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委员会——在祖国北疆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01-06 17:21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分享到:
【字体:  

蒙兀室韦苏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行政区域面积1446平方千米,边境线长82.5公里,辖1个社区,6个自然村屯,居住着汉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1707人。蒙兀室韦苏木党委下设2个党支部66名党员。多年来,蒙兀室韦苏木党委主动扛起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政治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和基层治理,以新乡村的新面貌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的成功实践。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

发展引航,为祖国北疆铺就最美底色

苏木党委精准落实国家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兴边富民等政策,倾力构建了以室韦村、临江村为核心旅游村落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辐射带动了人员就业、农畜牧业发展、山林特产售卖、戍边文化繁荣、历史文化挖掘等旅游业附加值,赋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彰显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2023年,苏木旅游热度和接待游客人次创历史新高,接待全国各地游客突破130万人次,获益群众占比总人口85%,有效确保了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积极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苏木党委充分发挥室韦苏木旅游业支柱产业优势,提出了引入投资经营者、抓好家庭旅游户、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各民族互嵌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路,通过引入投资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带动当地居民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共同富裕。着力提升旅游景区品质,紧扣突出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原则,对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俗文化园、奥洛契庄园等景区进行整改,对中俄界河友谊桥、游船码头、界河大舞台等旅游项目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让各族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苏木党委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改善了道路、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苏木面貌焕然一新。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各族群众做到了安边居住,稳边生活。

文化铸魂,为美丽中国增添一抹亮色

苏木党委着力抓好构建点、线、面贯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格局,统筹推进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弘扬中华文化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载体建设力度,建成了北疆党建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主题长廊、天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展示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展示大厅以及边境四个共同长廊等各类教育实践平台。持续深化守望相助心向党、民族团结固北疆实践活动。将党的民族政策导向有机融入到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军民联谊歌舞晚会、群众性篮球赛事、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两月一周宣传教育等活动中,同步组织党政军警民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向边疆各族群众讲清楚六句话事实和道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建设完成青山绿水会客厅、魅力休闲乡村会客厅、传统村落会客厅、和谐田园会客厅、特色文化会客厅、传统民俗会客厅、运动健身会客厅等。采取旅游农业和生态旅游模式,建设奥洛契庄园等特色生态旅游景点,打造与村落高度融合的一轴、两区、一带慢游休闲系统,让边境小镇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窗口,让各族游客在祖国北疆游览绿水青山、体验风土人情、感受小镇魅力中增进对四个共同内涵的认识。

治理协同,为边疆稳固凝聚浓厚成色

苏木党委积极探索推行党务、警务、村务三务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在抵边村屯设立三务融合基层治理实践站,充分发挥网格员、志愿者、民警村官作用,在纾难解困中体现为民情怀。党政军警民联合开展送证上门、开通绿色通道等服务群众活动,推出代办、代购、送货上门等便民利民措施,营造了党政军警民心手相牵、共绘戍边同心圆的浓厚氛围。全面推广党政+X”等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组建以派出所苏木党委政府人员志愿者为成员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及时发现、化解不稳定因素,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创造了连续6年零信访的良好成绩。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组建了边境戍边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了人民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强化军警地共驻共建和边境党建品牌创建,进一步建立边境苏木与驻地军警部队议事协调机制,开展党政军警民共建和谐北疆系列主题活动,切实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的工作格局。积极挖掘戍边历史,塑造戍边文化名片,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打造红色前哨戍边卫国文化基地,讲好蒙兀室韦苏木守边固边兴边故事凝聚起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的磅礴力量。

【模范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委员会——在祖国北疆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01-06
来源:民族团结促进处
朗读

【模范集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委员会——在祖国北疆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蒙兀室韦苏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行政区域面积1446平方千米,边境线长82.5公里,辖1个社区,6个自然村屯,居住着汉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1707人。蒙兀室韦苏木党委下设2个党支部66名党员。多年来,蒙兀室韦苏木党委主动扛起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政治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和基层治理,以新乡村的新面貌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的成功实践。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发展引航,为祖国北疆铺就最美底色苏木党委精准落实国家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兴边富民等政策,倾力构建了以室韦村、临江村为核心旅游村落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辐射带动了人员就业、农畜牧业发展、山林特产售卖、戍边文化繁荣、历史文化挖掘等旅游业附加值,赋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彰显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2023年,苏木旅游热度和接待游客人次创历史新高,接待全国各地游客突破130万人次,获益群众占比总人口85%,有效确保了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积极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苏木党委充分发挥室韦苏木旅游业支柱产业优势,提出了“引入投资经营者、抓好家庭旅游户、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各民族互嵌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路,通过引入投资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带动当地居民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共同富裕。着力提升旅游景区品质,紧扣突出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原则,对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俗文化园、奥洛契庄园等景区进行整改,对中俄界河友谊桥、游船码头、界河大舞台等旅游项目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让各族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苏木党委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改善了道路、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苏木面貌焕然一新。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各族群众做到了安边居住,稳边生活。文化铸魂,为美丽中国增添一抹亮色苏木党委着力抓好构建“点、线、面”贯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格局,统筹推进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弘扬中华文化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载体建设力度,建成了北疆党建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主题长廊、天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展示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展示大厅以及“边境四个共同长廊”等各类教育实践平台。持续深化“守望相助心向党、民族团结固北疆”实践活动。将党的民族政策导向有机融入到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军民联谊歌舞晚会、群众性篮球赛事、“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两月一周”宣传教育等活动中,同步组织党政军警民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向边疆各族群众讲清楚“六句话事实和道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建设完成青山绿水会客厅、魅力休闲乡村会客厅、传统村落会客厅、和谐田园会客厅、特色文化会客厅、传统民俗会客厅、运动健身会客厅等。采取“旅游+农业”和生态旅游模式,建设奥洛契庄园等特色生态旅游景点,打造与村落高度融合的“一轴、两区、一带”慢游休闲系统,让边境小镇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窗口,让各族游客在祖国北疆游览绿水青山、体验风土人情、感受小镇魅力中增进对“四个共同”内涵的认识。治理协同,为边疆稳固凝聚浓厚成色苏木党委积极探索推行党务、警务、村务“三务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在抵边村屯设立“三务融合”基层治理实践站,充分发挥网格员、志愿者、民警村官作用,在纾难解困中体现为民情怀。党政军警民联合开展送证上门、开通绿色通道等服务群众活动,推出代办、代购、“送货上门”等便民利民措施,营造了党政军警民心手相牵、共绘戍边“同心圆”的浓厚氛围。全面推广“党政+警+X”等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组建以“派出所+苏木党委政府人员+志愿者”为成员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及时发现、化解不稳定因素,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创造了连续6年零信访的良好成绩。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组建了“边境戍边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了人民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强化军警地共驻共建和边境党建品牌创建,进一步建立边境苏木与驻地军警部队议事协调机制,开展“党政军警民共建和谐北疆”系列主题活动,切实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的工作格局。积极挖掘戍边历史,塑造“戍边文化”名片,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打造“红色前哨”戍边卫国文化基地,讲好蒙兀室韦苏木守边固边兴边故事,凝聚起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的磅礴力量。

蒙兀室韦苏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行政区域面积1446平方千米,边境线长82.5公里,辖1个社区,6个自然村屯,居住着汉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1707人。蒙兀室韦苏木党委下设2个党支部66名党员。多年来,蒙兀室韦苏木党委主动扛起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政治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和基层治理,以新乡村的新面貌展示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的成功实践。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

发展引航,为祖国北疆铺就最美底色

苏木党委精准落实国家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兴边富民等政策,倾力构建了以室韦村、临江村为核心旅游村落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辐射带动了人员就业、农畜牧业发展、山林特产售卖、戍边文化繁荣、历史文化挖掘等旅游业附加值,赋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彰显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2023年,苏木旅游热度和接待游客人次创历史新高,接待全国各地游客突破130万人次,获益群众占比总人口85%,有效确保了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积极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苏木党委充分发挥室韦苏木旅游业支柱产业优势,提出了引入投资经营者、抓好家庭旅游户、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各民族互嵌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路,通过引入投资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带动当地居民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共同富裕。着力提升旅游景区品质,紧扣突出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原则,对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俗文化园、奥洛契庄园等景区进行整改,对中俄界河友谊桥、游船码头、界河大舞台等旅游项目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让各族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苏木党委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改善了道路、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苏木面貌焕然一新。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各族群众做到了安边居住,稳边生活。

文化铸魂,为美丽中国增添一抹亮色

苏木党委着力抓好构建点、线、面贯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格局,统筹推进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弘扬中华文化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载体建设力度,建成了北疆党建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主题长廊、天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展示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展示大厅以及边境四个共同长廊等各类教育实践平台。持续深化守望相助心向党、民族团结固北疆实践活动。将党的民族政策导向有机融入到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军民联谊歌舞晚会、群众性篮球赛事、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两月一周宣传教育等活动中,同步组织党政军警民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向边疆各族群众讲清楚六句话事实和道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建设完成青山绿水会客厅、魅力休闲乡村会客厅、传统村落会客厅、和谐田园会客厅、特色文化会客厅、传统民俗会客厅、运动健身会客厅等。采取旅游农业和生态旅游模式,建设奥洛契庄园等特色生态旅游景点,打造与村落高度融合的一轴、两区、一带慢游休闲系统,让边境小镇成为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窗口,让各族游客在祖国北疆游览绿水青山、体验风土人情、感受小镇魅力中增进对四个共同内涵的认识。

治理协同,为边疆稳固凝聚浓厚成色

苏木党委积极探索推行党务、警务、村务三务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在抵边村屯设立三务融合基层治理实践站,充分发挥网格员、志愿者、民警村官作用,在纾难解困中体现为民情怀。党政军警民联合开展送证上门、开通绿色通道等服务群众活动,推出代办、代购、送货上门等便民利民措施,营造了党政军警民心手相牵、共绘戍边同心圆的浓厚氛围。全面推广党政+X”等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组建以派出所苏木党委政府人员志愿者为成员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及时发现、化解不稳定因素,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创造了连续6年零信访的良好成绩。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组建了边境戍边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了人民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强化军警地共驻共建和边境党建品牌创建,进一步建立边境苏木与驻地军警部队议事协调机制,开展党政军警民共建和谐北疆系列主题活动,切实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的工作格局。积极挖掘戍边历史,塑造戍边文化名片,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打造红色前哨戍边卫国文化基地,讲好蒙兀室韦苏木守边固边兴边故事凝聚起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