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事迹材料——守望相助六十载书写绿色传奇
发布时间:2025-02-27 15:15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分享到:
【字体: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下设四个分场,面积5.2万亩,是造林治沙生态公益性林场。60年代建场之初,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林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以滚石上山决心和气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践行三北精神,创造了沙滩荒滩变绿洲、碱滩草滩变林海的生态奇迹,现在的林场成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幸福家园。林场先后获评临河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巴彦淖尔市坚强堡垒支部和自治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

守望相助、共同奋斗,创造沙地绿洲新奇迹

老天虽无情,也怕打铁汉。国营新华林场地处临河区乌兰图克境内。建国初期,由于这里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带,风沙肆虐,一片荒凉,灾害性天气频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上世纪60年代,临河县成立国营新华林场,开始造林治沙。在新华林场的带动下,通过各族群众传、帮、带相互学习、同心同向,很快周边农牧民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参与防沙造林工作,先后有各族群众400多人加入其中,集资购买了3000余株树苗进行栽种尝试,摸索出适宜当地耕种的苗木,为林场成立后树苗的选育奠定了基础,各族群众用种树压沙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守望相助、共同奋斗的大家庭理念。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有了项目支撑、国家投资,新华林场在引进、驯化、繁育、推广上全面发力,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引进外地优良树种,结合当地树种开展了更大规模的造林治沙。2012年起,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沙地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风沙天数由1960年的136天降低至2023年的19天,形成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野鸡、野兔、狐狸、猫头鹰、啄木鸟等84种野生动物和鲤鱼、草鱼、鲶鱼、鲢鱼等10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祖国北疆这道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绿色之变的新奇迹让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更足。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拓展共同富裕新路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无数林场人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江河中,共同与狂风抗争、与黄沙较量,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用智慧和力量守护了身后的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互补双赢之路。

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林场人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摸索出不少适合沙窝的造林经验,采取流动沙丘固定和乔灌草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技术,构建了网、带、片立体防护体系,林网控制面积达58.5万亩,有效减轻区域内农业生产遭受冰雹、干热风危害,确保农业稳产高产。林场周边耕地面积由1960年的12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2万亩,粮食产量由2019年的60.6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66万吨,带动周边各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48元增加到27846元,这道绿色屏障不仅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全区防沙治沙提供了典范。

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新华林场不断挖掘林地潜能,充分利用绿色林地的水土、光热资源,采用林场+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光伏+”、特色林果等产业,通过与华能集团合作,实施临河区防沙治沙与光伏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0.72万亩;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合作,在隆强作业区、民乐作业区实施绿带行动工程,共栽植梭梭苗2000余亩,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每亩增收3000元;与山东土地集团合作,在新胜作业区盐碱地治理区栽植文冠果1.5万株,吸纳周边各族群众到家门口就业,人均务工增收5000余元。绿色富民产业让绿水青山永续增值,全面唱响了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之歌。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传承三北精神新力量

谆谆嘱托催奋进,殷殷关怀暖心田。20236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华林场考察,对防沙治沙、林场工作、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让全体林场职工倍感鼓舞、无比自豪、无上荣光,进一步激发了河套各族儿女和新华林场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

在绵延万里的风沙线上,新一代林场人继续团结各族群众挺起脊梁、冲锋在前,积极奔赴防沙治沙一线、生态建设一线、科研试验一线,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三北精神。为了更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林场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11人的技术团队,在林场发展规划制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生态本底调查、生态站建设、智能节水灌溉示范、保障性苗圃良种化示范推广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同时利用地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了20多种耐盐碱乔灌草种的筛选实验,目前已在试验田中种植15个品种2400多株,为我国科研工作贡献着新华林场力量。聚焦市域及周边盟市的用苗需求,林场人全力做好乡土树种选育推广工作,共建设保障性苗圃500亩,储备乔灌木苗1300万株、种条60万根、各类种子5000余斤,全面保障三北工程六期建设的种苗量足、质优、价稳,在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战场上再次奏响三北有我的时代强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书写新华林场的新辉煌。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事迹材料——守望相助六十载书写绿色传奇

发布时间:2025-02-27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编辑制作: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朗读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事迹材料——守望相助六十载书写绿色传奇,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下设四个分场,面积5.2万亩,是造林治沙生态公益性林场。60年代建场之初,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林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以“滚石上山”决心和气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践行“三北精神”,创造了沙滩荒滩变绿洲、碱滩草滩变林海的生态奇迹,现在的林场成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幸福家园。林场先后获评临河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巴彦淖尔市“坚强堡垒支部”和自治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守望相助、共同奋斗,创造“沙地绿洲”新奇迹老天虽无情,也怕打铁汉。国营新华林场地处临河区乌兰图克境内。建国初期,由于这里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带,风沙肆虐,一片荒凉,灾害性天气频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上世纪60年代,临河县成立国营新华林场,开始造林治沙。在新华林场的带动下,通过各族群众“传、帮、带”相互学习、同心同向,很快周边农牧民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参与防沙造林工作,先后有各族群众400多人加入其中,集资购买了3000余株树苗进行栽种尝试,摸索出适宜当地耕种的苗木,为林场成立后树苗的选育奠定了基础,各族群众用种树压沙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守望相助、共同奋斗”的大家庭理念。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有了项目支撑、国家投资,新华林场在“引进、驯化、繁育、推广”上全面发力,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引进外地优良树种,结合当地树种开展了更大规模的造林治沙。2012年起,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沙地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风沙天数由1960年的136天降低至2023年的19天,形成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野鸡、野兔、狐狸、猫头鹰、啄木鸟等84种野生动物和鲤鱼、草鱼、鲶鱼、鲢鱼等10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祖国北疆这道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绿色之变的新奇迹让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更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拓展“共同富裕”新路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无数林场人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江河中,共同与狂风抗争、与黄沙较量,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用智慧和力量守护了身后的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互补双赢之路。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林场人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摸索出不少适合沙窝的造林经验,采取流动沙丘固定和乔灌草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技术,构建了“网、带、片”立体防护体系,林网控制面积达58.5万亩,有效减轻区域内农业生产遭受冰雹、干热风危害,确保农业稳产高产。林场周边耕地面积由1960年的12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2万亩,粮食产量由2019年的60.6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66万吨,带动周边各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48元增加到27846元,这道绿色屏障不仅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全区防沙治沙提供了典范。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新华林场不断挖掘林地潜能,充分利用绿色林地的水土、光热资源,采用“林场+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光伏+”、特色林果等产业,通过与华能集团合作,实施临河区防沙治沙与光伏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0.72万亩;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合作,在隆强作业区、民乐作业区实施“绿带行动”工程,共栽植梭梭苗2000余亩,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每亩增收3000元;与山东土地集团合作,在新胜作业区盐碱地治理区栽植文冠果1.5万株,吸纳周边各族群众到家门口就业,人均务工增收5000余元。绿色富民产业让绿水青山永续增值,全面唱响了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之歌。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传承“三北精神”新力量谆谆嘱托催奋进,殷殷关怀暖心田。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华林场考察,对防沙治沙、林场工作、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让全体林场职工倍感鼓舞、无比自豪、无上荣光,进一步激发了河套各族儿女和新华林场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在绵延万里的风沙线上,新一代林场人继续团结各族群众挺起脊梁、冲锋在前,积极奔赴防沙治沙一线、生态建设一线、科研试验一线,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三北精神”。为了更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林场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11人的技术团队,在林场发展规划制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生态本底调查、生态站建设、智能节水灌溉示范、保障性苗圃良种化示范推广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同时利用地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了20多种耐盐碱乔灌草种的筛选实验,目前已在试验田中种植15个品种2400多株,为我国科研工作贡献着新华林场力量。聚焦市域及周边盟市的用苗需求,林场人全力做好乡土树种选育推广工作,共建设保障性苗圃500亩,储备乔灌木苗1300万株、种条60万根、各类种子5000余斤,全面保障“三北”工程六期建设的种苗量足、质优、价稳,在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战场上再次奏响“三北有我”的时代强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书写新华林场的新辉煌。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下设四个分场,面积5.2万亩,是造林治沙生态公益性林场。60年代建场之初,生态环境极其恶劣,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林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以滚石上山决心和气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践行三北精神,创造了沙滩荒滩变绿洲、碱滩草滩变林海的生态奇迹,现在的林场成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幸福家园。林场先后获评临河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巴彦淖尔市坚强堡垒支部和自治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

守望相助、共同奋斗,创造沙地绿洲新奇迹

老天虽无情,也怕打铁汉。国营新华林场地处临河区乌兰图克境内。建国初期,由于这里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带,风沙肆虐,一片荒凉,灾害性天气频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上世纪60年代,临河县成立国营新华林场,开始造林治沙。在新华林场的带动下,通过各族群众传、帮、带相互学习、同心同向,很快周边农牧民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参与防沙造林工作,先后有各族群众400多人加入其中,集资购买了3000余株树苗进行栽种尝试,摸索出适宜当地耕种的苗木,为林场成立后树苗的选育奠定了基础,各族群众用种树压沙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守望相助、共同奋斗的大家庭理念。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有了项目支撑、国家投资,新华林场在引进、驯化、繁育、推广上全面发力,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引进外地优良树种,结合当地树种开展了更大规模的造林治沙。2012年起,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沙地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风沙天数由1960年的136天降低至2023年的19天,形成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野鸡、野兔、狐狸、猫头鹰、啄木鸟等84种野生动物和鲤鱼、草鱼、鲶鱼、鲢鱼等10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祖国北疆这道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绿色之变的新奇迹让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更足。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拓展共同富裕新路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无数林场人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江河中,共同与狂风抗争、与黄沙较量,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用智慧和力量守护了身后的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互补双赢之路。

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林场人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摸索出不少适合沙窝的造林经验,采取流动沙丘固定和乔灌草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技术,构建了网、带、片立体防护体系,林网控制面积达58.5万亩,有效减轻区域内农业生产遭受冰雹、干热风危害,确保农业稳产高产。林场周边耕地面积由1960年的12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2万亩,粮食产量由2019年的60.6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66万吨,带动周边各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48元增加到27846元,这道绿色屏障不仅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为全区防沙治沙提供了典范。

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新华林场不断挖掘林地潜能,充分利用绿色林地的水土、光热资源,采用林场+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光伏+”、特色林果等产业,通过与华能集团合作,实施临河区防沙治沙与光伏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0.72万亩;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合作,在隆强作业区、民乐作业区实施绿带行动工程,共栽植梭梭苗2000余亩,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每亩增收3000元;与山东土地集团合作,在新胜作业区盐碱地治理区栽植文冠果1.5万株,吸纳周边各族群众到家门口就业,人均务工增收5000余元。绿色富民产业让绿水青山永续增值,全面唱响了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之歌。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传承三北精神新力量

谆谆嘱托催奋进,殷殷关怀暖心田。20236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华林场考察,对防沙治沙、林场工作、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让全体林场职工倍感鼓舞、无比自豪、无上荣光,进一步激发了河套各族儿女和新华林场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

在绵延万里的风沙线上,新一代林场人继续团结各族群众挺起脊梁、冲锋在前,积极奔赴防沙治沙一线、生态建设一线、科研试验一线,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三北精神。为了更好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新华林场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和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11人的技术团队,在林场发展规划制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生态本底调查、生态站建设、智能节水灌溉示范、保障性苗圃良种化示范推广等方面发挥智库作用,同时利用地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了20多种耐盐碱乔灌草种的筛选实验,目前已在试验田中种植15个品种2400多株,为我国科研工作贡献着新华林场力量。聚焦市域及周边盟市的用苗需求,林场人全力做好乡土树种选育推广工作,共建设保障性苗圃500亩,储备乔灌木苗1300万株、种条60万根、各类种子5000余斤,全面保障三北工程六期建设的种苗量足、质优、价稳,在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战场上再次奏响三北有我的时代强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书写新华林场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