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绿化委员会事迹材料——在沙海里建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发布时间:2025-02-13 14:54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分享到:
【字体:  


毛乌素沙地横跨蒙陕宁甘四省区,总面积4.72万平方公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全境深居其中,约占沙地总面积的25%,自1982年起,乌审旗绿化委员会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汇聚成坚韧勇毅的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坚持一代一代接力治沙,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万亩荒漠沙地变成各族群众的金饭碗,在黄河几字弯书写了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传奇和各民族手足相亲共建家园的精神品质,在深刻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锻造了绿色乌审的功绩。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内蒙古干部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到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坚守绿色信念,代代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区主要风沙源之一,漫漫黄沙曾经一度无情吞噬着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70多年来,乌审旗各族群众主动挑起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历史使命,自发参与到这场治沙接力赛中,特别是1982年以来,在国务院成立中央绿化委员会的背景下,乌审旗成立了绿化委员会,建立党委政府统一指挥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沙战役格局,凝聚起分散在毛乌素沙海里治沙的英雄力量,组成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经历了国营治沙、集体治沙、个体治沙、企业治沙、产业治沙5个不同时期,不论是无定河镇水清湾村10年奋力改变风沙埋压农田、沿河暴雨冲刷的奇迹,还是乌审召镇经历艰苦摸索出的前挡后拉、穿靴戴帽兴建草库伦等治沙造林方法,都是乌审旗绿化委员会团结凝聚一代又一代的治沙群体在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中的智慧和担当。在这场接力赛中,涌现出发明先造后固、乔灌同上治沙方法的谷起祥、创造牧区大寨荣光的带头人宝日勒岱、宁死也要扎根沙漠的盛万忠、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等治沙英雄。还有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无人不支持治沙、参与治沙,支持国家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休牧期把牛羊放到舍圈饲养,让草原带薪休假休养生息。2023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乌审旗绿化委员会统筹全旗411个党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创新三元套嵌治沙模式,打造五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基地,打响了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如今的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近70%,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提高到32.92%80%,乌审各族群众用满腔热血把绿色一笔一笔描绘在毛乌素腹地里,也把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品质镌刻在了治沙的历史中。

追寻金色愿景,点绿造福各族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绿化委员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努力在绿色资源上做好民生文章,团结各族群众共同追寻守绿换金的奋斗愿景。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牵引,探索各民族共同防沙治沙、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实践。一方面成立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在绿色资源中写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另一方面精准落实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把企业、科技人才和老百姓都带动起来,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红利和绿能。如今,全旗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建成自治区西部最大保障性中心苗圃11万亩、原料林基地505万亩,打造毛乌素红枣等林沙产业品牌,构建起以生物质颗粒、饮食品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逆向拉动全旗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发展,2023年全旗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41.7亿元,农牧民每年领取林草生态效益补偿及管护资金达1.3亿元,6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3亿元、平均纯收入超过100万元,在生态资源的共治共用中推进各民族共同致富发展,在各民族共建共享中走出了生态良好、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赓续红色基因绿色乌审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进入新时代,乌审旗绿化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挖掘和创新传承70多年治沙历史中的创新经验、宝贵精神和感人故事,用精神力量鼓舞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系统总结乌审旗治沙经验,归纳为封沙育林禁休牧”“飞播造林”“小流域治理”“家庭牧场”“造林大户”“生态移民”“产业化带动等防沙治沙用沙方法,推动形成了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为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不仅鼓舞了乌审旗各族干部群众继续发扬三北精神、共建绿色生态家园的信心,也更加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创新弘扬牧区大寨荣光,乌审旗绿化委员会系统整理了70多年来的各族群众治沙历史的精神品质和感人事迹,建起了牧区大寨博物馆、生态文明文化广场、主题文化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用一个个绿色生态故事,展示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展示各族群众众志成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风采。

如今,绿色已成为乌审旗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也成为乌审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最鲜明底色,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继续鏖战毛乌素,添绿几字弯,努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绿化委员会事迹材料——在沙海里建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发布时间:2025-02-13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朗读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绿化委员会事迹材料——在沙海里建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毛乌素沙地横跨蒙陕宁甘四省区,总面积4.72万平方公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全境深居其中,约占沙地总面积的25%,自1982年起,乌审旗绿化委员会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汇聚成坚韧勇毅的“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坚持一代一代接力治沙,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万亩荒漠沙地变成各族群众的“金饭碗”,在黄河“几字弯”书写了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传奇和各民族手足相亲共建家园的精神品质,在深刻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锻造了“绿色乌审”的功绩。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内蒙古干部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到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坚守“绿色信念”,代代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区主要风沙源之一,漫漫黄沙曾经一度无情吞噬着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70多年来,乌审旗各族群众主动挑起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历史使命,自发参与到这场治沙接力赛中,特别是1982年以来,在国务院成立中央绿化委员会的背景下,乌审旗成立了绿化委员会,建立党委政府统一指挥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沙战役格局,凝聚起分散在毛乌素沙海里治沙的英雄力量,组成“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经历了国营治沙、集体治沙、个体治沙、企业治沙、产业治沙5个不同时期,不论是无定河镇水清湾村10年奋力改变风沙埋压农田、沿河暴雨冲刷的奇迹,还是乌审召镇经历艰苦摸索出的“前挡后拉、穿靴戴帽”、“兴建草库伦”等治沙造林方法,都是乌审旗绿化委员会团结凝聚一代又一代的治沙群体在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中的智慧和担当。在这场接力赛中,涌现出发明“先造后固、乔灌同上”治沙方法的谷起祥、创造“牧区大寨”荣光的带头人宝日勒岱、“宁死也要扎根沙漠”的盛万忠、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等治沙英雄。还有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无人不支持治沙、参与治沙,支持国家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休牧期把牛羊放到舍圈饲养,让草原“带薪休假”休养生息。2023年“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乌审旗绿化委员会统筹全旗411个党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创新“三元套嵌”治沙模式,打造“五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基地,打响了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如今的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近70%,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提高到32.92%和80%,乌审各族群众用满腔热血把绿色一笔一笔描绘在毛乌素腹地里,也把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品质镌刻在了治沙的历史中。追寻“金色愿景”,点“绿”成“金”造福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绿化委员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努力在绿色资源上做好民生文章,团结各族群众共同追寻“守绿换金”的奋斗愿景。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牵引,探索各民族共同防沙治沙、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实践。一方面成立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在绿色资源中写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另一方面精准落实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把企业、科技人才和老百姓都带动起来,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红利和绿能。如今,全旗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建成自治区西部最大保障性中心苗圃1处1万亩、原料林基地505万亩,打造“毛乌素”红枣等林沙产业品牌,构建起以生物质颗粒、饮食品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逆向拉动全旗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发展,2023年全旗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41.7亿元,农牧民每年领取林草生态效益补偿及管护资金达1.3亿元,6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3亿元、平均纯收入超过100万元,在生态资源的共治共用中推进各民族共同致富发展,在各民族共建共享中走出了生态良好、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赓续“红色基因”,“绿色乌审”彰显中华民族精神进入新时代,乌审旗绿化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挖掘和创新传承70多年治沙历史中的创新经验、宝贵精神和感人故事,用精神力量鼓舞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系统总结乌审旗治沙经验,归纳为“封沙育林禁休牧”“飞播造林”“小流域治理”“家庭牧场”“造林大户”“生态移民”“产业化带动”等防沙治沙用沙方法,推动形成了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为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不仅鼓舞了乌审旗各族干部群众继续发扬“三北”精神、共建绿色生态家园的信心,也更加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创新弘扬“牧区大寨”荣光,乌审旗绿化委员会系统整理了70多年来的各族群众治沙历史的精神品质和感人事迹,建起了牧区大寨博物馆、生态文明文化广场、主题文化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用一个个绿色生态故事,展示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展示各族群众众志成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风采。如今,绿色已成为乌审旗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也成为乌审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最鲜明底色,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继续鏖战“毛乌素”,添绿“几字弯”,努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毛乌素沙地横跨蒙陕宁甘四省区,总面积4.72万平方公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全境深居其中,约占沙地总面积的25%,自1982年起,乌审旗绿化委员会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汇聚成坚韧勇毅的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坚持一代一代接力治沙,一张蓝图绘到底,把万亩荒漠沙地变成各族群众的金饭碗,在黄河几字弯书写了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传奇和各民族手足相亲共建家园的精神品质,在深刻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锻造了绿色乌审的功绩。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内蒙古干部群众60多年来坚持不懈治理毛乌素沙地,现在治理率达到70%,生态呈现整体改善态势,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坚守绿色信念,代代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京津地区主要风沙源之一,漫漫黄沙曾经一度无情吞噬着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70多年来,乌审旗各族群众主动挑起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历史使命,自发参与到这场治沙接力赛中,特别是1982年以来,在国务院成立中央绿化委员会的背景下,乌审旗成立了绿化委员会,建立党委政府统一指挥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沙战役格局,凝聚起分散在毛乌素沙海里治沙的英雄力量,组成绿色乌审治沙群体,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经历了国营治沙、集体治沙、个体治沙、企业治沙、产业治沙5个不同时期,不论是无定河镇水清湾村10年奋力改变风沙埋压农田、沿河暴雨冲刷的奇迹,还是乌审召镇经历艰苦摸索出的前挡后拉、穿靴戴帽兴建草库伦等治沙造林方法,都是乌审旗绿化委员会团结凝聚一代又一代的治沙群体在建设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中的智慧和担当。在这场接力赛中,涌现出发明先造后固、乔灌同上治沙方法的谷起祥、创造牧区大寨荣光的带头人宝日勒岱、宁死也要扎根沙漠的盛万忠、被誉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的殷玉珍等治沙英雄。还有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无人不支持治沙、参与治沙,支持国家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休牧期把牛羊放到舍圈饲养,让草原带薪休假休养生息。2023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乌审旗绿化委员会统筹全旗411个党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创新三元套嵌治沙模式,打造五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基地,打响了黄河几字弯毛乌素沙地歼灭战。如今的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近70%,乌审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提高到32.92%80%,乌审各族群众用满腔热血把绿色一笔一笔描绘在毛乌素腹地里,也把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品质镌刻在了治沙的历史中。

追寻金色愿景,点绿造福各族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绿化委员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努力在绿色资源上做好民生文章,团结各族群众共同追寻守绿换金的奋斗愿景。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牵引,探索各民族共同防沙治沙、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实践。一方面成立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在绿色资源中写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另一方面精准落实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把企业、科技人才和老百姓都带动起来,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红利和绿能。如今,全旗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建成自治区西部最大保障性中心苗圃11万亩、原料林基地505万亩,打造毛乌素红枣等林沙产业品牌,构建起以生物质颗粒、饮食品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体系。同时,进一步强化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逆向拉动全旗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发展,2023年全旗农牧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41.7亿元,农牧民每年领取林草生态效益补偿及管护资金达1.3亿元,6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3亿元、平均纯收入超过100万元,在生态资源的共治共用中推进各民族共同致富发展,在各民族共建共享中走出了生态良好、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赓续红色基因绿色乌审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进入新时代,乌审旗绿化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挖掘和创新传承70多年治沙历史中的创新经验、宝贵精神和感人故事,用精神力量鼓舞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系统总结乌审旗治沙经验,归纳为封沙育林禁休牧”“飞播造林”“小流域治理”“家庭牧场”“造林大户”“生态移民”“产业化带动等防沙治沙用沙方法,推动形成了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为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这不仅鼓舞了乌审旗各族干部群众继续发扬三北精神、共建绿色生态家园的信心,也更加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创新弘扬牧区大寨荣光,乌审旗绿化委员会系统整理了70多年来的各族群众治沙历史的精神品质和感人事迹,建起了牧区大寨博物馆、生态文明文化广场、主题文化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用一个个绿色生态故事,展示各族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展示各族群众众志成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风采。

如今,绿色已成为乌审旗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也成为乌审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最鲜明底色,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继续鏖战毛乌素,添绿几字弯,努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