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晓景,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出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人,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人民政府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从2004年返乡至今,齐晓景搭建出一条共同致富的乡村振兴跑道,和各族群众一起挥洒汗水勤奋耕耘,成为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模范实践者。“晓景”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群带着各族群众一起想、一起干、一起富,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共同的 “名片”。齐晓景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初心使然,返乡创业让青春绽光彩
村里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回农村了!2009年,齐晓景回到了家乡——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好不容易考出去,咋又回到了穷村子?”乡亲们不理解,而齐晓景心里清楚:“乡亲们穷怕了,但我不怕。”
为期4年的村官工作,让齐晓景更了解乡村,也更了解农民。在参观辽宁省蔬菜大棚后,齐晓景发现,一个妇女能管两三栋大棚,一茬菜能卖五六千块钱。第一次见到大棚的她如获至宝,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村官到期后,她第一时间在科尔沁镇平安村租了两栋温室大棚,陆续又增建了3个草莓采摘园。当年每栋大棚年收入便超过了4万元,第二年吸引5000多人次前来采摘。之后齐晓景组建了展翼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帮乡亲们摆脱贫困”成为齐晓景对这片土地的诺言。
2017年,考虑到当时科尔沁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多是因病致贫,弱劳力人口占90%以上,齐晓景创新推出了“借鸡还蛋”“借鸡还鸡”“借猪还肉”三种扶贫模式,与村民签约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包销,使每户每年收入不低于1300元。
此前,很多人都劝她,“这么搞不行,如果贫困户把鸡和猪都卖了或是自己吃掉那不全赔了”,但是签约贫困户被齐晓景的真情感动了,他们纷纷来到合作社还蛋,有的村民因齐晓景临时外出坐在门口等了2个多小时。脱贫户王锡林感激地说,“白给我50只鸡雏,饲料防疫不用我出钱,养大后还5只鸡就行。剩下的鸡120元一只卖掉,我能挣5400元”。
短短几年时间,齐晓景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在她看来,农村是一个大课堂,是创业的广阔天地,更是扎根基层服务乡亲的美好舞台。几年间,齐晓景累计带动了科右前旗15个村476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多元。
行动践诺,深耕乡村让乡亲富起来
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让乡亲们的农畜产品卖上更好的价格、能走进大市场,一直是齐晓景努力的方向。
走进科尔沁镇,齐晓景和村民共同培育的100余座标准化果蔬大棚并排而立,果香弥漫。这几年,有不少村民将自家大棚托管给齐晓景经营,也有不少村民把庭院经济的订单当作增收的重中之重,让齐晓景有压力也有动力。
村民张秀琴一直以种菜为生,自从和齐晓景合作后,这几年她再也没有起早贪黑地去市场卖过菜、摆过摊。不仅通过电商订单在家就把菜卖了,收入还比以前高了。“我们都相信晓景,她给我们推的网上订单从不违约,菜款也从未亏欠,1栋大棚能让我多收入5000多元”,张秀琴乐呵呵地说。
为畅通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齐晓景创建了科右前旗展翼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互联网+合作社+订单+农户”的电商运营新模式,实现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电商发展的双收益,解决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还带动了1000多人就业。
谈起这些年的发展,齐晓景形象地说是从1.0版本升级到了4.0版本。1.0版本就是种大棚,仅仅是农业生产;2.0版本是在游客采摘的同时发展餐饮业;3.0版本就发展到了培训加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模式;4.0版本就是现在的番茄公社。通过打造民宿、研学、培训为一体的基地,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今村庄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导游,各族群众在旅游中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促进双发展,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
为了让乡亲们产业发展多样化、现代化、科学化,番茄公社利用现有资源对农牧民、“晓景”式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乡土人才进行技术指导,针对近郊游产业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对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使各族群众心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实现了设施农业“兴”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探索走出一条小村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路,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番茄公社已成为兴安盟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累计接待游客10万多人,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吸引16名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累计开展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200多场,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产业奔小康,可赞;致富路上带乡邻,可敬。如今,齐晓景的名字在兴安大地上家喻户晓,更是带出了双河、李永强、郭丽丽等1288名带富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可推广、可复制的“晓景”式带头人,带动4.18万户各族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带富效应。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一个齐晓景”到“一群齐晓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无数各族农牧民的生活正因他们而被改写。
【模范个人】齐晓景——做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引路人”, 齐晓景,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出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人,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人民政府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从2004年返乡至今,齐晓景搭建出一条共同致富的乡村振兴跑道,和各族群众一起挥洒汗水勤奋耕耘,成为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模范实践者。“晓景”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群带着各族群众一起想、一起干、一起富,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共同的 “名片”。齐晓景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初心使然,返乡创业让青春绽光彩村里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回农村了!2009年,齐晓景回到了家乡——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好不容易考出去,咋又回到了穷村子?”乡亲们不理解,而齐晓景心里清楚:“乡亲们穷怕了,但我不怕。” 为期4年的村官工作,让齐晓景更了解乡村,也更了解农民。在参观辽宁省蔬菜大棚后,齐晓景发现,一个妇女能管两三栋大棚,一茬菜能卖五六千块钱。第一次见到大棚的她如获至宝,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村官到期后,她第一时间在科尔沁镇平安村租了两栋温室大棚,陆续又增建了3个草莓采摘园。当年每栋大棚年收入便超过了4万元,第二年吸引5000多人次前来采摘。之后齐晓景组建了展翼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帮乡亲们摆脱贫困”成为齐晓景对这片土地的诺言。 2017年,考虑到当时科尔沁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多是因病致贫,弱劳力人口占90%以上,齐晓景创新推出了“借鸡还蛋”“借鸡还鸡”“借猪还肉”三种扶贫模式,与村民签约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包销,使每户每年收入不低于1300元。此前,很多人都劝她,“这么搞不行,如果贫困户把鸡和猪都卖了或是自己吃掉那不全赔了”,但是签约贫困户被齐晓景的真情感动了,他们纷纷来到合作社还蛋,有的村民因齐晓景临时外出坐在门口等了2个多小时。脱贫户王锡林感激地说,“白给我50只鸡雏,饲料防疫不用我出钱,养大后还5只鸡就行。剩下的鸡120元一只卖掉,我能挣5400元”。短短几年时间,齐晓景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在她看来,农村是一个大课堂,是创业的广阔天地,更是扎根基层服务乡亲的美好舞台。几年间,齐晓景累计带动了科右前旗15个村476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多元。行动践诺,深耕乡村让乡亲富起来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让乡亲们的农畜产品卖上更好的价格、能走进大市场,一直是齐晓景努力的方向。 走进科尔沁镇,齐晓景和村民共同培育的100余座标准化果蔬大棚并排而立,果香弥漫。这几年,有不少村民将自家大棚托管给齐晓景经营,也有不少村民把庭院经济的订单当作增收的重中之重,让齐晓景有压力也有动力。 村民张秀琴一直以种菜为生,自从和齐晓景合作后,这几年她再也没有起早贪黑地去市场卖过菜、摆过摊。不仅通过电商订单在家就把菜卖了,收入还比以前高了。“我们都相信晓景,她给我们推的网上订单从不违约,菜款也从未亏欠,1栋大棚能让我多收入5000多元”,张秀琴乐呵呵地说。 为畅通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齐晓景创建了科右前旗展翼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互联网+合作社+订单+农户”的电商运营新模式,实现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电商发展的双收益,解决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还带动了1000多人就业。 谈起这些年的发展,齐晓景形象地说是从1.0版本升级到了4.0版本。1.0版本就是种大棚,仅仅是农业生产;2.0版本是在游客采摘的同时发展餐饮业;3.0版本就发展到了培训加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模式;4.0版本就是现在的番茄公社。通过打造民宿、研学、培训为一体的基地,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今村庄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导游,各族群众在旅游中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促进双发展,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为了让乡亲们产业发展多样化、现代化、科学化,番茄公社利用现有资源对农牧民、“晓景”式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乡土人才进行技术指导,针对近郊游产业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对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使各族群众心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实现了设施农业“兴”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探索走出一条小村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路,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番茄公社已成为兴安盟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累计接待游客10万多人,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吸引16名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累计开展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200多场,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产业奔小康,可赞;致富路上带乡邻,可敬。如今,齐晓景的名字在兴安大地上家喻户晓,更是带出了双河、李永强、郭丽丽等1288名带富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可推广、可复制的“晓景”式带头人,带动4.18万户各族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带富效应。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一个齐晓景”到“一群齐晓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无数各族农牧民的生活正因他们而被改写。
齐晓景,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出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人,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人民政府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主任。从2004年返乡至今,齐晓景搭建出一条共同致富的乡村振兴跑道,和各族群众一起挥洒汗水勤奋耕耘,成为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模范实践者。“晓景”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群带着各族群众一起想、一起干、一起富,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共同的 “名片”。齐晓景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初心使然,返乡创业让青春绽光彩
村里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回农村了!2009年,齐晓景回到了家乡——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好不容易考出去,咋又回到了穷村子?”乡亲们不理解,而齐晓景心里清楚:“乡亲们穷怕了,但我不怕。”
为期4年的村官工作,让齐晓景更了解乡村,也更了解农民。在参观辽宁省蔬菜大棚后,齐晓景发现,一个妇女能管两三栋大棚,一茬菜能卖五六千块钱。第一次见到大棚的她如获至宝,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村官到期后,她第一时间在科尔沁镇平安村租了两栋温室大棚,陆续又增建了3个草莓采摘园。当年每栋大棚年收入便超过了4万元,第二年吸引5000多人次前来采摘。之后齐晓景组建了展翼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帮乡亲们摆脱贫困”成为齐晓景对这片土地的诺言。
2017年,考虑到当时科尔沁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多是因病致贫,弱劳力人口占90%以上,齐晓景创新推出了“借鸡还蛋”“借鸡还鸡”“借猪还肉”三种扶贫模式,与村民签约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包销,使每户每年收入不低于1300元。
此前,很多人都劝她,“这么搞不行,如果贫困户把鸡和猪都卖了或是自己吃掉那不全赔了”,但是签约贫困户被齐晓景的真情感动了,他们纷纷来到合作社还蛋,有的村民因齐晓景临时外出坐在门口等了2个多小时。脱贫户王锡林感激地说,“白给我50只鸡雏,饲料防疫不用我出钱,养大后还5只鸡就行。剩下的鸡120元一只卖掉,我能挣5400元”。
短短几年时间,齐晓景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在她看来,农村是一个大课堂,是创业的广阔天地,更是扎根基层服务乡亲的美好舞台。几年间,齐晓景累计带动了科右前旗15个村476户村民户均增收3000多元。
行动践诺,深耕乡村让乡亲富起来
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让乡亲们的农畜产品卖上更好的价格、能走进大市场,一直是齐晓景努力的方向。
走进科尔沁镇,齐晓景和村民共同培育的100余座标准化果蔬大棚并排而立,果香弥漫。这几年,有不少村民将自家大棚托管给齐晓景经营,也有不少村民把庭院经济的订单当作增收的重中之重,让齐晓景有压力也有动力。
村民张秀琴一直以种菜为生,自从和齐晓景合作后,这几年她再也没有起早贪黑地去市场卖过菜、摆过摊。不仅通过电商订单在家就把菜卖了,收入还比以前高了。“我们都相信晓景,她给我们推的网上订单从不违约,菜款也从未亏欠,1栋大棚能让我多收入5000多元”,张秀琴乐呵呵地说。
为畅通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齐晓景创建了科右前旗展翼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互联网+合作社+订单+农户”的电商运营新模式,实现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电商发展的双收益,解决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还带动了1000多人就业。
谈起这些年的发展,齐晓景形象地说是从1.0版本升级到了4.0版本。1.0版本就是种大棚,仅仅是农业生产;2.0版本是在游客采摘的同时发展餐饮业;3.0版本就发展到了培训加住宿餐饮为一体的模式;4.0版本就是现在的番茄公社。通过打造民宿、研学、培训为一体的基地,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今村庄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导游,各族群众在旅游中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促进双发展,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
为了让乡亲们产业发展多样化、现代化、科学化,番茄公社利用现有资源对农牧民、“晓景”式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乡土人才进行技术指导,针对近郊游产业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对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使各族群众心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实现了设施农业“兴”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钱袋子“鼓”起来,探索走出一条小村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路,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番茄公社已成为兴安盟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创新基地,累计接待游客10万多人,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吸引16名返乡大学生创业就业,累计开展各族青少年研学活动200多场,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发展产业奔小康,可赞;致富路上带乡邻,可敬。如今,齐晓景的名字在兴安大地上家喻户晓,更是带出了双河、李永强、郭丽丽等1288名带富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可推广、可复制的“晓景”式带头人,带动4.18万户各族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带富效应。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从“一个齐晓景”到“一群齐晓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无数各族农牧民的生活正因他们而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