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慧明,男,达斡尔族,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40年坚守乡村,每年300多天在农业生产、蔬菜种植技术推广、科研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展示了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奉献。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
扎根祖国北疆,用知识帮助农民致富
关慧明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乌兰察布科技处工作,当时的乌兰察布是深度贫困地区,这里高寒、干旱、土壤贫瘠,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一到工作岗位关慧明就主动要求下乡,期盼用所学知识服务各族群众、效力乡村发展。他工作的第一个村——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三成局乡罗家村曾经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57户人家靠种薄田度日,关慧明来到村里后,发现村边有一条浅浅的小河,河两边是乱石滩,如果平整后就可以利用河水种菜,关慧明立即带着几户村民推着小车拉土垫在石滩上,指导农民种植大棚技术,不到半年时间,河边就建起4栋温室大棚,靠河水浇灌的大棚蔬菜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有了榜样的带动,全村大棚蔬菜迅速发展到50余栋,就这样,在关慧明的技术指导下,罗家村20多户贫困户靠种大棚蔬菜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摩托车和四轮车,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邻村的杨贵村、霸王河村、十八台村……都跟着富了起来。他不仅帮着农民学习种植技术,还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难题,成了农民最信的过的蔬菜医生,不论是霸王河村黄瓜地的斑潜蝇难题,还是商都县的洋葱病毒病,他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他白天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夜里在实验室寻找解决的办法,把农民的蔬菜地当成他的试验田,国内很多省市的菜农们也前来学习蔬菜种植新技术,请他去诊治蔬菜的各种“疑难病症”,从乌兰察布市的乡村到全国十几个省30多个实验点,都有他解决问题的脚印,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真情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切实让农民在实实在在的收获中感恩党的温暖和关怀。
潜心科学研究,用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关慧明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殷殷嘱托,努力把自己的所学所获转化为科学力量造福各族群众。经年累月的田间地头学习、研究,为关慧明在研究探索冷凉地区蔬菜发展上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可靠的科学依据,他参与编写了《中国蔬菜栽培学》,撰写了《气流循环暨冷凉生态对农业的影响及利用》《中国冷凉蔬菜栽培新技术》两部专著,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他提出的“开发冷凉蔬菜、发展冷凉蔬菜”建议,得到国内蔬菜专家的肯定和支持,成为地处冷凉地区少数民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突破。22012年,在自治区支持下,他带头在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引进人才,组成团队,服务产业,9年来共引进筛选新品种848个,选育新品种8个,在全国推广新品种100万亩,使大规模的科研成果走进生产实践,走进千家万户,带动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在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致富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全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这些科技人员都在各个生产基地推广新成果。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覆盖农民5万户,6.5万人,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推广,仅有记载的服务每年帮助农民实现增收4000多万元。他带领项目团队研发出了GC16系列生态制剂,实现了有机、高效、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GC16-1(粉螨平1号)、GC16-5(灰霉平5号)被认定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在北京、黑龙江、海南、云南、内蒙古等全国15个省市区试验均获得成功,深受各族农牧民青睐。
主动融入大局,用真情温暖戍边群众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有近104公里的边境线,在边境线上有近200户戍边户,因为地处草原深处,戍边牧民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这成了关慧明心里的着急事,2024年,他带领团队深入边境地区,指导牧民们搭建保温大棚、更换土壤、灭虫施肥,认真探索草原边境地区蔬菜种植方法、传授种植技术,最终破解边境地区蔬菜种植难题。现在,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尔登嘎查戍边牧民的菜棚里,辣椒长势喜人、西红柿缀满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牧民们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由于边境地区经常刮风,菜棚容易被风吹走,同时牧民也存在着不会照料菜棚的现实问题,他又带领团队研发了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在稳固性、保温性方面表现良好,有了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今年,又有一大部分戍边牧民冬天也将能够吃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关慧明说,牧民有需求,戍边户有期望,我们也更有信心,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四子王旗戍边户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菜,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我们要在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上作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贡献,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好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模范个人】关慧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用科技赋能乡村大发展 , 关慧明,男,达斡尔族,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40年坚守乡村,每年300多天在农业生产、蔬菜种植技术推广、科研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展示了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奉献。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扎根祖国北疆,用知识帮助农民致富关慧明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乌兰察布科技处工作,当时的乌兰察布是深度贫困地区,这里高寒、干旱、土壤贫瘠,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一到工作岗位关慧明就主动要求下乡,期盼用所学知识服务各族群众、效力乡村发展。他工作的第一个村——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三成局乡罗家村曾经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57户人家靠种薄田度日,关慧明来到村里后,发现村边有一条浅浅的小河,河两边是乱石滩,如果平整后就可以利用河水种菜,关慧明立即带着几户村民推着小车拉土垫在石滩上,指导农民种植大棚技术,不到半年时间,河边就建起4栋温室大棚,靠河水浇灌的大棚蔬菜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有了榜样的带动,全村大棚蔬菜迅速发展到50余栋,就这样,在关慧明的技术指导下,罗家村20多户贫困户靠种大棚蔬菜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摩托车和四轮车,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邻村的杨贵村、霸王河村、十八台村……都跟着富了起来。他不仅帮着农民学习种植技术,还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难题,成了农民最信的过的蔬菜医生,不论是霸王河村黄瓜地的斑潜蝇难题,还是商都县的洋葱病毒病,他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他白天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夜里在实验室寻找解决的办法,把农民的蔬菜地当成他的试验田,国内很多省市的菜农们也前来学习蔬菜种植新技术,请他去诊治蔬菜的各种“疑难病症”,从乌兰察布市的乡村到全国十几个省30多个实验点,都有他解决问题的脚印,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真情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切实让农民在实实在在的收获中感恩党的温暖和关怀。潜心科学研究,用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关慧明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殷殷嘱托,努力把自己的所学所获转化为科学力量造福各族群众。经年累月的田间地头学习、研究,为关慧明在研究探索冷凉地区蔬菜发展上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可靠的科学依据,他参与编写了《中国蔬菜栽培学》,撰写了《气流循环暨冷凉生态对农业的影响及利用》《中国冷凉蔬菜栽培新技术》两部专著,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他提出的“开发冷凉蔬菜、发展冷凉蔬菜”建议,得到国内蔬菜专家的肯定和支持,成为地处冷凉地区少数民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突破。22012年,在自治区支持下,他带头在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引进人才,组成团队,服务产业,9年来共引进筛选新品种848个,选育新品种8个,在全国推广新品种100万亩,使大规模的科研成果走进生产实践,走进千家万户,带动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在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致富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全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这些科技人员都在各个生产基地推广新成果。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覆盖农民5万户,6.5万人,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推广,仅有记载的服务每年帮助农民实现增收4000多万元。他带领项目团队研发出了GC16系列生态制剂,实现了有机、高效、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GC16-1(粉螨平1号)、GC16-5(灰霉平5号)被认定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在北京、黑龙江、海南、云南、内蒙古等全国15个省市区试验均获得成功,深受各族农牧民青睐。主动融入大局,用真情温暖戍边群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有近104公里的边境线,在边境线上有近200户戍边户,因为地处草原深处,戍边牧民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这成了关慧明心里的着急事,2024年,他带领团队深入边境地区,指导牧民们搭建保温大棚、更换土壤、灭虫施肥,认真探索草原边境地区蔬菜种植方法、传授种植技术,最终破解边境地区蔬菜种植难题。现在,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尔登嘎查戍边牧民的菜棚里,辣椒长势喜人、西红柿缀满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牧民们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由于边境地区经常刮风,菜棚容易被风吹走,同时牧民也存在着不会照料菜棚的现实问题,他又带领团队研发了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在稳固性、保温性方面表现良好,有了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今年,又有一大部分戍边牧民冬天也将能够吃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关慧明说,牧民有需求,戍边户有期望,我们也更有信心,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四子王旗戍边户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菜,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我们要在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上作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贡献,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好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关慧明,男,达斡尔族,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40年坚守乡村,每年300多天在农业生产、蔬菜种植技术推广、科研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展示了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奉献。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
扎根祖国北疆,用知识帮助农民致富
关慧明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乌兰察布科技处工作,当时的乌兰察布是深度贫困地区,这里高寒、干旱、土壤贫瘠,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一到工作岗位关慧明就主动要求下乡,期盼用所学知识服务各族群众、效力乡村发展。他工作的第一个村——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三成局乡罗家村曾经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57户人家靠种薄田度日,关慧明来到村里后,发现村边有一条浅浅的小河,河两边是乱石滩,如果平整后就可以利用河水种菜,关慧明立即带着几户村民推着小车拉土垫在石滩上,指导农民种植大棚技术,不到半年时间,河边就建起4栋温室大棚,靠河水浇灌的大棚蔬菜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有了榜样的带动,全村大棚蔬菜迅速发展到50余栋,就这样,在关慧明的技术指导下,罗家村20多户贫困户靠种大棚蔬菜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摩托车和四轮车,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邻村的杨贵村、霸王河村、十八台村……都跟着富了起来。他不仅帮着农民学习种植技术,还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难题,成了农民最信的过的蔬菜医生,不论是霸王河村黄瓜地的斑潜蝇难题,还是商都县的洋葱病毒病,他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他白天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夜里在实验室寻找解决的办法,把农民的蔬菜地当成他的试验田,国内很多省市的菜农们也前来学习蔬菜种植新技术,请他去诊治蔬菜的各种“疑难病症”,从乌兰察布市的乡村到全国十几个省30多个实验点,都有他解决问题的脚印,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真情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切实让农民在实实在在的收获中感恩党的温暖和关怀。
潜心科学研究,用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关慧明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殷殷嘱托,努力把自己的所学所获转化为科学力量造福各族群众。经年累月的田间地头学习、研究,为关慧明在研究探索冷凉地区蔬菜发展上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可靠的科学依据,他参与编写了《中国蔬菜栽培学》,撰写了《气流循环暨冷凉生态对农业的影响及利用》《中国冷凉蔬菜栽培新技术》两部专著,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他提出的“开发冷凉蔬菜、发展冷凉蔬菜”建议,得到国内蔬菜专家的肯定和支持,成为地处冷凉地区少数民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突破。22012年,在自治区支持下,他带头在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引进人才,组成团队,服务产业,9年来共引进筛选新品种848个,选育新品种8个,在全国推广新品种100万亩,使大规模的科研成果走进生产实践,走进千家万户,带动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在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致富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全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这些科技人员都在各个生产基地推广新成果。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覆盖农民5万户,6.5万人,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推广,仅有记载的服务每年帮助农民实现增收4000多万元。他带领项目团队研发出了GC16系列生态制剂,实现了有机、高效、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GC16-1(粉螨平1号)、GC16-5(灰霉平5号)被认定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在北京、黑龙江、海南、云南、内蒙古等全国15个省市区试验均获得成功,深受各族农牧民青睐。
主动融入大局,用真情温暖戍边群众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有近104公里的边境线,在边境线上有近200户戍边户,因为地处草原深处,戍边牧民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这成了关慧明心里的着急事,2024年,他带领团队深入边境地区,指导牧民们搭建保温大棚、更换土壤、灭虫施肥,认真探索草原边境地区蔬菜种植方法、传授种植技术,最终破解边境地区蔬菜种植难题。现在,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尔登嘎查戍边牧民的菜棚里,辣椒长势喜人、西红柿缀满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牧民们第一次吃上了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由于边境地区经常刮风,菜棚容易被风吹走,同时牧民也存在着不会照料菜棚的现实问题,他又带领团队研发了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在稳固性、保温性方面表现良好,有了第二代智能温室暖棚,今年,又有一大部分戍边牧民冬天也将能够吃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关慧明说,牧民有需求,戍边户有期望,我们也更有信心,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四子王旗戍边户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菜,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和关怀,我们要在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上作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贡献,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好科技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