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10月出生,天津武清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20多年前,他从西北大学毕业,做出扎根内蒙古的人生抉择,多年来一直发挥“领头雁”作用,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将文物考古主业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结合,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相统一,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曾获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等称号。
选择内蒙古,勇担文物考古使命
研精覃思,行远自迩。2003年7月,孙金松从西北大学毕业,出于对广袤大草原的向往和北疆考古工作的热爱,义无反顾选择了内蒙古。孙金松深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做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孙金松立足文物考古工作,始终弘扬蒙古马精神,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跋山涉水,一个干馒头、一口旱井水,行走于草原、沙漠、戈壁,用脚步丈量北疆大地、以行动诠释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区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用手铲释读历史,把史书中的文字变成了镌刻于大地之上的实证,在一件件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发展脉络,在深化文化遗产研究阐释的过程中增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努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代代人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文化根基。20多年前,孙金松做出扎根内蒙古的人生抉择,笃行不怠。如今,他依旧初心不改,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通过一个又一个考古发现讲好内蒙古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故事,为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一份光和热。
爱上内蒙古,厚植中华文化根脉
因向往而选择,因选择而热爱。孙金松立足内蒙古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历史文化符号同时,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累丰厚财富。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2019年以来,先后主持了20余处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大型考古调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6项,撰写《以“铸牢”为纲本展“考古”之目末——兼谈考古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等20余篇颇有影响的简报和论文。这些成果,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对于深化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着眼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策划推出主题展陈展览、大型融媒体直播等6大板块全媒体宣传矩阵,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2019年以来,牵头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开展了诸如“彩陶中华—早期中国的融合与统一”“长城内外皆故乡”等百余项珍贵文物主题展览,今年3月份,在苏州博物馆推出“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 一件件经典的藏品,一个个精彩的文物故事,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2022年起,主动对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连续推出《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相望》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多媒体传播精品,让文物开口、让历史说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扎根内蒙古,深耕民族团结沃土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博工作者,孙金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论述,凭借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既在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做着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努力将文物考古工作一线打造成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他坚持人才培养与公益讲堂双轮驱动,注重科教融合,在北疆大地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利用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承担本科教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有利条件,理实融合,建立起梯次衔接、覆盖全区各盟市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及各盟市考古文博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创立人才孵化基地,累计为区内外培养输送各民族优秀人才2000余人,为内蒙古文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主动开设《考古问今“铲”释中华》系列公益精品课程,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全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纪委监委、科研院所义务授课,从文物考古视角,讲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真正做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孙金松事迹材料——用文物阐释中华民族历史, 孙金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10月出生,天津武清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20多年前,他从西北大学毕业,做出扎根内蒙古的人生抉择,多年来一直发挥“领头雁”作用,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将文物考古主业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结合,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相统一,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曾获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等称号。选择内蒙古,勇担文物考古使命研精覃思,行远自迩。2003年7月,孙金松从西北大学毕业,出于对广袤大草原的向往和北疆考古工作的热爱,义无反顾选择了内蒙古。孙金松深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做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孙金松立足文物考古工作,始终弘扬蒙古马精神,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跋山涉水,一个干馒头、一口旱井水,行走于草原、沙漠、戈壁,用脚步丈量北疆大地、以行动诠释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区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用手铲释读历史,把史书中的文字变成了镌刻于大地之上的实证,在一件件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发展脉络,在深化文化遗产研究阐释的过程中增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努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代代人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文化根基。20多年前,孙金松做出扎根内蒙古的人生抉择,笃行不怠。如今,他依旧初心不改,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通过一个又一个考古发现讲好内蒙古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故事,为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一份光和热。爱上内蒙古,厚植中华文化根脉因向往而选择,因选择而热爱。孙金松立足内蒙古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历史文化符号同时,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累丰厚财富。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2019年以来,先后主持了20余处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大型考古调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6项,撰写《以“铸牢”为纲本展“考古”之目末——兼谈考古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等20余篇颇有影响的简报和论文。这些成果,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对于深化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着眼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策划推出主题展陈展览、大型融媒体直播等6大板块全媒体宣传矩阵,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2019年以来,牵头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开展了诸如“彩陶中华—早期中国的融合与统一”“长城内外皆故乡”等百余项珍贵文物主题展览,今年3月份,在苏州博物馆推出“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 一件件经典的藏品,一个个精彩的文物故事,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2022年起,主动对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连续推出《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相望》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多媒体传播精品,让文物开口、让历史说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精神滋养。扎根内蒙古,深耕民族团结沃土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博工作者,孙金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论述,凭借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既在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做着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努力将文物考古工作一线打造成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他坚持人才培养与公益讲堂双轮驱动,注重科教融合,在北疆大地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利用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承担本科教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有利条件,理实融合,建立起梯次衔接、覆盖全区各盟市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及各盟市考古文博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创立人才孵化基地,累计为区内外培养输送各民族优秀人才2000余人,为内蒙古文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主动开设《考古问今“铲”释中华》系列公益精品课程,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全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纪委监委、科研院所义务授课,从文物考古视角,讲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真正做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孙金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10月出生,天津武清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20多年前,他从西北大学毕业,做出扎根内蒙古的人生抉择,多年来一直发挥“领头雁”作用,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将文物考古主业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结合,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相统一,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曾获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等称号。
选择内蒙古,勇担文物考古使命
研精覃思,行远自迩。2003年7月,孙金松从西北大学毕业,出于对广袤大草原的向往和北疆考古工作的热爱,义无反顾选择了内蒙古。孙金松深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做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孙金松立足文物考古工作,始终弘扬蒙古马精神,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跋山涉水,一个干馒头、一口旱井水,行走于草原、沙漠、戈壁,用脚步丈量北疆大地、以行动诠释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区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用手铲释读历史,把史书中的文字变成了镌刻于大地之上的实证,在一件件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发展脉络,在深化文化遗产研究阐释的过程中增进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努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代代人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文化根基。20多年前,孙金松做出扎根内蒙古的人生抉择,笃行不怠。如今,他依旧初心不改,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通过一个又一个考古发现讲好内蒙古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故事,为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一份光和热。
爱上内蒙古,厚植中华文化根脉
因向往而选择,因选择而热爱。孙金松立足内蒙古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在共享历史文化符号同时,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累丰厚财富。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2019年以来,先后主持了20余处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大型考古调查,主持国家社科项目6项,撰写《以“铸牢”为纲本展“考古”之目末——兼谈考古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等20余篇颇有影响的简报和论文。这些成果,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对于深化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着眼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不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策划推出主题展陈展览、大型融媒体直播等6大板块全媒体宣传矩阵,全方位、多角度讲述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2019年以来,牵头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开展了诸如“彩陶中华—早期中国的融合与统一”“长城内外皆故乡”等百余项珍贵文物主题展览,今年3月份,在苏州博物馆推出“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 一件件经典的藏品,一个个精彩的文物故事,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2022年起,主动对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连续推出《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相望》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多媒体传播精品,让文物开口、让历史说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扎根内蒙古,深耕民族团结沃土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博工作者,孙金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论述,凭借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既在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做着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努力将文物考古工作一线打造成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他坚持人才培养与公益讲堂双轮驱动,注重科教融合,在北疆大地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利用在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承担本科教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有利条件,理实融合,建立起梯次衔接、覆盖全区各盟市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及各盟市考古文博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创立人才孵化基地,累计为区内外培养输送各民族优秀人才2000余人,为内蒙古文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主动开设《考古问今“铲”释中华》系列公益精品课程,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全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纪委监委、科研院所义务授课,从文物考古视角,讲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真正做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