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上)
发布时间:2025-01-04 10:25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到:
【字体:  


▲在12月27日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报告会上,8位代表生动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图片来源:“道中华”平台

大风刮不走的老师:用青春点燃梦想

河北保定学院且末支教服务队代表 李桂枝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意思是“进得去出不来”,新疆且末县就在它的东南边缘。

24年前,我和14名同学,说服家人和亲朋好友,怀揣着梦想与决心,离开美丽的河北保定,踏上了西行支教之路。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路程的艰辛、条件的艰苦,还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5天4夜,眼前的景色变幻交错,一路向西5000公里。颠簸、疲惫、风沙、荒凉接踵而至。

终于,到了且末县。当地群众用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的最高礼仪欢迎我们,他们的淳朴热情和宽厚善良,再次点燃了我们心中的那一团火。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严酷的。比起路途的曲折,更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气候干燥带来的嘴唇干裂、咽喉疼痛、流鼻血等症状,让大家非常不适应。面对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差、对亲人的思念,我们想过逃避、离开。但我们还是毅然选择留下,选择了坚守。

初进校园,我们一下子愣住了。简陋的校舍如同被岁月遗忘的角落,破旧的桌椅诉说着教育的滞后,但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不由想起“到西部教书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为了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我们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班和古代文学阅读课,让各族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还与河北唐山的结对学校开展“手拉手”融情活动,鼓励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成学习对子,让他们明白,无论是什么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在且末的这些年,老师们用自己的爱温暖着每一个孩子。庞胜利老师本想毕业后和父亲一起生活,来到且末支教后一度认为自己很不孝,曾提笔给父亲写信表达愧疚和不安。父亲回信:“你在那里情况已知,望你不要想家,不要凄凉。你以后不要提‘不孝’二字,你是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爸爸为你自豪、为你骄傲!你常给爸爸来信就是最大的孝!”

还有荀轶娜老师在课堂上突然失声,经诊断是声带受损,医生让她回家休养,可她坚持出现在课堂上,病症反复发作,严重时,就戴上麦克风讲,再不行,就在黑板上写……

在且末的8700多个日夜,我们与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也收获了无数真心和感动。初到且末时,我们不会生炉子,学生挽起袖子帮我们;上课流鼻血了,学生会掏出纸巾递给我们;做饭缺少蔬菜,学生就把家里的菜拿来偷偷放在门口……有一个叫阿娜尔古丽的孩子,给我们提来了几个鸡蛋,兜里还装着4个苹果,小古丽怯怯地说:“爷爷说,老师们刚来,生活一定有困难,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一定要收下。”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还有一个叫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的女孩,是我的学生,考入了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10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当听到她说,是我在她心中播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才让她有勇气去追逐梦想时,那一刻,感觉十几年的汗水、泪水,有苦、有咸,但更多的是甜。

孩子们的成长、家长们的信任,学校和同事们的关怀,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我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知识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风刮不走的老师”。2014年,我们通过书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在新疆的工作生活,“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指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10年来,近2万名来自四川、甘肃、山东等地的大学生、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留疆战士扎根巴州,其中1300多名青年教师像我们一样来到且末。

24年前,我们青春洋溢,而今早已两鬓斑白,但我们无怨无悔!24年来,我们亲手培养了9000多名孩子圆满完成学业,帮助3700多名孩子圆梦大学,更有一批批学子步入工作岗位,成为建设祖国的新生力量。

从未想过我们的坚守,可以点燃这么多孩子的梦想,让他们有机会去追寻别样的精彩人生。“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现在,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漠、走进大学,共铸中国心、中华魂。

坚决做好祖国边寨的“托厄哈扒”(送信人)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怒江州城区分公司称杆乡邮政所所长 桑南才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怒江州城区分公司称杆乡邮政所承担着8个边境村和5个行政村的党报党刊及邮件投递工作,有7条邮路,全长486公里。1988年,17岁的我被乡邮电局录用,这一干,就是36年。乡亲们都说我是傈僳山寨的“托厄哈扒”,也就是“送信人”。做一名服务祖国边寨的“托厄哈扒”,这正是让我引以为傲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选择。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这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过去的邮路,山高坡陡、路窄坑多,雨天一身泥,晴天满身灰,跑完一趟需要6天时间。山高路远,一个人走在邮路上的孤独、寂寞和恶劣天气带来的一次次险境,至今还历历在目。2012年通公路后,我才买了第一辆摩托车,但雨季时的泥石流、塌方、滚石,依然让投递之路充满艰险。我右手中指就是在送件途中受的伤,被砸掉了一小截,虽然手指断了,但邮路不能断,再苦再难我也要坚持走到底!

参加工作至今,我经手的邮件有100余万件,其中有寄托思念的家书、有传递政策信息的报刊、有承载学子梦想的录取通知书……对于当地很多群众而言,邮递员是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桥梁。邮路的一端是嘱托、是惦念,另一端是期盼、是希望。所以,不管邮路有多艰辛,我从未想过放弃。

1994年12月,为投交一封写有“怒江州泸水县称杆乡杨玉英妈收”的信,我在散居着2.17万人的称杆乡大海捞针、四处打听。一个月后,终于在王玛基村找到了收件人。当我为不识字的杨玉英读完信时,她已经泪流满面,来信人正是她失联了7年的女儿。我当即帮她写了回信。1995年春节前夕,失散7年之久的一家人终于团聚。

每年七八月份,录取通知书特别多,不管刮风下雨,我都坚持当天送到考生手中。记得有一次,我冒雨走了整整一天,终于在晚上将通知书送到了学生手里。那个学生十分激动地说:“明天就开学了,还好你来了。”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正以自己的方式照亮更多山村孩子的路。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会觉得很幸福,也更加坚定了走好邮路的信心和决心。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老百姓十分信任我,有什么事都找我帮忙,我也尽全力排忧解难。在投送邮件的同时,我会主动充当义务采购员,帮助大家采购农用物资、生活用品。平时每次到村寨投递,称杆乡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总喜欢和我聊天,听我讲党的民族政策、国家时政要闻、惠农政策。只要是对村民有用的,我都会积极学习、讲给他们听。老乡们都说我是“党派来的亲人”。

近年来,我的家乡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给我们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时指出,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

为帮助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我积极学习电商销售技能,利用送邮件的机会,仔细了解邮路沿线农产品生产情况,充分利用邮政线上线下的网络渠道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让称杆乡的荞麦、大蒜、天麻等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我还拿出自己的15万元积蓄,帮助老乡杨赵才通过发展农用车运输和山羊养殖实现了脱贫,他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我见证了边寨邮路从“鸟路鼠道”变成了“天堑通途”。如今,我邮包里装的除了信和报刊外,更多的是衣服、食品、生活用品等快递包裹,每月从两三百件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件。这是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到满足的最好证明,是伟大中国梦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

36年间,我骑坏了5辆摩托车,磨破了160多个邮包,穿烂了560多双胶鞋。这条邮路上,老百姓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脚下这条边寨邮路,是传递党的声音的连心路,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心路,是连接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路。这条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地铁服务“小窗口”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人民广场站车站站长 熊熊

2024年6月,我从上海出发,飞越了近3000公里,来到了新疆莎车县,驻村干部带领我们随机走进了一家农户,墙上贴满的奖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此时,一个名叫茹则古力·热依木的小女孩腼腆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刚想自我介绍,谁知女孩突然说:“我们去年夏令营到过上海!我知道你是地铁的熊熊站长,我听过你讲课!”

这一声“熊熊站长”一下子把我拉回2023年夏天——近600名来自祖国西部地区的青少年走进上海地铁,我带领他们深入了解上海地铁的建设历史、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建设伟大祖国”的小小种子。离开莎车时,茹则古力·热依木挥着手对我说:“我会好好学习,争取再来上海看你!”我想这不仅是一份相隔几千公里的缘分巧合,更是我们中华儿女剪不断的深情厚谊。类似这样为全国青少年开设“地铁小课堂”的工作,从我来到人民广场站就开始做,一做就是十多年,竭力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有人可能会好奇,一名基层的地铁站长是如何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我想,上海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美丽家园,上海地铁是联结各族人民奔赴幸福之家的纽带。每日人流涌动的地铁不仅能够运载乘客,更能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平台、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2013年起,全国第一个地铁音乐角在地铁人民广场站建成正式投用,每年超过100场的公益演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来自各地的艺术家为市民百姓带去一场场文化盛宴。比如在“乐动人广——非遗音乐赏析会”上,马头琴、民族舞等表演吸引了数百名乘客驻足观赏。

随着人民广场站中心展台和文化长廊的先后建成,一幅幅先锋楷模、元勋工匠,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艺术创作等宣传画面出现在繁忙的地铁长廊;一座座航天模型、古代沙船等作品展示在地铁站厅。人民广场站成为了一座听得到音乐、看得到作品、学得到知识、悟得到精神、体会得到中华文化的“城市第二空间”,也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小小缩影。作为站长,我既是见证者,更是亲身参与者,2024年,我和团队积极打造“民族团结号”文化列车,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在日均100万人次以上客流的地铁车厢内潜移默化地传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信念在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里坚定树立。我也成为了乘客们口中的“文化站长”,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学雷锋岗位标兵”等。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黄浦区民族联副会长、区政协常委,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在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创建了上海市级的熊熊“3D”服务劳模创新工作室,将之打造成为面向各族群体的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浓厚氛围;我积极做强“地铁好邻居”党建品牌;在党建引领和劳模工作室的资源整合下,建立起“家在上海in享黄浦”志愿者之家,为各族群众搭建志愿服务工作平台;我参与组建车站“四长联动”队伍,打造一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地铁应急疏散志愿者队伍”,多维度展现城市安全“地铁+社会”共治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我还积极参与“千企进地铁”活动,将地铁相关科普、安全教育等与开展“铸牢”宣传教育相结合,拓宽活动辐射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使“铸牢”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今年国庆前夕,我有幸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说到:“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时,全场掌声雷动,我的眼角也泛起激动的泪花。

繁忙的地铁线,是一张“家在上海”的温暖名片,每天都在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情故事。在上海城市原点的地下,我找到了人生的起点,也看到了梦想的支点。生在华夏,何其有幸!为民服务,永无止境!

我是祖国南疆的忠诚界碑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哨长 凌尚前

1981年,我应召到广西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当哨兵,巡逻守边。这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哨所建在海拔将近1000米的石山腰上,当时的环境相当荒凉,物资十分短缺,没有电、没有水、没有路,只有石头搭建的一间宿舍和一间伙房。站在哨所前一眼望过去,就是祖国边境连绵起伏的大山。这里是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边境,是我决心要奋斗一生的地方。

建哨所初期,为了通水通电,我带着哨员们铺水管、拉电线;还在石头林里开出一亩多的菜地,挖出一口小小的鱼塘,建起了鸡舍、猪圈,种上了青菜、养了鸡、养了猪,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如今哨所还建成了30多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室,添置了健身器材、书柜、书桌、图书,哨所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春天,杂草丛生,巡逻的路都被杂草覆盖了,我们只能一边走一边砍草开路。夏天,大山里热得像蒸笼,晚上蚊虫叮咬,常常无法入睡。冬天,寒风刺骨,像刀割一样。但我心中有着一团火,知道自己肩负着守护边疆安宁的重任,所有这些困难都不再是困难。巡边的小道就是我的战场,43年来,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穿坏了300多双解放鞋。

在我们的守护下,8公里的边境线上,没有丢失一寸国土。有一次巡逻时,我的左手无名指被毒蛇咬伤,昏迷一天一夜才脱离生命危险,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是手指也因此永久残疾。还有一次,在雨天巡逻时,一名哨员不小心滑倒,我伸手去拉,结果脚底一滑,我们一起滚下山坡,滚了10多米后,被一棵大树卡住,下面就是几十米深的悬崖……这样的危险遭遇还有很多,可是我们没有停下来,因为我们知道守国门就是守家门,自己的家,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这条巡边小道就是祖国的第一道防线,是各族同胞安居乐业的保障线,是守护他们幸福平安的盾牌。

边境的情况复杂多变,但我和哨所的哨员们没有丝毫畏惧。我们每天都刻苦训练,把自己练成守护边境的钢铁战士。有一次,我们在巡逻时,发现了一群走私的不法分子。他们就像一群饿狼,眼中透露着贪婪和凶狠。他们人多势众,但是我们毫不退缩。我带领哨员们迅速隐蔽,利用地形和他们周旋。当时我虽然紧张,但内心无比坚定,我们伺机埋伏等待着最佳时机。当支援部队赶到,我们一起出击,将那些不法分子一网打尽。那一刻,我望着我们守护的边境线,心中充满了自豪。我知道,我们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守护了各族同胞的安宁,我们就是祖国的南疆的忠诚界碑。

43年的坚守,我从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到现在花甲之年,但我初心不改,边境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山沟、每一棵树木,我都印记在脑海里。每当我看着天池哨所的年轻哨员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把我的故事、我的经验、我的信念,都传给了他们。我经常告诉他们:“我们吃的苦、出的汗、流的血,都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值得。民兵也是兵,人在阵地就在。哪怕只有一个人,只要国旗在,只要哨所的灯亮着,别人就不敢来侵犯。”

在这里,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哨所,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我是祖国边境线上的一名哨兵,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会在这条边境线上一直巡逻下去。我要将这份信念传递下去,相信新一代的守边卫士会续写辉煌,让它在南疆国门边境线上永远闪耀,守护着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