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2023-05-29
  • 孙绍骋:​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孙绍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内蒙古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高度重视内蒙古民族工作。今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对我们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每次重要讲话中都殷切叮嘱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维护好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75年前,自治区的建立开启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7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长期保持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5日下午,习近平在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马鞍山村村民张国利家,同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交流。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回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那段历史,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正确领导,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自治区成立前夕,内蒙古地区的形势极为复杂,甚至面临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的严重危险。当时各种政治力量在内蒙古地区展开角逐,有原伪蒙疆政权和伪满洲国的各级官吏,有部分蒙古族王公贵族,有投向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投机分子,有占领包头、归绥等地的国民党军队。各种势力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意图,其中不少夹杂着“内蒙古高度自治”“内蒙古独立”“内外蒙合并”等错误主张。这些主张,本质上就是想分割内蒙古、分裂国家。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内蒙古确实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在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面对纷繁复杂的乱局,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了内蒙古自治运动。党中央运筹帷幄,晋察冀中央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东北局、西满分局、冀热辽分局在内蒙古都以不同方式做了大量工作,直接领导、指导、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那一个时期,习仲勋同志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主持召开会议研究伊克昭盟工作,作出阶段性总结和战略性部署。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政治引导、采取灵活策略,先后将在苏尼特右旗建立的“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在兴安盟葛根庙建立的“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在海拉尔建立的“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引向正确轨道,粉碎了一些政治势力“向外跑”“搞独立”的图谋。内蒙古自治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在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过程中,党中央适时制定指导方针,有效指挥军事行动,牢牢把握了对内蒙古地区自治运动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当时,如果没有集宁战役中解放军的大军压境,有力牵制敌军,自治区的成立也不会那么顺利。如今,内蒙古“五一会址”、集宁战役纪念馆中陈列着当年党中央发出的指示,珍藏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亲笔起草的电报、信件,这些都是我们党直接领导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历史见证。内蒙古现在的区划范围,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确定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期间,毛泽东同志提出“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实现这一点,困难主要集中在解决“蒙绥合并”的问题上。当时,由于党内对内蒙古区域问题认识不一致,导致“蒙绥合并”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1952年初,毛泽东同志在得知“蒙绥合并”久拖未决是因为有的领导干部不同意后指出:不能再拖了,谁不同意就撤谁。周恩来同志说,这事是中央定了的,我去做工作,请主席放心。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绥远省于1954年被正式撤销建制,辖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随后,原属甘肃的阿拉善、额济纳,原属河北的商都也陆续被划给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自治区成立70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比自治区成立之初增长了680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9.9亿元,而自治区成立之初仅有9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377元、18337元,比1978年增长了146倍、182倍。内蒙古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国家在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极大支持。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工厂、修建铁路的基建资金就达10多亿元,包钢、一机、二机、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都是那个时期开工建设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家又从沿海地区向内蒙古迁入一批工厂。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内蒙古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由北京对口帮扶内蒙古;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将横跨“三北”的内蒙古相继纳入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国家战略政策实施范围;2011年,又专门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对内蒙古的关怀都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据统计,分税制改革以来,1995—2021年我区累计获得中央转移支付资金2.86万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安排我区的转移支付资金由2012年的1618.5亿元逐年增加到2021年的2709亿元,10年累计达到2.18万亿元。正是得益于中央源源不断的支持,内蒙古从一穷二白走向了繁荣富裕,全区各族人民的生活从缺吃少穿迈向了全面小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和支持下,内蒙古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全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深情地讲道:“在选举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党中央提出,中央领导同志应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参加选举。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2021年6月30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学生在“师生同欢唱 颂歌献给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现场欢呼。丁根厚 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指导帮助纠正的自治区成立以来,每当工作中出现重大偏差时,党中央都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我们把脉定向、纠偏正向,而且每一次改正改进后内蒙古的工作都实现了新的重大进步。回过头看,如果没有党中央的指导和帮助,内蒙古一路走来不知会遭受多少挫折和损失,不知会走多少弯路、背上多么沉重的包袱。土地改革初期,由于对农村情况研究得不够、把握得不准,自治区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左”的倾向,错划了部分农民的成分,扩大了打击面。党中央敏锐察觉到工作中的偏差,及时对土改政策和策略进行完善,并在内蒙古地区解放区的农村普遍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复查纠偏工作,使土地改革逐渐回到了正轨。在牧区开展民主改革之初,由于忽视了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内蒙古一些地方按照农区土改方法简单地划分阶级、斗争牧主、平分牲畜,使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发现这个问题后,中共中央东北局高度重视,要求必须团结蒙古族的大多数,采取“慎重缓进”的方针。正是有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有力指导,自治区党委及时总结民主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提出切合区情实际的“三不两利”政策,以一种比较和缓的方式打破了牧区落后的生产关系,充分调动了牧工和牧主双方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了牧区民主改革的顺利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出现大量冤假错案,经济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内蒙古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方面才得以拨乱反正。过去一个时期,我区一些地方不顾财政承受能力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沉迷于走高负债保增长的路子,积累了大量风险隐患。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内蒙古政府债务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在关键时刻给我们打了“清醒剂”、踩了“急刹车”。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指导下,全区上下吸取教训、坚决整改,举一反三、综合施策推进纠偏正向、固本培元,长期积累形成的一些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内蒙古是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心向党、心向中央、心向北京,是内蒙古的光荣传统。75年前,内蒙古各族人民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奋斗、共求解放,内蒙古才有前途和希望。历经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形成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深刻共识和可贵品质,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各族人民建包钢”等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第一”和宝贵经验。75年来,内蒙古的发展史、民族史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也不会有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发展和今天的成就,不会有现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这是历史的必然结论,也是现实的深刻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修订出台一系列民族领域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研究推出一系列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务实举措,推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大局得到持续巩固。尽管近些年内蒙古民族工作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民族领域还面临着不少风险和隐患,但全区民族工作的大环境总体仍然是好的,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没有变,各族人民不分你我、情同手足、亲如一家的状态没有变,民族工作向上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今天的内蒙古,各民族守望相助、其乐融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倍加珍惜、继续坚持民族团结光荣传统和“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我体会,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新时代新征程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做什么、怎么做?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抓好两件大事:一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是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我们将聚焦聚力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制定实施落实五个方面战略定位的具体方案,坚持挂图作战、按图施工,坚持日日做功、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推动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壮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更好担负起边疆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 孙绍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9月21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的《学习时报》在头版头条刊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署名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文章全文如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孙绍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按照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厚植“北疆绿”、 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草原、森林、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2%、12%和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我们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将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增绿、治沙、转型、减排上下功夫,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草原生态建设6500万亩、国土绿化1400万亩、退化林修复280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650万亩。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严格执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力争到2025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5%、17%、12%。当前,我们正在全区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力求把各种闲置浪费、低质低效利用的资源要素全面盘活起来、高效利用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在我国北疆构筑起更加牢固稳固、美丽亮丽的万里绿色长城。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103种居全国前十、21种居全国第一,其中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21%,稀土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级的,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煤制油产能达到124万吨、煤制气产能达到27.5亿立方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这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仅鄂尔多斯一个市就完成了国家交付的18个省煤炭保供任务,即使煤价高企发电赔本我们也全力保大局,宁可在自家多建“锅炉房”也要为国家贡献更多清洁能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作为能源大区,我们正在抢抓“双碳”机遇,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内蒙古”,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种好“塞外粮” 、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内蒙古有1.72亿亩耕地,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全国的1/5,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蒙字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农业稳,天下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力做好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文章,加快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扩大数量,通过改造耕地草地后备资源,扩大农牧业生产规模。提高质量,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水平草原修复、引育高质量种质资源,全面提高耕地、草地和种子质量。增加产量,通过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同时抓好先进种植技术推广、舍饲圈养模式推广,把农畜产品的产量提上来,努力为国家供给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0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45万吨,原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内蒙古内联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现在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对外开放新机制,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内外循环同促进、口岸腹地共发展,加快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把内蒙古打造成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守好“北大门” 、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内蒙古横跨“三北”、地近京畿,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在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我们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我们将针对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想方设法把产业发展起来,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同时,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更好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每次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我们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区各族人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百人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将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紧紧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地做好促进民族团结各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感到更加幸福,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抓从严治党、促自我革命,政治生态加快净化修复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受到损害。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紧紧扭住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20年”,着力铲除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截至目前共查处涉煤腐败案件789件、1163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3人、县处级干部286人,挽回国有资产损失608亿元,清收煤炭资源299亿吨。经过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和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淬炼洗礼,全区政治生态日益清朗,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一抓到底的执着和一严到底的韧劲推进自我革命,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加快推动全区政治生态全面重塑、根本好转。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蒙古马精神”,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二条措施和容错纠错八条意见,坚决整治庸政懒政现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报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拿出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劲头干事创业,把内蒙古干部的良好形象立起来。回顾新时代的非凡历程,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 深刻把握主线的三个维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后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十年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知晓、不断深入领悟的时代话语,成为社会风尚和行动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民族地区,从青藏高原到塞上江南,处处留下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6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青海、宁夏考察,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谋篇布局、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宁夏各项工作,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此行贯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要深刻学习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之大者”大者,即全局性、根本性的大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成功与否,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这条主线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之大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坚持人民至上、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以实现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地区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但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当前面临的发展任务和形势,要求我们把主线贯穿到经济规划布局、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支持民族地区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培育体现区域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治之大善”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层面不同、范畴不同,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犹如主干与枝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不能自外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包容性和活力要以坚持共同性的方向为前提。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展现伟大民族精神,唤起各族人民的共鸣,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主动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同时,还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好基层党组织这个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在社区中发挥领导作用,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作者简介:严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抓实“三项重点工作”奋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

    2024年以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通过建“强”组织功能、抓“实”宣传教育、推“深”交流互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效,奋力开创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的民族事务治理新格局,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迈上新台阶。一、建“强”组织功能,凝聚思想共识2024年以来,达拉特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为目标,通过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持续助推全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一是强化“示范带头”,加强政治引领。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旗委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旗、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三级网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把民族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二是坚持“全员覆盖”,夯实思想根基。以旗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抓手,带动全旗各级党委(党组)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等,不断提高全旗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组织全旗民族工作干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及各族群众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培训学习活动9次、参与5000余人(次)。三是突出“绩效考核”,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具体要求和举措,实行领导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明晰职责、理顺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务实管用的责任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用完善的制度机制引领全旗形成推进共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强大合力,推动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更加有效。二、抓“实”宣传教育,筑牢基层堡垒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分层面、分类别有形有感有效组织全旗各行业、各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是聚焦有形,推动宣传氛围“浓”起来。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推广为重点,全力将宣传教育延伸到基层末梢,充分调动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积极组织全旗各行业领域开展“两月一周”、“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600余场次,并在达拉特发布、鄂尔多斯市民委、内蒙古统一战线等平台进行了广泛宣传,部分活动被自治区和市级媒体,以及学习强国、腾讯新闻等互联网平台宣传报道,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二是聚焦有感,实现宣传载体“活”起来。线上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等新闻媒介,特别是发挥“达拉特新闻”、“达拉特发布”、“暖新闻客户端”等不同宣传阵地作用,发布相关信息,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有奖竞答、双语视频讲解《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活动;线下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主题公园、主题广场、主题景区、主题公交线路等领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体验”、“与国旗同框”等丰富多彩的群众参与性强的文体和主题宣传活动,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精准地传递给各族群众,引导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三是聚焦有效,做到宣传范围“广”起来。充分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支宣讲队伍,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商协会、学校幼儿园、机关单位、金融机构、城市商圈等开展“一决定”、“六条例”等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主题宣讲。举办“欢乐庆丰收·和谐邻里情”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0余场次,受众超5万人。面向各族群众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宣讲,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00余场、参与人数3000余人(次),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5万余册、宣传品4000余份。三、推“深”交流互鉴,汇聚发展合力一是实施典型示范培育工程,发挥示范带动“引领力”。以“昭君出塞”路沿线民族工作部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联盟为契机,加强与沿线民族工作部门沟通联系和工作协作,实现文化互促、宣传共推、经验互鉴,搭建起各族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已累计举办各类青少年交流活动100余场。依托响沙湾、库布齐沙漠、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等旅游景区,举办沙滩排球比赛、沙漠马拉松、草原音乐节等各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体活动56场(次),吸引全国各地游客超30万人(次),拓宽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渠道。实施达拉特旗农村集体经济5.26MW光伏帮扶项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达拉特旗“健康饮茶”、“送茶入户”困难群众饮用低氟边销茶项目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精神文化“感召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系列活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组织待业人群参加少数民族饰品制作、“赵大剪非遗文化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培训班5批次,覆盖各族群众6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待业人群的就业技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苏木镇、街道以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石榴花开同心圆 致敬最美匠心人”、“传好民族团结音 共筑民族团结心”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活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中华文化浸润人心,推动全旗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三是积极推动交流互学互鉴,增强共同体建设“聚合力”。组织全旗民族工作干部赴湖北、广西、成都、包头市东河区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街道社区、机关单位、社会组织等行业领域的典型经验做法,不断拓宽工作思路。达拉特旗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包头市东河区、湖北省兴山县等地民族工作部门共同开展共建联创活动5场,采取互观互学、座谈交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进一步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沟通协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经验交流与战略研究,促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当好“三个朋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六抓六有”工作模式,把“交朋友”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党员干部当好“三个朋友”,做好“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扎实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实际行动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一、在“宣教”上把方向、聚人心,当好“会讲理论、能讲故事、善讲道理”的朋友一是讲理论明方向。发挥县处级干部、党委(党组)书记、专家教授等领学促学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学习内容,开设旗、苏木镇两级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创新“领导干部上讲台”“专家学者来培训”“先进典型作汇报”3类特色授课方式,常态化学习《习近平关于内蒙古工作论述摘编》、“五大任务”干部读本等必读书目,推动理论学习覆盖到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每一名干部,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理念和要求的理解把握,确保想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干任何工作都紧扣主线要求展开。2023年以来,累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88期、3.2万余人次。 二是讲故事强信心。推出《赠送小青马》《乌审牧民赴延安》《那顺德力格尔》等内容的同心故事汇,讲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团结故事;编纂《足迹——南京知青在乌审草原》一书,录制南京知青及家人采访视频12期,讲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民族团结故事;整理乌审旗绿化委员会带领“绿色乌审”治沙群体治理沙漠、建设草原等事迹,讲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民族团结故事;挖掘小青马重回延安、万人齐心建宝丰等新典型,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故事。充分依托宣讲团、驻村工作队、乡贤能人、乌兰牧骑等宣教力量,用好用活“上善乌审”“围炉夜话”等宣讲品牌,探索“群众办、群众讲、群众听、群众当主角”宣教方式,把“四个时期”民族团结故事讲深讲活讲实。通过一系列故事,带动各族群众谈变化、话发展,更加清晰认识和理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更加坚定在新征程上鼓足干劲、接续奋斗、再建新功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讲道理增情感。聚焦青少年阶段“拔节孕穗期”,用“青言青语”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道理,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组织优秀教师、共青团干部等分批上好“大思政课”,设立“党员思政教师先锋岗”,评选“强国复兴有我”思政课优秀微课,设计“行走的思政课”路线8条,开展“学燕归巢、青春建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2次。特别注重以英雄人物、身边典型为内容开展宣传教育,打造“戍边英雄广告牌”“民族团结故事栏”等特色载体,多渠道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2023年以来,累计举办“童心向党”“北疆教育心向党”等系列教育活动1000余场次。 二、在“共同”上做文章、出实招,当好“致富有方、问需有策、享惠有数”的朋友 一是帮助算好“共富账”。坚持把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两件大事、“六个工程”和全市“三个四”工作任务,建设鄂尔多斯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培育肉牛、鄂尔多斯细毛羊、生猪、粮食4个产值超10亿元产业,打造萨拉乌苏文化旅游带,组建6家“村投公司”,带动全旗61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形成乌兰陶勒盖镇飞地经济产业园、无定河镇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一批共富载体,2023年全旗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3亿元、平均纯收入超过100万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4万元,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各族群众幸福生活。 二是帮助算好“共需账”。坚持把问民需作为连民心、知民情、解民忧的重要抓手,通过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机制、开展“献策乌审”活动等方式,摸清群众在教育、医疗、安居等方面的需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化与深圳市宝安区、康巴什区教育合作,新建旗第二、第三人民医院,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建成邻里中心、零工市场等一批服务场所。今年投资12.1亿元,推进供暖、供水、供电、供气、网络覆盖“五个保障”,实施供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农村牧区供水、小石砭35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气化乌审”、通讯网络基站等温暖工程项目19项,切实让各族群众在民生改善中有更多话语权,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政府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三是帮助算好“共享账”。坚持与群众“面对面”算清“家庭账”,全面梳理各部门各类补贴政策和项目,分类制作惠民利民政策“一本账”,组织驻村工作队、嘎查村“两委”成员、网格员等力量,走村入户唠家常、唠政策、唠变化,从生产经营性收入到工资性收入,再到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把不同群体的“家庭账”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讲出来、算出来,让各族群众在拉家常中知道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开展“党建统领、共富共享”三年行动,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共富共享地方标准,在服务场景中突出体现“共享”理念,推出共享餐厅、共享课堂、共享节日、共享菜园等一批共享举措,多措并举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共享服务。2023年以来,全旗通过“一卡通”落实各类惠民补贴6.5亿元,惠民资金及时、足额、安全、高效发放到户到人。 三、在“融入”上齐用力、广覆盖,当好“志同道合、搭台互动、和睦相处”的朋友 一是打造全员参与的“朋友圈”。坚持用组织团结人、提升工作参与度,强化“一盘棋、一条心、一家人”理念,发挥旗委统一战线领导小组带头作用,推动贯彻工作主线写入各部门各单位“三定”方案,纳入各级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责任制等“十个方面”,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细化苏木镇、部门具体工作任务,健全责任、考核和监督体系,构建起党委领导、促进会发挥作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目前,全旗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已经把贯彻工作主线列入法定职责,各类行业规章、村规民约、市民公约正在陆续增写贯彻工作主线内容,有效推动社会各界、各类人员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该履行的义务履行好、该规范的行为规范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二是布局随处可见的“阵地群”。坚持用阵地吸引人、提升工作能见度,弘扬“传红兴绿”的地区文化,建成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牧区大寨”博物馆等一批具有北疆文化特质的本土化特色场馆,突出展示在乌审改革发展不同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赓续红色基因、守护绿色底蕴,形成“红色建乌审、绿色兴乌审”的奋斗共识,其中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被评为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乡文化建设,把统战部、民委纳入城乡规划管理委员会,在公共文化设施、标志性建筑、交通枢纽、旅游景观陈列等方面体现符号和元素,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1处、实践教育所6处、实践教育站(点)145个、示范街1条、主题公园1处、研学线路3条、公交线路1条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一批交友场所,创建自治区级、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6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抬头可见、随处可学,潜移默化浸润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营造可感可及的“氛围感”。坚持用活动凝聚人、提升工作可感度,把办好节庆赛事活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民族团结进机关、进嘎查村等“十进”活动,常态化开展那达慕、“我们的节日”、“520共富共享”邻里文化活动等群众性交友文化活动,连续26年举办“敖伦胡日呼”文艺展演,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同时,坚持把奏唱国歌作为众多活动的第一项议程,注重对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面的宣传播报,“线上+线下”同步展现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氛围,引导各族群众在集体活动和切身感受中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
  • “文艺‘搭台’,理论‘唱戏’”包头市达茂旗西河乡多措并举推动基层民族政策理论宣讲落地生根

    近年来,达茂旗西河乡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理论+文艺”宣讲模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政策宣讲活动,用老百姓听得懂的“乡土话”“大白话”开展互动式、交流式宣讲,让各族群众坐得住、愿意听、学得会、能受益。文艺达人领衔,让宣讲队伍“强”起来。充分发掘辖区文艺团体、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组建一批能站上台能讲能演、能说会唱的文艺宣讲达人,构建起一支“各族群众在哪里,宣讲队伍就聚合在哪里”的文艺宣讲队伍,深入全乡各村开展“移风易俗进乡村”“党的声音进万家”等主题活动,用通俗易懂语言、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考察内蒙古时重要讲话精神等,以“演”“讲”结合的形式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切实增强理论宣讲吸引力和感染力。讲好时代故事,让理论宣讲“潮”起来。今年以来,西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强化主旋律作品创作为主,用小话题、小故事、小视角开展民族政策宣讲,积极引导文艺宣讲队将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日常宣讲节目中,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入乡村 文明新风沁民心”主题宣讲、农牧民消夏文艺晚会、党的声音进万家、青年“荟”说等丰富多彩的文艺下乡活动,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各族群众家门口,既讲“大道理”,又聚焦各民族群众关注的小话题,真正让理论宣讲接了地气、入了人心。突出小戏小剧,让理论宣讲“活”起来。西河乡理论宣讲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刻板形象,以乡音土话谈振兴、话发展,其中自编自演呱嘴《预防残疾人人抓》、快板儿《移风易俗做榜样》、舞台剧《不忘阶级苦》等文艺作品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让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接受了理论熏陶,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政策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获得了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下一步,西河乡将继续充分发挥辖区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不断创新宣讲形式,让宣讲“活”起来、“动”起来、“鲜”起来,确保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到群众心窝上,进一步丰富各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包头市达茂旗: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北疆草原

    夜幕初垂,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上,各族群众在这里休闲健身、娱乐聊天,民族团结、和谐向上的气息扑面而来;朵兰戈尔社区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和宣传画随处可见,不同民族的居民像一家人一样,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农村牧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感受着生活发生的喜人变化,脸上映衬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位于祖国正北方,这里水草丰美、物产丰富,五畜兴旺、安定和谐,是重要的绿色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是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民族团结深情赞歌的地方。在达茂旗广袤大地上,汉、蒙、回、满、土家等12个民族的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进朵兰戈尔社区活动室,乒乓球桌前,爱好者们正在切磋球技,各族参赛群众你来我往战况激烈,围观群众屏息凝神,时而发出热烈的喝彩声。另一边,社区文艺队正忙着排练,大家精神饱满、热情洋溢,队员们都是社区的文艺爱好者,文艺队的组建不仅增加了居民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大家亲,幸福和谐小家美。在朵兰戈尔社区,许许多多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正生动演绎着民族团结生动故事。朝鲁孟和王丽娟就是蒙汉两个民族结合的家庭,日子过得和睦美满。丈夫朝鲁孟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社区各民族,邻里相处也非常融洽,社区也会经常举办一些促进各民族交融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朵兰戈尔社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情景是包头市达茂旗民族团结的缩影。朵兰戈尔社区书记斯楞格说:“我们社区常住人口3640户,共计6916人,也是多民族聚居社区,辖区共有12个民族,不同民族同婚家庭有185户。社区坚持以‘民族团结型’主题文化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创新‘1241’服务模式,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打造了朵兰戈尔温暖的家。”在包头市达茂旗,民族团结的故事像石榴籽一样多,民族团结已成为各族群众发家致富的“法宝”。“您好,您看选点什么,酸奶、奶皮都是我们手工做的。”来到达茂旗石宝镇北国情奶食店,店铺里整整齐齐摆满了各种达茂旗特产商品,老板娘孙子么儿火正说着流利的达茂方言为客户介绍商品,很难想象孙子么儿火居然是一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姑娘。十九年前,彝族姑娘孙子么儿火来到了达茂草原,草原的辽阔无垠让她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也留在了这里。在这里,她不仅收获了家庭,也成就了事业。在她经营的特产店里,酸奶、奶酪、奶皮都是她手工制作的。从最开始单一售卖现成特产商品,到现在熟练制作奶食品,孙子么儿火从一无所知学起,慢慢把自己变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如今她的奶制品事业越做越好,乘着乡村振兴的“顺风车”,孙子么儿火注册了“阿木伦奶食”商标。得益于工艺传统、环境卫生、原料纯正、味道鲜美,奶食品销路越来越广,她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她说:“我在草原生活快二十年了,在这里吃得好,穿得好,草原上的人也很包容,邻里知道我是彝族的都很照顾我,丈夫也爱我,我感觉很幸福,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在达茂旗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通过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达茂旗经济运行呈现新气象,乡村振兴描绘新画卷,文旅融合激发新活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谱写出了一幅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璀璨长卷。如何更加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思路更加清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纵深推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各项工作,共同绘就“同达共茂 团结固边”的生动画卷,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达茂力量。
  • 土左旗“六点”同促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以来,土左旗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各项工作的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六点”同促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红色基因传承为“着力点”土左旗始终坚持以传承红色基因为着力点,把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红色文化薪火相传,依托乌兰夫故居、荣耀先烈士故居、贾力更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品线路,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让游客回顾土默特左旗的红色回忆,学习红色精神,缅怀革命烈士,向红色致敬。深度拓展红色文化,通过与塔布赛村百年老街、红色文化主题广场、百年民居乌兰夫的故事、非遗传承手工体验坊、党建影院、塔布赛村村史馆、红色大讲堂、文创馆等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有效衔接,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以土左旗乌兰牧骑为载体加强互动交流,在全国四个省十个城市开展了专场演出,通过鲜活的节目展演,使更多人了解红色文艺轻骑兵、了解土默特左旗的红色历史,吸引更多的外地群众来土左旗观光旅游,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土左旗的建设当中。以培根铸魂为“切入点”始终坚持“教育兴国”的理念,注重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建立制度引导,印发了《土默特左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工作方案》《土默特左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工作方案》《中小学教师“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实施方案》,为全旗各学校(幼儿园)提供行动指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党支部“三会一课”必学内容。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推动全旗各学校(幼儿园)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应用工作。丰富校园活动,充分利用“石榴籽育人小课堂”等育人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到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生活、党(团)日活动中。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课(各学段不少于12课时),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用好《中华民族大家庭》等教材,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我对祖国深情告白”等活动。在全旗28所中、小学开展共争“红领巾争章 小石榴籽章”特色奖章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升旗仪式“童心向党 团结石榴籽 共筑中国梦”主题班队会,中小学校分阶段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悦读时代新风”“颗颗石榴籽,共筑同心圆”等系列主题读书活动,开展“听,文物在说”中小学生讲好文物故事大赛和“感受中华魅力·领略北疆风采”教育实践“探馆活动”。开展“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绘画、书法、剪纸作品展活动,机关干部、学校、幼儿园师生踊跃报名,评选展示了130余个优秀作品。充分利用旗科技馆“红领巾梦想号”青年爱里和各级青年爱里阵地,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石榴籽心连心”“各族群众共同浇筑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等活动。以分层级宣传阐释为“立足点”始终坚持“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领导干部层面,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纳入《旗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度学习安排意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各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内容,旗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专题学习2次,印发了《关于开展“感党思、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讲的工作方案》,制作并下发了“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等宣讲课件和提纲。将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先后召开了5次全会、8次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组织全旗召开关于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3次,组织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他相关工作会议12次,听取了各部门各单位落实情况汇报且通报了未完成铸牢工作任务的单位,凝聚民族团结工作思想合力。干部职工层面,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列入各级党委(党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专题党课理论学习重点内容和旗委党校年度培训重要内容,举办85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研讨班、座谈会、宣讲会,培训干部12570人次,为全旗机关干部配发各类学习资料2万余份。购买《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300本,对全旗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同志进行发放,进一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水平。组织旗委讲师团开展基层宣讲 14余次。群众层面,成立38个红石榴服务驿站,56支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突出“分众化”传播,坚持“品牌化”推进,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宣传教育活动170余次,受众人次约1.3万余人。为各族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法律援助、证件办理、就学就业就医等优质服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70余次,受众人次约3000余人。利用5月份的“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成立6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小分队,设计20个宣讲主题,累计深入基层宣讲133场次,直接受众近5600余人。以双向搭建平台为“支撑点”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宣传教育研究体系,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入脑入心,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深化联创共建,实施敕勒川葵花产业民族团结进步共同体项目,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拉特后旗、土默特右旗分别签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区域合作协议》,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实践,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理论研究,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专家智库,形成10个课题研究成果,立项开展了土左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6项。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土左旗工作站,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签订协议,开展校地联创共建活动。配合中国社科院,内蒙社科院、国家民委、自治区民委完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的研究。打造特色点位,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6个;通过项目带动打造村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4个,村史馆4个,依托伊利集团、阿勒坦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共同现代化实践基地2个。以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突破点”土左旗的历史悠久,体现民族团结的事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生动再现民族“三交”史实,制作馆藏清代档案缩微胶片94盘,出版《土默特历史档案集粹》《土默特左旗档案馆藏清代蒙古文档案选编》,编撰《土默川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与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同商讨整理16个土左旗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深入挖掘、阐释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共同生活和建设土左旗的史实。打造土左特色精品力作,精心创作报告文学《草原母亲张凤仙》、广播剧《血洒延安路》、舞台剧《永远的额吉》等一大批艺术精品,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热情讴歌在党的领导下,全旗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同心、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推动文化品牌建设,制作10期主播带你“看土左”系列融媒产品。举办“行走黄河 遇见幸福”走进哈素海等活动;编排主题舞蹈六个,歌曲七首等文艺作品,举办书画摄影展,编印了《文墨山海情印象土默川》画册。制作了“土默特味道”“我和黄河的故事”等短视频。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艺作品散文5篇,诗歌20余首,歌词10首,书画作品10幅,摄影作品20幅。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关键点”始终坚持以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积极营造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深入实施三项计划,携手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民族工作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组织乡镇中心统战委员、社区书记赴伊金霍洛旗围绕“城市民族工作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开展为期2天的“互观互学”观摩活动,理清工作思路。以村、社区为平台,以“五个一 ”行动为载体,经常性组织开展文艺联欢活动和公益活动,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志愿帮扶联谊交流活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在金川三个区域服务中心成立流动人口红石榴服务驿站,为各族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法律援助、证件办理、就学就业就医等优质服务。持续开展“春风送温暖 就业送真情”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着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全旗各乡镇(区域服务中心)和社区均建立了领导班子定期研究民族工作制度、社区民族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流动人口访问登记制度,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窗口,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和管理与常住户同服务同管理,试行一户一册、一人一卡。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乌拉特后旗共同组织两地师生开展“各族少年手拉手,石榴花开共成长”边境交流活动;组织土左旗民族中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金龙镇第九中学、金山学校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石渠乡小学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并通过书写暖心信件、邮寄地方特色小礼品、与相应班级相互录制视频等方式,架起“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友谊桥梁。实施校地共建育人机制,联合内蒙古工业大学轻纺学院开展“春风行动”送真情,团聚青年援就业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旅游促“三交”计划,依托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敕勒川文化旅游区(哈素海)、塔布赛红色小镇、敕勒川乳业开发区规划展示馆、伊利制造体验中心、敕勒川生态绿廊等景区景点,打造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生态观光旅游4条精品旅游线路,举办两届全国文化旅游创意作品大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惠民演出服务 49 场次,开展马头琴、书法舞蹈、摄影等公益培训3期,创作编排优秀原创作品9部,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9场次,开展志愿服务5场次,开展少儿观影4场次,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8场次。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培育哈素海冬捕节、航空飞行嘉年华、乳业开发区风筝节等特色旅游品牌,将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融入到各类旅游活动当中。
  • 草原连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与科右前旗召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座谈会

    7月25日,中国传媒大学与科右前旗召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座谈会,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喻梅,旗领导李放、马宁及旗政府相关领导参加座谈会。会议听取科右前旗语言文字工作和“推普十项工程”开展情况,并围绕科右前旗推普工作取得的成绩、困难问题等方面进行交流。喻梅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将持续发挥人才及资源优势,在推动科右前旗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推普志愿者就科右前旗如何更好地推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可行性意见。会议强调,校政双方要结合地方民族特色活动,扎实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打造具有代表性、可复制、能推广的语言文字文化品牌,继续加深交流沟通合作,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让中传和前旗的情谊更长久。
  • 《中国法治》 |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行稳致远

    茶忠旺(中共云南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云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确定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推进五条主要原则,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党的领导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行政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首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百年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带领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历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其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焕发出更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把法治政府建设摆到工作全局突出位置,加强党委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面领导和统筹部署。一是出台《云南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不断完善法治规划建设体系,省委、省政府每年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开;二是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体现在法规规章之中,严格执行重大立法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省政府立法计划编制和重大立法项目推进情况及时主动向省委请示报告;三是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以及述法办法、督察工作实施办法、约谈办法的“1+3”法治建设责任体系,党领导下的法治政府建设不断走向深入。二、人民至上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法治政府必然是以民为本、为民履职的政府。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实践中云南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体指引。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于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推进依法决策、规范执法行为、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权力监督、建设智慧政府的法治政府建设全过程。首先,坚持履职为民,凸显人民政府为人民形象。云南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减证便民”,出台《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及《关于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10条措施》《云南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提质23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实施云南省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全省五级政务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一站式”服务实现全覆盖。其次,坚持立法为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云南省先后制定老年人保障、残疾人就业、农村供水管理、物业管理等多部法规规章,建立1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群众送去法治温暖。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代表团共向大会提出议案7件,全部属于立法议案。第三,坚持决策为民,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人民群众的重大损失。云南省制定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责任追究办法,严格听证、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等程序,充分保障行政决策的人民群众参与权。第四,坚持执法为民,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云南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组织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案卷评查近185万件,分两批次公布全省125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清单,建立涵盖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七类行政执法行为、42个执法领域案件的汇总分析制度。推动出台关于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和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管理的相关文件,让执法行为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坚持复议为民,实现网上接收行政复议申请,在乡镇、街道设立行政复议代办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行政复议案件年均增长率超过20%,行政复议渠道更加通畅。第五,坚持法治惠民,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列入年度惠民实事,为人民群众提供“7天×24小时”不间断的法律服务。云南省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位居西部第二位。法律援助范围不断扩大,全省多数县(市、区)实现刑事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组织由1000名律师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深入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持续深化公证执业区域全省一体化建设,首创的“赋强公证”模式在全国推广。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人民群众对云南省法治建设综合满意率逐年上升,由2017年的91.09%上升到2022年的97.77%。三、问题导向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路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法治政府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行政权力的边界还不够清晰,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还不够到位。具体表现:一是在政府依法履职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权必须为”落实不到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未完全理顺,行政机关权责清单尚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政务公开力度不够,政务诚信建设中的问题较多,这些都是当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还有待提升的重要原因。二是在行政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化倾向问题未完全解决,因起草部门不同而导致冲突的法律条文未清理到位,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越权问题时有发生。三是在政府依法决策方面,行政机关未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的相关规定进行决策,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措施,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决策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不在少数。四是在行政执法方面,与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配套的法律法规未能及时制定,综合执法机构主体资格、执法依据、管理机制、与其他行政执法机构的职权交叉等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人民群众诟病的滥用行政执法权、执法不文明等问题还未根治。五是在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监督制约合力尚未形成,各类监督方式在力度和效果上差距较大。行政机关败诉率高,司法文书的履行不到位,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不高。针对上述职责不清、边界不明、追责不严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四、改革创新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迫切要求要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提升改革综合效能。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模式和路径。第一,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作为重要抓手。在《市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指标体系(2021年版)》的基础上,将云南省的创建工作细化为230项重点任务,确定50个省级示范创建候选县(市、区)并实行动态管理,牟定县和开远市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市)。第二,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即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制定《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等具有独特性、开创性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对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按照“一湖一条例”的制度规范予以保护。组织完成16部东南亚国家法律翻译工作,引导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在东南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不断建强涉外法律人才库。第三,加快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步伐。在经济发达镇试点“一支队伍管执法”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部分州(市)率先向县(市、区)下放行政执法权,推动执法重心下沉。全省顺利完成行政复议职责整合工作,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完成制定或者执行上级改革方案、成立行政复议咨询委员会、设立行政复议代办点等重点改革任务。第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延伸人民调解“臂长”,推动建立涵盖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物业管理、旅游消费、劳动争议等领域1440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打造317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在8个边境地区创设402个民间纠纷联合调解中心和调解室,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打造“金花调解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室,首创边疆民族地区普法宣传“五用工作法”。第五,推进数字法治和智慧司法建设。建成司法行政业务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视讯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司法厅应急处突指挥中心,推进“以证据为中心”的云南省“区块链+行政执法和监督”平台建设,率先提出9类行政执法行为“全流程”网上办理,在西部率先创建两家“部级智慧矫正中心”,优化云南智慧法律服务“云平台”,研发人民调解工作APP,铺设“云岭法务通”法律服务机器人,打造全国“智慧司法所”,律师类行政审批项目实现“全部信息化”“审批不见面”,全部办件网上审批“一次都不跑”,“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粉丝数达241万。五、统筹推进是法治政府建设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为我们从全局上、整体上把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指引。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统筹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职责,在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必须树立并持续强化统筹推进的意识和理念。首先,法治政府建设应当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一体推进,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举网以纲,千目皆张。云南省制定关于完善市县法治建设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任务清单,督促依法治省、州(市)、县(市、区)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扎实履行职能。制定了《法治云南建设规划(2021-2025年)》《云南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云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各地各部门相继制定配套方案和措施,搭建起法治云南建设的“四梁八柱”,法治政府建设步入“快车道”。其次,法治政府建设应当整体实施、有序推进。一方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确定的十项任务应当同步推进,不可偏废。另一方面,依法治省、州(市)、县(市、区)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应当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督导检查等职责,推动本地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认真履行法治政府建设职责。为此,云南省将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纳入每年各级各部门综合绩效考评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召开全省法治政府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云南省法治政府建设白皮书,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进行评估,加强指导力度,形成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工作的新格局。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为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一目标,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必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年上台阶、八年大发展、十五年大跨越”战略发展目标精心谋划,一以贯之持续大力推进云南省法治政府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中国法治》杂志责任编辑:贺堃)
  • ​《中国法治》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六维”图谱

    崔 杨(中共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要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模式和路径”,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发展实践为视角,从历史、理论、政治等多个逻辑维度,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具有以下鲜明特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六维”图谱。一、“基础、升级、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历史向度历史向度,是指以历史进程为视角,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自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升级、加速”三个依次递进、螺旋上升、提质增效的阶段性发展版本,彰显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从内涵、任务、目标、路径等全方位的跨越发展。(一)“基础版”的法治政府建设阶段。“基础版”的法治政府建设阶段,以“依法行政”为主题,标志是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初级阶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要“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法治政府”这一概念。这一阶段的法治政府建设,强调的是政府的守法,核心是构建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目标是解决依法行政的有法可依。(二)“升级版”的法治政府建设阶段。“升级版”的法治政府建设阶段,以“依法全面履职”为主题,标志是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从此时起,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开始进入党的文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这在党的历史上属首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法治建设的一次会议,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法治政府建设是核心内容之一。同时,这一阶段的法治政府建设,是在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背景下推进的,重点任务是解决法律的有效实施、实现政府守法有为的问题。(三)“加速版”的法治政府建设阶段。“加速版”的法治政府建设阶段,以“政府治理”为主题,标志是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作出了专门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提出了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强调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彰显了法治政府建设在整个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应该说,党的十九大以后,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要求和目标指引。政府治理视野中的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政府的守法与有为。同时,要落实好公众参与的政府治理机制和治理成果共享制度,有效实现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二、“政治、行政、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属性维度属性维度,是指以内在特性为视角,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内涵要求。从本质属性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是政治、行政和法治三个维度的一体多面。首先,从政治维度看,政治是政府的本质特性,法治政府政治要求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性,即中国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二是人民性,即中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根本宗旨。因此,政治属性即党性和人民性,是中国法治政府突出的中国元素。其次,从行政维度看,行政是政府的职能特点,强调的是效能,重视的是有为,这一点对于当前中国政府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现阶段,中国政府肩负着推进国家发展的职能,承担着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因此,法治服务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法治保障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法治与行政有效结合的要求也更为强烈。最后,从法治维度看,法治是政府运行的基本方式,就如高铁和轨道的关系,这是世界法治政府的共性特点。政治、行政和法治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一体多面。因此,必须从政治、行政和法治等多个维度和视角,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本质属性。概括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是政治的党性和人民性、行政的效能性和法治的规则性的有机结合,这应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本质属性的一个基本认知。这个基本认知非常重要,它会影响到对法治政府建设内涵的判断和把握,影响到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定位和评价考核,也会影响到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路径的选择和内容重点的确定,这是决定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能否有效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三、“守法、有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阶度目标阶度,是指以未来发展为视角,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使命和任务要求。不同发展阶段的法治政府建设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使命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新时代的法治政府建设在目标、内涵、任务、路径、措施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结合落实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落实依法全面履职的政府行政要求,202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新《纲要》)中提出,要努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建设新目标。新《纲要》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从本质内涵上讲,可以从“守法、有为、共享”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强调政府要守法,即法治政府应该是一个带头尊法、守法的政府,这是法治政府的底线;二是强调政府要有为,即法治政府应该是一个有为、有效、有执行力的政府,建设有为政府是中国法治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强调成果要共享,即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最终要让社会公众所共同享有,要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过程中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四、“理念、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形态角度形态角度,是指以内外融合为视角,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一定意义上讲,法治政府既是一种思想理念、一种制度机制,也是一种文化环境。法治政府建设既是一个思想理念培育过程、一种制度机制构建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环境营造过程。我国不同阶段的法治政府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点、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因此,思想理念、制度机制和文化环境,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三种不同形态。与思想理念、制度机制、文化环境相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思想理念的确立阶段、制度机制的构建阶段和文化环境的营造阶段。因此,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要系统理解和全面把握法治政府建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既要重视思想理念的传播和灌输,即推进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信仰的确立、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思想的灌输,又要高度重视制度机制的构建,即推进依法行政的制度体系建设,注重规则之治,努力实现依法行政的有法可依。同时,还要注重法治文化和环境氛围的营造,即努力使法治成为一种共同的生活、工作和行为方式,实现从法规则到法秩序的有序转化,其实质是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逐步养成和持续固化的过程,目标是实现良法善治。五、“国家、政府、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进度路径进度,是指从范式方法的视角,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思路和实现模式。系统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系统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工作布局的提出和确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而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关系中,法治国家建设是目标,法治政府建设是主体,法治社会建设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因此,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法治政府建设的先导、示范、支撑和带动作用,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理念的融合,让法律规则成为思维、行为的共同指引。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首先表现在思想、理念和思维上对法治的认知和认同。无论是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还是依法管理社会,最后让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认知、认可、认同的应该是法律规则背后所包含的法治理念、精神和思维,而不仅仅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和规则本身,从而让法治真正成为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共同的工作、生产和生活方式。(二)行为的参与,积极发挥法治实践平台的融合作用。没有行为的共同参与,就不可能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形成法治意识、理念和思维上的一体。因此,法治意识、理念和思维的一体必须通过法治实践平台实现。如何培养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这种共同的法治意识、理念和思维,要重视法治实践平台建设,让社会公众充分地参与到法治实践中,进行各种交流、互动和反馈活动,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法治实践活动,让社会公众感受法治理念、精神、思维,同时,也得到实际的法治方式的操练。从一定意义上讲,行动中的法治是推进法治建设的最好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行政领域,就是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行政行为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比如,政府立法中的公众参与,行政执法中的听证程序,行政复议案件办理中的公开调查、审理,行政诉讼中的行政机关负责人的出庭和领导干部的旁听,等等,都是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在参与中感悟、认知、理解和掌握法治的精神和实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三)成果的共享,有效凝聚法治政府建设的持久动力。如何才能使社会公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法治政府建设中来?必须要让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果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其实,从目标上讲,社会公众对利益的期望和追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是同向和一致的。从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看,我们最终要建成的法治政府,不仅是一个尊法、守法的政府,也应该是一个高效、有为、有执行力的政府,最终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即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社会公众将充分共享法治政府建设带来的积极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让社会公众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同时,行政机关要更加注重加强依法行政宣传,通过宣传把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守法、有为、服务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社会,以政府的法治建设来引领和带动法治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一体建设目标。六、“政府、专家和公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评价尺度评价尺度,是指从成效结果的视角,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衡量标准和检验方式。(一)坚持目标导向。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性、体系性、多维性特点决定了对法治政府建设状况的评价主体和标准必然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同时,对法治政府评价主体的选择也必须紧密结合法治政府建设不同的阶段目标和任务来确定。从全面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来说,一个政府是否称得上是法治政府,应该由人民来评判。目前,在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评价上,要把政府自身内部的考核与专家学者的外部评估及社会公众的参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法治政府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科学地分析评价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状况和成效水平。(二)把握实质内涵。当前,政府自身内部的评价具有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既来源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工作评价的权威性,同时,还在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任务完成情况的知根知底。专家学者评估的重点是以目标为导向,关注的是应然状态,重点是制度机制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状况,侧重的是制度机制的体系性、全面性、合法性评估。专家学者评估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由专家学者的外部性形成的评价理性,使评价更为客观公正,还在于专家学者以体系建设为评价目标和指标,为法治政府建设实践提供了目标引领和任务指引,使行政机关既能看到目前存在的实际差距,也能认识到今后努力的方向目标。社会公众评价是一种体验性评价,社会公众评价是当前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的原则要求,为我们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成效评价中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提供了政治要求和根本遵循。在法治政府建设成效评价中,社会公众关注的是个体实际的法治获得感,也是合法性与效能性的有机结合。(三)践行实践要求。在对法治政府建设整体状况和成效评价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守法规范的底线要求,坚持建设有为政府的需求导向,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将政府内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任务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的多层次、多维度目标。(《中国法治》杂志责任编辑:张文静)
  • 法治日报评论员:以法治护航改革保障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和法治是“破”与“立”、“变”与“定”的辩证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发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号召,并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1979年,全国人大三个月就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迈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具有奠基意义的关键一步。四十余载改革开放岁月,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我国法治建设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通过改革和法治的相互促动,不断完善各方面制度法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实践表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改革向前一步,法治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好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更好地运用法治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注重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质量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产权保护、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等强化法治供给,为改革发展赋能增效。要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要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在改革实践中推动法治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要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主线、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部署,把握政法改革新任务新要求,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护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法治日报评论员:守正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贯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围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来谋划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要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研究、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大众化解读、集成化统筹、国际化传播、一体化贯彻,牢牢把握法治中国建设正确政治方向。要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健全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从法治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要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法治体系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多个环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通过改革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健全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法规衔接协调机制。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加强政府立法审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完善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要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体系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论,从系统、整体、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增强改革整体效能。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动改革集成效应、辐射效应、耦合效应不断强化。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既勇于开拓,又扎实稳妥,确保改革更加凝神聚力、协同高效,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功成有我的使命感,坚持守正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 内蒙古:20个边境旗市区同步启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北疆普法万里行”主题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意见、自治区关于加强守边固边兴边的安排部署和“八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边境地区法治宣传教育,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的重要时刻,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全区7个边境盟市及20个边境旗市区同步开展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北疆普法万里行”主题活动,在祖国北疆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掀起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热潮。  集中联动奏响边境普法“协奏曲”  以满洲里站主题活动为引领,示范带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四子王旗、乌拉特中旗、阿拉善左旗、二连浩特市、阿尔山市、新巴尔虎右旗等边境旗市区同步开展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北疆普法万里行”集中宣传活动,各地宣传、政法、司法、外事、商务、市场监管、生态、公安、海关等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形成20个边境旗市区、400余家普法责任单位,横向联动、纵向贯通、横纵交错、全面覆盖的网络格局,营造边境普法强大声势,增强普法覆盖面和影响力。  深入基层打造边境普法“新阵地”  各地结合地域特色和群众需要,因地制宜拓展普法渠道,打通“北疆普法万里行”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为边境群众送上法治大礼包,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等地“法治乌兰牧骑”用优美的歌声、热情的舞蹈、有趣的小品等多形式普法节目为观众献上了法治盛宴,表达爱祖国、颂党恩、歌唱民族团结的浓厚感情,在寓教于乐中让群众感受法治的力量,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苏尼特右旗“法治乌兰牧骑”队员联合警官、检察官、法官、律师普法志愿者队伍开展法律宣讲。东乌珠穆沁旗组织“马背警队”和普法志愿者们深入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国门等地开展“送法进口岸”“送法进牧区”普法宣传活动。  科尔沁右翼前旗、新巴尔虎左旗在当地那达慕举办之际,组织民族团结法治服务直通车和普法志愿者们走进那达慕会场开展“北疆普法万里行”主题活动,为那达慕大会增添法治色彩。  乌拉特后旗为6个苏木镇司法所配置爱民普法直通车,并联合边防派出所强边固防直通车共同开展送法进嘎查、送法进军营、送法到边境等活动,将法律知识、司法服务和生产生活物资、药品等送入农牧民家中,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潮格温都尔镇司法所所长巴图带领“法律明白人”组成“马背上的普法宣传队”,将法律知识送到偏远的农牧民家中,让法治宣传的阳光照亮草原的最深处。  陈巴尔虎旗深入莫尔格勒河5A级景区开展“旅游+普法”活动,紧扣游客需求,开展精准普法,融“法景”于“美景”之中,为游客的草原之旅增添法治色彩。  各司其职精耕边境普法“责任田”  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在活动现场设置矛盾调解、诚信建设、生态环保、涉外法治、国家安全、优化营商环境等主题普法展位,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摆放宣传展板、悬挂标语横幅、派发宣传手册、举办有奖答题等方式,向现场群众宣传普及内蒙古自治区六部促进条例、民法典、国家安全、生态保护、反恐维稳、防范间谍、行政复议、禁毒防毒和民族宗教事务等相关法律法规。  四子王旗组织律师、法律顾问深入边境牧户赠送法律书籍,解答牧民法律咨询,引导群众多渠道解决诉求。新巴尔虎右旗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分别围绕“坚持依法治污,守护碧水蓝天”、节能、低碳开展宣传,进一步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内蒙古适宜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将法治宣传与“万名律师进乡村”等法治实践相结合,开展边境政策法律法规互动问答,有效引导各族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进一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防线。  法润边疆社会稳,固本强基家国安。接下来,内蒙古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把“北疆普法万里行”活动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普法宣传品牌,坚持普法与治理并重,预防与化解并行,固边与兴边并进,在内蒙古形成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钢铁长城,筑起坚不可摧、固若金汤的法治防线。
  •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不断对法律体系建设提出新需求,法律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加以完善”“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完善立法体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高质量立法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提供高质量制度保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全面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律保障。推进科学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当前,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同时要看到,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改革发展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推进民主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当前,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立法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立法更好体现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体现和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利。推进依法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用高质量立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需要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推进依法立法。要遵循立法程序、严守立法权限,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定、及时修改。同时,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推动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 兴边富民新样板 “宝藏小镇”火出圈

    秋日的边境小镇蒙兀室韦苏木仿佛流金般耀眼,打好的冬储草在金色的草原上垒成草垛,待收割的麦田翻卷起层层波浪,散发出阵阵沁人心扉的清香,醉人的秋景吸引八方宾客纷至沓来。蒙兀室韦苏木,俗称室韦,位于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如画,居住着汉族、俄罗斯族、蒙古族等9个民族。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室韦成为游客们打卡的热门目的地。“旅游旺季时,苏木每天都要涌进三四万人。”蒙兀室韦苏木党委书记达富拉说,整个镇区是2A级景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镇上80%的居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蒙兀室韦苏木不仅是游客眼中的“宝藏小镇”,还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的持续火爆。近年来,蒙兀室韦苏木党委充分发挥旅游业支柱产业优势,围绕“引入投资经营者、抓好家庭旅游户、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思路,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引领当地居民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推动共同富裕。为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该苏木党委对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俗文化园、奥洛契庄园等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对中俄界河友谊桥、游船码头、界河大舞台等旅游项目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五个认同”。苏木党委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改造了道路、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使苏木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苏木累计接待游客量突破130万人次,获益群众占总人口的85%,有效确保了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一直以来,蒙兀室韦苏木党委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旅游+农业”和生态旅游模式,让游客在游览祖国北疆绿水青山、体验风土人情、感受小镇魅力中增进对“四个共同”的认识。苏木党委统筹推进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建成了北疆党建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主题长廊、天骄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展示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展示大厅以及“边境四个共同长廊”等各类教育实践平台;持续深化“守望相助心向党、民族团结固北疆”实践活动,将党的民族政策有机融入到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军民联谊歌舞晚会、群众性篮球赛事、“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两月一周”宣传教育等活动中,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并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56个民族56朵花,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蒙兀室韦苏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化长廊”,“边境戍边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带领大家参观时,都会以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我们全面推广‘党政+警+X’等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创造了连续6年零信访的良好成绩。”达富拉说,这是蒙兀室韦苏木党委“结合业务,巧用载体”的生动写照。边境稳则社会稳,边境安则全局安。蒙兀室韦苏木党委积极探索推行党务、警务、村务“三务融合”基层治理模式,推出代办、代购、“送货上门”等便民利民措施,营造了党政军警民心手相牵、共绘戍边“同心圆”的浓厚氛围。同时,进一步建立边境苏木与驻地军警部队议事协调机制,开展“党政军警民共建和谐北疆”系列主题活动,切实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的工作格局。深入挖掘戍边历史,打造“戍边文化”名片,助力北疆文化建设,建立“红色前哨”戍边卫国文化基地,讲好守边固边兴边故事,凝聚起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的磅礴力量。
  • 内蒙古齐心协力守护八千里边防线

    初秋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内蒙古最东端的大兴安岭时,伊尔施边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已经开始巡边踏查。此时,内蒙古最西端额济纳旗的护边员也踏上了巡边之路,守护北疆安宁……从莽莽林海到蜿蜒界河,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对于拥有着8000多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的内蒙古而言,为党和人民守好边、固好防,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责任极其重大。治国必治边,守边亦守家。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更是内蒙古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内蒙古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坚持强边、安边、固边、富边、睦边一体推进,以边境之安保边疆之稳,以兴边富民之果让祖国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五位一体”共筑边关之固前不久,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护边员格日勒其木格与巡逻民警、嘎查牧民一起升国旗的视频刷屏社交网络。边境线上的这一抹红,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请党放心,守边固防,北疆有我!”今年4月,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银根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徐乃超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称号。“我们每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周边农牧民远远看见飘扬的国旗就知道移民管理警察在,心里就踏实了。”在先进事迹发布会上,徐乃超和妻子李文娜登台分享交流时,质朴的语言引发现场观众的共鸣,这对坚守在大漠戈壁戍边夫妻的故事令人动容。在边境线上扎根、融入当地生活,一位位“流动的哨兵”、一群群“有生命的界碑”,共同筑起边关之固,汇聚勠力同心。内蒙古边检总站巴尔虎突击队在草原深处开展反恐演练。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体系,不断强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格局,扎实推进边境地区建设,持续巩固我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以法为盾守护边疆安宁。《内蒙古自治区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关于鼓励支持退役军人扎根边境建设边疆的若干措施》等地方性法规和措施相继出台,对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共同富裕起到积极作用。——打造边境安全稳定高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边境地区干部、党员和边民教育体系,推动强边固防工作纳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西部大开发、边境城镇建设等专项工作规划。——营造抵边生活“拴心留人”的环境。稳步推进黑山头口岸、满都拉口岸、甘其毛都口岸、策克口岸等地军民一体化能力试点建设,落实艰苦边远地区苏木乡镇工作补贴和津贴,综合施策稳定边境地区人口;深入开展“医疗专家走边关巡诊”“千里送文化、艺术进边防”等活动,送医疗、文化、法律进军营、进机关、进企业、进牧户。——建设新时代边防文化。选树阿迪雅、尼玛老人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推出守边护边“石榴籽”等一批主题文化品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国防意识、边疆意识、边境意识、边防意识,激发军地干部扎根边疆、热爱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如今,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日益稳固。“水电路讯”共促兴边富民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8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目之所及,绿草如茵。图门是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贝尔嘎查的一名护边员,世代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顺着他家的蒙古包向后望去,不到500米便是中蒙边界,从图门的爷爷那代算起,一家三代人就扎根在这里,守护在这里。坚守边境线上的“流动哨兵”——图门。  受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过去图门家采用太阳能、风能和柴油发电机等方式供电,电压不稳定,供电可靠性难以保证。  得益于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去年,生活在边境一线的图门家通了常电。“生活条件变好了,我们守卫边疆、建设家园的信心决心更足了!”图门说。  图门家的变化不是个例。针对边境地区“水电路讯”不畅通问题,自治区对180多个边防连队(哨点)和边境派出所、200个边境嘎查(村)逐一摸排统计,收集近5万条军地需求基础数据,实施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力争实现边境地区饮水安全便捷、用电稳定持久、路网四通八达、信号畅通高速,彻底解决边防官兵和边境农牧民“水电路讯”不畅的历史难题,夯实戍边基础。内蒙古有8000多里的边境线,巡边固边任务极其繁重。在包头市达茂旗,这里的边境牧区草场面积大、牧户居住分散,许多牧民居住在无水或缺水草场,加上水源水质不达标、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制约,远距离拉水、季节性缺水成为牧区群众和边防官兵的急难愁盼。2023年以来,随着达茂旗边境牧区分散式水源点工程、远距离拉水提升改造工程等实施,通过新打水源井、铺设输水管道、安装家用水处理设备等措施,彻底解决了边防官兵、边境派出所民警和抵边嘎查牧民饮水不方便、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实现了边境牧区饮水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打水井、引电缆、铺砂路……在军地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工程的实施,如同涓涓暖流流进了军民心间。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近两年,全区累计有61个哨所和1.6万边民的用水困难、63个哨所和1.8万边民的用电难题得到解决,贯通等级公路、巡逻路520公里,铺设光缆2471公里,新建通信基站208个,实现边防哨所移动信号全覆盖,331国道4G信号覆盖率从47%提高到74%,边境一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加快改善,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官兵的生活所需,吸引着更多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三新建设”共织安全之网“漠北驼铃”护边队。 “今日巡逻边境线12公里,未发现异常情况。”8月5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阿拉善右旗边境管理大队“漠北驼铃”护边队的队员宝力道巡边结束后,向边境派出所报告当日情况。阿拉善右旗有45.25公里边境线和2.8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点多线长面广,群众居住分散。为有效整合边境地区群防群治力量,切实强化警民联防联动,阿拉善右旗边境管理大队成立了符合地域特色的“漠北驼铃”护边队,吸收退伍军人、返乡青年、民兵队伍等力量加入,打造边境线上行走的“鹰眼”,成为管边控边的重要补充力量。“为了让这支护边队伍更加专业化,我们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全面提高大家边境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重要点位管控能力。”阿拉善右旗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牛鑫说。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近年来,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积极发动边民参与守边护边,相继推出符合地域特色和职业特点的“居边护边堡垒户”“雪城义警”“守望草原巡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开展边境巡逻、治安防控、纠纷调解等平安边境守护行动,形成了以边境派出所为主导、边民群众参与的合力管边控边新格局,有效地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民警在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下为游客宣传反诈APP。同在8月5日,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兴安边境管理支队三岔边境检查站内,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大货车、搭载旅客的小汽车有序快速通行。  “只要车辆一进入检查站,智能查验系统就会自动核验过往旅客及车辆信息。通过核验身份信息、人脸识别、车辆检查等就能快速对相关信息进行识别,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同时可以做到精准拦截、精准防控。”三岔边境检查站教导员那仁朝格图介绍说。  三岔边境检查站地处国道G302和G331线交汇点,距离边境线直线距离约17公里,是扼守在祖国北疆、边境一线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支队伍始终身处边境管理的前沿战场。  “检查站日均检查车辆700多辆次、人员2000余人次,执勤民警们逢人必检、逢车必查。”三岔边境检查站站长康永利说,为达到对人员、车辆的前置提醒、智能导流、人货快检、高效处置的智慧边境检查模式,兴安边境管理支队更新了智能化查验系统,配备了先进的查验装备,快速高效实现了对人、车、物的精准查缉,也为过往的车辆提供了方便,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新时期护边固防,光靠人力是不够的,还要发挥高科技的威力。”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边境管控立体化建设效能,今年以来,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大力推进以新型基础设施、新锐装备设备、新机制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三新建设”,把新锐装备设备、技术手段建设与传统移民管理方法手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维护安全稳定的“武器库”和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 做好“项目”文章 助推边境乡村振兴

    “十四五”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战略思想,额济纳旗紧紧围绕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发展战略定位,严格落实自治区《关于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合理运用上级安排“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647万元,全面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项目34个,有效改善了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一、边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守边护边条件进一步改善2021年—2023年,我旗共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项目18个,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99万元,共涉及9个苏木镇16个嘎查,收益人口8100余人。一是新建砂石道路41公里,项目的建成开通了边远地区农畜产品外运销售的便捷高效渠道,为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了良好的出行条件。二是进一步助推额济纳旗驼产业高质量发展,分别实施了骆驼保定架建设项目、驼圈配套设施项目、饲料储备库项目,有效提高了农牧民剪驼毛和挤驼奶的效率,同时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实施边境一线守土戍边户住房改造建设项目和煤改电供暖项目,有效改善了边民居住环境,增强了边民守土戍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二、持续增强产业带动力,边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十四五”以来,额济纳旗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开发工作,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1519万元,先后实施民族产业项目16项,共涉及8个苏木镇、12个嘎查,收益人口14200余人。(一)不断厚植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加强党建引领、统筹谋划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2021-2023年总投资347万元,分别实施了游客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民宿改造提升项目、地磅及场地平整建设项目、集体经济房屋提升工程、便民服务驿站改造升级等5个项目。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各嘎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盘活嘎查闲置资产,通过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嘎查经济,使转移转产农牧民不断拓宽了增收致富途径,效益明显。实施的项目每年均为嘎查集体经济增加了8万元收入。(二)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稳中提质。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立足本地实际,依托“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协调服务等形式,加大对畜牧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使特色产业逐步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稳步发展。一是2022-2023年,总投资583.57万元,分别实施了额济纳旗现代化驼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和养殖基地牛棚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了母驼、奶牛的挤奶水平,养殖效益不断增加,使养殖、奶食品加工成为农牧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二是2022年总投资30万元,建成乳制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提高了额济纳旗乳制品企业的质量检验水平,保障了当地原料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助力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健康发展。项目的实施每年为嘎查集体经济增加了5万元收入。三是2022年总投资325.84万元,实施滴灌带加工厂房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降低土壤白色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并为增加嘎查集体经济提供了保障。项目的实施每年为嘎查集体经济增加了8万元收入。四是将双拥工作与助力嘎查实体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总投资120万元,一是建成了实体经济项目(沪上阿姨饮品店),增加了嘎查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借助嘎查的地理资源优势,通过制作商品摊位,在基地场区展销额济纳旗优质农畜产品,扩宽销售渠道,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目前已为嘎查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三、常态长效抓落实,大力推动兴边富民行动走深走实一是加强对额济纳旗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新知识的学习,拓宽视野,提高管理能力,顺应新时期民族工作需要。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有机结合,做好额济纳旗偏远苏木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适当扶持基层嘎查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和旅游项目,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资金的有关政策,规范资金的投放和使用范围,全程监管资金使用过程,重点将资金用于边境嘎查。同时不断探索和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方面的制度建设,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参与到项目监督全过程。
  • 典型引路 全面推进 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阿拉善右旗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个边境旗(市、区)之一。境内有丰富的盐、硝、煤、铁、铜、金、锌、油气等矿产资源,同时分布着丰富的野生肉苁蓉、锁阳、甘草、麻黄等名贵药材,发展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久负盛名的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鸣沙、群湖、神泉、古庙”五绝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是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主园区。从2021年以来争取到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4226万元,建设项目29个。项目覆盖农牧林水、生态保护、守土戍边、旅游服务、特色产业、传统文化等领域。一、“稳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专项扶持资金1796万元,实施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项目10个,重点建设了一批民族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决了农牧民基本出行、用电、安全饮水、村容村貌改善等问题,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投入专项资金1438万元,安排兴边富民项目6个。在阿拉善右旗各产业基地安装10千瓦风光互补发电系统103套、太阳能冷库10套,项目已覆盖解决全旗7各苏木镇各产业基地用电需求。二是投入专项资金358万元,安排兴边富民项目4个。实施了阿朝苏木上沙口塘坝维修扩容项目,铺设防渗膜和配套渠系建设;实施了阿拉腾朝格苏木饮水安全建设项目,购买、安装净水器138套,帮助解决苏木驻地及周边130余户常住农牧民用水安全需求;续建阿拉腾朝格苏木那仁布拉格嘎查截伏流工程项目,新建截水墙、铺设管道;实施了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呼和乌拉嘎查饲草料存储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干草棚、干草料库及青贮窖建设内容。“稳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基层苏木镇、嘎查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切实解决了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二、“兴边”优势产业方面。在进行了广泛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按照“选择试点、总结经验、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将“兴边富民行动”项目重点向辅助打造阿拉善右旗“三个中心”发展目标倾斜,大力发展绿色畜产品、特色沙草产业、金色旅游业,投入专项扶持资金2983万元,实施兴边富民项目16个。一是为了支持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骆驼产业,投入专项资金991.18万元,安排兴边富民项目11个。建成了巴彦高勒苏木苏布日格嘎查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骆驼基地功能性提升建设工程、巴彦高勒苏木敖伦布拉格嘎查养驼及驼奶生产基地项目、阿拉腾敖包镇查干努如嘎查驼奶奶源基地建设项目、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嘎查驼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阿拉腾敖包镇固日班图拉嘎嘎查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巴彦高勒苏木沙布日台嘎查查苏图人家骆驼养殖基地挤奶车间及凉棚建设项目、阿拉腾朝格苏木查干德日斯嘎查高产奶驼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巴彦高勒苏木乌兰塔塔拉嘎查、雅布赖镇伊和呼都格嘎查、阿右旗阿拉腾敖包镇查干努如嘎查舍饲养殖建设项目。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完成标准化挤奶间、冷库、草料库、青储窖、驼圈等建设内容,购置制冷挤奶一体机、鲜奶制冷罐、拌料机、撒料机、制冷罐、吸奶机、饲料专用车等设备设施。二是阿拉善右旗地域辽阔,沙生植物及光热资源十分丰富,生长着经济价值较高的梭梭、甘草、麻黄、苁蓉、沙葱等多种野生药用植物,发展沙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大力发展特色沙草产业,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安排兴边富民项目2个。实施了塔木素苏木格日勒图嘎查1500亩肉苁蓉人工种植和阿拉腾朝格苏木瑙滚布拉格嘎查万亩肉苁蓉示范种植基地项目,通过发展沙草产业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使广大农牧民实现就地转产增收,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赢的效果。三是阿拉善右旗以“打造独具大漠特色的世界沙漠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投入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安排兴边富民项目3个。完成了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沙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塔木素布拉格苏木基础设施联合建设及旅游驿站项目、雅布赖伊和呼都格嘎查蒙古包旅游接待服务区建设项目。各苏木镇旅游驿站的建成为我旗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强学术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十四五”以来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取得的成效阿右旗坚持以“典型引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使“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呈现四个“最大化”:(一)项目投入最大化。阿右旗自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项目以来,将“兴边富民行动”资金与其它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带动更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规模,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全旗生态保护与建设、特色产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二)项目覆盖最大化。在制定“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方案过程中,充分考虑阿右旗地域辽阔,立地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等短板,根据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合理分析,尽可能把项目覆盖到各个领域。截至目前,“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覆盖了全旗农牧林水、生态保护、旅游服务、特色产业、传统文化、民族教育、体育卫生、民族手工艺加工等多个领域,惠及全旗嘎查、社区。(三)项目效益最大化。阿右旗以“兴边富民行动”项目为载体,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与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乡村振兴等项目捆绑,实现了“兴边富民行动”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将占全旗80%的牧民转移到城镇或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使万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四)项目特色最大化。借着国家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东风,以全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品牌,全力构建“生态游、探险游、科考游、民俗游”四位一体旅游发展格局。形成“驼乡”产业、沙草产业、金色旅游产业等三大特色产业体系,使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标杆。下一步,阿拉善右旗民委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实际,锚定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相结合,把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把发展特色产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推动辅助打造阿拉善右旗“三个中心”发展目标,守望相助,团结拼搏,有形有感有效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守好北疆、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阿拉善右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 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凝心聚力

    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贺兰山西麓,是内蒙古自治区20个边境旗县之一。阿拉善左旗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边境线188.68公里,辖15个苏木镇(包括4个托管苏木镇)、4个街道、139个嘎查村,常住人口20.3万,有汉、蒙古、回、满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2万人,占总人口的25.6%。阿拉善左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兴边富民行动,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等方面,对兴边富民行动进行整体谋划和部署。“十四五”以来,共投入资金4212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10个,特色产业类项目15个,社会事业类项目4个,兴边富民行动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各民族聚居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切实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覆盖了阿拉善左旗各个苏木镇,共惠及边境农牧民群众近2万人,为阿拉善左旗经济繁荣发展、持续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守望相助理念,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助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良发展。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实施项目3个,专项资金500.78万元,对乌力吉苏木、银根苏木、巴彦诺日公苏木共3个苏木镇7个嘎查新建机井21眼并购置相关设备,解决并提高嘎查用水困难和抗旱应急救灾能力,改善卫生条件,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为牧民及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完善农牧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项目5个,专项资金435.5万元,为敖伦布拉格镇图克木嘎查修建晒场1座,巴润别立镇修建晒场3座,为银根、乌力吉苏木新建奇石文化广场各1座,有效的解决了农牧民饲草料晾晒问题。通过奇石文化广场开展奇石交易展览、特色夜市、传统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旅游业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2303.37万元,先后实施特色文化商贸示范点项目、生态旅游示范点项目、民宿改造项目3个,特色种养殖等优势产业类、农畜产品加工类项目7个,建成肉牛、肉羊养殖和肉产品深加工基地,有效带动发展畜产品深加工产业、旅游业,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群众增收就业的“主渠道”,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的双赢目标。加快发展民族特需商品。自2011年民族贸易定点生产企业优惠政策全面开展和落实以来,已认定的民贸民品定点生产企业共有13家。“十四五”以来,累计享受贷款贴息1551万元。开展“健康饮茶 送茶入户”活动。2023年,阿拉善左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举行2023年“健康饮茶 送茶入户”困难群众饮用低氟边销茶发放活动,为阿拉善左旗11个苏木镇58户防返贫监测对象和919户脱贫享受政策户等困难群众,共计发放低氟边销茶9600余块,价值40万元。推广普及低氟边销茶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具体举措,旨在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养成健康科学的饮茶习惯,有效控制地氟病发生。
  • 实施兴边富民强边工程促进边疆地区繁荣稳定

    乌拉特后旗位于巴彦淖尔市的河套平原与阴山山脉交会腹地,国境线195.25公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通过“六项”兴边富民举措,全旗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牧业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边境一线牧民生产生活得到改善,为抵边群众安居乐业、安心守边创造有利条件。一、实施安居工程兴边富民重点实施安居房、牲畜棚圈、储草棚、煤改电、智慧牧场等项目,采取项目资金补贴、牧民自建的方式,共投入551万元,农牧区房屋安全隐患整治157户,建成家庭生态牧场50户,抗旱救灾饲草料储备库69处,牲畜棚圈22处,农牧区清洁取暖改造541户,新改建户厕955户,切实改善边境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推动产业发展兴边富民乌拉特后旗立足边境地区地理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了一批符合当地实际,能够带动群众致富的好项目好产业。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37万元,在1.5万亩梭梭林中接种肉苁蓉38万多穴。今年首批525亩人工接种肉苁蓉已初见效益,每亩收益900元左右,共计47万多元,对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初步成效,沙化土地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生态发展互利共赢。“十四五”期间乌拉特后旗计划每年增种梭梭林5万亩以上,到2025年达到30万亩规模,接种肉苁蓉3万亩以上。三、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兴边富民大力扶持传统手工艺产业向品牌化转轨。投入170万元,支持巴音宝力格镇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区、潮格温都尔镇民族手工艺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建成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为民族手工艺匠人,非遗传承人技艺研发、人才培养提供服务,为创意设计、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市场开发、产品营销搭建平台,满足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消费需要,促进乌拉特后旗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涌现出一批行业带头人、技术能人,为民族手工艺传承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乌拉特后旗文创作品“玉沙嘎”“红泥塑”等多种创意产品取得了国家专利局外观专利权,被自治区列入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四、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兴边富民立足嘎查村实际,采取购置集体畜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投入项目资金1382万元,为全旗6个苏木镇37个嘎查充实集体经济,进一步激发嘎查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后山牧区与前山农区以及嘎查村与企业联合发展的模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为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五、举办农牧民科技培训兴边富民针对农村牧区特点和需求,每年组织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自主培训”的方式,投入项目资金116.7万元,培训嘎查村书记、产业带头人、脱贫人员、手工艺匠人、非遗传承人、农牧业能手以及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农牧民累计2300余人(次),提升农牧民技术水平,拓宽农牧民致富思路。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兴边富民加快补齐边境一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了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一是边境地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投入102万元,为后山嘎查村修缮了便民路。二是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投入60万元为抵边嘎查和边防连队打井7眼,有效解决了边民和连队人畜饮水困难。三是电力和通信网络覆盖区域持续扩面。投入551万元,通过实施输变电、偏远牧区用电升级,为抵边2个嘎查解决沿线14户用电问题,解决了嘎查队部通电问题,为后续产业发展、服务牧民、提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利用率奠定基础。乌拉特后旗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作为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旗本级累计投入3.78亿元,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饮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68亿元,延伸通村公路295公里,进一步完善了路网结构,使农牧民出行更加方便;投入1157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保障了人畜饮水安全;投入9800万元,实施乌拉特后旗智慧广电网络基本公共服务进村入户项目,智慧广电完成安装1723户,“智慧广电+政务服务”530户,解决了偏远牧区收看高清广播电视节目、宽带上网等问题,方便群众网上办理政务,进一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