一边放牧,一边沿边境线巡逻,协助边防官兵盯着边境线的一举一动。为防止人畜越境,她一刻都不敢放松。蒙方有越境的牲畜,他们想方设法送回去,而他们自己的牲畜如果越境,为了避免发生矛盾和冲突,她选择了顺其自然。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区常年有狼群出没,这些年来,尼玛家损失的驼羔、羊羔难以计数,但她从来不计较这些个人得失。鱼水情深,军民同心筑屏障恩格日乌苏边防线除了边防连队之外没有一户人家。边防连队的新兵刚分配到连队,恶劣的环境、枯燥的训练、艰苦的巡逻、饮食的不习惯,让初来乍到的小战士们偷偷地抹眼泪。尼玛经常让儿子带战士们到家里,给他们煮手抓肉、缝补衣服、做奶酪和奶皮等奶食品。连队负责守护巡逻的地域面积大,即使开车每天将整个防区跑下来也要将近一整天时间,尼玛老人家就成了战士们巡逻途中小憩的休息站。尼玛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着战士们,边防战士亲切地称她为“尼玛额吉”。尼玛帮连队放养军驼,一放就是十多年。物资匮乏的年代,在沙漠牧区,胡麻油极其珍贵,尼玛平日里十分节俭,一日三餐很少放油。可遇到乏困的骆驼,她就大方地用胡麻油给骆驼开“小灶”,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军驼个个膘肥体壮。恩格日乌苏边防连搬至新驻地,接电拉线需要从尼玛家草场穿过,连队上门谈经济补偿时,尼玛谢绝了,在她眼里,只要是有利于守边戍边的事,都值得自己做好。薪火相传,矢志不渝戍北疆为国守边,代代相传。尼玛说:“党和国家让我来守边,我就要一直守下去。”儿子哈达布和18岁时也成了一名巡边员。2018年,边防部队给予哈达布和可以随着边境线巡防的特权,哈达布和是获此殊荣的牧民第一人。2023年,孙子宝泉放弃留在盟府巴彦浩特工作生活的机会,成为塔木素边防派出所的辅警,接过了奶奶和父亲手中的巡边“接力棒”,成为一名新时代守边人。如今的尼玛家既是“居边戍边堡垒户”,也是“驼乡红十字应急救护站”“边境动物疫情报告点”“爱国戍边教育地”……在尼玛事迹的感召下,全旗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先后组建了“边防驼运排”、女子护边队,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加入守边戍边行动中,与尼玛老人共同守护着祖国北疆。尼玛奉献全部青春守护边境安宁,用半个世纪人生兑现了她“一诺如山”的坚守,在大漠戈壁中竖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安全稳定的屏障。

尼玛,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469月出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作为居边护边堡垒户,53年来,她每天沿着广袤荒凉的戈壁边境线巡逻8个小时以上。面对复杂的边境形势、恶劣的自然环境,她不忘初心、不负使命,默默坚守在最热爱的土地上,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保卫边境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最初的步行,到后来的骑骆驼,再到现在的铁骆驼,她累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称为中蒙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北疆楷模等称号。

一次选择,满怀豪情赴边关

1971年,年仅25岁的尼玛响应组织号召,背起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翻沙岭穿戈壁,来到了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在茫茫戈壁上安下了家。

黄沙戈壁上,尼玛常年独自背着枪,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巡逻。刚到“8号点,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抱着枪、装着弹睡觉是常态,尼玛时刻准备着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她的嘴唇上经常是一道道血口子,皮肤因久经风吹日晒而干裂黝黑。冬天天寒地冻,一壶冰凉透骨的水、一块锅盔就是她一天的饮食。

对牺牲,尼玛早有准备。子弹缠在腰间,枪用绳子系在手臂上,贴身口袋里时刻装着一颗子弹,她时常告诉自己,如果遇到敌人,千万不能被活捉,最后一颗子弹要留给自己。

战天斗地,坚韧不拔守家园

戍边生活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1975年,当年一起戍边的同伴陆续离开,搬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边防战士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尼玛却毅然写下入党申请书,坚定地留了下来,一家人继续坚守在戈壁深处。

荒凉的无人区,寂静的8号点,尼玛是连长,儿子是小兵,她每天带着儿子哈达布和放牧、巡边,二人相依相伴。

戈壁滩天气说变就变。为了守边,他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坚持巡逻,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母子俩巡边突遇沙尘暴,肆虐的狂风卷起黄沙遮蔽了天空,伸手不见五指,孩子的哭声和母亲的叫喊声,在狂怒的风中显得那么微弱,3个多小时过去了,风终于停止了咆哮,尼玛和儿子躲在卧着的骆驼身后,逃过一劫。

50多年的守边生涯,尼玛带着儿子一边放牧,一边沿边境线巡逻,协助边防官兵盯着边境线的一举一动。为防止人畜越境,她一刻都不敢放松。蒙方有越境的牲畜,他们想方设法送回去,而他们自己的牲畜如果越境,为了避免发生矛盾和冲突,她选择了顺其自然。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区常年有狼群出没,这些年来,尼玛家损失的驼羔、羊羔难以计数,但她从来不计较这些个人得失。

鱼水情深,军民同心筑屏障

恩格日乌苏边防线除了边防连队之外没有一户人家。边防连队的新兵刚分配到连队,恶劣的环境、枯燥的训练、艰苦的巡逻、饮食的不习惯,让初来乍到的小战士们偷偷地抹眼泪。尼玛经常让儿子带战士们到家里,给他们煮手抓肉、缝补衣服、做奶酪和奶皮等奶食品。

连队负责守护巡逻的地域面积大,即使开车每天将整个防区跑下来也要将近一整天时间,尼玛老人家就成了战士们巡逻途中小憩的休息站。尼玛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着战士们,边防战士亲切地称她为尼玛额吉

尼玛帮连队放养军驼,一放就是十多年。物资匮乏的年代,在沙漠牧区,胡麻油极其珍贵,尼玛平日里十分节俭,一日三餐很少放油。可遇到乏困的骆驼,她就大方地用胡麻油给骆驼开小灶,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军驼个个膘肥体壮。

恩格日乌苏边防连搬至新驻地,接电拉线需要从尼玛家草场穿过,连队上门谈经济补偿时,尼玛谢绝了,在她眼里,只要是有利于守边戍边的事,都值得自己做好。

薪火相传,矢志不渝戍北疆

为国守边,代代相传。尼玛说:党和国家让我来守边,我就要一直守下去。

儿子哈达布和18岁时也成了一名巡边员。2018年,边防部队给予哈达布和可以随着边境线巡防的特权,哈达布和是获此殊荣的牧民第一人。2023年,孙子宝泉放弃留在盟府巴彦浩特工作生活的机会,成为塔木素边防派出所的辅警,接过了奶奶和父亲手中的巡边接力棒,成为一名新时代守边人。

如今的尼玛家既是居边戍边堡垒户,也是驼乡红十字应急救护站”“边境动物疫情报告点”“爱国戍边教育地”……在尼玛事迹的感召下,全旗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先后组建了边防驼运排、女子护边队,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加入守边戍边行动中,与尼玛老人共同守护着祖国北疆。

尼玛奉献全部青春守护边境安宁,用半个世纪人生兑现了她一诺如山的坚守,在大漠戈壁中竖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安全稳定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